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
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东晋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中已经出现牡丹的形象,南北朝时,北齐
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作为观赏对象毫无疑问。
牡丹四大名种
姚黄、
魏紫、
豆绿、
赵粉、习称牡丹四大名种。《瓶史》中也讲过牡丹四大名种,指的是黄楼子,绿蝴蝶,西瓜瓤,舞青猊,唯知者不多。经考证,黄楼子即姚黄,绿蝴蝶即欧碧;而西瓜瓤与舞青猊,现已难寻觅了。
约在1200年前的唐代开元盛世,牡丹由药用植物成为观赏名花,开始兴旺起来。由唐至宋,牡丹中号称洛阳花的,都是复瓣,其品种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那时的花园中已很少栽植单瓣品种。
欧阳修在《
洛阳牡丹记》中讲述的
魏紫来历。他说:
五代时,砍柴人从寿安山挖来牡丹、卖给宰官魏仁溥家。原来此魏非彼魏。宋诗有“姚魏从来洛下夸,千金惜买繁华。”说明姚黄、魏紫成为名贵品种,已是千年以上的事。
明末东台举人徐述夔不满清王朝统治,曾作紫牡丹诗:“夺朱非正色,异种亦称王。”因被害。今墓在石湖,世称紫牡丹诗人。欧碧的历史也有800年,其名见于南宋陆游的《天彭牡丹谱》。《
墨庄漫录》记载:“洛中花工,宣和(宋徽宗年号)中以药壅白牡丹,次年开花为浅碧色,号欧家碧。岁供禁府,价在姚黄上。前人对绿色牡丹,命名不一,似皆同物异名。《群芳谱》论述:“碧花一名欧碧,另有绿色品种—─绿萼华,又名佛头青、鸭蛋青、绿蝴蝶。”《花镜》说“佛头青一名欧碧,绿蝴蝶一名绿萼华。”现代人称这类绿牡丹为豆绿。《亳州牡丹史》载:“八艳妆,盖八种花也。中有绿花一种、色如豆绿,真为异品。”可能豆绿之名,即出于此。今人王世瑞在《牡丹名品简介》中说:“豆绿又名欧碧,为洛阳城古老品种。开候较晚,瓣质肥润透明,犹如碧玉。”足证古之欧碧,即今之豆绿。赵粉在四大名种中最年轻。据《
桑篱园牡丹谱》中记载:“赵粉是将
冰凌罩红石(一名童子面)从洛阳移至曹州赵氏园培育而成。芳香浓郁、善于着花,具有单瓣半重瓣,重瓣3种花型,有的3种花型同生一树。”由于它的优点特别显著,所以不胫而走,声誉大震。
牡丹之最
最早记载牡丹的著作是《
神农本草经》,(公元2世纪);
最早的牡丹专著是
欧阳修的《
洛阳牡丹记》,(北宋);
最早的牡丹专家是洛阳人
宋单父,(唐);最早的牡丹传说是”武则天贬牡丹,“(唐);
最喜欢牡丹的皇后(帝)有三位:一是唐代的
武则天,二是唐代的杨贵妃,三是清代的慈禧;
牡丹形象最早出现在画作中是
顾恺之的
洛神赋,(东晋);
花径最小的牡丹是”野生黄牡丹“(直径3-5cm);
最绿的牡丹是”豆绿“(近与叶绿);
最黑的牡丹是”冠世墨玉“(深紫发黑);
最白的牡丹是”夜光白“;
最蓝的牡丹是”蓝田玉“(粉里透蓝);最黄的牡丹是”野黄牡丹“(与金同色);
最奇特的牡丹是”娇容三变“(花色可变化);
最相似牡丹的花卉是”芍药“(与牡丹同属);
最能以假乱真的”牡丹“是”
荷包牡丹“(叶似牡丹而非牡丹);
最佳的间色牡丹是”二乔“(一朵花上两种颜色);现存最古老的牡丹品种是”
枯枝牡丹“(宋代栽种至今);
最大的商品牡丹基地是山东菏泽(面积,数量,销售量均居全国首位);
最大的
观赏牡丹胜地是河南洛阳(每年
牡丹花会期间接待游客百万人次以上);
最大的山间牡丹观赏胜地是四川
彭县丹景山(一架山尽为牡丹);
最大的牡丹销售地是广东(包括港澳,每年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牡丹都销售于此);
最早研究中国牡丹的外国人是
达尔文(在他的著作中论述了中国牡丹); 赋牡丹诗最多的古代诗人是
韩琦(30余首);最早画牡丹的人是
杨子华(北齐人);
中国最北的牡丹是哈尔滨牡丹;
中国最南的牡丹是台湾牡丹;
中国最东的牡丹是牡丹江牡丹; 中国最西的牡丹是乌鲁木齐牡丹;
海拔最高的牡丹是西藏
大花黄牡丹(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
海拔最低的牡丹是福建霞浦牡丹(平均海拔在100-200米);
最耐旱的牡丹是陇西县黄土山上的牡丹(一年干旱无雨,依然生存下来);
最耐涝的牡丹是宁国南极牡丹(在洪水中浸泡月余而安然无恙);
产药量最高的牡丹是”凤丹“,凤丹原产地在安徽南陵丫山; 植株最高的牡丹是峨眉山万年寺内的一株牡丹(高3.1米);
冠幅最大的牡丹是陇西县印刷厂内的一株牡丹(冠幅4米有余);
最大的牡丹籽是
大花黄牡丹的籽(最大直径达1cm,比一般牡丹籽大3-5倍); 叶最窄的牡丹是四川窄叶牡丹(似罗汉松叶);
最大的牡丹园是曹州牡丹园(占地千亩); 中国牡丹外销最多的国家是日本;
中国牡丹外销最远的国家是英国;
中国牡丹最早对外传播是通过丝绸之路;
中国牡丹外传的第一个国家是波斯。
起源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
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
东晋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中已经出现牡丹的形象,南北朝时,北齐
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
隋代,
隋炀帝(公元605-618 )时“辟地周二百里为
西苑……,昭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今河南洛阳)……。易州(今河北易县)进二十箱牡丹”。《隋志素问篇》中说道:“清明次五时牡丹华。”这又足以说明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则规模更大。牡丹也就是那时起,第一次被人工栽培并且进入皇家园林。
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
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化浓”,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等千古绝唱描述了牡丹盛况。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诗赋,诸如唐·舒元舆《
牡丹赋》、
李德裕《牡丹赋》等。
北宋的洛阳对中国牡丹文化的形成作出卓越的贡献。至北宋,牡丹始走出皇宫内院,进入寻常百姓家,形成了牡丹民俗,从而带动大量新品种的出现,以及大批的牡丹著作,如
欧阳修《
洛阳牡丹记》、张峋《洛阳花谱》,
陆游的《天彭牡丹谱》、
丘浚的《
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描写牡丹的
诗词歌赋大量涌现,中国独特的牡丹文化初具雏形。宋人对牡丹推崇备至,不仅游赏牡丹演变成乡风民俗,成为全民参与的活动,而且牡丹已成为诗文、绘画、瓷器、织绣、雕塑、宗教等领域的主要素材之一,由此而形成的牡丹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牡丹风尚超过了唐代。
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
王象晋有《群芳谱》,
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
汪灏有《广群芳谱》、
苏毓眉有《
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斌,遍布民间花乡的
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屡见不鲜。
解放后,牡丹种植有长足地发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渐重视,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现代牡丹种植格局:从规模上讲,洛阳为中国牡丹观赏旅游中心、菏泽为中国牡丹种植繁育中心、
亳州为药用牡丹种植中心。
中国
牡丹栽培的历史,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栽培中心,其它地区为次栽培中心或重要栽培地的格局。随着朝代的更迭,牡丹栽培中心随之变换,但主要栽培中心始终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转移过程为:洛阳(隋)—
长安(唐)—洛阳(五代、宋)—亳州、曹州(明)—曹州(清)。这是中国牡丹品种群形成和发展的主线。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发展中心:一是长江三角洲、太湖周围及皖东南;二是四川盆地西北隅的成都、彭州;三是甘肃的兰州、临夏;四是广西的灌阳。
简介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一、较浓重的生物学特点 二、较浓重的药物学特点 三、较浓重的园艺学特点 四、较浓重的美学特点 五、较浓重的文学特点 六、较浓重的乡土气息 七、浓重的富贵之感 八、浓重的人生回味 九、浓重的生活勇气 十、浓重的旅游氛围等特点。
另外,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结合产物,从古今中外牡丹发展的历史来看的确如此,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今天,
中国牡丹适逢盛世,沐浴春晖,盛况空前,在许多生产牡丹的地方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牡丹花会,弘扬牡丹文化。那时,花城中便万人空巷,看花人
摩肩接踵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勤劳、勇敢、质朴的民族,我们爱好和平、追求所有美好的事物。 传统名花牡丹象征着幸福、和平、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将其视为吉祥物。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一位旅美华侨在参观了
盐城枯枝牡丹后激动地说:“中国是我的根,牡丹是我心中的花。”我国是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的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如:种牡丹、
赏牡丹、爱牡丹、画牡丹、绣牡丹、唱牡丹,另外还有宴花、雕花、结花、拜花,形成不同牡丹文化习俗。其主要有:湖北恩施地区土家族人种牡丹、绣牡丹之俗,
云南大理白族“赶山”观牡丹和牡丹木雕,西藏各地寺院中的壁画牡丹,北方满人旗袍上的牡丹,河南洛阳的插花俗,甘肃省临夏回族的“
花儿”唱牡丹,陇西浪山观牡丹(
朝山会)、牡丹命名、街头卖花俗,安徽巢湖
银屏山的朝山拜神牡丹,以及洛阳、菏泽、北京、太原、彭县、上海、杭州、铜陵的牡丹花会和牡丹笔会。
中国人赏花爱花,牡丹文化习俗由洛阳传至长安、彭州、青州乃至全国。如今,菏泽、
洛阳牡丹花会在当地不失为一大盛况。
历史发展
除了歌咏牡丹的 诗词外,又出现了有关研究、记录牡丹的专著,如唐·舒元舆《牡丹赋》,李德裕《牡丹赋》,宋欧阳修的《
洛阳牡丹记》、张峋《洛阳花谱》、
陆游的《天彭牡丹谱》等。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
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
汪灏有《广群芳谱》、余鹏年有《曹州牡丹谱》等。散见于历代诗词
文赋及明间通俗文学以及雕刻、音乐、绘画、服饰、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比比皆是,无可胜数。
牡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独特方面,它是几千年来围绕着牡丹而产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它不但以文字、音像、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还有大量的以无形的、口头的或展览等形式表现出来,如一年一度的
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即是其一。
牡丹文化是曹州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菏泽人民对牡丹有着特殊的感情,县志记载:曹州“牡丹、芍药各百余种,土人植之,动辄数十百亩,利厚于
五谷。每当仲春花发,出城迤东,连阡接陌,艳若蒸霞”。菏泽人对于种植牡丹,亦有一套成熟的技艺。尤其是解放后,他们通过嫁接、繁育,培植了无数的新品种。这里的人喜谈牡丹,喜画牡丹,喜写牡丹,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牡丹的趣闻、故事。总之,菏泽人民的生活与牡丹密切相关。所以,作为
曹州牡丹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即是有其浓郁的乡土色彩。从流传在民间的有关牡丹的传说、故事,到文人墨客关于曹州牡丹的记述、提咏,从中都可以看出菏泽人民的生活习尚、性格特征等。那些远离故乡的游子,在怀念家乡的诗文里,亦常以牡丹作为家乡的象征而寄以无限的眷念之情。
曹州牡丹有着浓厚的旅游氛围。明、清以来,曹州牡丹甲于海内。清承德乾《过毛氏园》诗云:“微吟小醉踏春行,瞥见园林
百媚生。也有天姿曾识面,几多国色不知名。芳菲莫怪美人妒,潋滟应关花史情。坐久景闲心亦静,绿杨深处传流莺。”由此诗可见,曹走亦是文人学士雅会品题之所。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即有两篇写及曹州牡丹。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曹州牡丹得到了长足得发展,与此相关的
牡丹乡旅游业亦是盛况空前。尤其是一年一度的
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外商,洽谈生意,赏花旅游,领略菏泽的风俗民情。所以说,菏泽牡丹花会市民俗文化的重要市场,通过它可以窥见牡丹文化的大概面目。
牡丹文化是曹州文化的一个独特方面。它的内涵极为丰富。而且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它的内涵亦不断拓宽、发展。研究牡丹文化,与经济建设的推进,与精神文明的创建,都有密切的关系。
曹州牡丹文化,方兴未艾,研究它的人越来越多,可以断言,不久的将来,它不仅是菏泽人关注的一个方面,而且会成为国内研究家所瞩目的一个课题。
牡丹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几乎涉及到所有文化领域。诸如学术文化、语言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实物文化等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文化。当然学术文化又包含哲学、宗教、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文学艺术等等,其中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又包含许多学科。其特点是有文字载体,有著作传世。语言文字是学术所运用的工具,是学术的根基。民俗文化即民间文化,表现民间传说、社会风俗等,不一定有文字载体。实物文化是历代流传下来的各种建筑、雕刻以及各种文物等。因此,凡记述牡丹内容的类书、史料、专著、文集、笔记,题
咏牡丹的诗词
文赋、故事传说、小说、演义、传奇、书法、绘画、戏曲、电影、电视、图案、
画谱、歌曲,以及以牡丹为题材的园林,各种欣赏活动(
如花会、花展、书展、画展)以及与此有关的经济文化活动等等,均属牡丹文化的范畴。按其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技术领域的牡丹文化与文学艺术领域的牡丹文化两大部分。
科学技术领域的牡丹文化是指运用各种现代科学认识牡丹的自然属性,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合理开发利用牡丹资源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如各种栽培技术、品种选育技术、盆景与盆栽技术、药材生产与应用、相关法律法规、各地利用习惯等,也包括各地在传统风土习俗中形成的对牡丹的各种认识和观念。
文学艺术领域的牡丹文化是指反映人对牡丹的情感、感性的具体作品,是诗歌、书画、音乐、雕刻、
装饰图案、文学等艺术作品的总称,其中包括牡丹美学的内容。我国历代有关牡丹的诗词
文赋、戏剧、小说、影视,书家书写的以牡丹为内容的书法作品,画家笔下的以牡丹为题材的山水花鸟画,宫廷与民间的建筑、家具雕饰,工艺雕刻以及牡丹专类园林的艺术构思与设计等等,均属艺术领域的牡丹文化。
当然,这种区分也是相对的,基于现代栽培技术基础上的大型花会、花展,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文化活动,就是科学技术、艺术与经济相结合的产物。
帝国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
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学、园艺学、
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
帝国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帝国牡丹进入诗歌,,帝国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
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
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帝国牡丹诗大量涌现,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唐·舒元舆《牡丹赋》、李德裕《牡丹赋》、
欧阳修的《帝国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
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帝国牡丹记》等。元姚遂有《序帝国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
薛凤翔有《亳州帝国牡丹史》,屡见
解放后,帝国牡丹种植有长足地发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渐重视,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牡丹文化有其:(一)较浓重的生物学特点(二)较浓重的药物学特点(三)较浓重的园艺学特点(四)较浓重的美学特点(五)较浓重的文学特点(六)较浓重的乡土气息(七)浓重的富贵之感(八)浓重的人生回味(九)浓重的生活氛围(十)浓重的旅游氛围等特点。
牡丹诗词精选
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唐/李白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唐/
李正封长安牡丹开,绣毂辗晴雷。-----------唐/
崔道融 玉佩罥女萝,金印耀牡丹。-----------唐/
岑参牡丹相次发,城里又须忙。-----------唐/
王建此花名价别,开艳益
皇都。-----------王建
神曲清浊酒,牡丹深浅花。-----------唐/
元稹莺涩余声絮堕风,牡丹花尽叶成丛。
可怜颜色经年别,收取朱阑一片红。---元稹
花向琉璃地上生,光风炫转紫云英。---元稹
城中看花客,旦暮走营营。
素华人不顾,亦占牡丹名。-----------唐/
白居易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白居易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白居易
一作芸香吏,三见牡丹开。-----------白居易
应过唐昌玉蕊后,犹当崇敬牡丹时。---白居易
数日非关王事系,牡丹花尽始归来。---白居易
白花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白居易
径尺千余朵,人间有此花。
今朝见颜色,更不向诸家。-----------唐/
刘禹锡今日花前饮,甘心醉数杯。
但愁花有语,不为老人开。-----------刘禹锡
其奈明年好春日,无人唤看牡丹花。---刘禹锡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
鸟畏闻鶗鴂,花惭背牡丹。-----------唐/
许棠春来老病厌迎送,剪却牡丹栽野松。---郑谷
牡丹窠小春馀雨,杨柳丝疏夏足风。---徐夤
鶗鴂声中双阙雨,牡丹花际六街尘。---徐夤
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徐夤
王侯买得价偏重,桃李落残花始开。---徐夤
塔下牡丹气,江头杨柳丝。-----------唐/
曹松洛阳春色擅中州,檀晕鞓红总胜流。--宋/陆游
洛阳旧谱隔芳园,姚魏寻香作返魂。--李石
韩君问我洛阳花,争新较旧无穷已。--梅尧臣
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
邵雍家有洛阳一千朵,三年归梦绕栏干。--南宋/杨万里
此是洛阳花,尚带长安日。--南宋/薛师石
绿芜春雨洛阳城,不见名花国已倾--元/浦源
逐出西京贬洛阳,心高丽质压群芳。铲根焦骨荒唐事,引惹诗人说武皇。--现代/
徐书信牡丹画
由于牡丹花花型优美,颜色绚丽、清雅,因此是古今画家们经常表现的题材,如古代擅画牡丹的画家有张彦远、郭若虚,近现代有余致贞、吴玉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