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
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
网络语言(internet slang)是指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这种组合,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诞生初,网民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诙谐、逗乐等特定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进入21世纪的十多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了极快的发展。网络语言越来越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要注意的是,部分网络语言并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定,因此并不具备教学意义,不能引进教学领域。
名词诠释
网络语言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跟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有关的术语和词汇;二是人们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媒介进行交际与表达活动时所使用的语言。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
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可以接受。而如果它无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将很快的被网友抛弃。
历史沿革
来源
这类语言的出现与传播主要依存于网络人群,还有为数不少的手机用户。聊天室里经常能出现“恐龙、美眉、霉女、青蛙、囧男、东东”等网络语言。BBS里也常从他们的帖子里冒出些“隔壁、楼上、楼下、楼主、潜水、灌水”等词汇。QQ聊天中有丰富生动的表情图表,如一个挥动的手代表“再见,冒气的杯子表示喝茶。手机短信中也越来越多的使用“近方言词”,如“冷松”(西北方言,音lěng sóng,意为“竭尽”),等等。
发展
如果留意和总结一下近些年人们在表示愤怒时常说的词语,就会发现一条清晰的演化路线。即从最初由港台引进的“哇噻”(尽管后来在国内它大多代表惊喜的意思,但起初这却是句骂人的话)——我操——我靠——我倒(现多用这个字面上比较文明的形式)——我晕我去——我笑。为什么中间的那几个都被人们从起初的接受到后来的放弃,这是一个人民群众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选择的过程,那些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词语最终会被抛弃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只有那些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针对互联网网络用语泛滥的情况,许多专家发出呼吁,抵制“你妹”、“蛋疼”等粗鄙、低俗的网络语言,还网民一个纯净的互联网环境。
网络用语之所以能够传播,在于它被认同,反映某种现实,类似你妹、蛋疼这些网络用语,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网民们当时的心情,为什么不能用来表达情感呢?也许在网络用语的青春期里会出现许多不好的词,但是这些词能存活多久,就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年度网络用语
词组类型
字母型
字体输入作为网络聊天最基本的形式,需要通过键盘或触屏将字符输送到对方显示屏上,打字速度肯定难与思维同步,也远非直接对话那样方便,故以简约高效的字母替代汉字就成为网民聊天首选,它的内涵的丰富程度已经超过正规文字表达模式。
如:GG(哥哥)、JS(奸商)、PFPF(佩服佩服)、ZT(转贴)等,这类语言通常是提取中文词组的首个字母,比较容易理解和识别,所以能够被广泛采用传播。与它相似的还有以英语词组缩写或变化而来的网络用语,如GF(girl friend,女朋友)、PK(来源于网游中的“playerkill”一词,挑战、杀死、末位淘汰之意),这类用语有很多也不符合英语语法规范,甚至是错误的,如CU(see you,再见)、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因其形式简单、输入便捷、表达内涵确切,所以在网络上有相当高的使用频率。
数字型
阿拉伯数字在聊天中的应用更为普遍,网民借助数字字符的谐音和寓意,将很多生活用语以数字组合的形式表达出来,写起来简单,看起来也一目了然,如:886(拜拜啦)、9494(就是就是)等。一般情况下,10个阿拉伯数字所指代的意思如下:0——你,1——一、意、你,2——爱、饿,3——生、想、深、真、散,4——思、输、是、死、子、世,5——我、往、呜、舞、苦、惟,6——啦、了、聊、老、溜、理,7——气、妻、亲、歉、去,8——拜、别、不、吧、帮,9——就、走、救、加、久,根据这种约定俗成的规定,很多丰富的内容都可以通过阿拉伯数字的不同排列组合来表达。
混合型
当单纯的字母和数字不足以表达网民的情感诉求时,将它们与文字、英语单词等根据需要分门别类混合在一起的模式便成为网络上一种非主流表达方式,如:幸福ing(中文词与英语动词后缀组合,表示正在享受幸福的过程)、3q(数字与英语字母组合,谢谢你)、me2(metoo,英语单词与数字组合,我也是)、+ U(运算符号与英文字母的组合,加油),这种多种字符混杂的网络用语无疑不符合任何一种语言规范,甚至无章可循,但它是以简约为基础、以“看得懂,说得清”为目的的表达形式,使网民可以不必拘泥于传统语言语法的桎梏而自由发挥。
词意变异型
在网络上,以文字、词组或英语单词等原生词衍变而来的谐音化用语相当普遍,变异后的网络词,其表达的含义与字面原意已相差甚远,但它的流行程度和使用环境决定了多数网民不会产生歧义。这类网络词比较常用的如:粉丝——英语fans的音译,对某人或某物超级迷恋的意思;果酱——过奖;稀饭——喜欢;斑竹(或板猪)——版主;腐竹——服主;群猪——群主等。谐音词的大量运用,克服了网络交流时文字的生硬和呆板,增加了文字的灵性,因此很受网民喜爱。除谐音词外,更多在传统语言中耳熟能详的词组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恐龙”——长得不漂亮的女性网民,词性贬义,与之相当的是“青蛙”,指长得丑的男性网民。
口语型网络
网络语言聊天虽然主要是字面交流,但其实质还是类口语化,故日常生活中的语气助词在网络中应用也非常普遍,加上网络缺少面对面交流所具备的其他肢体和表情语言,语气词便能充分烘托和调动网络交流时的气氛。如:“哇噻,你总算露面啦!”“哦,是酱紫啊!”等,在这两个例句中,“哇噻、哦”在生活中也经常用到,此类词不管其原来属性如何,在网上均作为语气助词使用。
图画型
电脑及手机等网络聊天设备不具有面对面交流时的情感同步功能,仅凭字符表达网民的情绪,难以达到完美的效果,利用键盘上的特殊符号组合形成有趣的人物表情,则较好地弥补了这一缺憾,如:“(^_^)”——微笑、“(╯ ^╰)”——愁眉苦脸、“: D”——张嘴大笑等。据调查,网络上比较流行的表情符号有近200个,都是网民模拟现实交流中的语境情态创造出来的,它形象、生动,对受者的视觉刺激强烈而有效,理所当然地受到众多网民的追捧。
很多即时聊天软件QQ微信等迎合网络需求,利用gif图片创作并固化了相当多的人物和动物表情,方便网民在使用时直接发送给对方,这些图片更加传神有趣,它节省了网民聊天时的大量时间,并使聊天时的感情色彩更为浓厚。
如今,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表情符号都已经成为聊天工具中的必备网络语言。
词汇演变型
创新是网络用语的基本要素,任何一种类型的网络语言,都有不同于传统语言的新意,但多数是建立在传统语言基础之上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的词汇也在不断出现,这种创新首先体现在网络上,由网络又延伸到了生活中,最终被学术界所接受,如:“屌丝”——原是“苦B青年”本着自嘲精神而创造的一个名词,本意是对具有穷、丑、老、呆、矮、胖等特征的一类男人的嘲讽用语,随着网络群体的追捧,它从最初产生时的不文明的含义已经演变为一种文化现象,归根结底是中国文化现象与社会突出问题的某种折射。“高富帅”——形容男人在身高、长相、财富上都无可挑剔,由日本漫画演化而来并在网络上发酵成为流行词汇,它对应的反义词是“矮矬穷”。
开放的网络环境使新词汇迅速普及,几乎每一年都有相当多的网络流行词语出现,例如2013年流行新词就达1350个之多。而“当代汉语中每年大概出现1000个左右的语文性新词语”。
缩略和扩张型
网络语言追求简约、创新、生动和表达清晰,不会去迎合传统语言的规范,这就为它的任意发挥消除了障碍,构成的词组或句子也就充满了与传统语法相悖之处,如:“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这四个成语的缩略用法,“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艰难,就不要拆穿了吧等。这些网络“成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一个相对完整的长句子缩略为四个字,而这四个字在句中并非唯一的支撑点,构成的新词也不符合汉语词组的模式,当然,它的流行是否能决定其生命力的长久,仍需经过时间考验。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由文字拆分构成的新词,如走召弓虽(超强),这也是一种非标准的网络用词,相对于上述那种浓缩为四个字的句子来说,它的特征和意义都较为明显。
语句型
网民对现实社会和互联网上的热点具有敏锐的嗅觉,反之这些热点也会催生出一些新的网络用语,如“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该句出于网络上的一首诗词,而“我爸是李刚”则是一则社会新闻引发的强大反弹,类似的还有“元芳,你怎么看”“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等等,随着这些句子的走红,它们的使用范围和内涵也在不断变化。
综上所述,“网络语言不仅是语言上表意、表音或表象的一种简单替换”,它的九大基本特征,基本上涵盖了网民对自身、对社会、对时代的一种态度。开放和虚拟的互联网络,数以亿计的网民,决定了网络语言发展的多元化,时间和历史终将淘汰与时代脱节的语言,也必然会顺应时势产生大量新的词汇和语句。
社会评价
网络语言已成为网民在网上交流必不可少的“通行证”,然而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中,由于一些词汇沟通障碍,网络语言在带给人们新奇感觉的同时,也给人们的交流造成不便。
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重视,国家语言改革工作委员会召开关于英文字母词以及网络语言的专家研讨会,规范网络语言。
对于4000多万网民来说,网络语言有着独特的魅力。一位大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网络语言也是一种文化。首先,为了省事,比如网上说“再见”,一般只用数字“88”代替,时间久了也就约定俗成。其次,不少网络用语有它自身的意义,比如“菜鸟”、“恐龙”之类,要是直截了当去说你“真是一个差劲的新手”,或是“这个真是丑女”,就感觉失去了应有的味道。还有用“灌水”来形容在论坛上滥发帖子,就很形象,换了其他词可能表达不出这个感觉。网上是一个相对自由的虚拟空间,应自觉维护传统语言规范与意义,不要扭曲。
对于网络语言,专家们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不屑一顾”到“研究规范”的过程。
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
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网络语言已引起了他们的重视,但是还处于研究探讨阶段,首先对网络语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和认识,然后才能决定何时规范,怎样规范。
既然还拿不出一个好的方案去规范网络语言,那么网络语言将走向何方。美、英等国一些权威词典已经收录了部分网络语言,作为国内普通话用词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是否也会收录它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室一些专家表达了他们的看法。词典室助理研究员张铁文认为:“网络语言能否被收录还要经历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他举了个例子,比如前几年大家都把手机叫作“大哥大”,但是大家却都叫手机,反而少有人叫“大哥大”了。主管部门没有规定说“大哥大”不能叫,也没用行政力量来强制执行。但大家觉得“大哥大”这个词不好听,带点黑社会的性质。手机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没有必要把它叫成“大哥大”,于是这个词就被淘汰出局,中间还不到两三年的时间,这就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新词的诞生更多的是靠约定俗成,大家共同认可,它就有生命力,《现代汉语词典》要收录的也就是这一部分新词。网络语言的发展将来也会有这样的一个趋势:即一部分像“大哥大”一样自生自灭;另外一部分将从网上走下来,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
张铁文表示,词典室正在编纂一部《新词词典》,一些网络语言,比如“菜鸟”、“大虾”、“灌水”之类能够反映出新事物,又能被大家所接受,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将被收录进来。该词典于2009年正式出版发行。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中,就用到了当时的网络热词“给力”。该稿件一出,立刻引发了网友们的追捧,而“‘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这一事件也被网友们评为当年的“十大文化事件”。
衍生学科
随着网络语言研究的深入,一门崭新的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Weblinguistics或Netlinguistics)诞生了。
这门学科是由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在2000年发表的《一门崭新的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一文中首先提出的。此后,网络语言学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西班牙知名学者珀施特圭罗博士在2003年出版的专著《网络语言学:互联网上的语言、话语和思想》中,对网络语言学作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2005年英国知名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特尔教授发表了《网络语言学的范围》一文,就网络和信息技术对语言产生的影响问题作了深入探讨。网络语言学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其理论体系研究方法还有待于不断完善。
实例
2010年11月10日,网络语“给力”一词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网友惊呼“太给力了”。从最初的“火星文”到而今的流行语,网络语言越来越被大众接纳。
网友把这一事件看成是网络语言被认可的一个大事件,更有网友提出:报纸给力能否带动网络语言“转正”。网友“小小丫”表示:网络语言已不再属于小众语言,而变成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已有少量网络语言被词典收录,然而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期待着大部分网络语言正式“转正”的那一天。
2015年9月,为了创建文明的校园环境,广东省中山市纪中三鑫凯茵学校宣布,禁用网络流行的用语。
词汇
简明释义
详细释义
不规范现象
(1)打破现有语法规则或改变现有字词的形音义关系,如“XX控、恐龙、壕、666”等。
(2)生造词,如“颜值”“白富美”“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等。
(3)夹杂使用图形、符号、外来语等,如用“∶()”表示开心,在汉语动词后加-ing表示正在做某事,用“hold住”表示坚持等。
还有一种网络语言不规范现象,就是网络与计算机术语的中文翻译规范问题,主要是缺乏统一翻译标准,民间会使用一些“俗”的翻译,如“E-mail”译为“伊妹儿”,“download”译成“当”。
语言表达内容的问题,是指语言使用者在网络平台中用不文雅、粗俗的语言发布信息、评论等,或使用侮骂语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其中会出现具有负面感情色彩、违背文化禁忌、反映社会丑恶现象以及不健康思想观念等的语言成分,如“屌丝、绿茶婊逼格”等。
语言规范
语言规范是指政府或社会团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及其使用进行干预的语言规划的工作,是对语言文字本身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目的是更好地满足社会交际需要。规范的对象主要是社会公共领域使用语言时可能造成交际不便和混乱的问题,如建立语言文字使用标准、统一字形、字音等,而非公共领域的个人语言使用则不在规范范围内。
语言规范只针对语言符号系统本身,而不能约束语言使用者的思想观念认知。语言规范的基本原则是要从社会生活语言生活的实际情况和实际交际需要出发,不能脱离语言的本质——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的存在与使用,从根本上说,无所谓合理不合理,满足需要、好用即可。语言的发展变化是社会与人类思维发展变化的产物,是约定俗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区分不同性质的网络语言。大众传播性质的网络语言属于规范对象,应该规范。为了更好发挥语言的全民交际工具的作用,适当保持语言系统的规范也是必要的。这种规范在根本上应该正面引导,从提高全民语文修养入手,让人们更好掌握典范、文雅的语体,分清全民语言与各种功能语言变体的区别。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7 18:04
目录
概述
名词诠释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