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林地、林木以及林区范围内生长的动、植物及其
环境条件为对象的林业调查。简称森林调查。目的在于及时掌握
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生长、消亡的动态规律及其与
自然环境和经济、经营等条件之间的关系,为制订和调整
林业政策,编制林业计划和鉴定
森林经营效果服务,以保证森林资源在
国民经济建设中得到充分利用,并不断提高其潜在生产力。
简介
按调查的地域范围和目的,森林资源调查分为:以全国(或大区域)为对象的森林资源调查,简称一类调查;为编制
规划设计而进行的调查,简称二类调查;为作业设计而进行的调查,简称三类调查。这三类调查上下贯穿、相互补充,形成森林调查体系,是合理组织
森林经营,实现森林多功能
永续利用、建立和健全各级
森林资源管理和森林计划体制的
基本技术手段。
发展概况
森林调查作为一种专门技术,始于买卖青山时的树木
材积量测,相当于现代的三类调查。19世纪初,德国有较精确的森林地图和用
形数法编制的立木材积表,但面积和材积都是采取全面实测,效率很低。后来用
标准地调查,
工作效率有了提高。这时森林调查的目的已转为编制
森林经营方案提供数据,属于
二类调查,命名为
森林经理调查。到了20世纪30~50年代,在森林调查中引进了抽样调查及
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调查效率大为提高。随后
电子计算技术的兴起,又使调查数据处理和图面材料的编制趋于高速度、自动化。70年代以来,由于
森林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与发展,森林调查的技术手段更臻完善(见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这时随着森林日渐减少和能源缺乏、环境污染等世界性危机的日趋严重,原有林业基层企业的森林调查,已不足以掌握全局。为了重新估计森林的经济、生态与
社会作用,把起源于19 世纪
中欧的
森林经理检查法所进行的
森林经理复查,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快速的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形成了独立于二类调查的完整的
一类调查。迄今,世界上许多
发达国家已先后进行了3次以10年为间隔期的连续清查,为编制国家或大地区的
林业发展规划提供了
资源信息。日本经过3次全国性
森林资源调查后,由于基层调查细致可靠,且实行了全国电子
计算网络资源管理,已改为只有二、三类森林调查。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森林调查工作。50多年来,应用抽样以及电子
计算机、
林业遥感等
先进技术,查清了森林资源情况,进行了全国各大林区的森林经理调查,建立了森林调查的3级体系,森林资源数据库自动化体系也正在逐步建立中。
技术标准
综述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1982年颁发的《森林资源调查主要技术规定》,有关3类森林资源调查的,
技术标准要点如下。
地类
林区
土地资源划分为
林业用地和
非林业用地两大类。林业用地根据
郁闭度大小、造林的
成活率、年数以及
灌木林的
覆盖度,分为
有林地、
疏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
灌木林地,以及专用育苗的苗圃地和可供造林的无林地等 6类。非林业用地包括农地、 牧地、水域、
未利用地及城乡
居民区、工矿与交通区等
其他用地。
林种
根据
国民经济需要和
森林的效益,森林分为:具有
水源涵养、水土保持、
防风固沙、 保护农田牧场、防岸与护路等功能的各种
防护林;包括竹林在内以用材为主要目的的
用材林;提供木本粮油、药材或工业原料的经济林;以提供燃料为目的的
薪炭林;以及具有战备、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用途的特用林,如
国防林、
实验林、
母树林、环保林、
风景林等。
树种组
树种不同,其生物学特性、生态特征和经营价值也不同。因而森林调查时需要分别树种调查统计。当
林分树种混杂不清、分辨不出
优势树种时,可合并特性相近的树种为树种组进行调查记载。
林龄组
简称
龄组。根据不同树种林分的数量或
工艺成熟年龄与生长速度,分为
幼龄林、
中龄林、
近熟林、
成熟林与
过熟林 5个龄组。各龄组的年数并不一定相等,
天然林与
人工林的同一树种的成熟林年龄和龄组划分年数差距也多不同。实际工作中,对于
速生树种森林往往只划分为幼、中、成 3个龄组。龄组划分只能在
内业时进行。
其他如对近熟林与成熟林的
出材率等级,对地形的坡度、
坡向与
坡位,对
造林保存率等级、
天然更新等级和森林的可及程度等也有规定。
森林资源调查技术标准在国家间甚至在一些国家内部也不完全相同。中国规定与
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主要差异有二:一是联合国规定有林地的郁闭度为0.1,中国为0.3以上(含0.3);二是联合国计算
森林覆被率只以有林地为准,中国还包括了灌木林地、农田防护林网占地及四旁树木占地等面积。
方法要点
在森林资源调查体系中,由于各类调查的对象范围和目的不同, 所采用的方法、
技术方案和所提供成果的详细程度和精度也各不相同。
一类调查
主要是森林资源的连续清查。目的从宏观上掌握森林资源的现状和变化。在一般情况下,不要求落实到小地块,也不进行森林区划。当前大都采用以
固定样地为基础的连续
抽样方法。
固定样地不仅可以直接提供有关林分及单株树木生长和消亡方面的信息,而且由于它本身是一种有多次测定的样本单元,因此可以根据两期以至多期的抽样调查结果,对森林资源的现状,尤其是对森林资源的变化作出更为有效的
抽样估计。工作步骤包括:①确定
抽样总体。通常采用两种办法:一种是以整个地区作为抽样总体,全面布设样地。这种方法可以对整个地区的地类和资源作出估计,但工作量较大。另一种方法是以林业用地作为清查总体,工作量小,但只能查清林业用地上的地类和资源状况。采用哪种方法,应视条件而定。②样地布设。固定样地按系统抽样原则布设在国家地形图公里网交点上,每个固定样地均设永久性标志,按顺序编号,并须绘制样地
位置图和编写位置说明文字。③样地调查。除
面积量测和一般情况记载外,还需测定林木的蓄积、生长量和枯损量。④内业计算分析。主要是计算森林资源现状及变化
估计值,作出
方差分析并得出精度指标。为便于进行森林资源
动态预测,还需得出生长、消耗的估计值。⑤编制调查地区的资源
统计表和说明书。包括森林资源统计表、森林资源消长表和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报告。
2005年起,我国森林资源一类调查增加了遥感图片卫星判读的工作,主要是辅助固定样地调查,提高一类调查的精度。
二类调查
基本介绍
包括区划、调查、资源统计分析 3大部分。
①区划。林业基层企业的区划包括分场或
营林区及
林班。其中林班是
永久性经营单位,是二类调查的资源
统计单位。
林班区划方法分为
自然区划、人工区划和综合区划(见
森林区划)。
②调查。以适用的地图如
地形图、
平面图或
航空像片等为依据首先按区划的林班,设计调查方案和进行的路线。森林经理调查中的
资源调查,主要是在划分小班的同时进行的目测与实测。小班是以经营措施一致为主要条件划分的。在有近期航空像片时可先在室内勾绘,结合现场确定;也可对坡勾绘或深入林内在地形图等上勾绘。高度
集约经营时,可通过实测划分小班。
小班调查内容、项目可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而定。一般调查重点是蓄积量。小班蓄积量调查的常用方法有
样地实测法、
目测法、回归估测法与抽样控制总体法。因一般小班面积小,难于控制调查精度,抽样控制总体法的优点是在分别进行小班调查的同时,又以全场或营林区为总体结合进行抽样调查,以取得总体蓄积量的一定可靠性精度,而后与小班汇总资源对比,如发现误差过大时,再对小班蓄积量进行修正。样地实测多采用群状样圆、
样方或角规点代替单个较大面积样地。目测调查时,除选典型地段外,还应按面积分散地选出一些目测点。此外,
生长量、
枯损量、天然与
人工更新效果、土壤、病虫害、
火灾危险等级、
立地条件、珍稀动植物资源及有关经营效果等,也是小班调查的内容。
③调查成果分析。主要成果必须满足编制经营方案以及
林业区划或总体设计所需资料的要求。主要包括:地类面积,
森林面积,用材林近成熟、过熟林组成,树种蓄积,人工林及四旁树,经济林,竹林等资源数据及
林相图,
森林分布图等资料和
调查报告说明书等。如是复查,对于资源的动态变化应进行详细分析。
具体内容
一、调查范围
森林经营单位应调查该单位所有和
经营管理的土地;
县级行政单位应调查县级行政范围内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二、调查内容
(一)调查基本内容包括:
1.核对森林经营单位的境界线,并在经营管理范围内进行或调整(复查)经营区划;
2.调查各类林地的面积;
4.调查与森林资源有关的
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
环境因素;
5.调查森林经营条件、前期主要经营措施与经营成效。
(二)下列调查内容以及调查的详细程度,应依据森林资源特点、
经营目标和调查目的以及以往资源调查成果的可利用程度,由调查会议具体确定:
4.森林病虫害调查;
5.森林火灾调查;
10.森林景观资源调查;
12.森林多种效益计量与评价调查;
13.林业经济与森林经营情况调查;
14.提出森林经营、保护和利用建议;
三类调查
又称
作业设计调查。是林业基层单位为满足
伐区设计、
抚育采伐设计等的需要而进行的调查。对林木的
蓄积量和
材种出材量要作出准确的测定和计算。在调查过程中,对采伐木要挂号。根据
调查对象面积的大小和林分的同质程度,可采用全林实测或标准地调查方法。调查结果要提出物质 -货币估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