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经济区,总面积9.6万平方千米,位于
亚欧大陆桥东部。东连沿海经济带、西襟
中原经济区、南接
长三角城市群、北临
环渤海经济圈。国务院批复实施的《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淮海经济区包括江苏的徐州、连云港、宿迁,安徽的宿州、淮北,河南的商丘,山东的枣庄、济宁、临沂、菏泽等10个城市。截至2022年底,淮海经济区常住人口6546.09万人。
历史沿革
1986年3月15日,在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著名经济学家
于光远的倡导下,淮海经济区首届市长专员会议在徐州召开,会议通过了《淮海经济区经济开发联合会章程》,宣告成立淮海经济区。
2010年5月7日,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市长会议在江苏省徐州市召开,标志着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正式启动。2010年第一次核心区城市市长会议中,八位市长签署了《关于加快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的意见》,商讨并通过了《2010年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重点工作方案》、《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合作与发展协调机制(试行)》等相关文件。八市市长共同启动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按钮。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市长会议旨在加快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促进核心区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争取早日将淮海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1年5月10日,第二届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市长会议在
安徽省
淮北市召开,会议通过了《2011年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重点工作方案》,核心区8座地级市共同签署了《旅游合作协议》、《关于共用连云港港的合作协议》,徐州、淮北、宿州三市签署了《关于建设城际快速通道的合作协议》。会上推选商丘市为淮海经济区核心区2012年第三届年会轮值城市。
2017年3月6日,全国人大江苏代表团联名提出议案,呼吁在国家层面尽快启动实施淮海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探索建立跨省际
区域合作机制,使该
区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7年6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从中央层面正式确立了徐州市的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综合性
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
2017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市考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胜利召开以后首次离京调研。
2018年11月7日,国务院批复实施《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将淮海经济区列为重点规划的三区板块之一。规划指出了淮海经济区的确切范围,规划要求着力提升徐州
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发挥连云港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东方起点和陆海交汇枢纽作用,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打造省际协同合作示范样板。
2018年12月8日至9日,淮海经济区
协同发展座谈会在中心城市-徐州市召开。会议商讨确定新一轮区域合作
重大问题、重点领域、重要任务,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会上,徐州、淮北、菏泽、济宁、临沂、连云港、商丘、宿迁、宿州、枣庄10个兄弟城市共同签署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宣言》。
根据《协议》和《宣言》,各兄弟城市将携手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加快
城市交通互联互通,深化城市产业协作协同,推动
生态环保联防联控,促进
社会事业共建共享,全面提升区域协同
发展水平。
2023年3月23日至24日,第五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在成员城市
临沂市举行。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淮海经济区四省十市的相关领导齐聚沂蒙大地,同叙淮水之谊,共商合作之计。会上,通报了2022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开展情况,书面审议了《2023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鲁苏豫皖四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淮海经济区各市市领导作交流发言,第六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承办城市
连云港市作发言。集中签署了《淮海经济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共建协议》《淮海经济区深化文旅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全面深化淮海经济区
住房公积金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
2022年3月,“淮海合作区协同发展”列入国家《计划报告》年度重点工作安排。
2024年3月,全国两会受权发布国家《计划报告》。在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中,作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与推动制定支持上海加快“五个中心”建设重点领域配套文件、编制长三角地区未来产业协同发展规划一起,列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融合发展的政策举措。
行政区划
节点城市
中心城市
徐州市,简称“徐”,古称彭城,江苏省域副中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交通要道(中国第二大
铁路枢纽)、军事
战略要地,享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和
政治地位。徐州是国家风景旅游城市,
华东重要
门户城市,
华东地区重要的经济、科教、文化、金融、医疗、会展和对外贸易中心。
2023年,徐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900.4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0.97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3622.34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4507.13亿元,增长7.8%。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7:40.7:50.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3227元,增长7.2%。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淮海经济区北到
黄河一带,西到河南
开封,东到连云港、南到安徽淮北。
本地区是
亚欧大陆桥东部
桥头堡区域,承南启北,该区北接齐鲁、南望
江淮、东濒黄海、西临中原,在全国经济总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拥有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的突出区位,承担着
中国经济东靠西移
接力站的重任,并面向大海背靠
华中经济区,在整个中国的公鸡地图板块中,淮海经济区处沿海中心位置。
土地面积
淮海经济区土地总面积9.6万平方千米,其中苏北2.8万平方千米,皖北1.3万平方千米,豫东1.1万平方千米,鲁南4.5万平方千米。
人口
截至2022年底,淮海经济区常住人口6546.09万人。
经济
经济总量
2023年,淮海经济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42670.35亿元。
经济交流
2010年11月25日,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地税局局长座谈会在
徐州市召开。徐州市、
宿迁市、
连云港市、
商丘市、
济宁市、
枣庄市、
宿州市、
淮北市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八市的地税局长聚会古城徐州,交流工作经验,商讨
区域合作,共谋发展大计。此次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地税局局长座谈会由徐州市地税局承办,旨在加强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交流合作,构建核心区地税
协调发展新格局,推进地税工作快速发展,提升区域
综合竞争力。会上,本着“加强交流、密切协作、求同存异、增进友谊、促进发展、
实现共赢”原则,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八市地税局长们围绕2011年工作设想和“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建立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地税合作
协调机制以及夯实征管基础、促进精细
税源管理、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畅所欲言,分析地税工作面临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交流地税工作经验,探讨破解地税发展难题,分享地税发展成果,共同谋划未来五年地税发展目标任务和发展良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很实用、可操作的创新举措,达到了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作用。
积极推进淮海
城市群建设。各成员市分别向各自
省政府积极呼吁,争取获得省级层面支持,加快建立跨省际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委托国家高层次研究机构开展淮海
城镇群发展专题研究和规划编制
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将淮海城市群纳入全国城市群
发展战略。继续深入推进重点领域
产业对接。着手开展共建
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和
产业创新平台的建设。召开2014年度核心区企业家联合会重点企业专题对接会议,联合制订《淮海经济区核心区承接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加快推进宿州
萧县——
徐州泉山经济开发区、淮北
杜集区——徐州
泉山区等跨省际合作共建园区建设。
交通
公路
水路
连云港、
日照港天然深水良港,
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鲁宁
输油管道纵贯南北,便捷的交通使本区具有货畅其流、人便其游的优势条件。
航空
铁路
淮海经济区内既有京沪铁路、
京九铁路、
陇海铁路、
新石铁路等传统干线铁路,还有
京沪高铁、
京广高铁(
京港高铁)、
徐兰高速铁路、
徐连高铁、
徐盐高速铁路、
商杭客运专线、
连淮扬镇铁路、
京福高铁(
京台高速铁路)、
连徐高铁、
青盐铁路等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淮海经济区、
环渤海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这三大经济区将比翼腾飞。淮海、中原、兰西三大经济区贯穿沿海、中部到西部,必将对我国中西部发展带来强大动力。
地铁
截至2024年12月,
徐州地铁开通3条线路,总长约72.38千米,共设车站60座(换乘站重复计算),其中
换乘站3座。
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徐州地铁第二期
建设规划,包括3号线二期、4号线一期、5号线一期、6号线一期等4个项目,
总投资535.9亿元。徐州地铁第三期线网修编共14条线路,包括8条
轨道交通普线、6条
市域线,总长574.8千米。
教育
风景名胜
共同打造
旅游目的地形象。打造
汉文化精品游、
红色旅游精品游、环
微山湖游和山、海、泉
休闲度假游等
区域旅游精品线路,围绕“
两汉文化”、“
运河文化”等
主题词开展联合宣传促销,推进无障碍
旅游服务。包装
旅游线路,开展旅游业务对接,出台针对台湾旅行商组织游客来核心区
观光旅游的优惠奖励政策;重点开拓
京沪高铁沿线
旅游市场,大力开拓台湾、
港澳、韩国、
新加坡等市场。
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