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Ecological Economy),经济学名词,是指在
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
经济学原理和
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
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
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
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
物质文明与
精神文明、
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简介
(Ecological Economy)
通过实行“
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
特征
时间性
指资源利用在
时间维上的持续性。在人类
社会再生产的漫长过程中,后代人对自然资源应该拥有同等或更美好的享用权和
生存权,当代人不应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换取自己的舒适,应该主动采取“财富转移”的政策,为后代人留下宽松的
生存空间,让他们同我们一样拥有均等的发展机会。
空间性
指资源利用在
空间维上的持续性。区域的
资源开发利用和
区域发展不应损害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并要求区域间农业
资源环境共享和共建。
效率性
指资源利用在效率维上的高效性。即“低耗、高效”的资源利用方式,它以
技术进步为支撑,通过
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
消耗量和环境代价,来不断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和社会经济的支撑能力,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资源基础和
环境条件。
生态系统
在自然界,任何
生物群落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通过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与其生存的环境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共同形成一种统一的整体,这样的整体就是生态系统。换句话说,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地区内,生物和它们的
非生物环境(
物理环境)之间进行着连续的能量和
物质交换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按照生态系统的上述定义,我们既可以从类型上去理解,例如森林、草原、荒漠、
冻原、沼泽、河流、海洋、湖泊、农田和城市等;也可以从区域上理解它,例如分布有森林、
灌丛、草地和溪流的一个山地地区或是包含着农田、
人工林、草地、河流、池塘和村落与城镇的一片平原地区都是生态系统。整个
地理壳便是由大大小小各种不同的生态系统镶嵌而成。生态系统是地理壳的基本组成单位,它的面积大小很悬殊,其中最大的生态系统就是
生物圈,它实质上等于地理壳。
任何一个能够维持其机能正常运转的生态系统必须依赖外界环境提供输入(
太阳辐射能和
营养物质)和接受输出(热、
排泄物等),其行为经常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它是一个
开放系统。但是生态系统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即在一定限度内,其本身都具有反馈机能,使它能够
自动调节,逐渐修复与调整因外界干扰而受到的损伤,维持正常的
结构与功能,保持其相对
平衡状态。因此,它又是一个控制系统或
反馈系统。
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使我们对生命自然界的认识提到了更高一级水平。它的研究为我们观察分析复杂的自然界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并且成为解决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人口增长和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
重大问题的理论基础之一。
生态平衡
像自然界任何事物一样,生态系统也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实际上它是一种
动态系统。大量事实证明,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在外部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生态系统总是按照一定规律向着组成、结构和功能更加复杂化的方向演进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系统的生物种类成分少,结构简单,
食物链短,对外界干扰反应敏感,抵御能力小,所以是比较脆弱而不稳定的。当生态系统逐渐演替进入到成熟时期,生物种类多,食物链较长,结构复杂,功能效率高,对外界的干扰压力有较强的抗御能力,因而稳定程度高。这是由于系统经过长期的演化,通过自然选择和
生态适应,各种生物都占据有一定的
生态位,彼此间关系比较协调而依赖紧密,并与非生物环境共同形成结构较为完整、
功能比较完善的自然整体,
外来生物种的侵入比较困难;此时,还由于复杂的
食物网结构使能量和物质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流动,一个环节或途径发生了损伤或中断,可以由其他方面的调节所抵消或得到缓冲,不致使整个系统受到伤害。所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和
营养结构越复杂便越稳定。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与系统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相联系的。
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
稳定状态时,生物之间和
生物与环境之间出现高度的
相互适应,
种群结构与数量比例持久地没有明显的变动,生产与消费和分解之间,即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之间接近平衡,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相互适应并获得最优化的
协调关系,这种状态就叫做
生态平衡或自然界的平衡。当然这种平衡是
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常常趋向于达到一种稳态或平衡状态,这种稳态是靠自我调节过程来实现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反馈进行的。
反馈: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的出现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使其变化减弱或增强,这种过程就叫反馈。负反馈能够使生态系统趋于平衡或稳态。
生态系统中的反馈现象十分复杂,既表现在生物组分与环境之间,也表现于生物各组分之间和结构与功能之间,等等。前者在第三节种群部分已有叙述。生物组分之间的反馈现象。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当被捕食者动物数量很多时,捕食者动物因获得充足食物而大量发展;捕食者数量增多后,被捕食者数量又减少;接着,捕食者动物由于得不到足够食物,数量自然减少。二者互为因果,彼此消长,维持着个体数量的大致平衡。这仅是以两个种群数量的相互制约关系的简单例子。说明在无外力干扰下,
反馈机制和自我调节的作用,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所以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破坏时,只要不过分严重,一般都可通过自我调节使系统得到修复,维持其稳定与平衡。
但是,生态系统的
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压力很大,使系统的变化超过了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即“
生态阈限”时,它的自我调节能力随之下降,以至消失。此时,
系统结构被破坏,功能受阻,以致整个系统受到伤害甚至崩溃,此即通常所说的
生态平衡失调。
基本概念
生态经济是指在
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
经济学原理和
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
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
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
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
物质文明与
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经济,“社会—经济—自然”
复合生态系统,即包括
物质代谢关系,
能量转换关系及信息反馈关系,又包括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关系,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功能
基本内容
生态经济
基本理论: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和
生态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条件与
生态需求,生态
价值理论,
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
协同发展等。
生态经济区划、规划与优化模型: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观点指导社会经济建设,首先要进行生态经济区划和规划,以便根据不同地区的
自然经济特点发挥其生态经济总体功能,获取生态经济的最佳效益。城市是复杂的人工
生态经济系统,人口集中,
生产系统与消费系统强大,但
还原系统薄弱,从而生态环境容易恶化。农村直接从事生物性生产,发展
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稳定、保持生态平衡、改善
农村生态环境。根据不同地区城市和农村的不同特点,研究其最佳生态
经济模式和模型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生态经济管理:
计划管理应包括对生态系统的管理,
经济计划应是生态经济
社会发展计划。要制定国家的生态
经济标准和评价生态经济效益的
指标体系;从事重大经济
建设项目,要做出生态
环境经济评价;要改革不利于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
管理体制与政策,加强生态
经济立法与执法,建立生态经济的教育、科研和
行政管理体系。生态经济学要为此提供理论依据。
生态
经济史:生态经济问题一方面有历史
普遍性,同时随着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又有历史的阶段性。进行生态经济史研究,可以探明其发展的
规律性,指导现实生态经济建设。
计量
运用
数学方法,对生态经济系统内物质与能量的各种运动进行的计算。内容包括:
自然资源的
经济评价:据保护资源所允许的最大费用标准与开发资源所允许的最小
效率标准,用相应的各种指标对包括
工程项目、城市规划、
区域规划和
国民经济计划在内的
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的评价。
自然资源经济评价是一个动态概念,各种资源的价值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因此,经过一段时间后(例如10年),需要重新修订自然资源的经济
评价标准。
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效益计算:先分别计算投入和产出,再用产出减去投入,求得净效益;或用产出除以投入求得
投入产出比。净效益越大或投入产出比越高,说明生态经济效益越好。在计算时,还要考虑效益与远期效益的结合,以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等问题。
不恰当的资源利用造成的生态经济损失 可用实物量表示,也可用价值量表示。为了便于将不同的损失加以汇总,通常采用后一种方法。生态经济损失中包括明显的
直接损失和隐蔽的
间接损失,后者往往需要经过多年之后才能完全显示出来。计算某一系统的生态经济损失时,可以采取四种办法:①与情况相似的另一系统进行对照;②建立数理
统计模型或系统
仿真模型,找出每个因素与损失的关系;③由专家估计每一项损失,然后加总;④通过实验室试验,经过对比,计算出损失值。
生态经济预测:借助于生态经济系统历史和现状的分析,求得对其未来的了解,以减少管理生态经济系统的盲目性。重点在于说明各主要因素变化的方向、速度及其不同组合对于整个系统的影响大小,为决策提供信息,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全面的预测应包括对
系统环境的预测、对系统结构的预测、对效益和损失的预测等。生态经济预测的成效一方面取决于理论的科学性和资料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取决于预测人员的专业素养和
分析判断能力。
生态经济计量的应用:生态经济计量通常应用于制定生态经济系统的
发展计划,确定调整系统结构的
政策措施和经济措施,并预计其生态经济后果。在现代生态经济系统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一般是利用
大型计算机对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反复模拟和计算。计算的方法通常是:建立反映生态经济综合效益的
目标函数,建立反映环境对系统各种
约束条件的方程式及反映系统内各主要变量间关系的函数式,通过直接求出目标函数
极值或若干方案对比的方法,得到
优化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整个系统的规划。
生态经济计量的常用方法:
投入产出法、
控制论方法、运筹方法、计量
经济方法、
系统动态分析及其他系统仿真方法、统计分析方法等。
发展
生态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互动的层面:小层面即单个企业层面的生态经济,简称单一型生态经济;二是中观层面即企业之间的生态经济链,简称结合型生态经济;三是宏观层面即社会层面的生态经济层,简称复合型生态经济。
三个层面的
生态型经济,体现出从单一到结合,从结合到复合,层层推进,每一次的推进,都将促使
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企业作为发展生态经济的基本个体和基础,是实施生态经济的主体,也是体现生态经济效益最直接的个体,结合型生态经济和复合型生态经济都是建立在发展
生态企业这一层面之上的。只有企业积极参与其中,实行
生态管理,实现“最佳生产,最佳经营,最少废弃”,才会更好地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现代型企业管理要从纯粹的追求经济
利润管理向经济利润管理与生态型管理结合转变,在管理的对象、目标、任务、职能等方面体现出生态与经济的统一性,不仅遵循
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还要遵循
自然生态规律的要求,实施生态化管理,自觉协调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
三赢”。而且,通过实施有效的
生态管理,不仅促使单个企业的生态化转变,而且由点及面、推广普及,引起整个
经济环境及整个社会风尚的转变。通过这些转变再推动生态经济的深入发展和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早日实现。
思路
生态经济的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
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企业要走生态之路,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注重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
生态效益”原则的同时,坚持以建立
绿色企业经营为根本目的、实现企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原则,坚持依靠
科技进步、推进
产品结构调整、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原则,坚持发挥
市场机制作用的原则,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遵循生态规律和
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优化环境,在物质
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生态
经济原则体现在不同层次的生态
经济形式上。正是基于此,现代
企业经营目标是在生态经济约束下的企业
经营方式,这样才能满足各方利益要求,促进
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有利于企业实现
可持续发展目标。企业只有寻找到有效实现“
生态管理”和“生态管理经济”的路径,才能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绿色
经营管理模式,将企业真正建成
生态型企业。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经济之路
1、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现代
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关系,而人、
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两个层面来理解和谐社会,“和谐”应是尊重
自然规律、经济规律、
社会规律的必然结果,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协调地生活在社会
大家庭之中;其保证层就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的要求相配套,
基础层是必须有一个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和谐社会必须在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中才能保持发展,没有平衡的生态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不能生存和发展,和谐的
人际关系也会变成空中楼阁,无存在基础。因而,生态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没有生态和谐的社会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2、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立足点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和
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用和谐的眼光、和谐的态度、和谐的思路和对和谐的追求来发展生态经济,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利用效率;就要加快改变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对立的
传统经济学观念,树立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环境与发展两者应是协调统一的整体的
生态经济学新观念,深刻领会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在发展中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矛盾对立统一体;充分强调生态保护对
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能发展生产力。
3、在我国当前条件下,大力倡导发展生态经济确实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首先,这是因为我国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要特别
注意发展道路再也不能重蹈“覆辙”。这方面我们过去是有深刻教训的。我们也要避免重蹈
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有增长无发展的消极
发展模式。
实践证明这种传统的模式是难以为继甚至是危险的。我们应当自觉地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其次,经济增长是有代价的。我们以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模式来选择低代价的
经济增长方式?这种低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生态经济方式。否则,即使有了高的经济增长,如果以破坏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种增长的代价也是极其高昂的。第三,我国的发展要发挥
后发优势,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认识和发挥生态经济的
裂变效应。它会带来工业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即
清洁生产;它会带来农业的新的
生产方式,即
生态农业;它还会带来服务业的新的增长方式。
4、发展生态经济,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21世纪的一项重大
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确立“立足生态,着眼经济、全面建设、
综合开发”的发展思路,实现
资源开发与资源培植相结合,
生态建设与
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创立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发展
生态林业、发展水电等
清洁能源、发展生态农业、发展
有机食品工业、发展生态建筑及材料产业、发展
生态旅游业和
环境保护产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而且还有利于扩大就业,而充分就业又是人口、经济、生态相协调平衡的重要内容,是生态经济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尽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高标准、高起点、大力度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
绿色通道,发展
生态交通,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依托,使生态经济与基础设施相互促进。要以发展生态经济为契机,对
经济结构进行大力度调整。要利用发展生态经济进一步吸引和
利用外资,扩大开放,同时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生态经济发展。
5、生态经济不同于以往的
农业经济和
工业经济,从理论到实践都是
新生事物。这种发展源于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也源于群众智慧的创造发挥。所以,发展生态经济的关键在于创新,在于发展过程、发展机制和发展环境的优化,在于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
科技创新的高效转化、企业和基地的带动辐射、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这是我国在推进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着力抓好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