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白,1931年7月1日出生于
安徽太和县的一个偏僻
乡村,2015年3月16日仙逝。一生从事中国电影史研究,倾注全部精力。参与撰写的《
中国电影发展史》成为
中国电影史研究迄今为止最为详实,资料最为丰富的一部巨著。后有著作《影心探赜》、《
中国电影史》等等。
李少白,1931年7月1日出生于
安徽太和县的一个偏僻
乡村,他的中、小学时代在战争的动荡中度过,其父是皖北一带有名的医生,其刻苦、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李少白产生很大影响,使李少白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学习,对他后来从事电影理论研究影响颇大。
1949年弃学从军,1950年被分配到
重庆西南大区影片经理公司工作,那时公司除放映国产片和苏联片外,还接收了大量美、英等影片,这样使李少白对影片有了比较广泛的接触,开始了对电影的学习和钻研,1951年底在《大公报》上发表《谈苏联影片〈起死回生〉》,从这时开始,他经常在报刊上发表影评文章。
1954年,调到
北京电影发行总公司宣传处工作,参加公司的选片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关于《
罗马11时》、《没有留下地址的信》、《
马路天使》、《起死回生》、《南海潮》等国内外影片的评论文章。1956年,被《文艺报》聘请为电影方面的评论员。1957年,调到影协。1958年,调到电影协会电影史研究室,参加了由
程季华主编的《
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二卷)的编写工作,这是一部史料翔实程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中国电影史书,于1963年问世,影响深远。此后,着意于电影理论和电影美学的研究。
1978年后,撰写大量理论文章及书籍。如《谈影片故事性》、《论电影人物形象塑造》、《中国电影历史及理论》与著作《
影心探赜》、《影史榷略》等均有很大反响,梳理了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体系完整规范,资料翔实,系迄今为止中国电影史研究和教学的重要书籍。此外,李老还参与了大量的关于电影的专题片的监制工作。
2006年7月编著《中国电影史》,系迄今为止对中国电影史研究最为完整和规范的一本教材。另有旧体诗词选集《灵府轨迹》问世。还曾任
北京师范大学、
西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组第一、二、三届初审会成员,首批通讯评议成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