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即公共
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的
缩略词,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进言社会并参与
公共事务的行动者。
公知原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狭义的公共知识分子概念,通常具有五个基本特点:具备学术背景和
专业知识;拥有普遍价值的基本底线;保持个人独立和正义立场;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能够对重要公共事务发表真实意见。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公知”。广义的“公知”概念,仅指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专业知识分子。自从有公共媒体以来,就有公知的存在。
法国启蒙思想家
伏尔泰著书立说,将人们从蒙昧中引领出来——比如在《
哲学辞典》一书中冒天下之大不韪,揭穿民族英雄
圣女贞德的神话,“我们的史学家们大都对美化历史比对真实更爱好。他们都说贞德英勇就义。但是根据当时的记事和史学家维拉雷所述,她接到判决书时声泪俱下”,对社会上众多的冤屈事件发出抗议,为之申诉直至受冤屈者终获昭雪。
哲学家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和
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共同发表呼吁废止战争的宣言,并将其副本分送给美、苏、中、英、法、加6国首脑,“据非常可靠的权威人士说,现在能制造出的核弹,威力要比炸毁
广岛的大2500倍。……我们要向人类呼吁:记住你们的人性而忘掉其余。……要是你们不能这样做,那么摆在你们面前的就是普遍死亡的危险。”88岁时,罗素参加了核裁军群众大会并发表演说,与“氢弹之父”
爱德华·泰勒通过电视进行越洋对话;去世前两天,他还在公开谴责以色列对埃及的轰炸。
最近的和最好的例子是被称为“美国良心”的
苏珊·桑塔格。“9·11”之后,她批评美国政府及各大媒体的片面报道和煽动反
伊斯兰教情绪;2001年5月9日,她在为她颁发“
耶路撒冷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上,发表了题为《文字的良心》的演说,毫不客气地指斥以色列人对巴勒斯坦的野蛮行径,“除非以色列人停止移居巴勒斯坦土地,并尽快拆掉这些移居点和撤走集结在那里保护移居点的军队,否则这里不会有和平。”2004年5月23日,她在《
纽约时报》发表长文《关于对他人的酷刑》,针对美军在伊拉克的虐囚丑闻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批评,将美国士兵与萨达姆的行刑队,甚至纳粹军队相提并论。
美国法学家
理查德·波斯纳提出了在当代美国和西方社会出现的“公知”现象,并批评了他们的种种毛病,“公知”的精神,则是中国国内的媒体首先提出并倡导的。
民国年间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就是早期的公知。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在文革中被普遍打压的知识分子阶层重新凝聚起来,公共知识分子也在重新形成。虽然当时不使用公知一词,然而如
北岛等人,也被后来的人们认为是公知。公共知识分子在中国正式使用是在2004年,《
南方人物周刊》第七期特别策划“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首先推出的一个概念,其共同标准为: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
批判精神和
道义担当的理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