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兽是中国古代
汉族建筑屋顶的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它们按类别分为跑兽、
垂兽、“仙人”及
鸱吻,合称“脊兽”。其中
正脊上安放
吻兽或
望兽,
垂脊上安放垂兽,
戗脊上安放
戗兽,另在屋脊边缘处安放
仙人走兽。汉族古建筑上的跑兽最多有十个,分布在房屋两端的分散戗脊上,由下至上的顺序依次是:龙、凤、
狮子、
天马、
海马、
狻猊、狎鱼、
獬豸 、斗牛、
行什。
基本信息
脊兽由瓦制成,高级的
汉族建筑多用
琉璃瓦,其功能最初是为了保护
木栓和
铁钉,防止漏水和生锈,对脊的连接部起固定和支撑作用。后来脊兽发展出了装饰功能,并有严格的等级意义,不同等级的汉族建筑所安放的脊兽数量和形式都有严格限制。
中国古建大都为
土木结构,屋脊是由木材上覆盖
瓦片构成的。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因处于最前沿的位置,要承受上端整条垂脊的瓦片向下的一个“推力”;同时,如毫无保护措施也易被大风吹落。因此,人们用
瓦钉来固定住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在对钉帽的美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动物形象,在实用功能之外进一步被赋予了装饰和标示等级的作用。
古代的汉族
宫殿建筑多为木质结构,易燃,因此檐角上使用了传说能避火的小动物。这些美观实用的小兽端坐檐角,为汉族古建筑增添了美感,使汉族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
艺术魅力。
梁思成评价道:“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 唐宋时,还只有一枚脊兽,以后逐渐增加了数目不等的
蹲兽,到了清代形成了今天常见的“仙人骑凤”领头的小动物队列形态。宫殿垂脊兽的装饰,是有严格等级区别的,只有“金銮殿”顶上垂脊兽十样俱全。“
中和殿”及“
保和殿”才只有九样,其它宫殿的垂脊上虽然亦有走兽,但是都要按级递减。
古建构件
古建的
殿顶多为
庑殿顶,还有
歇山顶、
悬山顶、
攒尖顶等。而庑殿顶是汉族古建屋顶中的高级
建筑形式。其屋顶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前后两坡相交成为正脊,左右两坡与前后两坡相交形成四垂脊,合为五脊。
重檐庑殿顶则是在其下又有短垂脊,共九脊。
再说吻,正脊两头安放面朝里的龙首形瓦件称“
正吻”、“螭吻”,因传说此兽好吞,故在正脊两端作张嘴吞脊状,又称“吞脊兽”。一说其为海兽,喜登高眺望,喷水如雨不怕火,于是将之装饰于此,取喷水镇火保平安意。其背后各有双角小兽头,称脊兽。而在殿顶各条垂脊端部的龙首称“鸱吻”,即
鹞鹰,因喜四方眺望,故置于此。在殿顶岔脊的下端,又有一龙首,称“
嘲风”,传说其胆大、好险,便置此。这屋脊、
角兽合称 “五脊六兽”。
再说小兽,在殿顶翘起的
戗脊上安放着仙人和各种小兽,称“
戗兽”,其数目与种类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小兽越多,建筑级别越高,常见为9、7、5、3不等,均为奇数。
雍和宫各大殿上的小兽以法轮殿和
万福阁为最,均为7个,因此二殿系寺院的中心建筑,小兽的数量是随着宫殿等级的抬升而逐渐增加的。
小兽的排列是有寓意的。 先看这些小兽的最前面有一个领头的,那是骑凤的仙人。民间也叫做“
仙人骑鸡”。关于“仙人”和
凤凰,民间对此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
一种传说他是
姜子牙的
小舅子,想利用姜子牙的关系往上爬。姜子牙看出小舅子的居心,但深知道他才能有限,因此对他说:“你的官已升到顶了,如果再往上爬就会摔下来。”古代的汉族建筑师们根据这个传说,把他放在了檐角的最前端,如果再往上爬一步就会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另一种传说他是齐泯王,在位期间不务正业,昏庸无道,所以遭到群众的憎恨,珍禽异兽穷追猛打,把他追到走投无路的地步,再往前迈一步,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
至于为什么用仙人骑着凤凰,传说
齐国的国君在一次作战中失败,被敌人追到一条大河边,眼看就要走投无路了。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国君急忙骑上大鸟,化险为夷。因此人们把他放在建筑脊端,寓意着逢凶化吉。
历史规定
《
大清会典》上说这些琉璃釉面小兽的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
狎鱼、
獬豸、斗牛、行什。其中天马与海马、狻猊与押鱼之位可置换。如若数目达不到9个时,则依先后顺序。故宫
太和殿为等级最高的汉族古建筑,
角脊之上排列着10个小兽,其顺序为:“一龙
二凤三狮子,海马天马六
押鱼,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个猴”,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这些小兽各有寓意,并均赋予了神奇的本领,有的能镇水避火,有的能降魔除障,有的能带来吉祥好运:
龙与凤代表至高无上的尊贵,龙的角似鹿、鳞似鱼、爪似鹰。唐宋两朝视为祥瑞的象征。明清将之象征帝王,皇帝称自己为真龙天子,由此这龙是皇权的象征。凤是传说中的
百鸟之王。雄为凤,雌称凰,通称为
凤凰,是祥瑞的象征,在旧时还比喻有圣德的人。
狮子作吼,群兽慑服,乃
镇山之王,寓意勇猛威严,在寺院中又有护法意,寓示佛法威力无穷。唐虞世南《
狮子赋》描绘其:“筋骨纤维,殊恣异制,阔臆修尾,劲豪柔毛。钗爪锯牙,藏锋蓄锐,弥耳宛足,伺间借势……遂感德以仁。”在这里,狮子是“猛”、“仁”兼具的瑞兽。天马意为神马,与海马均为古代神话中吉祥的化身,汉朝时,对
西域的
良马称为天马,天马又是尊贵的象征。“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将其形象用于殿脊之上,有种傲视群雄,开拓疆土的气势。
海马亦称落
龙子,象征忠勇吉祥,智慧与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
狻猊在古籍记载中是接近狮子的猛兽,能食虎豹,亦是威武百兽的率从。一说它日行五百里,性好焰火,故香炉上面的龙首形装饰为狻猊,有护佑平安意。
押鱼是海中的异兽,说它能喷出水柱,寓其兴风作雨,灭火防火。
獬豸有神羊之称,为独角,又称一角羊。《
神异经》云:“东北荒中有兽如羊,一角,毛青,四足,性忠直。见人斗则触不直,闻人论则咋不正。”因善于辨别是非曲直,力大无比,古时的法官曾戴
獬豸冠,以示善断邪正。将它用在殿脊上装饰,象征公正无私,又有压邪之意。斗牛为传说中的虬龙,无角,与押鱼作用相同,一说其为
镇水兽,古时曾在发生水患之地。多以牛镇之。《
宸垣识略》中说:“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螭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旁及金鳌玉蝀坊之上。”故它是祥瑞的动物。立于殿脊之上意有镇邪、护宅之功用。
行什因排行第十,故得此名。是一种带翅膀猴面孔的压尾兽。
小兽的递减是从后面的行什开始的。后来我发现在古建中多有不涂釉面的瓦件,称“黑活”。黑活不用仙人,领头的为狮,后面均为马。
雍和宫的配殿即是,无论琉璃还是黑活做法。小兽设置一般多为单数,其大小、数目是根据
柱高、等级、角脊长短诸多因素而定的。
这些小兽具有极强的装饰作用,使汉族古建筑更加宏伟庄重。同时,在结构上稳固了屋脊和
瓦垄,吻是固定正脊、岔脊的构件,其他小兽均具有防止屋脊滑动的作用,是汉族
古代建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风吹日晒数百年,一直牢牢地屹立在殿脊上。
晨钟暮鼓,岁月悠悠。殿顶上的脊兽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
放置方向
脊兽按其口的朝向,可分为两类:一类,口向下,呈含脊状,称为螭吻;另一类,口向上,或张嘴或闭嘴,叫做
垂兽、
望兽、蹲兽。
建筑定制
最前面的领队是一个骑鹤仙人,其后依次为龙、凤、
狮子、天马、
海马、狻猊、
押鱼、
獬豸、斗牛、
行什。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
乾清宫。地位仅次于
太和殿,檐角的小兽为9个。
坤宁宫原是皇后的
寝宫,小兽为7个。妃嫔居住的
东西六宫,小兽又减为5个。有些配殿,仅有1个。古代的宫殿多为木质结构,易燃。传说这些脊兽能避火。由于神化动物的装饰,使帝王的宫殿成为一座仙阁神宫。
汉族古建筑上的跑兽最多有十个,分布在房屋两端的
垂脊上,由下至上的顺序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
狎鱼、獬豸 、
斗牛、行什,这些跑兽的设置有不同的寓意。龙,是传说中一种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是皇权的象征;凤,古代传说中的鸟中之王,是吉瑞之象,比喻有圣德之人;狮子,代表勇猛威严,群兽慑服;天马、海马是吉祥的化身,象征着皇家的威德能通天入海,畅达四方;狡猊是传说中能食虎豹的猛兽;狎鱼是海中
异兽,传说是
驾云降雨,灭火防灾的能手;獬豸是传说中能辨别是非曲直的一种独角猛兽,是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的象征;斗牛也称蚪牛,是龙的一种,可除祸灭灾;行什是带着翅膀的猴面人像,是压尾兽。
垂兽单指蛮吻,也叫哜吻,传说它性格好高骛远,喜欢登高眺望,所以把它放在跑兽的上端。
由于在佛教里,奇数表示清白,所以在屋脊上装饰的跑兽大多是奇数。明清两代有明确规定,全国除皇宫
太和殿(金銮殿)的跑兽用十个外,其他建筑上都要用奇数,数目因建筑的等级而相应增减。在州县的建筑中,带有龙、凤的很少,数目一般都在五个以下。宁远在清代是州级建制,古城
城楼垂脊上有天马、海马、狮子三个跑兽,
蓟辽督师府、城隍庙中也是如此,只有供奉
孔子的文庙中主要建筑是五个跑兽。而北京
天安门、曲阜孔庙大成殿、
承德外八庙大雄宝殿等建筑因其地位的神圣而有九个跑兽。
作用
一、
螭吻所安放的位置,恰是房顶前后两坡垄与山墙的交汇点,换句话就是屋顶和山墙交汇的枢纽所在。如果不加以严密封堵,雨水很容易渗入建筑物主体,而破坏整栋建筑物。运用整体构件安于此薄弱环节处,是封堵
雨水渗透的最好办法,建筑物长期安全使用才成为可能。这些,可说是吻的实用价值。
二、古代木构建筑最大的威胁是火灾。信奉神灵的古人急切需要一种灵物能灭火消灾,保佑平安。传说螭吻能喷水降雨,遂将其像安于屋顶正脊两端。祈求这种雨神座物能为人们消除火祸,带来幸福。
三、螭吻的安放,给山西的曲线屋顶增添了更丰富的曲线。使屋顶起伏错落,
层次感强。在蓝天的衬托下,使整座建筑物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了庄重与生动的巧妙结合,宏伟和明快的完整统一。
千百年来随着历史变迁,人们赋予
螭吻的作用越来越多。如象征着吉祥、美丽和威严;承载着震摄、去秽与消灾。因此,它的存在使高大的汉族古建筑平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历史发展
中国古建的檐角屋脊上常常排列着一些数目不等的小动物作为装饰,这些美丽的装饰品是汉族
建筑装饰的一大特点。这些小动物一般叫做屋脊走兽、檐角走兽、
仙人走兽、
垂脊吻等,古建行内部也称为小跑或“走投无路”。它们已经“走”到了檐角的最前端,再向前一步就会掉下去,真的是走投无路的。
唐宋时,还只有一枚兽头,以后逐渐增加了各种数目不等的
蹲兽,到了清代形成了今天的形态。
在小仙人之后,坐姿排列着一队小动物,根据汉族
建筑规模和等级不同而数目有所不同,多为一、三、五、七、九等单数。
北京故宫的
太和殿用到了十个,除了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外,大概也意味着只有皇帝才配享受到“十全十美”的待遇。在不同的建筑物上小动物的数目不等,用九个来举例,它们依次是:
鸱吻(龙的九子之一)、凤、
狮子、
天马、
海马、狻猊、
押鱼、
獬豸、斗牛。故宫太和殿在最后增加了一个
行什。数目越多,表示级别越高。拿故宫来说,太和殿用了十个,天下无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
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用九个;
坤宁宫原是皇后的
寝宫,用七个;妃嫔居住的
东西六宫,用五个;某些配殿,用三个甚至一个。
寓意
跑兽前面装饰着一个“仙人”造型,它也称“骑凤仙人”,固定着垂脊下数第一块瓦件。传说仙人是战国时期
齐国的国君
齐闵王,一次兵败后被追兵紧逼,逃至河边为水所阻,正在危急之中,忽见一只凤凰飞至面前,闵王骑上凤渡江而去,终于逢凶化吉。“骑凤仙人”除表示鹏程万里之外,还有祈求吉祥之意。在有的汉族古建筑中,“骑凤仙人”被省略了,如
兴城古城城楼上就没有设置。其实,将仙人和跑兽、垂兽设置在垂脊上,是古人考虑到建筑力学的需要,还带有朴素的汉族
建筑美学思想。
封建社会,神兽们是吉祥的象征,今天看来,它们为汉族古建筑增添了一分神奇色彩。
汉族古建筑
正脊两端的兽头,称为
鸱吻,因其位置和形态又称
正吻、
龙吻、大吻。传说龙生九子,是龙与九样灵兽繁衍的混血儿,每个都不是龙,鸱吻和前面提到的
狻猊、蛮吻都在其中。据说,鸱吻住在南海,能喷水成雨。
汉武帝时,因宫殿经常发生火灾,依据“术士”们的说法,在宫殿的正脊两端装饰鸱吻寓意镇火,后来沿袭成制。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在鸱吻的背上插有一把短剑,相传这把宝剑是晋代名道士
许逊之物,插在鸱吻背上以防鸱吻逃跑,使其永远喷水镇火;另外,传说那些妖魔鬼怪最怕许逊这把扇形剑,放在鸱吻上还有避邪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