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麒麟舞,流传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的传统民俗活动,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表演形式
汕尾市独角麒麟舞的表演形式各个班子不尽相同,有的班子有引舞的人,有的则无。
演出过程
独角麒麟舞至今为止还保留传统的表演方式,通常以农村的晒场、空地为表演场所,由一人舞动麒麟头、一人牵动麒麟尾。在大鼓、大锣、大镲、大唢呐的伴奏下,开始舞动麒麟,先朝天参拜三下(一拜天,祝风调雨顺,二拜地,祝五谷丰登,三拜人,祝健康平安),接着绕圆场和朝场地四个角落觅食,此时唢呐吹奏《吃四门》,然后在场地中间舞弄,表演出打滚、舐脚、洗须、咬骚等风趣动作及喜怒哀乐的情绪。
麒麟舞后为武术表演,这是海丰麒麟舞的传统精华。先后表演打拳(南拳套路)、弄棍、搬刀、舞尖串、空手夺白刃,尖串对铁尺、滚藤牌等,最后是集体持棍对打,随着吹打乐节奏的加剧形成表演的高潮(舞蹈化的武术表演),以上表演项目每个班子不一定样样都有,但起码要有五项,故叫“盘五彩”。每次表演以班里师傅再次舞起麒麟头鸣炮参拜结束。
历史渊源
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四大祥瑞神兽(龙、凤、麒麟和龟)之一,古书说它“音中钟吕,行中规矩,游必择地,祥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不群居,不侣行,不罹罗网”。嘉祥古属大野,据《春秋》及其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记载,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大野获麟,获麟之地就在山东嘉祥,嘉祥于金皇统年间置县,取其嘉美祥瑞之意而得名。嘉祥县城西今有麟冢和获麟台遗址。嘉祥的《麒麟传说》历史悠久,主要是根据史书记载而衍生的,透射出人们喜爱吉祥、追求幸福生活的心理。《麒麟传说》在嘉祥已经流传了千百年,可以说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现今已经由传说衍化成为一种吉祥文化。《麒麟传说》是一部深深的扎根于民间,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劳动人民朴素的情感和丰富的想像力,具有珍贵的民间文学价值和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素材的特殊价值。千百年来,逢年过节,神诞醮会,集会喜庆,人们舞起麒麟,以祈求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故民间有驱邪赶鬼麒麟献瑞之说。麒麟舞起源于唐代后期,历史悠久。传说麒麟是独角兽,而海陆丰麒麟的金角特别高大,额上有八卦以镇压邪秽之物。该舞以其独特的麒麟头、面阔口大,勇猛威武的艺术造型,配以传统的民间音乐牌子鼓,气氛热烈欢快。几年来,该节目分别获得广东首届“黄阁杯”麒麟大赛和全国首届麒麟舞大赛金奖。
舞狮是广东汕尾民间融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表演艺术形式。春节期间,汕尾地区各门派武馆的“虎狮”到各家各户拜年庆贺是传统民俗之一。“虎狮”象徵威武无畏,能驱邪逐妖,满足民众迎祥纳福,风调雨顺的心愿。优美动听的音乐和其舒展可爱的舞蹈动作,赏心悦目,高潮迭起的武术表演,扣人心弦,具有较高的审美、娱乐价值。
道具纵览
汕尾传统舞狮,主要有舞麒麟(虎狮)和舞狮猊,其演绎方式及礼节不尽一致,下面浅述舞麒麟的习俗与例规。麒麟的制作以竹篾、纸为主要材料,先用竹篾扎成狮头形状,糊上纸张,眼、耳、嘴等处均粘上猪鬃、马鬃或植物纤维,晾干后,涂上各种颜色,再上光油定形。狮头的四周贴有许多美丽的图案,正面额头上的图案叫八卦,或绘上“火拓”及“八宝”,形状如一束火焰;头顶上的图案称“火雁”,是一只大雁在飞翔的形状,喻意“辟邪”、“展法”;后面的图案为“金钟”,是一朵花的形状。除了虎狮头,同时还要制作配套用品“狮被” 等(个别狮班要配制引舞用品,即傩戏面壳“魁星面具”、“翘髻面具”、“哪吒帽”、“弄球”)。新麒麟(虎狮)要挂红球,用红布条在中段扎成一朵红缨球,球内藏有五色丝线一束、缝针数枝、小圆镜一面,扎实挂在狮头顶部(金角尖端),布条两端垂挂在狮耳。然后请师公(道士)念经作法开光(以后每年开棚前须开光一次)。出狮时平头(虎叉)开路,神旗随后,狮爷(狮头)居中,左右由四名棍师保护。后面是手执红帖和拿著礼篮的管事、提有姓氏及武馆字型大小灯笼的壮汉,紧接著是鼓乐、彩旗、及全班成员(手执刀、尖串、剑、棍、铁尺、半砍刀、藤牌刀等队伍)。海丰麒麟舞至今为止还保留传统的表演方式,通常以农村的晒场、空地为表演场所,首先安放好狮爷(在大鼓前面“丁字草席上”),吹乐手及壮士站在虎狮两边。开鼓时刻全班成员起立,用大鼓、大锣、大镲、大唢呐、螺号,吹击 “催鼓调”,以震天动地之声,起壮狮威开场(亦兼“退土去煞”之意)。接著司狮爷及狮尾的师傅互相抱拳行礼,闻乐起舞,绕场一周,以示祝愿新的一年合境平安,风调雨顺。吹击乐先奏引子“催鼓调”连下“凤立松”;吃四门和咬虱用“山坡羊”、“双清调”、“兆昌”;尾段用“福德词”;行拳用“景天罗”、“九连环 ”等;舞棍吹“过江龙”、“倒卷珠帘”、笛套等;打五彩用“武打调”(散调)。
表演情节
舞狮情节大致分为六个段落:即“开场见礼”、“猛虎下山”、“饿狮寻吃”、食后憩息”、“饱后归巢”、“收场还礼”。表演技巧强调其形态、神态、动态、静态,必须按各个环节与不同技艺去掌握,神态自始至终以於贯串。“猛虎下山”、“饿狮寻吃”(行四门)、狮子回头等应处於动态之状;食后憩息要处在静态之状;饱后归巢应逍遥、兴致、满足等慢动作;收场还礼应以高兴及威武明快之动作;但静中有动,相互配合。
舞完后便由徒弟们表演自家门派的武术套路,即拳术套路、棍术套路,徒弟们演毕,师傅就出来“煞拳尾”。之后便是最精彩的“盘五彩”(年初一不表演),即拳对拳、空手对刀、空手对枪(尖串)、空手对短刀、尖串对铁尺、尖串对尖串、短刀藤牌对尖串等等。从对打到混打,众人呐喊助威,表演达到最高潮(八人棍轮流对打而结束)。
表演接近尾声时,乡中理事领著一班壮汉,执著用青竹为杆(未端保留青竹叶和竹尾)贴有钱币的花布长旗进入舞场,以表示狮班演艺精彩(劝休狮),至此,燃放鞭炮、喝彩,表演也就结束了。这时若对方理事很礼貌地派出四人抬一张四方桌,桌面中央盘内放著四色物品走近师傅面前时,师傅必须抱拳行礼、颂诗四句,并移动盘内物品。随后理事将彩礼送到狮班管事篮里,以示奖赏。
表演礼节
传统舞狮,“盘五彩”的历史悠久,相沿成俗至今。海陆丰各地主要有少林和峨嵋两大门派武馆,大部分武馆都设有狮班,通过“出狮”,一方面能满足民众的习俗需要,一方面既可张扬武功,又可树立在武林中的权威和地位。所有狮班还有很多传统规矩。其规矩(礼节)有:
一、狮班在出狮前要择日拜祖师爷,投“圣杯”问明在某时某地开鼓。按常规,从哪里开鼓便要在哪里休鼓(收狮迹)。狮班如果出狮就必须连出三年后才能休狮,不过,这由各门派灵活掌握、变通。
二、狮班进村入乡时要起鼓乐,参拜各方土地爷、庙宇、祖祠、(如有祀祖师爷必参拜),到各家各户参拜时,户主要燃放鞭炮和送红封包以表谢意。
三、如果狮班在路中相遇,远处必停鼓乐,由双方管事互送拜年帖(礼帖),全班人员静默靠路边走过,各把狮爷搁置右手边胸前(手要平肩)。全体人员过后,回首再起锣鼓互相行礼。若遇到特别友好的狮班,还要行双狮会礼。
四、狮遇龙时,狮必让道蹲下向祥龙参拜, 然后交换礼帖。
五、到他乡舞狮,若遇有狮班正在表演时,必须停鼓乐就地等待,待其舞完离开远处,方可起鼓进乡。
六、狮班在某地方开场,舞完后刚离场,若有其它狮班随著在原处开演,鼓头不得重位。
七、若碰到正在唱曲的曲班,必先停鼓乐,然后走近曲班起鼓参拜田老爷,再互送拜年帖后即停鼓离开。
八、过渡船时,上船前起鼓参拜渡神,狮爷先乘渡船过对岸,然后是鼓乐、人员依次过渡,上岸到齐后再起鼓乐回首参拜渡神。
九、狮班出离乡口时,要再回首参拜后停鼓乐。
十、若狮队出游途中偶遇丧事时,暂停鼓乐而让过以避免惊扰归仙者灵魂 。
十一、狮班每到一处,若皆地有武林世家及德高望重的武林前辈,管事必带著四式礼品先登门送上红帖,然后,狮蹲低进门参拜,完毕蹲低倒退而出,再在门口起首参拜,同时武林前辈燃放鞭炮,以示互敬。
十二、抱拳行礼:方式很特别,即行礼时左手为掌,右手为拳,左手伸出四指、拇指屈进去,以左掌盖在右拳上,礼仪的意思是:左掌为文(青龙),右拳为武(白虎)。伸直四指表示四海为一家、而屈大拇指则表示不当老大,掌盖拳则是谦让,止戈为武。
总之,从请起狮爷开场、参拜、行礼、双狮会等等套路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规范动作,如高、低、快、慢、猛、恶、轻、柔以及七情所表达的动态、静态都要发挥得惟妙惟肖。
地理简介
汕尾市位于
广东省东南部,莲花山南麓,东临
揭阳市
惠来县,西连
惠州市惠东县,北接
梅州市和
河源市
紫金县,南濒
南海,海岸线长达455.02km,占全省岸线长度11.06%;辖内海域有93个岛屿、12个港口和3个海湖,
汕尾港是天然深水良港,是全国沿海开放第一类口岸。全市沿海200m等深线内属本市所辖,海洋国土面积2.38万km,占全省海洋国土面积的14%。辖区内地形内陆以山地、丘陵为主,沿海多平原、
丘陵。全市最高峰为位于海丰县西北部的莲花山,海拔1337.3米。水产资源分为海洋、淡水和海淡水三大类。
传承现状
海丰麒麟舞对南粤古代民间舞蹈艺术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2008年已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由于多元文化及其样式的增多,年轻一代欣赏趣味的改变,表演正在日益锐减,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富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伴奏音乐等正濒临失传的边缘,应重视予以抢救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