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郎,战国时
秦国蜀郡守、水利家
李冰之子,协助父亲发动民工,分
岷江为内外二支,修堤作堰,即今之
都江堰,灌溉田亩万顷。
事迹传说
相传李二郎为李冰之子,李二郎在凿穿离堆(
都江堰的
出水口)时,花了8年的时间,终于功成,
引水灌溉,消除水患,泽被千里,使得四川成为天府之国。百姓感其恩德,遂在都江堰建
二王庙,供奉其父子为神,这就是蜀地二郎神的由来。都江堰是
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当时的灌溉面积便达到300万亩,解放初期,达到500万亩,如今,受益面积更是达到900万亩。
李二郎是秦时蜀郡太守兼著名的水利工程家李冰之子。他与父亲李冰共同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个工程不仅让百姓们脱离了水患之苦,而且还变害为利,引水灌田使蜀地人民从此富裕起来。因此李冰父子在蜀地的威望极高,都江堰地区还到处流传着李冰
石牛压海眼,二郎锁孽龙的神话故事。而且就在
都江堰景区内,还留有当时李冰父子开凿
玉垒山所堆积的石堆,称为离堆, 而离堆之上的伏龙观,传说就是为了压制二郎所擒孽龙而建的。他们修建的
鱼嘴、
飞沙堰、
宝瓶口三个
水利枢纽工程,即使千年之后仍坚固如初。
源于四川的二郎神信仰从东汉末年就开始酝酿。因传说二郎神司水,宋代以后各地多建二郎神庙。这位司水之神,和
四川历史名人李冰有着密切关系。李冰是秦蜀郡守,在任期间,领导民众建成了功德绵延千年的都江堰。蜀人对李冰感激不尽,在都江堰口立庙奉祀他,这座庙,就是早期的灌口李冰庙。大约在
隋唐时期,二郎神信仰已在灌口流行,李冰庙变成了二郎庙。在二郎庙中,二郎神高居大殿,李冰退居配殿,仅供配享。这位二郎是谁?《
史记》《
汉书》《
风俗通义》《
华阳国志》等,都未提到李冰有子,也难以解释为何李冰居配殿,而他的儿子居大殿,但蜀中一直流传着李冰使其子二郎凿山穿江的故事。北宋嘉祐八年,
宋仁宗封二郎神为灵惠侯,并言“神即李冰次子”。此后,历代帝王均认可二郎神就是李冰的第二个儿子。
史书记载
《元史》
关于二郎神的正史记载,《
元史》本纪第三十四 文宗三:“加封秦蜀郡太守李冰为圣德广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为英烈昭惠灵显仁祐王”。
《清史稿》
《
清史稿》 志五十九:“世宗朝,....
灌县祀秦蜀守李冰,封敷泽兴济通裕王,子二郎,为承绩广惠英显王。”
名字记载
李二郎有载的名字一共三个,分别为李昱、李泰、李兆。
1、李昱
元代李稷《白云宫创建二神灵感祠之碑》:“郎君讳昱,蜀郡守李冰第二子也。佐其父除水患有功,庙食灌口,川人号护国灵应王。
开宝七年,去王号。
嘉祐八年,封灵惠公。元祐二年,改感应公。崇宁初,进昭惠灵显王。”
2、李泰
元代
汪寿昌《昭惠灵显真人祠堂记》: “昭惠灵显真人泰,蜀郡守李冰次子也。”
《钦定
古今图书集成》:“应感公庙 在望云门内草场庵,郡民立祠以祀。神姓李,名泰,秦时人,号
灌口二郎。”
3、李兆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职方典:“
蕲州,二郎庙在
州治西。
永康导江县高济王次子,即秦李兆也。”
渊源演变
五代蜀政权对灌口二郎封以
王爵,被蜀人当作“护国”神祗,两蜀皇帝
王衍和
孟昶都打扮过该神的样子出行游玩。入宋后由于
王小波、
李顺之乱受到牵连二郎神被禁祭祀,在
宋仁宗末年二郎神以李冰儿子的身份复祭复封,宋仁宗下旨钦定父子关系,割断二郎神与地域的联系。二郎神为李冰子之说,始见于
北宋。
《
宋会要》礼二十:“郎君
神祠,永康崇德庙广佑英惠王次子。
仁宗嘉佑八年八月,[诏]
永康军广济王庙郎君神特封灵惠侯,差官祭告。神即李冰次子,川人号护国灵应王。”
张商英为山西
当阳玉泉山撰《元祐初建关三郎庙记》载:“
李冰治水患,庙食于蜀之离堆,而其子二郎以灵化显。”
赵抃《古今集记》载:“李冰使其子二郎,作三石人以镇湔江、五石犀以厌
水怪,凿
离堆山以避沫水之害,穿三十六江,灌概川西南十数州县稻田。自禹治水之后,冰能因其旧迹而疏广之。”
南宋朱熹云:“蜀中灌口二郎庙,当初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出来。初间封为王,后来
徽宗好道,谓他是甚么真君,遂改封为真君。向张
魏公用兵祷于其庙,夜梦神语云:我向来封为王,有
血食之奉,故威福用得行。今号为真君,虽尊,凡祭我以素食,无血食之养,故无威福之灵。今须复我封为王,当有威灵。魏公遂乞复其封。不知魏公是有此梦,还复一时用兵,托为此说。今逐年人户赛祭,杀数万来
头羊,庙前积骨如山,州府亦得此一项税钱。利路又有
梓潼神,极灵。今二个神似乎割据了两川。”
高承《
事物纪原》卷7载:“元丰时国城之西,民立灌口二郎神祠,
云神永康导江广济王子,王即秦李冰也。《
会要》所谓冰次子,郎君神也。”可知
两宋之际,李冰父子屡加敕封,其庙祀已经越出川界,渐次成为国家之神。
灌口二郎神在北宋
都城汴京受到崇奉,最初的原因是因为人们在二郎神庙祈
水疗病往往得到痊愈,二郎神非常灵应,显灵京师,因此被朝廷封为灵惠应感公。
《
灵惠侯进封灵惠应感公制》曰:“近年京中人民,春夏间多疫疾,于灵惠侯
请水,往往痊安,奉圣旨云云。尔父守蜀,建二江之利,功施于后世。尔亦以神显于西土,父子庙食,相传至今。比岁京师赖以为福,民罹札瘥,请祷辄应。夫有及人之功者,必飨爵秩之报。幽显虽异,朕何间焉?建尔上公,申锡嘉号。式从民志,以侈神休。宜特封灵惠应感公。”
此外,
阆州建有灵显庙,以供奉二郎。
张浚任川陕安抚处置使时,曾于阆州灵显庙祷神得梦,梦神言曰:“吾昔膺受王爵,下应世缘,故吉凶成败,职皆主掌。自大观后,蒙改真人之封,名虽清崇而退处
散地,其于人间万事,未尝
过而问焉。血食至今,吾方自愧。”这位灵显真人“俗谓二郎者是也”。在这里,二郎神已成为主掌人间吉凶成败的大神,人们向其拜问祷福,灵验无比。
南宋
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时曾两次去瞻仰李冰父子。一次是在离堆伏龙观,观中有
孙知微所画壁画。范成大记述说:“离堆者,李太守凿崖中断,分江水一派入永康以至彭、蜀,支流自郫以至成都。怀古对崖有道观曰伏龙,相传李太守锁孽龙于离堆下,观有孙太古画李氏父子像。”一次是在崇德庙。时范成大“出
玉垒关,登山,谒崇德庙。新作庙
前门楼,甚壮,下临大江,名曰都江。”崇德庙即今
二王庙,始建于南
齐武帝建武年间,
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德裕于唐文宗大和年间重建。
从唐宋以来,川主二郎神的崇拜风行
巴蜀,影响甚广。清陈祥裔《
蜀都碎事》卷一载“蜀人奉二郎神甚虔,谓之曰川主,其像俊雅,衣黄服,旁从扈立,擎鹰牵犬,然不知为何神。”“上古禹治洪水,西南经界未尽。迨秦昭王时,秦蜀刺史李冰行至湔山,见水为民患,乃作三石人以
镇江水,五石牛以压海眼,十石犀以压海怪,遣子二郎治其事。因地势而利导之,先凿离堆山,以避沫水之害,三十六江以次而沛其流。由是西南数十州县,高者可种,低着可耕,蜀中沃野千里,号为陆海。一日巡视水道,至
广汉郡,游
石亭江而上,故有马沼河之名。至后城山,遇羽衣徐谓李公曰:公之德泽,入于民也深矣。上帝有命来迎。遂升天而去。今祠岭之西,即后城治,上应毕宿。又有礼斗峰、升仙台之名,要非浪传也。事闻当宁,
敕封昭应公。至汉时,加封
大安王,以其大安蜀民故也。元至顺元年,更封圣德宽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封为英烈昭惠灵显仁佑王。而
平武县玉虚观,有宋御制封二郎神碑,今见存可考。世以为姓张,为天帝之甥,则流俗传讹也。”
灌口二郎神的祭祀活动,每次都有大量的民众跨境从各地赶来参加,祭祀活动中民众使用军用武器、
甲胄,并进行大规模的实兵演练。宋人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五载:“永康军崇德庙,乃祠李冰父子也……有功于蜀,人至今德之。
祠祭甚盛,每岁用羊四万余。凡买羊以祭,偶产羊羔者亦不敢留。永康籍羊税以充郡计。江乡人今亦祠之,号曰灌口二郎。”除了地方官员的祭祀外,川西数十县民众,纷纷牵着羊,背着
香烛,络绎不绝的来到二王庙,敬献祭祀品,祈求保护。清人彭维铭《创建新川主庙记》:“四川诸州邑乡里,无在不有川主神庙。稽神之姓氏,即今灌县都江堰口奉勅封建二王庙神也。前庙所祀秦蜀守李公冰之子二郎君,后庙所祀乃李公也。……且禹导岷江,抑洪水,功溥天下,为天下主。李公父子辟沫水,开渠堰,利赖蜀川,宜为蜀川主。”
人物关系
父亲
李冰,宋《
德隅斋画品》:“秦蜀守李冰之子...世所谓灌口二郎者也。”
母亲
金华娘娘(上帝之女)
《黔江县志》:“俗谓女像为母系上帝女心窃疑之...乃川主之媳封为遍天老祖俗称金华娘娘....”(注:因为认知不同,明朝川主多指二郎神,清朝川主多指李冰或二郎神,本文川主是李冰。)
文学形象
杨潮观《灌口二郎初显圣》简名《二郎神》,
总目作李郎法服
猪婆龙,叙蜀郡太守李冰开离堆,龙婆、龙子寻衅厮杀,冰不敌,其子李二郎纵鹰犬助战,并擒龙婆龙子。锁龙婆于离堆下,约勒江波,命小蛟攻开东岸,分水内江,灌注农田。按二郎神治水功迹,蜀人尊为
川主。
神话传说
伏龙观
座落在离堆上面的这座宫观叫做“伏龙观”,伏龙观相传为二郎降伏孽龙之处。传说
岷江河有一条孽龙兴风作浪,弄得水旱无常,百姓遭秧。蜀郡守李冰为民除害,派儿子二郎和孽龙大战。龙战败,顺河逃到青城山下现叫
王婆岩的地方突然不见了。二郎拿着铁链坐到一个大石上头歇息,就在这时来了个老太婆,听说还没将孽龙捉到,就叫二郎把铁链给她。不久,一个黄衣人走来要东西吃,老太婆原来是藜山老母,认出是孽龙,就把铁链下到锅里,化作面条给他吃。孽龙吞下“面条”后,知道中计,要扑杀老太婆,老太婆急呼二郎合力将孽龙擒住。先打算将孽龙押到城头处决。老年人对二郎说:“要不得,没有龙
吐水,咋个种庄稼?”,最后决定将孽龙锁在离堆下面的深潭里,这就是伏龙观的来历,也是
灌阳十景之一“寒潭卧伏龙”的所在地。
擒水龙
《二郎巧施妙计擒水龙》的故事叙蜀郡守李冰率子李二郎到本地为官,
亲体民情,当得知有两条孽龙为非作歹、
涌水作乱,让当地百姓民不聊生、逃荒要饭时,决定对两条孽龙分而治之。李二郎引蛇出洞,巧施妙计擒水龙。
国家祀典
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御赐“
二郎神碑”,称二郎为“川主二郎神”,并钦定了
祭文,因此他也就正式成了李冰家族中的一员。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国封二郎为“英烈昭惠灵通显仁佑王”。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封二郎“承绩广惠显
英王”。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加封二郎“显英普济王”,赐“锦江普佑”额,次年加封为“显英普济昭福王”,赐“安流利济”额。清代的祭祀规格是,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准
四川巡抚都察院宪德奏请颁定每年“春秋仲月,照吉致祭”。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察捐春秋祭典碑》中定为:“每年仲春
仲秋祀龙王,次日祭(李)王父子。牲用少幸,祭列
九品。”每祭由县捐银两,具“猪、羊、烛、富、香、褚以及庶盖”。
故里考证
1999年,山西运城解州镇郊斜村李冰后裔李保生首次提出李冰故乡在
河东的全新论断,这一石破天惊的研究立即引起了专家的极大关注。专家们通过对郊斜村
李氏家谱、家庙的考察,研讨论证4年之后,确认山西运城解州镇郊斜村就是李冰故里,李二郎的家。
山西
解州郊斜村地处古河东解梁西郊,西去的古盐道沿硝池滩由村东斜向西南,故名“郊斜”。村子南靠
中条山,北对硝池滩,东临
关帝庙,西傍古盐道,村子里85%的人都姓李。1996年,村民李保生偶在邻家发现保存完好的《李氏东分家谱》《李氏中分家谱》和《李氏西分家谱》三本家谱。厚度各为4厘米、3厘米和5厘米。重量各为2.5公斤、2公斤和3.3公斤。页数各为235页、172页和300页。三本均为蓝布面,线装。纵58
公分,横30公分。
白棉纸本,毛笔书写整齐,
馆阁体小楷,遒劲有力。由此解开了两千多年来,李二郎李冰族属生地不详的千古之谜。
李保生自幼常听老辈人讲:“四川修都江堰的李冰是咱郊斜人,李冰的娃二郎看破红尘,老年退任离开四川,回到老家郊斜村定居。”这些有关李二郎的传说在李保生心上烙下深深的印记,他通过详细调查了解,得知此家谱原系本村李氏家庙遗物,其造自清同治十一(1872)年,历经6次修续。民国三十(1941)年后,由于世事动荡,家庙理事会自散,主事人李迎宴将家谱等物交与族人李百福保存,李百福故去后,其子李民峰收藏至今。
三本家谱总序均载:“余李氏师祖讳冰,又名季冰,号称陆海,谥
封金山顺泽侯,二郎其子也。按秦时冰为蜀郡太守,见四川
成都府属灌县都江堰口水患甚巨,因使其子二郎凿山导江,保全成都等县,蜀人德之,不惟家立冰像,且于都江堰庙祀二郎为神。”此《李氏家谱》记载了远祖自秦李冰父子的治水功绩。记载了清同治至民国三十年李氏后裔繁衍史,
家族谱系,排列清晰,为夯实李二郎故里在河东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1999年10月21日,四川
都江堰市考察李冰生平专家组一行五人来到
运城解州镇郊斜村进行考察。专家们首先详细查看了李保生保存的《李氏家谱》: “五十
二世祖维渊公暨五十三
世祖如岗公,自宋末时父子俱以孝廉补平阳教授,方告任归里,爰卜居是村,创立始祖家庙。”这说明李冰五十二世李维渊的故乡即是郊斜村。当年,李维渊除了在村里建家庙,还在
村正南桃花仙洞(位于郊斜村一公里处,
翠柏林立,
涧水环绕,以水打桃花而得名)建起金山庙三间,内有李二郎父子塑像。可惜因年久失修,现已荡然无存,只留下几孔破窑洞。
原李氏家庙位于村西北,坐北向南,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40米,占地0.6公顷。据村里老年人回忆,当年家庙的端门外竖照壁一座,左右竖立
双斗旗杆一对,高约两丈余。端门,又名山门,面阔三间,庙门三道,中间为正门,两侧为角门。门面
朱色,安装
门钉面兽。殿面有“顺泽侯殿”字牌,殿内有李冰塑像一尊,白面长须,头戴包巾,手持七星
笏板庄严肃穆。
供桌上有其子“二郎”的云头
牌位一个,高二尺一寸。字心为蓝底金字,上雕“敕封承绩广惠显英王之神位”,周围为绿底金色
雕龙(所幸此牌位现存)。
据90岁老者李仁山讲述:“祖庙是在原二郎庙遗址上修建的,同时在桃花仙洞建金山庙三间,有李冰父子塑像。”
都江堰管理局高级工程师、研究员
吴敏良在《李冰故里考察报告》一文写到李冰约生于公元前302年,又名季冰号陆海,排行第二,二郎其子,名金山。秦昭王时,田贵推荐李冰任蜀郡太守,创建都江堰为民造福闻名天下,
陇西李氏是河南
李耳支脉。陇西房始祖李崇是李耳后代,他开创
陇西李氏,比李冰入秦晚150年。因而说李冰是陇西人,是不确切的。”
李冰(?—前228),先秦郿(今陕西
眉县)人,战国时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秦昭襄王平蜀之后(约前256—前251),委派李冰为蜀郡太守,任内他在儿子二郎和王啜协助下,从四川灌县南桑下开“离堆”(即“分水鱼碓”),下接金刚堤,附以飞沙堰、平槽等工程,总称为“都江堰”。他将岷江分成内外两江,外江为江水正流;新修内江经宝瓶口蜿蜒而下,穿灌成都平原,灌溉面积达三百余万亩以上,减轻外江下游洪水压力,不致发生
涝灾,使成都平原变为天府之地,从此蜀郡沃野千里,号为“陆海”。他还组织和主持了修筑桥梁和修凿
青衣江的困崖(今四川夹江境内),治导什邡县的
洛水,疏汶井江(今
崇庆县西河)、白水江(今
邛崃县
南河)等水道工程,修治了沫水(即大渡口)与岷江合流地段,效果良好。又穿
广都(今四川
双流县境)盐井诸陂池工程等。
“
二郎沟村的得名,跟
神话人物二郎神杨戬无关,而是源自一位历史人物——李二郎。李二郎是
先秦蜀郡太守李冰的儿子,曾跟随父亲一起修建都江堰,也是一位
颇有建树的水利专家。”眉县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眉县志》主编杨虎平说道。
9月15日,我们在二郎沟村的实地采访,印证了杨虎平的说法。村里多位老人不甚完整的话语点滴叙述了一个在当地流传已久的传说,86岁高龄的刘扶汉老人说道:“据说村里有个人的儿子叫二郎,地名是按他的名字叫下来的,绝对与杨戬杨二郎
担山赶太阳的故事无关。”70岁的二郎沟村村民张志平讲:“先秦时,二郎沟出了一个大官叫李冰,在四川修建水利工程很有名,他的儿子李二郎跟随父亲在外干事,李二郎也懂水利,知天文地理。李冰死后,李二郎回到老家定居,在现.在的二郎沟村终老。”
太白山脚下的二郎沟村村民大多以务农为生,祖辈流传下来的人物名及故事,看似简单,却与史书上的记载不谋而合。李冰的事迹古今书籍记载较多,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生卒年、出生地均不详,被秦昭王任蜀郡太守。李冰任职期间,在岷江流域兴修水利工程,其中他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得成都平原富庶天下,蜀地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当然,李冰是声名显赫的水利家,二郎沟村的李冰籍贯故事,难免会被认为是附会之说。但是,该村的故事并非仅限于李冰,其子李二郎的故事更为丰满。
二郎沟村有一位已辞世的女教师,名叫胡月桂,她生前喜欢走访乡间村落,了解当地的历史典故。胡月桂认为李冰和李二郎的故乡就在眉县,她曾对儿子魏进讲,李冰在任蜀郡太守之前,就生活在现眉县二郎沟村所在地,李冰一生勤于政事,身体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李冰的儿子李二郎懂事孝顺,知道父亲生前有落叶归根的遗愿,便扶着父亲的灵柩,千里跋涉,从蜀地回到
秦地,一直迁到了二郎沟村。李二郎才学出众,回乡后在四里八乡颇具名望,这个村子就被叫成了二郎沟村,以此纪念这位孝顺、有才干的西府儿郎,该村千百年来没有换过名字。
史籍对于李二郎的记载并不多,《灌县志》记载确有李二郎其人其事,此人喜猎,为李冰之子。宋代朱熹在《
朱子语类》中也说,李二郎是李冰的儿子。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李二郎是虚构的人物。今都江堰西门外的玉垒山麓,有一个二王庙古建筑群,庙里塑的正是李冰和李二郎的塑像,在南北朝时,该寺庙就专门用来祭祀李冰父子,纪念其主持修建都江堰的丰功伟绩。
“秦郿人”之说并非“空穴来风”
如今,走在二郎沟村的乡间道路上,
果园里猕猴桃硕果摇枝,村民正忙于采摘。关于李冰父子与二郎沟的事儿,他们闲暇时会谝一谝,民间故事有口口相传的特点,当地并没有留下文字或
实物资料。
细心的杨虎平把这些故事记在了心头。巧合的是,在 2000年至 2008年间,眉县多人曾到都江堰游玩,无意中发现都江堰二王庙内有一块古碑,古碑后面明确书写着“李冰,秦郿人”的字样,眉县游客将这个情况告知眉县地志办。杨虎平猜测:如果碑文所说不假,那李冰父子故里就在眉县二郎沟村。
去年10月,成都
武侯祠一位工作人员受杨虎平所托,专门前往都江堰二王庙,寻找那块古碑的下落。这位热心的工作人员回馈信息说,二王庙内原来确有一块古碑,在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二王庙遭受
严重破坏,许多文物损毁不存,这块古碑也被毁了。但是,在当地导游的
解说词中介绍,李冰为秦
咸阳人。
杨虎平认为,秦咸阳一说与眉县说并不矛盾,因为眉县在古代一度曾经是先秦内史郡所辖地,就像今.天眉县和宝鸡的关系一样,眉县人也是宝鸡人,宝鸡人也是陕西人。
李冰籍贯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陕西,为秦人;一是山西,为晋人。山西一说源于运城一李氏家谱记载。杨虎平了解到,该家谱以李冰为始祖,但只记录了52代到70代的迁徙繁衍情况,年代下限为当代, 52代之前并无记录,断代太多,很难成为有力证据。石碑碑文、都江堰
导游词的佐证,让杨虎平愈发确定,李冰为秦郿人。
二郎沟村的“微型都江堰”
15日当天,更吸引我们注意的是二郎沟村的山水地形。一个北窄南宽的大土塬,将两条河流隔开并列流入渭河,此处自古两水夹流,但从无
洪涝灾害发生,这多么像都江堰的修建原理,利用都江鱼嘴将岷江分流,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微型都江堰”。
二郎沟村位于一个大塬上及塬下周边,这塬名叫法牛塬,占地5000余亩,最高处达210米,长约7公里,法牛塬由北向南逐渐变宽,形成一个水滴状,从法牛塬东北端看去,似乎只有数米宽,上塬之后塬面越来越开阔,最宽处竟达千余米。张志平站在塬端指着塬下的两条河流说道:“西边这个川道里偏西稍远的那条大河叫霸王河,紧挨着塬脚的小河叫马驹河。东边这条川道里也有两条河,一个叫黑峪河,一个叫远门河。南边的山叫马家山,一到下大雨的时节,两条河流流量会迅速增大,经常发洪水,
远看白花花的大水流过来,但是二郎沟村从来没有发生过水灾。”
杨虎平的老家就在这条塬最北边的
坡下,据他回忆,上世纪80年代以前,村里有许多水地,自己家就经常种水稻,吃大米。由于土地肥沃,村民们种的都是稻田。村中老人都有种大米的共同记忆,那时候,二郎沟塬下的川道里家家有米吃,村里小伙子说对象都不用愁,
姑娘们愿意嫁到这个地方来,这里的土地种啥长啥,庄稼旱涝保收,日子也比别的地方过得富裕。
张志平回忆,小时候,塬上和塬下的男娃娃说笑,一个站在塬上,一个站在河滩边,河滩边的男娃骂塬上的男娃是“旱蚧娃”,塬上的男娃骂河滩里的男娃是“水青蛙”。可见该村的地形特点。
杨虎平认为,法牛塬的存在,使得山间流出的洪水无法合流,洪水形不成最集中的力量,一分流也就不能形成大的危害,附近的庄稼、农田、房屋才得以免受洪水侵袭。在杨虎平看来,这种天然的地形,也许就是李冰构思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灵感源泉。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在那个并没有专门教授水利知识的年代,按照村民的说法,李冰父子为二郎沟村人,想必二郎沟村这种地形和水流,对李冰父子治理蜀地水患有很大启迪。
二郎沟两条河流利用法牛塬分流的原理,与都江堰的都江鱼嘴分流岷江的原理何其相似,二郎沟村的法牛塬、霸王河、黑峪河,以及村名故事,似乎都在诉说着李冰父子与二郎沟村的神秘关系。
文化遗产
福泉“6·24” 民族
传统节日——
二郎歌会,是
苗族传统歌节,被称成为苗族情人节,原是福泉(
平越)人因崇敬李二郎治水的功绩,供奉祭祀,并祈其
降福保佑。“6·24”
民族传统节起源于明代,已有五、六百年以上的历史了,已获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近年来,
政府组织了山歌比赛,球类、斗鸡、
斗鸟、赛马、射击、游泳、棋类以及与歌唱有关的活动,为古老的民族歌节增添了风采。
庙宇概况
都江堰二王庙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
蜀王的
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二郎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
二郞庙位于
四川省乐山市
夹江县甘江镇九盘山,地处
川西平原南缘的夹江,庙内供俸有李二郎(李冰父子)、杨二郎(
杨戬)、赵二郎(
赵昱)的塑像。
二郎庙,位于高平市区西北8.5公里
寺庄镇王报村北的土岗上,其中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的戏台,距今已有近830年历史,文物专家认定该戏台是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戏台。 2006年5月25日,二郎庙被国务院公布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国家文物局确定对山西南部早期建筑进行保护修缮,二郎庙被纳入第一批修缮
工程项目,并于2009年9月修缮一新。 那么这里敬奉的“
二郎神”是谁呢?陪同记者前来的寺庄镇
文化站站长秦海宝介绍,二郎庙创建年代至今无从考究,不过至迟唐时已有。由于年代久远,寺庙匾牌早已失落。对于这庙里供奉的二郎神到底是谁,在王报村流传着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庙里的二郎神被认为是先秦蜀郡守李冰之子李二郎,他因治水斩蛟被尊为二郎神,而且历代文人墨客在庙中殿阁廊庑所题匾额楹联及壁嵌碑文石刻,都毫无例外地把二郎神当作先秦蜀郡守李冰之子李二郎来赞颂。
连柯村旧有一座二郎观,是清朝
康熙年间修的,可惜已经在文革期间被毁。乡亲们有的自愿出钱,有的自愿出工,在村干部们的统筹下,重建二郎观的工作稳步推进。二郎观一年要办的庙会,二郎神的寿诞在六月二十四,本来是个重要日子。但因为正赶上农忙,所以一般就唱一天大戏。村民们相信,二郎神仁厚爱民,应该能够理解。
二郎观中供奉的是两个二郎神——一个是
周朝帮助
武王伐纣的杨戬杨二郎,一个是秦朝的
蜀郡太守李冰的儿子李二郎。李冰父子修筑
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四川人民两千余年。连柯村二郎观把李二郎同杨二郎一并供奉,表达了对造福百姓的
英雄人物的一并崇拜。村民们认为,李二郎就是杨二郎的转世。这样的
宗教文化,阐述了一个朴素的哲理:为人民服务的人,人民会永远纪念他。
凤山祖庙
凤山祖庙位于
厦门市
集美区灌口镇灌口街北侧的凤山上,始建于明朝
崇祯年间(1621~1644)。据《
同安县志》和《凤山祖庙碑志》载:明朝时,深青驿站“有四川灌江县人为丞”,驿吏“奉二郎神炉”。崇祯年间,“丞殁,遭兵燹驿废,神炉弃道旁,猎犬将其衔至凤山,卧守不离”。乡人感到惊异,就筑一小庵置祀,后将小庵改建成庙宇,即凤山庙。民众不知此神为何像,有神现梦于耆老,曰:“明日(三月初七)有官过此,即予像也。”至期有世职指挥大使过其地,少年美
仪容,遂塑像肖之,呼为“大使公”。
灌口凤山庙供奉的大使公即四川都江堰二王庙的李二郎。凤山庙香火兴旺,山下形成集市。为纪念来自四川灌口的神,该集市名为灌口镇。祭祀大使公的节日有:每年农历三月初七,即指挥大使显形以塑造金身之日,称年祭(
公祭);每年
农历五月初四为大使公圣诞日,祖庙举行盛大的祭典;每年
农历十一月二十六为“天公日”,祖庙举行盛大的庙会及大使公文化节活动,其间,各种民俗表演和文化活动热潮迭起、异彩纷呈。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闽台交流的日益频繁,每年前来祖庙朝拜的台湾、
马来西亚、印尼、
泰国等地区和国家的参访团络绎不绝。近年来,应台湾等
地分庙的邀请,祖庙也多次组织“大使公护驾团”,赴台湾等地进行
巡境和文化交流。
二郎庙遗址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重庆市考古研究所)在对位于
铜梁区二坪镇二郎村境内的原二郎庙遗址进行
抢救性发掘过程中,出土了一大批石刻、瓷器、铁器等文物,对研究古时
铜梁文化习俗、二郎庙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初步估计该二郎庙应该修建于清朝早期,已有200多年历史了。”
铜梁区博物馆研究员刘华钢指着一块有“嘉庆五年”字样的石碑告诉记者,“最吸引人的就是其中一块时刻上还雕刻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龙,推断应该是纪念李二郎而雕刻。”刘华钢通过考证,结合民间传说,向记者道出了他的推测。李二郎是我国秦朝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李冰的二儿子。古代蜀地(今四川)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四川人民世代同洪水作斗争,
秦惠文王九年,李冰任蜀守时期,和儿子李二郎一道,带领当地人们修建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不仅解决了岷江泛滥成灾的问题,而且从
内江下来的水还可以灌溉周边十几个县,
灌溉面积达三百多万亩。从此,
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
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