麒麟舞也称为“武”麒麟,是
客家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中国明代宫廷舞蹈表演,
南明灭亡时流传于民间。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
麒麟尾,两人
配合默契,以此把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历史沿革
据《
大明一统志》、《
杞县志》和《
冯氏族谱》等史料记载,“麒麟舞”原本仅是皇宫中的表演艺术,称之为“麒麟圣舞”,为皇家各类庆典中必有的演出。
南明灭亡时(公元1661年),掌管宫廷文化娱乐的
文林郎冯玮归隐故里
河南睢县,将一对“麒麟皮”带给睢县大刘寨村的
冯氏族众,并亲授演舞之术,从冯氏家族起源的麒麟舞已传了15代,经历了350多年的历史。“麒麟舞”在明末由皇家宫廷流入到睢县民间,作为冯氏家族形式传承下来的这一皇家舞蹈,它基本上保留了三百多年前明时的舞蹈风貌和原始形态,麒麟舞的师承关系特殊,在选拔演员时条件相当严格,组成表演团体,世代延续,并强调所学技巧不准外传。
广东省各地的“麒麟舞”是客家人北方南迁的见证,以锣鼓加唢呐为伴奏,具有典型的中原地区花会的风格,与广东
岭南音乐不同,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艺术文化。逢年过节人们舞起麒麟,以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
2007年2月,睢县“麒麟舞”被列入河南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6月7日,
兰考县、
黄骅市、
海丰县申报的“麒麟舞”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5月,
睢县、
侯马市、
深圳市、
东莞市申报的“麒麟舞”被国务院以扩展项目名录形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麒麟舞”项目中。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组织开展了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检查和调整工作,麒麟舞保护单位为黄骅市文化馆。
表现形式
基本动作
有关资料记载,麒麟像鹿,独角,全身生
鳞甲,尾像牛。它身披鳞甲,舞起来威武生动,很有特色。通常以农村的
晒谷场、空地为表演场地,舞麒麟分为头套和尾套,统称麒麟套,由一个男青年舞动麒麟头,一个舞动
麒麟尾,随着
打击乐奏出轻、重、缓、急的各种节奏,表现麒麟活动过程以及喜怒哀乐情绪。
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产生于明代的
民间舞蹈麒麟舞中的麒麟造型,集龙头、鹿身、马蹄、
牛尾、狼额于一身,身披五彩鳞甲。表演用的麒麟从头到脚最小的4米,最高的5米,高大雄壮,舞起来威武生风、气吞长虹。每只麒麟由两个青壮小伙表演,一前一后协力合作完成表演动作。前者腰挎麒麟头,做骑麒麟状,后者在其内做尾部表演。麒麟一红一绿代表一雌一雄,成对出场,金童玉女端坐其上,演员足踏一米多的
高跷,身托50公斤的道具,完成闪、转、腾、挪等系列动作。表演技巧高,难度大。全场多只麒麟在锣鼓和音乐的伴奏下一起跳跃舞动,演出场面大气磅礴、威风凛凛。20分钟完成整个套路的表演。
舞麒麟有十多人就可以进行套路表演。表演套路有沙仙戏麒麟、沙仙驯麒麟,四门八点
拳术(南拳派系中的十字门),有空手对白刃和各种刀枪棍兵器的武术表演。是融合诗句对联、声乐
鼓点、美术和武术的民间
传统艺术。其中一首麒麟会狮歌唱道:
答:狮子旺龙又旺龙,我今带有九条龙。
问:狮子什盘来舞卷,谁人带你下山来?
答:狮子什盘来舞卷,嵋仙带我下山来。
麒麟舞开始时,随着鼓手的一声高喝,鼓声、
唢呐声四起,十多头麒麟围成一圈,左右摆动着头,大头娃奔走其间,手持红布或青枝,或站立、或蹲伏、或前瞻,挑逗着麒麟。麒麟神态各异,有的乐、有的怒,有的凌空腾起、有的匍匐在地。整套麒麟舞将武功融入充满生活气息的完整套路中,可即兴发挥,诙谐幽默,特别是大头崽戏麒麟的表演,融入生活搞笑细节,让宾客观后捧腹大笑。
舞台艺术
道具制作
麒麟的传统扎制方法是使用竹木做成骨架后,用纸糊好,再用画笔绘出鲜艳的鳞甲等,做出的麒麟容易破损。后来民间艺人改进了工艺,竹木做出骨架后,用彩色丝绸和
镭射纸做出一片片鳞甲,把它缝制在麒麟的丝绸外套上,头部、牙齿等部位用油彩绘制,这样做出的麒麟色彩鲜艳、形象逼真且结实耐用。
麒麟为手工制造,制成后要择黄道吉日,在山中开光点睛,使其有灵气。麒麟头样式不一,分为
白鸽狮、
斗牛狮、扁鼻狮、大头狮几种,其中“白鸽狮”头最重。麒麟头(白鸽狮)直径50厘米,高38厘米,重2.5~6公斤。白鸽狮头用
糯米浆糊制,其它几种麒麟头用老
黄竹编制。麒麟(白鸽狮)的身被至少长3.2米、宽2米。麒麟头(白鸽狮)上画有一龙二凤一八卦的图案和各种吉祥饰物,头和身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字,为“龙风呈祥,驱邪佑吉,安居乐业,五谷丰登,天下太平”之意。
艺术价值
艺术特征
客家舞麒麟以锣鼓加唢呐为伴奏,具有长江北部地区花会的风格,与广东岭南音乐不同,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艺术文化。以惠州小金口为代表的
东江麒麟舞,具有原始和古老的特点, 带有诙谐和逗趣的意味,同时也透露出古朴的美感。它将武功动作融入其间,又刚柔并济, 套路完整,生活气息浓。即兴发挥、风趣幽默、谐趣横生是东江麒麟舞最大的特点,具有很 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麒麟舞中麒麟头样式不一,分为白鸽狮、斗牛狮、扁鼻狮、大头狮。东江麒麟头色彩以 红色和绿色为主导色,白色为
辅助色,黄色、金色、黑色为点缀色,采用中国传统装饰用色, 具有浓厚的民间装饰意味。头部形象憨态可掬,仁慈安详,形成一种古朴憨厚之美。同时麒 麟头为整个工艺中最为复杂之处,头上雕刻龙、凤、八卦、祥云等约十多种民间传统图腾图案,观赏性强。 东江麒麟舞中麒麟头的制作属于
纸扎工艺,整只麒麟头是用黄竹扎框,优质沙纸糊面, 然后再上面彩绘。
小金口镇得麒麟头上形态线条大都用米浆沥线, 有的地方直接将线贴在表 面。通过增加线条的高度,形成表面的凹凸关系,加强
立体感,增强装饰效果。同时也镶嵌 银色圆形金属片,一方面是用这种材质形成
照妖镜的物象联想,以达到辟邪的心理需求;另 一方面又通过不同材质的对比,增强了装饰意味。
文化意涵
麒麟舞也称为“武”麒麟,它不同于舞狮,也异于舞龙,其造型为“龙头、鹿角、
蛇身、
羊蹄、牛尾”,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两人
配合默契,以此把传说中麒麟 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逢年过节人们舞起麒麟, 以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 麒麟头背部的图案主要有龙凤、祥云、
八卦图、红日、梅花等吉祥寓意题材。中国民间 美术图案大都是“有图必意,有意必吉” ,而麒麟舞中的
吉祥图案不仅反映了民众的信仰观 念,也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美学价值
“麒麟舞”是中国最早的拟
兽类舞蹈,是现今稀有的、产生于春秋战国之前远古的
中华民族图腾舞种,具有珍贵的民间舞蹈史研究价值。它和龙舞一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信 仰、
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在
民族学、
民俗学、
宗教学的研究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麒麟形象已有 2500 年的历史,最初是一种图腾、一种信仰。后来发展到
哲学意义,又 进入文学领域。最终走向
造型艺术和
表演艺术,成为了陶瓷、年画、剪纸、泥塑、刺绣、金
玉饰、建筑、雕刻等艺术创作的素材。随着
麒麟文化发展,更突出地表现为麒麟舞。 其融音乐、舞蹈、
工艺美术、杂技于一体,既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又有文艺的、宗教的、 民俗的、历史的研究价值,这是祖先留给华夏子孙的一份宝贵的财产。
传承现状
黎围舞麒麟
深圳罗湖黎
围村麒麟舞是一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客家
民俗舞蹈。
黎围麒麟舞全套舞下来共十节,分出洞、挠头、舔脚、耍尾、寻青、
采青、醉青、铲脚、拜脚和“聊花园”等,其中“摆水”为最高技巧,师傅只用牙咬住麒麟“下巴梁”,整个麒麟头由牙齿固定,双手分别抓住麒麟被,单腿企立,昂首生威。这时主人家将“打赏钱”装在红包里和一扎生菜一起吊在丈把高的竹竿顶上,麒麟头师傅在锣鼓和呐喊声中,单脚立在“麒麟尾仔”腿上,腾空“咬住”红包和生菜,夺得赏钱,引起喝彩。麒麟舞浓厚喜庆的民俗特征,民间传说丰富,演出前祭祖师训和崇尚礼义谦让的优秀
文化传统,是客家人精神信仰的传承和寄托,这对研究当地客家
民风民俗具有
历史价值、
民间艺术价值。麒麟舞在深圳
客家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港、澳、台、
海外侨胞也十分喜欢观看。在重大节日和
庆典活动中表演,对增强
民俗文化内涵,
拓展旅游事业,发展经济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观澜舞麒麟
“舞麒麟”作为观澜客家人的民间活动项目,早在二百五十多年前观澜松元厦村开基始祖陈振能来到这里时,就有了这一喜庆婚丧祭奠仪式。据民国十四年
陈氏振能族后人修正的《陈氏族谱》中记载:在陈氏振能族的“舞麒麟”队伍中,陈国宾和陈觐高分别于清咸丰十一年和清同治庚午年中武举人。观澜的“舞麒麟”经过二百多年的传承,从1795年出生的松元厦村第一代师傅陈德华到现在,已传承到第六代。目前,观澜的“舞麒麟”主要分布在松元厦、樟坑径、
君子布和桂花四个社区,每个社区有一支队伍,共有队员60多人。
观澜的“舞麒麟”的麒麟,一般
长五至六米,麒麟头部用竹片等扎成,眼睛可以转动,口可以翕合,其身用
绸布镶着闪闪发光的鳞片。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个舞麒麟尾,两人配合默契,把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舞麒麟”在表演过程中所配有的乐器主要有唢呐、鼓、
铜锣、
铜钹和二胡。表演结束后,附有真枪实刀的武术表演。
观澜的“舞麒麟”作为
岭南客家人的民间传统祭奠活动,具有典型的
民族性、民俗性和民间传承性,也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它还具有一定的民间舞蹈、
民间音乐、
民间体育和人类学、民俗学研究价值。
龙城舞麒麟
龙城舞麒麟活动出现在民国时期末年。每逢新春佳节及其他喜庆的日子,人们都喜欢舞麒麟以示庆贺,祈求平安大吉,国泰民安。
舞麒麟前要做好三项开张准备工作:采青、点睛和拜祖,进行隆重的开张仪式,仪式过后才可以开始舞麒麟活动。每年年初二(当地客家人俗称开年)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舞麒麟活动的高潮,各村及各家各户都会请麒麟队来拜年。人们在村里祠堂和各家各户门前摆放“三牲”(即猪、鸡、鱼)、
水酒等祭品,燃放鞭炮、迎接麒麟的到来,寓意“迎春接福”,当地人亦谓之“拜家门”。拜完“家门”后,再燃放鞭炮,同时给麒麟一个“红包”,以示“利利是是”。此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
麒麟拜完祠堂和“家门”后,来到早已选择好的禾堂(晒谷场)或空地,进行舞麒麟和武术表演,又谓之“打麒麟”。
龙城“打麒麟” 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舞麒麟表演为主,第二部分则以武术表演为主。舞麒麟表演有头套和尾套,统称为麒麟套。其中头套包括:拜四方、转圈、舔脚、舔尾、打瞌睡;尾套包括:拜四方、滚翻、舔脚、采青、引青、探青、吃青、转圈、拜四方。
第二部分是武术表演,武术队一般由20人左右男性组成,队员身着传统武术比赛服,腰系红绸带,脚打
绑腿。武术表演包括拳术、
棍术、矛盾搏斗等。
舞麒麟融舞蹈、音乐、武术于一体,观赏性强,场面壮观。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表演特征,而且还具有
强身健体的特征。舞麒麟是传统的民间习俗和文化娱乐活动,因此得以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流传至今,具有一定的文化
艺术价值和
社会价值。
海陆丰麒麟舞
广东省
汕尾市海
陆丰县的麒麟舞,主要活动于春节期间和喜庆节会,是当地民间传统
体育活动样式之一。
麒麟舞
舞队的组成基本上由乡、社为主体,特别是
同姓的乡村。麒麟舞的表演形式各个班子不尽一样,舞麒麟时,有的班子有引舞的人,有的则无,如附城镇
圆山村的青麒麟,就有两个弄狮人,一者戴着面目狰狞面具(
傩戏的面壳)扮成魁星,手提仙拂,不时扰弄麒麟;一者则头戴哪吒帽,背挂宝剑,手提弄狮球,不时同麒麟戏耍。
表演形式与程序:海
陆丰麒麟舞乞今为止还保留传统的表演方式,通常以农村的
晒场、空地为表演场所,由一人舞动麒麟头、一人牵动麒麟尾。在
大锣、大鼓、大唢呐的伴奏下,开始舞动麒麟,先朝天拜三下,接着绕
圆场和朝场地四个角落觅食,此时
唢呐吹奏的狮诗《吃四门》,然后在场地中间舞弄,表演出打滚、舐脚、洗须、咬骚等风趣动作及喜怒哀乐的情绪。
麒麟舞后为武打表演,这是
海丰麒麟舞的传统精华,先后表演打拳、弄棍、搬刀、舞尖串、尖串对
铁尺、辗
藤牌(一人拿虎叉,一人左手执藤牌护身、右手持刀。其打法是以叉戳盾,以盾抵叉,并拿刀就地翻滚,作砍马足状),最后集体搬棍对打,随着
吹打乐节奏的加剧形成表演的高潮(舞蹈化的武术表演),以上表演项目每个班子不一定样样都有,但起码要有五项,故叫“搬五彩”。每次表演以班里师傅再次舞起麒麟
头鸣炮参拜结束。
东江麒麟舞
1958年,背井离乡的
新丰江水库移民将麒麟舞带到了小金口,现今辖区共有麒麟队20支,队员200人,最年长的91岁,最小的13岁。
2006年6月,参加广东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被
惠州市授予“中国麒麟舞之乡”的
荣誉称号。
2007年惠州小金口首届麒麟文化节,除“麒麟舞”外,还有
龙形拳、醒狮舞等表演。甄林林介绍说,这是为了保护和发掘东江
文化遗产,做大做强小金口“麒麟舞”
文化品牌。这是首届麒麟节,要争取每年举行一次。
8月6日至7日两天,省文联、省
民协专家组到我市
惠城区小金口街道办事处进行专题考察,专家组
一致通过对小金口街道办事处申报“广东省
麒麟之乡”的申请,同意由省文联和省民协命名小金口街道办事处为“广东省麒麟之乡”。同时,省文联、省民协同意于2008年3月26日在小金口举办广东省麒麟文化节暨全省第二届麒麟舞大赛。
据有关志书记载和小金口的老人回忆,
惠城区小金口的
东江麒麟舞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早在清朝
乾隆年间,小金口就已经有组建麒麟队开展麒麟舞活动。叫“武麒麟”,因为当时战争频繁,兵荒马乱,盗贼四起。为了防止流寇和盗贼打家劫舍,祸害村民,每个
自然村都办起武术馆,武术馆内有武术队、麒麟队,各村的青壮年人都学会舞麒麟和打
龙形拳等,既作为强身健体,又护村守寨,保佑一方父老乡亲平安。村里上到耄耋老者,下至黄毛小儿,人人都能舞几趟麒麟。村民婚嫁、岁时节会,都要舞一番麒麟,以求祥瑞。
由于惠州市地处东江中游,小金口又位于东江边,因此从清代到民初,小金口的麒麟舞都统称
东江麒麟舞,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套路,培养出数以千计的麒麟舞传人。
随着
惠州创建
全国文明城市和打造文化大市活动的深入开展,小金口街道办事处十分重视
文化建设,先后投入800万元完善了一批文化场馆,并购置设备器材,建起了“省特级
文化站”中心馆场、客家国画院、7个村级文化室和39个组级文化室;充分利用这些文化场所,深入挖掘流传于民间的文化、文艺队伍和艺人,先后组建了
文联、声乐队、
书画协会、象棋协会、龙舟队、醒狮队和麒麟队等15支各具特色的
客家文化队伍,文化站被省文化厅授予“省特级文化站”称号。
小金口街道办事处重点发掘、推广
东江麒麟舞,先后投资20余万元来改革、包装、推广。全镇10个村(居委会)麒麟舞队已由8支增加到20支,队员200多人,最年长的93岁,最年轻的才15岁,参与麒麟舞活动的群众达1000余人。东江麒麟舞也得到全面的创新,形式上从过去的一个门派变成多个门派相融。2005年,惠州市授予小金口街道办事处为“麒麟舞特色之乡”, 叶屋村民小组、九一村民小组被命名为“麒麟村”。68岁的麒麟舞师傅叶阳星被市
文化局评为惠州市“民间艺术师”。
2005年9月,由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9省市和香港
澳门参加的首届
泛珠三角民间艺术节在广东省汕尾市举行,小金口麒麟队以独特的风格和精彩的表演一举夺得银奖。2006年元旦,小金口10支麒麟队、30名队员组队参加“文明之光”惠州军民
春节联欢晚会,并作为开场第一个节目表演。
2006年2月12日,在惠州市元宵节文艺巡游中,小金口10支麒麟队又为巡游队伍开路,惠州市民再次领略了
东江麒麟舞的风采。同年5月,又参加在深圳市举办的麒麟协会大展览,并获表演二等奖,6月,应邀参加广东省
非物资文化遗产展览。
2007年3月26日,小金口首届麒麟文化节隆重举办,在文化节大型文艺展演上,麒麟舞大放异彩,受到了中外客商及广大市民、游客的高度评价。
2007年6月23日,
央视《
激情广场》在东江公园举行。小金口街道办事处组织的东江麒麟舞在《文明惠州·激情广场大家唱》开场节目中的表演,搏得观众的掌声。有了名气的
东江麒麟舞也不断接到来自本地和外地的演出邀请,小金口街道办事处已成立东江麒麟舞协会,把东江麒麟舞作为
特色文化产业来发展。还决定将每年的3月26日定为“麒麟文化节”。
客家麒麟舞
樟木头镇是广东省东莞市的纯客家镇,樟木头镇对麒麟舞这门古老民间艺术已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出现了五个方面的转变:一是时间上的转变,从过去冗长的1小时缩短为10分钟左右;二是形式上的转变,从过去单打、双打到如今加入群体打斗表演;三是内容上的转变,从过去仅以拜门表演到文艺
演出表演;四是服饰上的转变,从过去旧式的服饰到更具时代感的服饰;五是队伍上的转变,从过去以自然村组队到跨村表演节目组队。这些转变,极大丰富了客家麒麟艺术内涵,为该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前的
樟木头麒麟以耐用著称,整只麒麟是用黄竹扎框,优质沙纸糊面。其最大的特点是体形靓,
体宽、个高、
尾长;画在麒麟上的
牡丹、
桃花、
菊花、
蝴蝶等更是色彩鲜艳、细腻生动,使整只麒麟舞起来威武、轻盈,充满灵性。麒麟
纸扎艺术的失传,使得
樟木头镇许多人对此怀着几许惆怅,也意识到应当恢复这一祖艺。每年春节,麒麟便会到走街串巷拜年,祈求家宅平安。客家人认为麒麟脚踏之处,来年定必风调雨顺,因此舞麒麟拜年被认为是好的兆头。
黄阁麒麟
广东省
黄阁麒麟舞来源于民间,已盛行一百多年了。一百多年来,每逢佳节喜庆,神诞醮会,秋色出游,农民就舞起麒麟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故当地民间有“麒麟献瑞”一说。
经当地民间艺人重新改编的黄阁麒麟舞,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从麒麟的造型到舞蹈技艺都有了改变,并加入了脍炙人口的
广东音乐《得胜令》、将锣、
排鼓与广东大笛演奏、单打等
八音锣鼓有机地融为一体作伴奏,充满了热烈的喜庆气氛和浓厚的广东特色。
2000年11月9日,由黄阁镇
大塘村30多个地道农民组成的麒麟队,代表广东省参加了在
浙江省
杭州市举行的“
山花奖”首届全国民间广场歌舞大赛。他们表演的“黄阁麒麟舞”,与来自全国的18个民间艺术表演队进行决赛,这些队是从全国200多个队中筛选出来的,最后黄阁麒麟队以总分第一名荣登“山花奖”榜首,还获得杭州市民间艺术最高奖“金桂花奖”
黄骅麒麟舞
河北省
黄骅麒麟舞素有“北方麒麟”之称的黄骅麒麟舞,最显著的特点是高大威猛,闪、转、腾、挪之间展示出表演者高超的技巧,高难的动作,与北方人豪爽侠义的性格特征相吻合。它与江苏、湖南等地小巧玲珑的的“南方麒麟”相映成趣,共同演绎和诠释着此种
华夏民族优秀民间舞蹈艺术的底蕴与内涵。
黄骅麒麟舞凭借高大的艺术造型,揉进杂技表演中惊、险、奇的高难度动作,带给观众不同凡响的艺术震撼力。由于麒麟造型
扎制用料庞杂、造价较高、费时费力、表演动作难度大等原因,黄骅麒麟舞表演规模日渐缩小,面临失传的危机。
睢县麒麟舞
麒麟舞的表演技巧有10多种,有“扑三扑”、“头上尾不上”、“上头不上尾”、“上尾不上头”,还有“剪子股”、“挠痒”、“麒麟下蛋”和“甩钩子”、“单甩双甩”等。在表演中,有一红一蓝两个麒麟参加演出,它们的出场是有顺序的,红麒麟为主,蓝麒麟为次,一般都是红的先出场。麒麟舞的传统表演形式分为三段:第一段是
盘门。从前,麒麟被供于村头的
火神庙里,每当需要表演的时候,就将麒麟从庙里请出来,这时候就要表演盘门舞蹈。麒麟下驾之后,两人手执“明棍”从庙内蹿出,开始盘门表演。“明棍”长5尺,两端点燃
火香,舞动时呼呼生风、
火光四射、上下翻腾,似流星追逐,如光环套叠。然后以“盆炮”为令,有人持内燃蜡烛的
绣球引麒麟出庙,此段礼仪表演
全在庙门外举行,故曰盘门。第二段是平地表演。一般由一红一蓝两个麒麟交替舞蹈,一对麒麟,一张一弛,刚柔相济,生动有趣。持绣球者或站立、或蹲伏、或前瞻、或后仰,表现出很高的武术功底。麒麟在他们的挑逗下时而喜、时而怒,时而腾空而起、时而匍匐在地,表演着各种
舞蹈动作。第三段是桌上表演。这是麒麟舞表演的精华部分,也是表演最惊险的部分。两只麒麟围绕一张
方桌上下跳跃,做着各种动作。在麒麟舞的鼎盛时期,舞者可以将13张桌子叠成三层,两只麒麟做着各种动作往上跳跃,把整个舞蹈推向高潮,动作惊险,观众无不屏息观看。
麒麟舞具本身较笨重,有30多公斤,加上动作难度大、活动剧烈,因此非常消耗体力,舞者每表演两三分钟就要歇上一会儿。尽管麒麟舞的表演者都是有一定的武功基础或身体条件好的年轻人,但是几分钟下来,他们也都会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这几年,睢县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麒麟舞的挖掘和表演,投资重新制作了舞具,并于2010年被
河南省批准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类保护项目。在大刘寨村已78岁高龄的冯氏14世传人冯明义老人的指导下,村里的年轻人开始争相学习麒麟舞。他们一边锻炼身体,一边学习技巧,使麒麟舞重新焕发出活力。表演的麒麟舞还能让人欣赏到旧时皇宫舞蹈雍容华贵的风度、装饰奇异的麒麟、健美豪放的舞姿,一举一动,扣人心弦。
一拍一节,震天动地,令目睹者无不叹为观止。
2009年-2013年,河南省
睢县政府将围绕“麒麟舞”的传承,采取措施加大项目研究、保护和延续资金投入,并列入年度
财政预算,用于项目发展,抓紧对麒麟舞十六世人的培养,使项目得以原汁原味地传承,组建麒麟舞培训班,建立大刘寨民舞队,进一步完善麒麟皮工艺制作和配套的
打击乐器,实现静态与动态保护
协调发展。
沙田舞麒麟
踩青、踏七星、过花桥……这是
惠阳沙田舞麒麟的套路,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并已列入惠州市第五批市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百姓每逢
年节或庆典盛会,都会请麒麟队前来助兴,寓意“为民祈福、吉祥如意”,这已成惠州乃至东江流域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舞麒麟在惠阳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其中
沙田镇各个村都成立了麒麟队,村里、镇上或者周边地区的人办喜事,如乔迁新居、新建祠堂、公司开张庆典等,都会邀请麒麟队到场助兴,寓意事事吉祥顺利。
张锦船是沙田镇
东澳村人,他是该村麒麟队的负责人,也是惠阳沙田舞麒麟的传承人之一。张锦船在
淡水街道一家公司当货车司机,而舞麒麟则是他的业余爱好,他舞麒麟已有整整30年时间。他15岁开始跟着父亲学舞麒麟,而其父亲当时正是村里麒麟队的领头人物。“
扎马步、打拳、打棍、打双刀、过花桥……好多舞麒麟的套路和技艺都得学。”张锦船说,当时年纪小,学舞麒麟很好玩,大概学了半年,他就跟着父亲出去舞麒麟,村民办喜事经常可以见到他的身影。
据张锦船介绍,惠阳沙田舞麒麟有踩青、踏七星、过花桥、跌四角、舔鳞、灵兔玉狮等套路,舞麒麟之后是打拳、打棍、打耙头、打锐针、打双刀、两人对练、四人对练等武术表演。“一般的喜庆活动,大约七八个人,主要是迎接客人。较大型的喜庆活动,就需要16~20人。”张锦船说,他的麒麟队有五六十人,但都不是全职,每次出去都是找几个有空的人去。
张锦船说,舞麒麟时需要乐器伴奏,乐器主要是鼓,加上锣、钹,这样的伴奏锣鼓喧天,有排山倒海之势。鼓声的强弱与快慢根据麒麟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动作而置。击鼓的技法、姿态、手势的花样十分讲究。
鼓谱有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三种。
惠阳沙田舞麒麟的道具麒麟头以竹篾、纸为主要材料,先用竹篾扎成麒麟头形状,糊
上纸朴,眼、耳、嘴等处,是可以活动的,均粘上
猪鬓或植物织物等,晾干后,涂上各种颜色,再
上光油定形。
张展锋说,惠阳沙田的麒麟在造型上最大的特点是头上多一角,据传是为了避开专供皇帝欣赏的黄麒麟的各种禁忌、令
封建时代官府抓不住把柄而创出来的。麒麟头重的有5~6公斤,轻的也有3~4公斤,共分4类。麒麟被传统的长度为3~4米,为了舞动灵活,现今改为2米左右。
为了传承沙田舞麒麟这项民俗技艺,东澳村有不少年轻人在学舞麒麟,其中最小的年龄13岁,而主力队员以20多岁的年轻人为主,作为师父级的张锦船和张展锋也十分乐意向年轻一代传授技艺。
保护措施
2022年4月29日,麒麟舞(
竹塘麒麟舞)被列入“
广东省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
项目编号Ⅲ-3。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黄骅市文化馆、兰考县人民文化馆、海丰县文化馆(海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