涮羊肉,又称“
羊肉火锅”。《
魏书》记载,三国时代,
曹丕代汉称帝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人们使用火锅煮用来涮猪、牛、羊、鸡、鱼等各种肉食,但当时并不流行,后来随着
烹调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各式各样的
火锅也相继闪亮登场。到
北宋时代,汴京(今
开封)的酒馆,冬天已有火锅应市。到了
清朝末期,
民国初期,在全国已形成了几种不同的火锅而且各具特色。
简介
在北京,提起“涮
羊肉”,尽人皆知。因为这道佳肴吃法简便、味道鲜美,所以深受欢迎。又因
老北京用铜锅烹饪羊肉为主固亦称“
吃锅子”“涮大羊”。
关于火锅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中国三国时期或
魏文帝时代,那时的“
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说是火锅始于东汉,
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可见火锅在中国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
菜品特色
选羊肉时要挑选精细鲜嫩,肉片纸薄均匀,调料多样味美,涮肉醇香不膻,涮后即食。香味纯正,鲜嫩可口。
做法
制方一
(一)将羊肉洗净去骨去皮,剔除板筋,切成12厘米长、2厘米宽的大薄片,放在盆里待用。
(二)把酱油、卤
虾油、
芝麻酱、
辣椒油等分别放在小碗内,
腐乳汁、
韭菜花放在小碟内。
(三)食用时,在火锅内添上
鸡汤或水,待锅内汤烧开时用筷子夹着
羊肉在锅内烫涮(约需一二分钟),见
肉片呈灰白色时,即夹出,蘸着各种
调味料吃。肉片要随涮随吃。最后把
菠菜、
汤粉丝放在锅子内,待菠菜熟时,放入精盐、味精,然后食用。
制方二
主料:
羊肉800克,白菜头(洗净切成块)280克,水细粉丝260克,虾仁10克,
羊骨,鱼。
调料:
香菜(洗净切成末)60克,
腌韭菜花60克,
麻酱120克,料酒50克,
腐乳1块,卤
虾油50克(有最好),辣椒油60克,酱油150克,
香油25克,醋50克,葱花60克,姜一块。(以上调料仅是理论上的,大家可根据自己的口味爱好和实际情况变化)
做法:
1.羊骨,鱼和姜加水做汤。
2.羊肉冻硬,把冻肉进一步剥除肉头、边角、
脆骨、云皮、筋膜等,然后切成15~20厘米长、1~4厘米的宽的极薄片,码在盘中待用。
3.把虾仁加入汤内。
4.火锅加木炭,把水烧开后,先下入少量肉片在汤中拨散,使其涮成灰白色时,随即可夹出蘸着配好的调料吃,然后肉片下随涮随吃,切忌下得过多容易老化影响鲜嫩。
5.肉片涮完后,再加入白菜头、细粉丝(也可用
冻豆腐、
白豆腐、
酸菜、菠菜等),作菜食用。
特点:选料精细鲜嫩,肉片纸薄均匀,调料多样味美,涮肉醇香不膻。
制作工艺
1.
切制羊肉要求薄如纸,匀如晶,齐如线,美如花,羊肉片要长17至20厘米,宽1至4厘米。
2.火锅火旺,肉片氽入,涮至发白色即出,蘸调味料进食。
3.
羊后腿须选用阉割过的
公羊,而在北口(
张家口一带)蕴羊为最佳。然后冻压后腿,目的便于压出血水,达到干而不冻。如冻成
冷冻肉,即失去鲜嫩。
4.将经冻压的羊后腿肉切成薄片,肉片长约17厘米、宽1∽4厘米,要求片薄、均匀、美观、大方。然后放至盘中。
5.将
羊腿以外的各料(粉丝先用水浸泡)分别放在盘内。
6.食用时,把火锅里的水煮开后,投入葱花、姜丝、
口蘑、
虾干、煮沸出味(切忌投放味精),随即按个人口味,将佐料放在碗中,随涮随吃。
营养价值
涮
羊肉是一种具有北京特色的饮食。《
本草纲目》记载:“羊肉有益精气、疗
虚劳、
补肺肾气、养心肺、解
热毒、润皮肤之效。”唐代
孟诜的《本草食疗》中记载:“凡味与羊肉同煮,皆可补也。”
1.羊肉性温,冬季常吃羊肉,不仅可以增加人体热量,抵御寒冷,而且还能增加
消化酶,保护
胃壁,修复
胃粘膜,帮助脾胃消化,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2.羊肉营养丰富,对
肺结核、
气管炎、
哮喘、
贫血、产后气血两虚、腹部
冷痛、
体虚畏寒、
营养不良、
腰膝酸软、阳痿早泄以及一切虚寒病症均有很大裨益;具有补肾壮阳、补虚温中等作用,男士适合经常食用。
中医考究
温补脾胃,用于治疗
脾胃虚寒所致的
反胃、身体瘦弱、畏寒等症。
温补肝肾,用于治疗
肾阳虚所致的腰膝酸软冷痛、
阳痿等症。
中国古代医学认为,
羊肉是助元阳、补
精血、疗
肺虚、益
劳损、暖中胃之佳品,是一种优良的温补
强壮剂。
营养
热量(3025.25千卡)
维生素B6(0.08毫克)
蛋白质(404.35克) 脂肪(98.55克)
泛酸 (0.04毫克)
碳水化合物(133.67克)
叶酸(6.10微克)
膳食纤维(5.69克)
胆固醇(1660.00毫克)
维生素A(290.55微克)
胡萝卜素 (781.50微克)
硫胺素(1.22毫克)
核黄素(4.15毫克)
尼克酸(124.30毫克)
维生素C(100.55毫克)
维生素E(31.55毫克) 钙 (704.70毫克)
注意事项
羊肉(后腿):羊肉不宜与南瓜、西瓜、
鲇鱼同食,食则容易使人
气滞壅满而发病;忌与
梅干菜同食;吃羊肉不可加醋,否则内热火攻心;不宜与
荞麦、
豆瓣酱同食。
本品反
半夏、菖蒲。忌铜器;吃完羊肉后不宜马上喝茶,也不宜边吃羊肉边喝茶。
材料识别
识别方法
一看颜色。绵羊肉肌肉呈暗红色,肉纤维细而软肌肉间夹有
白色脂肪,脂肪较硬且脆。
山羊肉肉色较绵羊肉淡,有
皮下脂肪,只在腹部有较多的脂肪,其肉有膻味。
二看肉上未去净的羊毛形状。绵羊肉毛卷曲,
山羊肉毛硬直。
三看肋骨。绵羊肉肋骨窄而短,山羊肉肋骨宽而长。
调料是关键
涮羊肉经久不衰,与调料香是分不开的。涮羊肉的调料,包含了“辛、辣、卤、糟、鲜”的成分,构成了独特的香味。
传统七种调味品的勾兑方法:
芝麻酱(二八酱——80%芝麻酱,20%
花生酱)、酱油为主,韭菜花、
酱豆腐为辅,
虾油、料酒少许,辣椒油自由。七种调料盛碗上桌,勾兑时,先放料酒、虾油、酱油、韭菜花,搅拌均匀后,放酱豆腐、芝麻酱,用勺
顺时针搅拌,最后,再根据客人的要求,放辣椒油。这样勾兑的调料,搅拌均匀,而且,由于液体的先放,固体的后放,搅拌时不沾碗。顺时针搅拌,使搅拌的调料不散不泻。为了迎合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更加突出调料的香味,而对传统的调料进行了改革。除了保持了传统风味中“辛、辣、卤、糟、鲜”的成分,更加突出了调料香味。
革新统一后的调料勾兑比例和勾兑方法:
勾兑355碗调料需要调味品如下:芝麻酱10000克
蚝油310克 酱油 1250克 味精 150克 韭菜花 4500克
酱豆腐2500克
胡椒粉 100克
鱼露650克 白糖 300克 料酒 500克
十三香55克辣椒油、
花椒油随意。每碗调料重量100克。其中:芝麻酱28.1克蚝油0.9克 备 注 酱油 3.5克 味精 0.42克 韭菜花 12克 胡椒粉 0.21克酱豆腐7克 白糖 0.63克鱼露1.8克十三香0.15克 加水稀释 料酒 1.4克。
按要求,
涮羊肉调料中的辣椒油要选用
小磨香油;辣椒要用
小辣椒,而且,炸之前进行先期处理:整辣椒用刀破开。
涮羊肉调料构成五味调和:甘——芝麻酱、花生酱(按8∶2比例),为加强甘味,又增加了
绵白糖的成分;咸——酱油、
酱豆腐(现又增加了味精);酸——
糖蒜(自制的大
六瓣糖蒜酸甜适口);苦——韭菜花、料酒(又增加了陈皮、
砂仁、
草豆蔻、
肉果、
山奈、白芷等——都含在十三香内);辛——韭菜花、辣椒油,又增加了胡椒粉。同时,鱼露特有的
鱼腥味与羊肉本身的香味结合起来,又形成了独特的鲜香味。
饮食文化
我国的火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的与
陶釜配套使用的小
陶灶,可以很方便地挪动,可以算是火锅初级形式。北京
延庆县龙庆峡山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春秋时期
青铜火锅,有加热过的痕迹。奴隶社会后期,出现了一种小铜鼎,高不超过20厘米,口径15厘米左右。有的鼎与炉合二为一,即在鼎中铸有一个
隔层,将鼎腹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层有一个开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
镂空作通风的烟孔。有的鼎腹较浅,鼎中间夹一炭盘,人们称这种类型的鼎为“温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火锅了。汉代出现一种称为“染炉”、“染杯”的小铜器,构造分为三部分:主体为炭炉;上面有盛食物的杯,容积一般为250至300毫升;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盘。可以推断这就是古代单人使用的
小火锅。唐宋时,火锅开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设宴,多备火锅。在五代时,就出现过五格火锅,就是将火锅分成五格供客人涮用。那时的火锅又称暖锅,一种是铜制的,一种是陶制的,主要作用是
煮肉食用。到了清代,各种
涮肉火锅已成为宫廷冬令佳肴。嘉庆皇帝登基时,在盛大的宫廷宴席中,除山珍海味、水陆并陈外,特地用了1650只火锅宴请嘉宾,成为我国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
火锅种类:
山东王可仲发明出一种火锅餐桌,中间由1大8小9只火锅座组成,每只火锅座又由电热盘、火锅汤盆、金属菜盘、锅盖等搭配而成。当需要品尝火锅筵席时,该桌既能作为专门的各客火锅使用,也可以在中间摆放与火锅相配的各式菜点。如果盖上9个圆孔盖,即成为普通餐桌,并有保温菜肴的功能,只要将火锅汤盆内放上水,将菜肴放置在其上面,然后打开电热盘开关,就能使菜肴保持热乎乎状态,使菜肴口味鲜美。
国外也有许多国家食用火锅,特介绍几例如下:
日本锄烧火锅:主料有
牛肉片、虾仁、鸡片、
鱼片、猪
瘦肉片、
猪腰片等,配料有粉丝、菠菜、
京菜、洋葱等。吃法通常是将
平底锅烧热,待油烧热后倒入京菜、洋葱片拌炒至八成熟,然后把自己喜爱的各式主料放入锅中,边煎边吃。吃至一半,再加入
鲜汤与调料煮沸,在鲜汤内涮主料食之;朝鲜
酸菜白膘肉火锅:用炭火加热,
高汤为
海鲜汤,其酸菜较为著名,白膘肉即
五花肉,再配
血肠、
蛤蜊等,吃法较原始,但很解馋;
韩国石头火锅:锅底是辣椒油、
辣椒粉,上面满盖肉片和肥鸡块,辛辣无比;印尼咖喱火锅:
作料是印尼本土产的
咖喱、番叶、椰子粉及香料等,涮以
鱼头、
大虾、鸡肉、牛肉,锅底还以米粉浸汁,有尽吸原汁之雅趣;
瑞士奶酪火锅:将奶酪放在锅里,煮成液体状,再加入白酒和
果酒,吃时用长叉将
法式面包放进锅中的奶酪液里,待奶酪渗进
面包后即食。
火锅用料:
这里说的用料,主要是指火锅主料、汤料、
蘸料味碟,至于加热原料及一些小餐具、用具,这里不再赘述。火锅主料即成锅中涮煮的原料,其适用范围极其广泛,天上飞的、地上长(跑)的、水中游(爬)的,无所不包。按原料的性质可分为
海鲜原料、
河鲜原料、
家禽原料、
家畜原料、
蔬果原料、原料制品等,凡是能用来制作菜肴的原料几乎都能作火锅主料。
火锅汤料即锅中的底汤,用得最多的是红汤汁,其次是白汤汁(包括
酸菜汤)。红汤汁即辣味汤汁,用
浓汤与
辣椒、
豆瓣、
豆豉、
醪糟汁、
冰糖、精盐、
黄酒、多种香料等熬制而成。白汤汁即用
老母鸡、肥鸭、猪骨头、
火腿肘子、猪瘦肉、葱、姜、酒等熬制的汤汁,一般与红汤汁配合使用,很少单独使用,即使用也常要蘸些调味料食用。
蘸料味碟是涮制火锅不可缺少的部分,常见的有
麻油味碟、
蒜泥味碟、椒油味碟、
红油味碟、
辣酱味碟、川琦蘸料碟、
酱汁味碟、韭菜花味碟等。在火锅中涮烫的主料刚出锅时温度较高,若将刚从锅中捞出的主料在
味碟中蘸一下,能使滚烫的原料降低温度,便不会
烫伤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