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学是把电影作为社会
文化现象、艺术现象以及
大众传播媒介加以研究的科学。在中国,电影学还是一门
新兴学科,对它的界定和研究范围众说不一。一般认为电影学是
艺术学的一个分支,其范畴包括电影发展过程、电影审美特性、电影创作规律、电影作品分类及其
社会作用与美学效应等。
历史沿革
电影学
(法国)研究感知影片的
一般规律而不考虑具体作品或作者的法国
电影理论。1946年,法国美学家艾迪安·苏里奥在巴黎大学建立“电影学研究所”,出版《电影学国际评论》杂志,吸收心理学家、
精神病学家、美学家、
社会学家、
教育学家和生物学家参加研究工作。法国电影学的主旨是与影片分析和批评迥然对立的。
法国电影学的三项研究重点是:
1、研究对影片的心理和生理的感知,尤其是
视觉感知,中心论题是影像的真实性和由活动影像造成的
似真现象;
2、建立社会学和
教育心理学的
交叉学科,研究儿童对影像序列的
理解力,研究智力水平对理解影片的作用。
人类学家通过电影研究“原始”人群的
智能信息,电影学研究则从医学角度重视影片对儿童的
记忆过程的影响;
3、从
比较美学角度为电影研究的一般
美学观念奠定基础,从现象学出发,把握
电影世界,研究银幕感知,包括
平面性、
连续性、恒定幅度和客观时间延续性,与纯想象性的故事性感知的分离。
学校设置
优秀学校名单
专门性大学
国内拥有
电影学专业硕士点的专门性大学主要有
北京电影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和
中央戏剧学院3所院校。
相对于
综合性院校和
师范类院校的
专业设置,这3所院校的电影学
研究生教育具有学科齐全、分类明细的特点,如
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学专业开设的研究方向达29个之多,基本涵盖了“编、导、演、摄、录、美”等电影创作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毕业于这些院校的电影学硕士生一般有比较广泛的职业发展方向。活跃在我国电影界的许多知名导演、编剧以及演员等都出自这三所院校。如以
张艺谋、
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以
贾樟柯、
王小帅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均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而中央戏剧学院培养的
巩俐、
章子怡等演员也成为闪耀国内外影坛的明星。
提示:除电影艺术创作外,这些院校在学科设置上顺应时代发展,专业研究领域不断向
电影发行、放映、大
电影产业以及电影社会文化学方面扩展,致力于培养电影艺术创作、理论、技术、管理的高级专门性人才。如在影视发行圈里颇有成绩的
保利博纳发行公司总经理于冬就毕业于
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无疑是中国学习电影的理想学府,如果想进入电影一线
生产领域工作,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是首选。北影以其电影学
学科专业方向设置全面、
课程体系充实而著称。其电影学专业开设的研究方向达29个之多,基本涵盖了“编、导、演、摄、录、美”等电影创作链条中的所有环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影的摄影系和录音系等技术类研究方向,以培养专业的
电影制作高级
技术人才为目标。活跃在国内电影界的
摄影师、录音师多出自该校,如摄而优则导的摄影师
侯咏、
顾长卫和电影《英雄》的录音师
陶经等。
【师资及科研】 北京电影学院师资雄厚,研究领域广泛,教师队伍主要由
国内、国际电影学专业的专家学者组成,
汪流、
谢飞、
郑洞天、
倪震、
周传基等教授还兼任
北京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
博士生导师。此外,
北京电影学院还聘请了一些电影
艺术专家,如
吴贻弓、张艺谋、陈凯歌、
张丰毅、
田壮壮、
黄建新、顾长卫等担任学院的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因此,学院的任课教师都有十分丰富的电影
创作经验,能在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实践两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
北影区别于其他院校的显著特点是学生有很多机会与国内外著名导演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院每年都邀请一些著名电影导演来校放映他们的新片,先后邀请了著名导演谢飞、郑洞天、
韦廉、张艺谋、陈凯歌、
王家卫、
唐季礼、
冯小刚、
张国立、
冯小宁、
陈国星、
张元、梁天等导演。在校生经常
有机会与这些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导演接触,面对面地交流电影创作的经验与心得,收获良多。
师范类学校
电影学专业是文学和艺术学的下属学科,因此很多师范类学校都开设了电影学专业。如
北京师范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都拥有电影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依托师范类院校雄厚的文科专业优势和
艺术积累,这些院校的电影学专业实力不俗,如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
博士点是北京市
重点学科和国家级重点学科
培育学科。
提示:这类院校根据各自的办学特长和学科优势,电影学硕士专业教育也各有特色,如
福建师范大学电影学专业在影像
文化研究、电影叙事学研究方面拥有自己鲜明的学科特色,是至今为止福建地区各高校中唯一的电影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和
博士学位授权点,并拥有
戏剧与影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该校电影学博士生导师
颜纯钧教授在电影读解研究和中国电影
比较研究,以及博士生导师
刘云舟教授在
电影叙事学等领域均有较大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专业
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专业依托百年师大的综合
文化积淀,研究重点以
中国民族文化
影视美学为中心,在
中国本土影视理论研究方面
颇有建树。该校电影学专业开设
影视文化传播、影视创作与
文化批评、纪录电影、电影历史与理论、影视美学研究5个研究方向,重点将该校的艺术优势与中国民族
影视文化相结合,这些学科已成为我国影视理论民族文化研究领域不可替代的重要学科。著名
央视女主播
海霞就曾选择在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进修。此外,该校主办的
大学生电影节已经成为电影界的盛事,被称为“
华表奖”的
风向标。【师资及科研】
北京师范大学的师资力量雄厚。艺术与传媒学院首任院长
黄会林教授,是著名电影学家和
艺术教育家,在文学、戏剧、影视等多个领域颇具威望,重点研究中国影视美学与
传统文化。现任院长
王一川博士,其在
影视艺术、影视美学和影视文化批评方面的理论研究都比较有影响。
周星导师具有广阔的社会关系,也是每年招收研究生最多的导师,重点研究影视史论、
影视文化传播与
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理论等。于丹导师曾在央视“
百家讲坛”开讲《
论语》、《
庄子》,其实她在
艺术系最擅长的是电视学,每次讲课都堪称“视听盛宴”。另外一些导师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也各具特色,王宜文、
张同道、田慧群等都是很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综合性大学
开设电影学专业的
综合类大学具有名校优势,如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和
武汉大学都是全国高校排名前10的高校,受学校总体实力和名气的影响,报考的热度也很高。
这类院校的电影学专业一般开设时间较晚,且硕士学科规模相对较小,研究方向也比较单一。不过这些院校依托
地域优势,
社会实践机会较多。如复旦大学、
上海大学在
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教育电视台、
有线电视台等单位建立了
实习基地。此外,这类院校办学理念灵活,专业设置与人才引进与国际接轨,很多教授都具有跨国家
跨文化的学术经历,具备审视中国
影视业的多维视角。如上海大学电影学专业导师
陈犀禾教授,是我国第一代电影
硕士研究生,在中美两地进行教学和研究。
提示:这类院校常邀请国内外电影学专家学者来访问交流,因此这类院校的电影学硕士常有机会接触国际先进观点和资讯,具有比较宽广的学术视野。
北京大学电影学专业
北京大学电影学专业虽然开设较晚,研究方向比较单一,但北京大学自建校始就形成了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重视美学研究和
艺术研究的传统。因此,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带有鲜明的
人文色彩,有很强的学术性。
综合大学的文化氛围和多学科的环境,在培养艺术大家方面确有优势。如毕业于北大政治系的
焦菊隐是我国著名的戏剧导演,哲学系的
孙道临是我国著名的
电影表演艺术家。【师资及科研】
北京大学电影学
硕士生导师大都具有十分深厚的艺术
文化修养。如
彭吉象教授曾先后师从
朱光潜、
宗白华两位美学大师,90年代初期又到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还作为密执安
州立大学的客座教授,主持过多个大项目。在影视美学、影视艺术及影视鉴赏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李道新教授专攻中国
电影史研究,其关于中国
早期电影史的研究建树颇丰。
研究机构
除了以上几类院校,国内设置
电影学硕士专业的还有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和
中国艺术研究院这两个专门性研究机构。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最早和
北京电影学院联合招生,之后三年一招,11年后改为一年一招。这类研究机构招生人数少,外界对其了解也相对较少,考研具有难度,且近几年报考人数逐渐增加。当然,研究机构少了一些“学校学习”的氛围,在那里
学习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依托
中国电影资料馆,学生可以看到大量珍贵的国内外影像资料,同时该机构还拥有比较完备的电影资料室,其中解放前的电影历史资料是全国最完备的,这一优势是包括
北京电影学院在内的任何学校都无法比拟的。同时,该机构拥有许多国内
扛鼎的电影学专家坐镇,如
陈墨,
李迅,
单万里,李一鸣,
皇甫宜川,
饶曙光等等。
同样,师资优势也是
中国艺术研究院不容忽视的一大强项。如以
李少白、
郑雪来、
章柏青、
贾磊磊为
中坚力量的
学术群体,从理论上建构了中国电影学的
整体框架。此外,这两所研究机构在
电影美学、
电影史学、
电影语言学、
电影观众学、
电影心理学这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上都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
就业前瞻
连续几年来,中国电影产业以每年推出300部电影的产量飞速发展,日益壮大的电影产业需要大量的电影人才,这无疑为电影学专业的毕业生尤其是高学历的电影学研究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就业机遇。电影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影视传媒行业。很多报考电影学的考生都怀有影视梦想。去影视传媒行业工作自然而然成为他们就业的首选。影视行业的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拥有硕士学历还是很受
用人单位青睐的。从事影视方面的工作收入比较高,但中国研究生教育以
培养理论人才为主,因此进入影视圈发展的电影学研究生并不多。
进入各级电视台以及各种影视传媒公司,是影视专业研究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业务能力比较强的毕业生,可以到影视公司、广告公司或者
文化传播公司,从事策划、编剧、
灯光师、录音师、场记、导演、摄像等工作。当然,毕业生也可以自己创业或者是选择做独立艺术家。
如果要从事影视工作,最好报考专业的电影院校,因为这类院校的毕业生机会比较多,师兄师姐等校友都能提供很多就业机会。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要多到一些单位锻炼,有一定的实践经历和人脉资源,这于将来在影视行业的发展是很有利的。
如今开设
影视学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呈现遍地开花的势态。新专业的开设需要大量师资力量的补充,这就为电影学专业的研究生就业另辟了一条渠道。如果喜欢影视并且愿意从事教学工作,这是不错的选择,毕竟高校教师的待遇和地位还是相当不错的。
尽管很多高校在招聘教师时,都要求应聘者具有博士学位,但由于影视学科是一门
新兴学科,且
地方院校的影视专业门槛相对较低,所以电影学硕士毕业生到高校就职,还是有一定的机会。北京师范大学每年都有不少电影学专业毕业生到地方高校就职。
需要强调的是,大学教师都很重视科研能力,所以即使顺利地考上了研究生,最好在研究生期间积极发表论文,多参加教学实践活动,以增加自己的研究能力和
教学能力。
新闻出版机构、相关国家机关和
行政单位、企业、公司
宣传部门。新闻出版机构包括报社、杂志社和出版社,国家机关主要是指国家广电总局、中影公司、地方广电集团(局)以及
文联等单位,这些都是不错的部门,进入这些机构一般都需要参加国家或地方的
公务员考试。大企业、大公司的宣传部门(主要是媒体宣传岗位)也是不错的选择,要进这些部门最好有一定的实习经历,而且企业很看重实干能力,强调从业人员的动手能力和
写作能力。
总体而言,电影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很不错,特别是掌握一技之长的毕业生,无论进公司、机关,还是拍电影都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只要有真才实学,就业前景将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