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戡
台湾作家李敖之子
李戡,1992年8月3日生,台湾作家李敖与妻子王小屯之子。2010年以优异成绩先后被台湾大学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录取,最终选择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为热议的公众人物。处女作《李戡戡乱记》。
人物经历
2022年4月1日,李戡宣布以无党籍的身份,投入台北大安文山区市议员选举。
人物生活
大作家李敖后继有人,年仅18岁的儿子李戡2010年同时录取台大与北大,而且一身反骨,出版的第一本书《李戡戡乱记》就是批判目前的教育体制
李敖一生风流,最后情定小他30岁的妻子王小屯,婚后生下一儿一女,取名为李戡和李谌。一直对家人极度保护的他,甚少让妻儿曝光。
李敖与儿子李戡在陈文茜的“文茜的,与我们的人生故事”节目中,向来言辞犀利的李敖,也因宝贝儿子在旁,脸部线条柔和许多,陈文茜笑道:“李敖和儿子一起,变成侠骨柔情的爸爸。”
李戡今年从师大附中毕业,当年以一分之差没考上建中,但在附中的自由校风中,于玩乐和学业中顺利取得平衡,保持优异成绩,但却对教育现况强烈不满,还说:“自己做了很多烂题目,看了很多烂教科书。”
少年出书
李戡在2010年7月出版新书《李戡戡乱记》,内容痛骂台湾教育制度的黑暗面,辛辣程度颇有其父之风。自认受台湾教育荼毒的李戡,在该书中,展现企图平定目前教育乱象的决心,他为推翻教科书中的内容,多次进出编译馆希望能找出理想的诠释,例如“二二八事件”在他的笔下,即衍生出有别现有史家的观点。
李敖之子李戡虽然还没有过18岁生日,但是却已经露出李敖的锋芒,他拿着自己的新书《戡乱记》出现在香港书展
他称李敖对他影响很大,李戡称自己这本书的内容就是揭露台湾教科书内容的残破不堪。为了写这本书,他详细地比对了各种教科书的内容,寻找它们在知识上的缺陷和盲点,例如,在中国五四之后的文化部分,台湾教科书忽视闻一多和毛泽东等重要的诗人。“我书里没有谈到教育制度问题,我不觉得制度会耽误我什么,说白了,状元也是在统一制度下诞生出来的,台湾的十几万考生是公平竞争,大家都在同一个制度下,成功的人还会成功,可是,教科书的内容会影响人的一辈子,我认为这是最严重的。”李戡对台湾的教科书极度不满,所以,他在考上台湾大学后放弃,选择了北京大学,认为自己要“到更深厚的土壤上去寻找祖国文化”。
陈文茜称赞李戡像李敖一样敢讲,不畏惧,而李敖也尊重儿子去读北大的选择,并且在陈文茜的节目上给李戡做广告:“北大的小女生,李戡来了!”
李敖点评
儿子出书批台湾教育
李敖赞“比我可怕”
岛内媒体近日报道,大师李敖近日转性变柔情了!因为他17岁的儿子李戡将出版《李戡戡乱记》一书,痛批台湾地区教育体制的缺陷,犀利程度比起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看着颇有大将之风的儿子,李敖满脸骄傲地说,“他会超越老爸,指日可待。”
报道说,李戡早在2005年就曾跟李敖到过北京、参访故宫,当时院方还给予高规格接待。面对北京故宫的高度礼遇,当时小小年纪的李戡还说,“看到大家迎接爸爸的阵仗这么大,觉得爸爸真勇敢,很伟大,文章也写得好,对我也很好,很佩服爸爸。”
一晃眼就将成年的李戡,虽然品学兼优,但他仍对台湾地区教育现况大为感冒,为此,即将就读大一的他将出版个人的第一本书,内容试图重新诠释旧观念的教科书意涵,以独到观点来评论时下台湾地区教育乱象。
面对相差57岁的儿子,李敖在电视节目中大叹,“儿子比我可怕,我只会越来越老,他会超越老爸,指日可待。”但眼见儿子的优异表现,他还是面露引以为荣的骄傲与满足。
出版图书
李戡采访
2005年
李戡跟北大的小女生们说:“我来了”
日前李敖、李戡父子接受了《解码陈文茜》节目的专访。
记者:戡戡有写情诗吗?
李戡:没有。
记者:你完全不是你爸爸这一派的。
李戡:我高中的时候时间很少,课外时间都在看书,我几乎不玩的。
记者:弹钢琴,跟你爸爸完全发展不一样的另类兴趣。
李戡:对。
记者:所以在性解放的部分,你不是李敖的儿子,你是小屯的儿子,对不对?
李戡:因为我觉得那是以后的事情,但是高中毕业以后,那是另外一回事。
记者:听到没有,高中毕业以后,他要从王小屯的儿子变成李敖的儿子。
李敖:就是他会跟北大说,北大我来了。
记者:跟北大说北大我来了,北大的小女生们,我来了,是这样吗?戡戡。
李戡:可以吧。
2013年
刚参加完大三期末考试的李戡近日在北大接受《环球时报》专访,讲述他这几年的燕园生活。上课、读书、办社团、谈恋爱,李戡的校园生活很丰富,当然即将21岁的他也继承了父亲的批判精神,这批判的目光也没能放过他深爱的北大。
环球时报:在北大读书三年,你很少接受媒体采访,是基于什么考虑?
李戡:接受那么多媒体采访,肯定会影响学习,特别是我们经济学院,学业压力还是挺大的,大一大二的基础课程必须学好,否则后期就很麻烦,所以我要专心打好基础。
环球时报:能介绍一下你在北大创办的“文武学社”吗?
李戡:北大文武学社是我去年5月创办的,现在北大已有一定影响力。我们的宗旨就是要弘扬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文武合一,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但这种关系现已明显失衡。文武学社的首要目标就是要重振这一精神。我们请了北大哲学教授陈鼓应先生作指导老师,台湾武坛名师马龙先生是我们的武术总教练。我们每周一到周四都有武术课,包括长拳和太极拳。我们还经常举办文化名家讲座,邀请过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女士、台湾著名话剧导演赖声川等名家来谈传统文化,每场讲座都爆满。我感觉很有成就感。
环球时报:你平时会与父亲交流些什么?
李戡:父亲每天都会给我打电话。上周,我在复习中国经济思想史,刚好他给我打电话,我把课本中的一段念给他听,我们就讨论起这种研究方法,他最好玩的一句话就是,现在研究历史的这些人都被古人骗了,很多古人的原意都被研究者搞错了,这些研究者的古文基础太差,被古人骗完后又被马克思骗,以为可以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解释这一切,但实际上搞得四不像。除了这些学术探讨之外,生活上我和父亲也是无话不谈,我交女朋友也会告诉他,他很高兴。
环球时报:你痛恨“李敖的儿子”这个标签吗?
李戡:我不会反感啊,相反会很高兴,因为这说明人们对我父亲的肯定。现在很多人会批评“拼爹”现象,台湾称为“靠爸”,也是很贬义的一种说法。但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其实每个人都在“拼爹”,从小到大都在依靠父母的帮助去成长,只是有人拼不过别人,所以就嘲笑人家“拼爹”。照我自己的理论,也许只有孤儿有资格骂人家“拼爹”。一个优秀的“爹”可以给自己的孩子更多,这无可厚非,我也不觉得从父亲那里得到帮助有什么可耻。父亲的光环对我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严格要求自己。
环球时报:你痛批过台湾教育,现在对大陆教育有什么感受?
李戡:我对大陆教育没有系统的研究,只能谈谈我在北大读书的感受,其实在北大,老师的教学水平及同学间的相处,都很不错。我也很爱北大,但就是因为爱,才希望她更好。我比较不喜欢的是学校的官僚气和形式主义,一些学校组织的讲座会强制学生参加,有时还要打卡,明显是为凑数,让人很不爽,“团委要做青年人之友,而不是青年人之官”,这种理念要具体做出来。去年有次抗日游行,我没参加,在屋里看书,突然收到我们班召集人的短信,说是立刻汇报当前所在位置,怕我们去游行。学校这样紧的监管会扼杀学生的活力和创造力。
环球时报:你的中华情结从何而来?来大陆后有变化吗?
李戡:从小父亲就教育我们是中国人,在台湾像我们家这样的人确实不多。来了大陆之后,确实也发现国民素质比较差,人与人之间太多冲突,说话很不客气,像吵架一样,但这不会影响到我对祖国的认同,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因为一些身边的不如意而影响自己对国家的热爱,这个国家肯定有很多问题,但我们应该做的是去改进它,而不是整天去谩骂和抱怨。
环球时报:你会在微博上看“公知”们吵架吗?
李戡:我对微博上的骂战都不感兴趣,也不去谈论一些公共话题。我很看不起少部分“公知”,他们动不动就讲什么“中国在台湾”,这种话讲得很没意思,实际上他们根本不懂台湾,他们以为台湾人素质好是因为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其实那是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他们以为台湾政治有多好,但你去台湾民间问一问,没多少人这样认为。
民进党更没资格来大陆说教,他们想塑造一种形象——我们是国民党反对派,是我们把台湾弄成现在的自由民主,所以我们来教你们大陆。其实这种行为挺不要脸的,他们在台湾严重打压那种统一的意见,一说“统一”就恨不得群起而攻之,他们根本没有资格谈论言论自由。他们来大陆这边说教,大陆“公知”就捧他们,其实这两批人头脑都不好,根本没有理性思考。我都是用一种看笑话的心态看他们。
环球时报:有没有在读书期间游遍祖国山河?
李戡:我初中学地理时印象深刻的有泰山曲阜、秦始皇陵兵马俑、洛阳白马寺,当时就心向往之,来大陆读书后,这些地方我都有去看过,感觉很好。我非常喜欢《黄河协奏曲》,一听到全身就会发麻,所以那次去黄河感触还挺深的。
环球时报:未来有何打算?
李戡:肯定得读研,可能会去英国或美国,在北大读了四年,收获了很多,知识、社团、爱情、友情,过得很丰富,想出去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更长远的未来,我想做一个企业,在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随着中国的强大,很多人在学中文,研究汉学,这里有个很大的市场,也很有意义。我觉得现在的孔子学院官方色彩太浓,教材的说教意味比较重,容易被西方人当成意识形态输出,影响实际教学效果。我现在做的社团就是在积累经验,希望能找到一种更有效的传播中国文化的方法。
入学北大
全文:今年台湾的大学学科能力测验,总计考生140,540人,我的成绩超越135,864人,排比在全体考生96.67%之前,五月大学学生放榜,我已考取台湾大学
虽然考取了台湾最好的大学,虽然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但是我想到祖国念最好的大学,因为希望我是它的一部分。一如我的祖父,我的大姑、二姑,大姑丈都在北大毕业,我的父亲李敖困于台湾六十年,以未念北大为憾,我愿意能超越这六十年的海峡,衔接这一心愿。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但是太狭小了,我写了一本书(《李戡戡乱记》今年八月出版),一方面检讨台湾的狭小,一方面展示我辈的心愿。雁行折翼是无奈的,台湾总是要归于正果,我愿我的振翅高飞,能给台湾留下片羽,能为祖国闪出吉光,直接在中国本土生根、发叶、开花、结果,我愿意梦回,一旦成真,岂不正是我们共同的希望吗?
今年李戡考上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由于大陆新政策,台湾高中毕业生学测成绩达“顶标级”,即可免试申请,李戡因此也申请了北京大学,日前已通过口试。北大得知李戡背景后,强烈希望李戡能去北大读书。由于北大的大一新生不分系,这让文理都不错的李戡,还有时间考虑是否遵循爸爸的脚步,在文史的领域钻研。北大招生办向北京青年报记者证实,李戡确已被录取,将入读该校经济学院。记者了解到,在截止日期内,北京大学共收到近60份台湾应届高中生的入学申请。经专家组评审,确定12人入围参加面试。在面试环节,全体考生均展现了较高的综合素养,最终12名学生被录取。另有一名台湾学生参加全国港澳台侨联合招生考试录取。
获悉同父异母弟弟李戡可能到北大念书,李敖旅居北京的大女儿李文昨天表示,她很欢迎弟弟去,会尽到姐姐责任,带弟弟融入这个国际大都市
北大报到
2010年9月1日,北大2010届2700余名本科新生来校报到,因获得台湾顶标级考生资格被免试录取的李敖之子李戡在报到现场露脸。上午9时40分左右,身着蓝条衬衫、深蓝裤子、个子高挑的李戡终于出现。李戡的妈妈今天也陪他过来,报到现场,李戡的父亲李敖并未出现。
相关言论
2011年1月26日消息 春节是中国人的重要节日,也是回乡团聚的日子,不过,李敖之子李戡却在微博上发文表示,因为台湾“兵役法”还没修,所以他一回台湾可能就出不来了,他语带无奈地说,“我来北大读书,下场就像个台湾通缉要犯。”
据台湾“今日新闻网”报道,李戡在去年放弃台湾大学,改申请北京大学,并在申请书中写道:“考取了台湾最好的大学,虽然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但我想到祖国念最好的大学,因为希望我是它的一部分。”
在确定就读北大之后,李戡接受平面媒体采访时说,“台湾学生太混了,我不把他们当对手。”对于承认大陆学历的“陆生三法”还在等台“立法院”审查,他有自信地说:“北大就是北大,哪需要台湾来承认!”
李戡痛批台湾教育的言论让人印象深刻,16日他在微博上表示,“今天把回台湾的机票给退了,前不久台湾才不情愿的承认大陆学历,可是‘兵役法’还没修,不同主管机关说法又不一致,所以一回台湾可能就出不来了。我来北大读书,下场就像个台湾通缉要犯。”
李戡批评说:“国民党口口声声搞两岸政策,挂羊头卖狗肉,竟然闹出这种笑话。”李戡的言论再度引来岛内网友挞伐,认为“不愿意当兵的小屁孩在嘴炮?”、“我们应该对智X青少年付出更多的关怀”,而且最后一句话“怎么KUSO(恶搞)味很重啊”!
学习情况
李敖之子未获北大奖学金
2010年12月20日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公布2010年新生奖学金评审结果,并对名单进行公示。台湾作家李敖之子李戡未入名单。
20日上午,记者从北大招办获悉,经新生奖学金提名小组提名、评审委员会评审,北京大学2010年新生奖学金评审工作已经结束。
评审结果名单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如被公示对象存在相关问题,可通过电话、传真或邮件等方式向招办反映。
记者在名单中看到,获得一等奖的共85人,几乎都是各省进入北大的头名和奥赛金牌得主,二等奖124人,三等奖184人。
获奖学生大约占到了北大新生人数的15%。其中北京获奖人数为51人,其余各省获奖人数大多在10人至20人,西部省份获奖人数在个位数
在一等奖的名单里,记者发现了今年高考北京文科头名齐肇楠和理科第二名范逸临。去年因民族造假与北大无缘的重庆高考头名何川洋在三等奖奖学金的名单中。
此外,记者了解到,北大新生奖学金实行申请制,凡被北大录取的全日制本科新生均有资格申请奖学金。
本次获奖名单中,记者并没有发现台湾考生的名字。
关于是否没有台湾新生申请北大的新生奖学金,或是申请后未通过评审一事,直到记者发稿时,尚未得到北大招办证实。
但可以肯定的是,从台湾来北大念书的李敖之子李戡已经无缘北大新生奖学金。
上海世博行
2010年,在在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的促成下,并通过凤凰卫视的协调与精心安排,李敖携全家于2010年8月26日从台北搭机赴上海,开展为期6天的“上海世博行”和杭州之旅。 这是李敖继2005年9月“李敖神州文化之旅”之后再次携全家回到祖国大陆游历、参访。李敖此行一是参观世博;二是希望看到明年将在台北合璧展出的《富春山居图》留存在大陆的一部分;三是将发布《李敖大全集》修订版在大陆出版发行的消息;同时也是尽一位父亲的职责,送儿子李戡到北大读书。
李戡随父亲及母亲、妹妹在凤凰卫视刘长乐总裁的全程陪同下,先后观看了上海世博园中国馆台湾馆沙特馆西班牙馆等,并游览了中共一大会址、杭州西湖浙江省博物馆等。
六天行程中,李敖全家其乐融融,尤其李敖对李戡一路的呵护有加,尽显一位慈父的侠骨柔情。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10:3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人物生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