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是指生产机械产品的
工业部门。由于“机械产品”所含范围的不同,机械工业在理解上通常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机械工业包括农业机械
制造工业、
工业设备制造工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工业、建筑及
筑路机械制造工业、生产用其他机械制造工业和金属品制造工业、生活用机械制造工业、
电子工业、日用金属品工业及金属品修理工业等。
定义
主要包括农业机械、
矿山设备、冶金设备、
动力设备、
化工设备以及
工作母机等
制造工业。
机器制造业是工业的心脏,它为工业、农业、
交通运输业、国防等提供
技术装备,是整个
国民经济和
国防现代化的
物质技术基础,因此,机器制造工业的发达与否及机器装备的自给水平是衡量一国
经济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水平的真正标志。机器制造业的门类多,已成为拥有几十个独立
生产部门的最庞大的
工业体系。由于机器
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多,技术性强,所以实行生产专门化、标准化、自动化对于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广义机械工业:指凡用
金属切削机床从事
工业生产活动的
工业部门。
狭义机械工业:指机器制造工业。通常多采用后者。机械工业素有“工业的心脏”之称。它是其他经济部门的
生产手段,也可说是一切经济部门发展的基础。它的
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为促进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必须加速发展机械工业。
发展历史
发展初期
机器生产的
工厂制大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机器本身的生产革命化,即建立
机器制造业。机器制造业的建立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最先投入使用的一批纺织机器,几乎全是木制的
手工产品,或是由使用人自行制造,或是由钟表匠、木匠和工具制造匠为使用人定制,甚至
蒸汽机最早也不是由波尔顿—
瓦特商号制造的。他们只提供图纸,监督生产。由此可见,
工业革命开始时虽有机器生产,但尚无真正的机器制造业。
手工生产木制机器有着本身无法克服的缺陷:成本很高,产量有限,转速不匀,容易磨损,构造简单,功效不高。上述缺陷是由手工方法与木料相适应、相结合而造成的。因此,要从根本上克服那些缺陷,必须从建筑材料、制作方法以及加工工具三个方面进行改革。随着
冶铁业的发展,人们逐步开始以铁代替木材来生产机器零件,工厂越来越多地使用金属设备。
威尔金森提供的优质汽缸,保证了瓦特改良
蒸汽机的成功。铁器零件和设备的应用,必然要求制造方法和工具的改革。铁取代木材,增加了机器材料的硬度,而机器构造的日益复杂则要求零件的
精确性和标准化。对此,原有的手工方法及所用的工具已无法满足需要。“大工业必须掌握它特有的
生产资料,即机器本身,必须用机器来生产机器。这样,大工业才能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才得以自立。”
难关突破
1770年前,波尔顿曾经制成了几部碾压机和车床,但因以水力推动,功率不大,缺乏实用性。这说明,
机器制造业同样需要解决动力机械化问题。此后,一系列的机器工具相继出现。1789年—1794年,木匠布拉默和他的助手亨利·莫兹利对重型螺纹切削机床进行了改进。1810年前后,
莫兹利应用滑动原理发明了滑动
刀架,使切削机得到重大改进,解决了制造精密
圆柱体和螺丝的技术难题。后来,理查德·
罗伯茨在改造凿穴机的基础上制成了
钻孔机和切削机。1821年,几位工程师制造出一部金属刨,后来,罗伯茨又做了改进,使它的形式固定下来。1830年前后,罗伯茨首次制造标准型板用以复制机器零件。19世纪30年代,
约瑟夫·惠特沃斯制成了新的
计量工具,改进了计量工作,使工程能够达到相当高的精确程度。随着机器工具的发明和应用,一些机械商号相继出现。它们借助于
工具机生产机器,并且逐步生产出可以替换的机器部件。这表明,机器制造在向独立的工业部门发展的过程中又迈出了重要一步。不过,机器制造要成为一个得以自立的工业部门,还有赖于动力的机械化。1839年,纳斯密兹发明
蒸汽锤。它的锤击力不仅大大加强,而且可以调整以适合各种需要,因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种锤特别适合于造船厂和其它大型机器
制造厂。它促进了锻造技术的改革,有了它就能生产出安全可靠的远洋轮船主轴和制造机车。另外,工程师们还制造出了结构较为复杂的
锻造机,用以锻造纺纱机的
纱锭、螺栓、
锉刀等机器零件和金属工具。1848年,罗伯茨发明
镗床。随着一系列
工具机的发明应用,各种形状的
金属加工不仅日益精确和标准化,而且能进行配套生产。于是,到19世纪40年代,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工业部门——
机器制造业开始发展起来。机器制造业的建立,实现了机器本身的变革,从而为机器大工业生产最终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
主导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机器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上,
工业革命才最终得以完成。
发展布局
旧中国
在旧中国,机械工业大部分是一些规模小、设备简陋、
生产能力低的机器装配、修理与零件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的比例甚小,而且绝大部分又集中
沿海地带的大城市和内地的
太原、重庆、武汉等少数几个城市。民族地区则仅有一些简陋的
修理业。
建国后
建国后,随着国家机械工业的迅速发展。民族地区机械工业也得到较快地发展。从制造一般机电产品到制造大型复杂地
精密设备,甚至已达到生产电子产品,并在各省区已形成了一个门类比较齐全。布局目趋合理、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现代化机械工业系统。并出现了一批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仪器仪表及
计量器具制造等门类的机械工业基地,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银川、乌鲁木齐、昆明、贵阳、南宁、柳州、梧州等市。
但民族地区机械工业仍不能满足其经济日益发展的需要。主要问题是:虽然发展较快,但基础差,生产水平较低,设备陈旧消耗高,
经济效益差,交通不便,信息不灵,
应变能力差,管理落后,产品单一,缺乏竞争力等等。所以,近几年来各省区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指引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狠抓机械工业的高速和改革、技术改造、产品更新,使机械工业得到更加协调、健康地发展。
部门及其分布
机械工业按其服务对象,可分为
工业设备、农业机械、交通运输等
机械制造业。
工业设备制造业
工业设备制造业,是指生产
装备工业本身的各种
机器设备的企业。主要包括重型机械、
通用机械、机床工具、仪器仪表、电器制造和
轻纺工业设备等。我国民族地区工业设备制造业很少有全国意义的大型企业,但各省区都普遍地建立了一批
中小型企业,不断增加新品种,对地方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广西在解放前,机械工业十分落后,当时最大的
柳州中国农机公司(
柳州机械厂的前身)仅有28台破旧机床和220名职工,只能生产手摇
榨油机、
畜力榨蔗机等简易产品。解放后,广西机械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全区已逐步形成了农机工业、
电器工业、机床工具工业、
石油化工通用机械工业、仪器仪表工业、重型矿山机械工业、
汽车工业、包装机械工业、通用基础件工业和轴承工业等门类较齐全的10多个制造行业。主要产品达2000多种,其中有有80多种曾获国家、
机械工业部、自治区
优质产品奖称号。并有机床、
锻压设备、家用电器、
手扶拖拉机、
微型汽车等30多种产品,远销香港、
东南亚及法、美、日等20多个
国家和地区。另外,
内蒙古、云南、
宁夏等省区工业设备制造发展也很快。拥有柳州、
南宁、
桂林、
梧州、
呼和浩特、
包头、
集宁、
乌兰浩特、
海拉尔、
昆明、
银川、
吴忠等工业设备制造基地。
农业机械制造业
农业机械工业是建设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包括农、林、牧、副、
渔业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机械生产。民族地区地域辽阔,长期以来又是
农业生产占重要地位,对各种农业机械有着广泛的市场和需求。在众多的农业机械中,拖拉机是最基本的农业机械。柳州是全国八大拖拉机生产基地之一,乌鲁木齐、喀什、
西宁、银川、昆明、
贵阳等地有各种类型的农机企业,内蒙古海拉尔为牧业机械主要产地,其它农具与配件生产则遍布各省、自治区。
运输机械制造业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输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对促进民族地区交通运输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运输
机械制造包括
铁路机车车辆、汽车、船舶和
飞机制造等。 由于民族地区工业基础薄弱,运输机械制造发展较缓慢。主要生产汽车和摩托车等。例如,广西的
汽车业是一个新兴而富有潜力的行业。柳州汽车厂继生产2.5吨和5吨载重汽车后,又积极生产节能的微型客、货车,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 以机械加工为主要工艺的生产技术装备的
工业部门。包括农业机械制造工业、工业设备制造工业、
交通设备制造工业、建筑及
筑路机械制造工业、生产用其他机械制造工业、
电子工业、生活用机械制造工业、生产用金属品工业、日用金属品工业、
机械设备及金属品修理工业等。机械工业的制造水平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
发展速度和现代化程度。
1949年以前,中国的机械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仅在上海、天津、
沈阳、
大连等
沿海城市有些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的中小型机械厂,只能修配和生产一些简单的机电产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机械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截至1980年,仅机械工业部系统,就拥有机床、发电设备、冶金设备、矿山设备、
通用机械、汽车、轴承等近100个行业,能生产2.6万多种机电产品,为全国3000多个
大中型建设项目提供了大量的机械设备,其中还有一批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重大
成套设备。例如,为
冶金工业提供了年产150万吨
钢铁联合企业的成套设备,为
煤炭工业提供了年产 250万吨
竖井煤矿成套设备,为
化学工业提供了年产30万吨
合成氨和24万吨
尿素的成套设备,与此同时,还生产了一批技术水平较高的设备,各类
高精度机床已发展到110种,并已向97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机床、锻压设备、冷冻设备、电动机、轴承、量具、
刃具等 137种产品。对外援建了重型机器厂、电线厂、轴承厂、标准件厂等50多个项目。1980年以后,机械工业得到了很大发展。1985年,机械工业全行业产值达2235亿元。
影响制造业因素
主导产业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交替出现,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居民的
消费结构升级。80年代及90年代初,进入前五位的行业主要是与满足居民的吃、穿相关联的行业,由于
纺织业等行业出口大量增加,其在
工业增加值中的位次和比重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居前列。90年代中期,由于能源、原材料等产品出现短缺,相应的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家电产品发展迅速,1995年的电子及
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地位快速上升,位居第六,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10%.2001年之后,进入前五位的行业就集中在
重化工业以及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方面,这些行业与
居民消费结构向住、行等升级直接相关。
2000年之前,位居前五位行业的比重差距较大。例如,1986年第一位的纺织业与第五位的
食品制造业相比,两者的比重差有5.78个
百分点。而2003年最大与最小的比重差仅为2.61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在当前的新一轮高增长周期中,已经形成了一批主导产业和高增长
产业群,而且高增长产业之间的
关联关系增强(例如汽车、造船等产业对
钢铁工业形成较大的需求),主导产业的
群聚效应明显,不似以往主导产业相对单一的情况。
与日本等国
重化工业时期的
产业结构相比,中国最大的不同在于,重化工业得到加快发展的同时,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等
技术密集型产业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新技术条件下的
时代特征,有一定的
跨越式发展性质。
发展战略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日发布的《“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要实施五大
发展战略。
主攻高端战略
要主攻高技术产品,加快发展严重依赖于进口的高端机械产品,将以前“吃不了”的需求变成“十二五”的增长空间。要致力于传统产品向精品的升级,解决传统产品“做不好”“不做好”的痼疾,提升中国机械产品在国际
国内市场上的形象。同时,要力促产业结构高端化,鼓励优势
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提高
产业集中度;要因势利导,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集聚区。
创新驱动战略
“十二五”机械工业必须从过度依赖于能源、资源等要素投入驱动发展,转向更多地依赖于
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管理创新和
人员素质提高驱动发展。实现“
创新驱动”不仅需要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加强行业
创新体系的建设,加强对
创新人才和
创新能力的培育。此外,根据诸多国产化依托工程的成功经验,还要特别注意争取用户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以更多更好地落实自主创新的市场条件。
强化基础战略
改革开放以后,机械工业在许多主机国产化的进程中,实行了先在世界范围内采购
关键零部件和材料,
系统集成以满足
用户需求的“逆向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成就了主机产业的高速成长。但随着高端主机
产业规模的迅速发展,无论是进口零部件的价格、数量、水平还是
交货期,都已感受到国际竞争伙伴越来越强烈的有意制约。“十二五”机械工业必须千方百计地强化基础件、
基础技术、基础工艺等机械工业的共性基础领域。在加强基础的问题上,要打破原有行业分割,主机行业与零部件行业要发挥各自优势,相互支持和配合,全力推进。
两化融合战略
“
两化融合”不仅在于将信息技术融入机械产品之中,加快机械产品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实现传统机械
产品功能的提升和可靠性的提高;也不仅在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机械企业的
经营管理,使研发、生产和企业管理向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发展,大幅度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两化融合”的深度推进更在于可以促进
新发展理念的建立,促进研发能力、产品水平、市场模式、
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创新,提升研发设计、加工制造、企业管理及营销服务的效率和效益。
“绿色为先”战略
节能减排和环境友好要成为“十二五”期间机械工业自身
生产过程必须高度重视的基本要求,尤其是作为机械工业中高耗能环节的热加工企业更要重视节能减排和环境友好。机械工业要积极发展
高效节能产品,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为各行各业用户的
节能降耗减排提供先进装备。同时,机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要更加关注体现
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理念,“高效、低污染、能回收、资源可重复利用”等因素必须置于优先位置。要发展机械产品再制造,坚持走
绿色制造和
循环经济的
新型工业化道路。
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目标还包括:产业向高端升级有所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大型企业R&D经费占
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5%左右,
新产品产值率提高到25%左右;产业基础初步夯实;
两化融合水平显著提高;推进绿色制造,力争机械工业万元
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由2009年的0.425吨
标煤下降到2015年的0.31吨标煤左右,年均下降5.9%。
中国机械工业运行情况
2020年1-10月,机械工业增加值
同比增长4.8%,超过去年同期水平(4.3%);10月当月增加值同比增长12.7%。1-10月,累计实现
营业收入17.81万亿元,同比增长2.7%;
利润总额1.12万亿元,同比增长8.8%。
2023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高于全国工业和制造业增速4.1和3.7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29.8万亿元,同比增长6.8%;实现利润总额近1.8万亿元,同比增长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