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行政管辖面积258平方公里,人口达25万。地处
江苏、浙江、
上海两省一市交汇的金三角腹地,是“临沪”
经济圈中最具地理优势的地区,在上海
半小时经济圈内,直接接受上海经济发展的辐射。
2012年8月21日,经江苏省政府研究同意,江苏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正式更名为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更名后开发区的
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建设面积等不变。
省政府要求汾湖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眼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集聚
创新资源和
高层次人才,加快研发和转化先进
科技成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
新兴产业,全面提升内生
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自主创新核心区、新兴产业
先导区、体制
机制创新先行区、
科学发展示范区。据介绍,更名后的后续衔接和相关事务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行政区域面积258平方公里,人口25万。地处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交汇的
长三角腹地,是“临沪”
经济圈中最具地理优势的区域。汾湖作为
苏州城区接轨上海的第一门户,制定了“苏州
桥头堡、虹桥
副中心”的战略发展定位,进一步承接上海辐射,融入上海发展。
开发区交通便捷,沪苏浙
高速公路、
318国道东西横穿全境,直达
上海。
苏嘉杭高速公路、
227省道、苏同黎
一级公路及苏嘉杭高速复线
直接连接苏杭。3条高速公路在区内均设有互通和出口。从开发区通过高速公路到上海市中心约67公里,到杭州135公里,至苏州50公里,周边
沿江高速公路、沪宁高速、沪杭高速公路将开发区与上海、苏州、杭州、
无锡等长三角
中心城市融为一体。
依托上海经济快速发展的对外扩散和辐射,汾湖经济开发区在不断加强产业
投资规模的同时,借势发展,错位提升,以打造
现代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培育优势
产业集群,提升产业档次。全区现有各类企业2600多家,已基本形成以装备制造、
电子信息、食品加工为主导的现代
工业体系。日本丰田、日本
三菱商事、日本丸红、
雀巢、
喜力、
古河电工、SPX、强生光电、
精元电脑、欧普照明等世界知
名企业在区内均有
投资项目。
汾湖努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瞄准高科技企业和总部经济。在做大做强现有装备制造等
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提出以科创园为载体,以高科技为核心,招商重心放在完成
中试且拥有完整管理团队支撑的科学家以及研发机构,大力引进拥有学术专长的科技人才及其团队落户汾湖,培育一批科技
创业型企业,努力在新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科技含量高、产出高的产业上实现新突破。同时,用心打好“区位”牌,进一步优化提升
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以打造服务外包基地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依托优越的
自然条件,强劲的经济发展后劲,与上海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融的特殊
区域优势,区内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和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运作良好。
发挥临沪靠浙的
区位优势,抢抓转型升级的有利机遇,在承接上海辐射中找准发展定位,立足于上海后花园和水城绿都,努力建成融合总部办公、商务会展、
休闲度假等功能完善、设施配套齐全、环境宜人的
生态型新城区,努力将汾湖打造成为长三角中的“金三角”。
全区现有各类企业2800余家,拥有
永鼎股份、
康力电梯、东吴水泥、欧普照明,四家上市公司,固德电材登陆
天交所。基本形成
装备制造、电子资讯和新型食品加工三大
主导产业,其中
装备制造业率先跃升百亿级,新型食品产业有望在2014年达到百亿目标;以新能源、新材料和
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兴
产业发展迅猛;以
服务外包和
总部经济为重点的
现代服务业正加速崛起。先后获批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省
生态工业园;通过
ISO14001国际环境标准体系认证;汾湖科创园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
汾湖”以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之界湖而得名,具有优美的
生态环境、深厚的人文底蕴,
汾湖镇相继获评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
历史文化名镇。正以黎里古镇保护开发为载体,将汾湖打造成文化开发区、乐居新天地;以新城建设为平台,将汾湖打造成为“创新、创业、创意”的三创新城。40%的水面积,使得汾湖辖区内河荡
湖泊相融交错,成为名副其实的“水城”,城市建设以水为魂,突出生态主题,一座集居住、商贸、办公等综合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宜居滨水新城正悄然崛起。
汾湖已正式申报创建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以此为抓手,进一步做大
经济总量,做优
发展质量,努力培育
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构筑新型
人才战略高地,推进科创园载体建设,着力打造“新汾湖、新业态、新城区”。已成功引进省双创人才1人,72名博士生驻企挂职工作;拥有各级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家,
高新技术企业25家,1个
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十二五”期间,全区力争实现
工业销售年均递增25%,总量达到千亿级规模,其中高新技术和
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均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