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潮观(1712—1788),字宏度,号笠湖,江苏金匮(今无锡)人。清代戏曲作家,乾隆举人,曾长期在各地任县令,后迁四川邛州知州。关心民生,有政声。作品有均为单折的短小
杂剧三十二种,合编为《
吟风阁杂剧》。
人物生平
杨潮观乾隆元年(1736年)中举,入实录馆供职。后历任山西、
文水县、河南固始县、
杞县、林县知县,江苏邳州、四川邛州、泸州知州等16处地方官。
初到文水县时适逢编审户籍,他严加稽核,改善
赋役,使上千名鳏寡孤残免除赋役之苦。
在
固始县任上,他办案严肃认真、周详细密,平反冤屈。还创设书院,修造学舍,对清寒学生资以衣食。
在杞县期间,曾奉檄征钱200万,办河工物资。时河南遇灾,哀鸿遍野,他为民请命,具文求免;并亲自主持开仓放粮,大批流落他乡的羸老妇孺闻讯返籍,他逐一给足,妥善安置,民心大定。但知府故意刁难,这笔费用不予报销。他愤然捐俸自理。
在赴任泸州时,那里正发生严重饥荒,他刚到任,就设置义渡,修养治院,增加学田额,并办了3个粥厂,施舍赈济,不敷之数则用自己俸银来填补。他为官清廉,拒绝任何馈赠贿赂。当时曾流传“明莫如仲(长统),清莫如杨(震)”的民谣。杨潮观为官之余,喜爱组织戏剧演出和戏剧创作。
乾隆三十三年在邛州知州任上,他修复了
卓文君妆楼古迹。次年六月,他又修葺官舍,取名小西园,并在园中建造吟风阁,约集艺人演唱各种戏曲。 乾隆三十九年将平生剧作加以修改补正,辑成
《吟风阁杂剧》4卷。内有《杨太守却金拒贿》、《寇莱公思亲罢宴》、《新丰店马周独酌》、《李卫公替龙行雨》、《荀灌娘围城救父》等32出单折短剧,取材于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多数剧情切中时弊,批评了官场贿赂公行、奢侈铺张,提倡清正廉洁、勤俭朴质,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阮元巡抚浙江时观看《罢宴》一剧,触动隐情,竟感动得痛哭失声,亦因之撤去筵席。
乾隆四十五年,杨潮观一度返回无锡,卜地另建吟风阁。翌年以年老辞官回故里。他一生信奉佛教,晚年更笃,守律益严。
乾隆五十三年二月,赴安徽
太平县探亲,同年八月病逝于太平县,终年78岁。
主要作品
纂有
《林县志》、《左鉴》。另著有《周礼指掌》、《易象举隅》、《家语贯珠》、《心经指月》、《金刚宝筏》、《笠湖诗稿》、《吟风阁诗钞》、《吟风阁词钞》等,均已散佚。
杨潮观所作杂剧,还有:《快活山樵歌九转》、《黄石婆授计逃关》、《新丰店马周题诗》、《大江西小姑送风》、《温太真晋阳分别》、《邯郸郡错嫁才人》、《贺兰山谪仙赠带》、《夜香台太君训子》、《开金榜五星聚奎》、《鲁仲连单鞭蹈海》、《荷花荡将种逃生》、《李郎法伏猪婆龙》、《魏徵破笏再朝天》、《荀灌娘围城救父》、《信陵君义葬金钗》、《动文昌状元配瞽》、《华表柱延陵挂剑》、《下江南曹彬誓众》、《韩文公雪拥蓝关》、《偷桃捉住东方朔》、《换扇巧逢春梦婆》、《西塞山渔翁封拜》、《诸葛亮夜祭泸江》、《凝碧池忠魂再表》、《大葱岭□履西归》、《翠微亭卸甲闲游》。
剧作特点
杨潮观的剧作都取材于古事,而有所寄托。杨潮观热衷并擅长于政治、道德主题,他的剧作对于官场积弊、民间疾苦多有描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具有一种高标脱俗的品格,表达了对于贤明政治和清廉节操的向往。杨潮观的杂剧大都取材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通过他的大胆想像,慎密构思,用优美夸张的文字,美妙动听的
曲调,将一个个美或丑的人物,勾勒在人们的面前。赞美了在污流浊水中一些清廉勤俭的官吏,鞭挞了厚颜无耻的贪官污吏,反映了劳苦人民生活的疾苦,讽刺了冷暖炎凉的世态恶习。杨潮观的《夜香台持斋训子》,揭露了封建官府刑罚之残酷;《汲长孺矫诏发仓》暴露了封建王朝苛赋加上灾荒给人民造成的苦难;《新丰店马周独酌》讽刺了炎凉的世态……这些剧作揭露弊政无不人木三分。杨潮观杂剧情节起伏跌宕,文字通俗流畅,深受演员、观众欢迎,有的剧目久演不衰,流传至今。
杨潮观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官员,他的政治和道德理想仍然属于封建社会思想范畴,有些作品中比较集中和突出地表现了封建落后意识,如《感天后神女露筋》对妇女贞节观念的宣扬就是一例。
《穷阮籍醉骂财神》
《穷阮籍醉骂财神》写阮籍醉骂“万能”的金钱:“打透了天罗地网,买通了鬼使神差”;“为甚的贤似颜回,教他掺瓢似丐?为甚的廉似原思,教他捉衿没带?为甚的节似黔娄,教他嗟来受馁?你把普天下怯书生、穷措大,一个个都卧雪空斋”;“偏是那市儿胎、鄙夫才,一任将宝藏龙宫,添得他锦上花开。更逼逻出贫人的卖儿钱债,输与那权门内,供他酒肉池台”。骂的是金钱,指的却是握有金钱的权门豪富。作者畅快淋漓地揭露了世道的不公,表现出同情良善穷苦、憎恶朱门豪富的鲜明倾向。
《东莱郡暮夜却金》
《东莱郡暮夜却金》写东汉
杨震拒受馈金的故事,颂扬了正直清廉的品格,也暴露了官场上钱通关节、勾结营私的真象。《东莱郡暮夜却金》取材于东汉杨震任东莱
太守,在赴任途中,夜宿昌邑馆驿,县令王密深夜来访,馈赠金银,遭杨震拒绝。王密说,这事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杨震仍严辞不收。这个故事经杨潮观加工渲染后,批判了王密的污秽行为,赞扬了杨震的清廉。这是对清代官场中贪污收贿之风的一个针砭。杨震对王密说他的贿银是来自“清俸”时,一针见血地指出:“算若干尔俸,几多尔禄。够得罄囊讨好。料无非膏脂剥削层层扰,好待半去肥家半奉高。”
《寇莱公思亲罢宴》
《寇莱公思亲罢宴》写
寇准为庆祝生辰准备大肆铺张,一个老婢以寇家俭朴传统劝阻寇准,寇准感悟,撤去寿筵。此剧宣扬孝思,崇尚节俭,提倡为官作宰的人要有俭朴的美德。内容是宋代名相寇准,在他寿辰将临之际,准备大肆庆祝。差人“前往苏扬,广征水陆千品,妙选妓乐成行。舞女珠围翠绕,歌童玉琢金装。”家中“色色翻新换旧”。夜晚“列幕张灯,如同白昼。”这种铺张奢侈糜费的做法,引起了他乳母刘婆的不满。刘婆用他母亲当年清苦抚养他的情景:“挑灯伴读落叶寒窗,那有余辉东壁分光亮。单仗着十指缝裳,继膏油叫你读书朗朗,拈针线见她珠泪双双。”提醒寇准不要忘记过去。寇准听了深为愧疚,停止了大摆宴席,宴请
文武百官的做法。这出戏批判了官场中奢侈的风气,崇尚俭朴的做法。许多剧种对这出戏进行改编上演,新中国成立后还改编成电影。
《汲长孺矫诏发仓》
《汲长孺矫诏发仓》写西汉汲黯奉旨赴河东勘察灾情,途经河南,时值河南大旱,黄河边上驿丞之女贾天香为民请命,说服汲黯从权矫诏,先行开仓赈济赤地千里的河南。作者歌颂了汲黯着眼实际,体察民众疾苦,灵活施政的作风,同时也反映了官场的腐败和灾民景况的悲惨。
《李卫公替龙行雨》
《李卫公替龙行雨》写唐代
李靖代
龙往河东行雨,见旱情严重,便将龙母嘱托的瓶中甘露尽皆倾出,致使河东大旱顷刻变为大水,“为苍生反把苍生来害”。作者借这个传说的历史故事,告诫为官的若一味自信主观,也可把好事办成坏事,立意颇为新颖。
《吟风阁杂剧》
《吟风阁》收有杨潮观编的杂剧32种。刊印后广为流传,一些剧本为许多剧种改编演出。
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3年9月出版了由胡士莹先生校注的《
吟风阁杂剧》。 《
吟风阁杂剧》卷首作者题词说:“百年事,千秋笔,儿女泪,英雄血。数苍茫世代,断残碑碣。今古难磨真面目,江山不尽闲风月。有晨钟暮鼓送君边,听清切。”又说:“借丹青旧事,偶加渲染,渔樵闲话,粗与平章。颠倒看来,胡卢提起,青史何人姓氏香。”作者是在借古喻今。杨潮观热衷并擅长于政治、道德主题,他的剧作对于官场积弊、民间疾苦多有描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具有一种高标脱俗的品格,表达了对于贤明政治和清廉节操的向往。
《
吟风阁杂剧》剧式短小,每种仅1折,与今
独幕剧相似,剧前均有
小序,点明主旨,但旨意寄托遥深,曲文也跌宕爽朗,宾白酣畅诙谐。《
吟风阁杂剧》共四卷,全三十二折,每折各写一事,其中尤以《寇莱公罢宴》一折最脍炙人口。相传阮元为浙江巡抚时,偶演此剧,有感于中,因之亦举行罢宴。可见作者技俩的高明了。三十二折的名目为:
《新丰店》、
《大江西》、 《行雨》 、 《黄石婆》 、 《快活山》 、 《钱神庙》、 《晋阳城》 、《邯郸郡》、《贺兰山》、《朱农神》、《衣香台》、《发仓》、《鲁连台》、《荷花荡》、《二郎神》、《笏谏》、《配瞽》、《露筋》、《挂剑》、《却金》、《下江南》、《蓝关》、《荀灌振》、《葬金钗》、《偷桃》、《换扇》、《西塞山》、《忙牙姑》、《凝碧池》、《大葱岭》、《罢宴》及《翠微亭》。然舞台特色不足,有案头化的倾向。
历史记载
乾隆《林县志》
杨潮观于
乾隆十五年调任林县知县。上任的第二年,他在“案牍装怀,罕容静坐”的繁忙情况下,“行役之余于征车旅店中索笔为之”,完成了《
林县志》的纂辑。以诗人和剧作家的才气,以历任多处地方官的政治经验,杨潮观纂修的县志果然不同凡响。此志书目录为:卷首舆图、例言,卷一疆域,卷二营建,卷三四山川,卷五风土,卷六
赋役,卷七选举,卷八九人物,卷末旧志序、跋旧志修辑姓氏。在有关林县气候、地形、土质、人民生产、生活的记载上,详尽逼真。其中山川卷有很多珍贵资料对于繁荣林县旅游业,准确沿用景点的历史名称,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很多知名景点已被深山所掩盖,很多历史传说逐渐被淡忘,有待我们去发现。田家月令部分,对何时耕作也作了详细的记录。膳食部分,则更说明当时穷人的食不饱腹,富人的温饱有余:“林虑人一日三饭,富家四饭(如午后一饭),贫家二饭(减午一饭),富家隔数日一食肉,贫家隔数日一食蔬。”不过,当时地主中午也就吃小米干饭面条汤,穷人吃柿糠或喝杂面条汤。在生产和技艺上,当时林县人显得消极和笨拙,妇女是“能纺棉成线,而不能织布”。男人则“人性好闲,得山之静,不以仕进为乐,其性恋土怀乡,不能牵车远贾”。就连在县城做大一点生意的,也多是“三晋之人”。这些记载,与2006年林县每年考取本科逾千人,与十万大军出太行,与林州商人闯天下相比是差了点儿。令人值得艳羡的是自然生态环境,我们不会想象到二百多年前,林县这块土地曾经是鸟类的天堂,兽类的乐园。这在风土卷鸟兽部分都有所记载。更值得称奇的是,不但林县地域内曾有过老虎,而且还有过不次于迎林杀四虎的李逵式的打虎英雄:“盘山某民,善与虎搏,聚旧鞋底密缝为衣,冠如甲胄状,以御牙瓜,威袖短刃,伺虎,虎扑随伏地划其腹……取其皮鬻于市。”乾隆《
林县志》新增了很多精彩内容,不管是在历史文献价值上,还是在可读性上都是前三次所修之《林县志》无法相比的。《河南文献》评价它:“充满乡土气息……俨然一部小型农书……为志书中最珍贵的资料,很少见于其它方志中。”《重修林县志》对其评价更高。
人物轶事
袁枚小杨潮观四岁,与其相识甚早 。《邛州知州杨君笠湖传》中说二人是“总角交”,似乎有点夸张。乾隆元年(1736),年方二十一岁的袁枚受广西巡抚金鉷荐举,进京应博学鸿词科考试,杨潮观则以新科举人游京师,这是最早可以考见的交游。此后两人各自浮沉宦海,地域悬绝,似无多联络,但情谊始终笃厚。乾隆三十五年(1770),杨潮观因运输木材之公差,不远万里自邛州来南京随园探望老友。袁枚大喜,有《喜杨九宏度从邛州来即事有作》五古四首记其心境,第一首末四句云:“蔗味老弥甘,交情久更挚。不信扪胸中,三十六年事”(
《小仓山房诗集》卷22)。这一次,袁枚还将小女阿能寄养杨潮观膝下,足见两人交谊之非常。乾隆五十六年(1791),杨潮观去世之后,袁枚应邀为作《邛州知州杨君笠湖传》 ,其中还隐隐说到了这件事情,只是语气沉痛恳挚,已经绝不尖酸了:君与余为总角交,性情绝不相似。余狂,君狷;余疏俊,君笃诚;余厌闻二氏之说,而君酷嗜
禅学,晚年戒律益严,故持论每多牴牾。然君居家闻余至必喜。在邛州特寄金三百,属置宅金陵,将傍余以终老。殁后,其子抡以状乞传。
庄子曰:“仁义之人贵际”。际者,大德不逾之谓也。古之人游夏交相议,管晏乃合传,虽异犹同,其即君与余之谓耶?读到这样光风霁月的悼念文字,我们不仅会为袁枚失去这位既“狷”且“笃诚”、持论又“每多牴牾”的老友而伤感,也为杨氏不念“旧恶”、遗命其子“以状乞传”的胸怀而感动(此为古人通常的规矩,为人子者不可自作主张为父亲乞传的)。古人泱泱高风,真不可及,今世尚有之乎?
历史评价
剧本多以历史传记载为素材,加以虚构,以寄寓自己对政治与社会的看法。他创作的
短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及神话传说。用优美夸张的文字,反映人民疾苦,讽喻世态炎凉,二百多年来,久演不衰。他的戏剧文学作品,被许多大学编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并入《中国文学发展史》。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