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华林,地处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老城的东北角,北边邻近沙湖,以长江为其西邻,坐落在城墙内的花园山北侧和螃蟹甲地带之间。全长约1.2千米,面积约1平方千米,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名称由来
“昙华林”之名称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附会而来。传说此处有很多小型庭院,住户喜欢种昙花,因为“花”与“华”在古代通用,人们就将花名附会成街名“昙华林”了。
也有人认为,昙华林的名字是音讹而来。传说此处人家喜欢种植花草,花开之时,将花坛放在户外,蔚然成林。由于“坛”字读音与“昙”相近,由此音讹而流传。
第三种说法认为,“昙华”出自《妙法莲华经》中的如来语:“优昙钵花,时以现耳”。按梵文译音和古代文言文通用的说法,昙花即昙华。而“林”应该是“丛林”的简称。所谓丛林,意为众僧聚居一处,有如木相依为林;凡有佛寺的地方,必有郁郁葱葱的林木相回护,形成一片特殊的丛林。
前两种说法流行于民间,佛语衍化之说出自一些学者。郭沫若在其著作中,也提到这一街名可能与佛教有关,但没有就此进一步考证。
历史沿革
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古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昙华林。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汉口开埠后,各种宗教涌入昙华林,形成了“文化殖民”,使得街区内出现大量“中西交融”的建筑。如:清同治四年(1865年),昙华林兴建基督教崇真堂。清同治十年(1871年),昙华林建成文华书院(Boone Memorial School)。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昙华林修建花园山天主教堂。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昙华林修建系列西方医院。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
1950年后,外来势力逐渐淡出昙华林及其周边地区,因此街区内留存的历史建筑成为居民的住所。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初期,曾一度改名为反帝一街。
1972年,恢复为昙华林。
2005年,昙华林街区首次启动“昙华林艺术村”的改造动工。
2006年,二期对昙华林正街西段及胭脂路进行了道路修缮。
2008年,针对三处历史建筑进行了保护修缮。
2011年,开展三期工程,启动昙华林正街东段道路整治。
2012年前,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发展模式多为自发形成。自2012年起,政府成立公司,正式管理昙华林历史文化区的开发工作。
2015年底,为彰显街区的淳朴与古风,在尊重店铺个性化的基础上统一使用灰色色调。
2016年,重点推进了瑞典教区3.7公顷范围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
2021年10月1日,在昙华林最近一次改造后,老牌文旅地标:昙华林人文小镇于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广大游客。
建筑格局
昙华林街区是一条大约一千米长的清朝历史街道,与两个山区平行向东西方向延伸。全长约1.2千米,面积约1平方千米,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昙华林街区中深藏50余栋百年优秀历史文化建筑,周边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与其相邻的,不仅有
花园山、
凤凰山、螃蟹甲、
沙湖、
长江、
龟山、
黄鹤楼这样的自然风光,还有
户部巷、
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政府、
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中医药大学、
武汉十四中等建筑围绕着它。历史上,昙华林一直处于动荡不定的焦点位置,中国近代教育的诞生及中国第一家公共图书馆的落户都选在这里。此地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治部”在此激励全国人民积极参与到抵抗日本的行动中。昙华林位于一个地理优势极佳的位置,是武汉的历史和文化的核心和最有特色的地区之一。
主要景点
文华大学建筑群
文华书院,清同治十年(1871年)
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位于云架桥110号湖北中医药大学,初为男童寄宿学校,名叫
文惠廉纪念学堂,中文校名为文华书院,英文名Boone Memorial School。是外国教会在武汉最早开办的学校,也是湖北省最早的一所教会学校。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增设高中,成为六年制完全中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翟雅各任院长之后,发展迅速,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又增设大学部,宣统元年(1909年)在美注册为文华大学。民国十三年(1924年)改名为华中大学。1951年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全国
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华大学的化学、国文两系与私立华中大学等高校合并成立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即
华中师范大学)。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现为湖北中医药大学。
20世纪初,文华书院的女英文教师
韦棣华(美国人),在昙华林文华书院校内设立一个报亭,购置书刊杂志供师生阅读。后藏书日增,扩增为两大间图书室。韦棣华经多方募捐,精心筹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工奠基,清宣统二年(1910年)5月建成一座面向社会读者的图书馆,定名为“
文华公书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公书林”之名,有“公之于众”的涵义,公书林向社会公众开放图书借阅,同时设立巡回书库,将部分图书寄存于武汉其他学校,定期更换,供师生们阅读。韦棣华也赞同“图书可外借”,让更多人享受读书的便利条件,这在当时属于开创之举。民国十年(1921年)进一步扩建,拥有中文书籍2万多册,外文书籍3万册,中英文杂志100多种,另有古物、矿物、标本等千余件,为文华公书林的最盛时期。
文华公书林旧址在20世纪90年代被拆毁。现昙华林138~139号原为文华大学公书林辅楼书库,建造于民国九年(1920年),为平面方形3层、
砖木结构建筑,总建筑面积506.21平方米,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华大学女生宿舍位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园内十四号楼,建造于民国元年(1912年)前后。红砖清水砌筑,其他为砖木结构,平面呈扁形,3层,总建筑面积586平方米。为原文华大学、华中大学女生宿舍附楼,现为职工宿舍。现湖北中医药大学门球场及小花园处,是女生寝室楼主楼遗址,原主楼名叫“颜母室”(Yen Muh Shih,
颜惠庆博士捐建,以纪念其母亲)。
文华大学文学院位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园内八号楼。建造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前后,为西式内天井回廊式砖木结构,2层楼房,总建筑面积1256平方米。其下沉
天井、
条石铺地,建筑奇特。初为文华书院正馆,清宣统元年(1909年)为文华大学部,民国十三年(1924年)系华中大学文学院。民国九年(1920年)2月,陈独秀到武汉传播
马克思主义时曾在此住宿。现为湖北中医药大学办公用房。
文华大学圣诞堂位于湖北中医药大学的校园内五号楼。建造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为
中西合璧建筑,其
廊柱造型为仿古希腊廊柱风格,铁瓦
重檐,又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征,总建筑面积533平方米,系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文华大学内建造的
礼拜堂,是湖北全省校园中兴建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礼拜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
张纯一作词、
余日章作曲的《学生军军歌》在此诞生。
辛亥革命期间,
日知会成员
刘静庵、
胡兰亭、
余日章等在此宣传反清革命思想。2002年维修,木板地面改大理石,三拱
卷门改方门。现为湖北中医药大学俱乐部礼堂。
文华大学神学院位于湖北中医药大学六号楼。建造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前后,为中西合璧建筑,两层砖木结构,曲尺形平面,机制瓦红顶,地面木板(现更换为大理石),二层走廊木栏,建筑面积1059平方米。是在文华大学于光绪四年(1878年)开设神学班的基础上扩展的
神学院。属
宗教建筑。现为湖北中医药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自修学院办公用房。
文华大学理学院位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园内七号楼。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前后,为砖木结构,2层
西式建筑,建筑面积1006平方米。最先为理学院,后改为外国教师公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为男学生公寓——“博育室”(Poyu Hostel)。因抗战时期学校大量房屋被毁,遂成为教工楼。
华中大学教授公寓位于
鼓架坡59~61号。为3栋
阁楼,建造于清末民初,呈不规则排列,皆为两层
中式建筑风格、砖木结构,机制瓦顶,建筑面积:59号楼为142.5平方米,60号楼为131.28平方米,61号楼为123.84平方米。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教师公寓。
翟雅阁博物馆
翟雅阁博物馆,也称翟雅各健身所,位于云架桥110号湖北中医药大学内,始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建成于民国十年(1921年)11月,武昌文华书院(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建校五十周年时,初期作为文华大学体育馆使用,是武汉市现存历史最古老的大学建筑之一、武汉市最早的三座体育馆之一、国内最早的室内健身馆。为纪念文华大学首任校长翟雅各(James Jackson;英籍传教士),继任校长
孟良佐(美)主持修建了这栋建筑,并以“翟雅各”命名。1953年,学校改名为华中师范学院,之后陆续搬迁至桂子山,原校址由湖北中医药大学使用,翟雅各健身所被保留下来,后改名为翟雅阁。2003年7月被武汉市政府定为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翟雅阁属近代风格,混砖木结构,中西合璧建筑。它既有西式的钢木混合结构体系又有中式的重檐
庑殿顶。外部采用被称为“戴瓜皮帽穿西装”典型式样的中国传统大屋顶形式,也是这座建筑最具历史价值的地方,内部利用西方的技术创造出空间。该建筑内有高大空间的室内运动场,健身器材和两层构造,将中西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同时保留了现代所需功能和古典建筑的美感。一层为体育设施及配套用房,二层则设有比赛用大厅,两层占用空间。体育馆的两侧各设有类似耳状的楼梯间,行走其中,可以直达大型运动场的三个半圆形入口,这是正面的设计。虽然底层墙面显得比较封闭,但是能够使建筑有良好的稳定性。二楼的设计以九根空柱子构建的
骑楼,增添了墙面的立体感和通风性。在处理
柱廊、柱子栏杆及明次间的设计上,借鉴了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法。柱廊的上方装饰有瓦片屋顶,巧妙搭配了双层
檐口,还在两层间的高度上差上设计了创新的高窗设计,从而提升了比赛区域的自然光线。建筑面积996平方米。
该建筑构建了体育馆内在功能,是西式建筑技艺和中国的传统建筑形态的完美结合,建筑风格、结构布局为湖北省独有,成为融汇东西的建筑经典。
陈独秀、
郭沫若等不少近现代名人曾到访于此。
租界建筑
武汉解放前昙华林曾有“租界”之称,自近代汉口
开埠后,
美国圣公会、
英国伦敦会、
瑞典行道会、意大利圣方济各会等各国宗教组织,都曾选择这里修建
教堂,
传布教义。
位于戈甲营44号的
基督教崇真堂,是基督教英国伦敦会
杨格非牧师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主持兴建的,它是武昌第一座
基督教堂。民国十三年(1924年)维修改造后保存至今。该教堂主体是一座平面
拉丁十字形的单层
哥特式建筑,可以同时容纳200人
做礼拜。崇真堂的兴建,象征着基督教(新教)传入武昌的历史开端。
在湖北中医药大学内,有一幢希腊神庙式的建筑,是基督教美国圣公会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兴建的圣诞堂。
位于昙华林92~108号的瑞典教区旧址,建造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为中华基督教瑞典行道会的传教基地及武昌历史上唯一的外国领事馆——
瑞典领事馆。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是典型的
北欧风格建筑,极具欧式古典主义风格。西式三层楼房两栋,单层平房33栋,总计房屋建筑面积1746.66平方米。抗日战争期间,作为瑞典行道会总代理人的夏定川利用
中立国的教团组织性质,在昙华林的行道会上方,彩绘了许多大型的瑞典国旗图案作为标识,以此躲避交战方的飞机轰炸,昙华林也因此得到了保护。这个大院的主要建筑基本上保存完好,除了基督教真理堂被拆外,仍然保存着当年的大门楼、主教楼和
神职人员用房,以及瑞典人早年开办的真理中学老斋舍。现为昙华林历史街区宗教历史展示区。
清光绪六年(1880年),意大利的天主教主在花园山开启了
府邸的建造,并且不断扩充其规模,最终形成了一座集结了教务办公区的巨大建筑群。花园山上还保存有4座西式建筑:分别为清光绪九年(1883年)
主教江成德主持修建的鄂东代牧区主教公署;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
嘉诺撒仁爱修会建的一座小教堂;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建成的花园山天主堂,教内称为圣家堂;民国十七年(1928年)主教
艾原道创设的“育婴堂”大楼。如今,这其中的有些教堂仍在发挥功能,有些教堂则遗迹犹在。
又名
天主教中南神哲学院,位于花园山2号,
古典主义建筑,
立面三段式的连续
拱券廊柱,是现存最早的天主教建筑。
明位笃在任期间,曾建议根据湖北教务发展的需要重新划分
教区。教廷允其所请,将湖北代牧区一分为三,任命明位笃为鄂东代牧区主教。明位笃就任主教后,由天主教方济各会主教江成德在清光绪九年(1883年)主持修建颇具规模的主教公署,作为鄂东代牧区主教公署教学楼使用,累计培养神职人员650名,其中7位被
祝圣为教区主教。后其旁边又陆续建成主教座堂(教堂)、
育婴堂等建筑。1938年1月4日,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全武汉各界人士在此举行大型
弥撒。建国后曾作为街道工厂使用。1983年归还天主教,作为中南神哲学院教学楼(地方性神学院校),用培养中南六省地区的神职人员。2017年后不再承担教学任务,主要用作宗教会议交流和短期培训。
嘉诺撒仁爱修会礼拜堂旧址位于花园山4号,属古典主义建筑,原建筑分为礼拜堂和修女居所两部分,现在能看到的只是礼拜堂。这个修女会1806年在
意大利创建,总部设在
罗马。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该修女会应湖北教区主教明位笃邀请,派遣人员来汉。在花园山置地创建分院,开办教理班、工艺所、育婴堂等公益性事业。
花园山圣家堂旧址是由木头和砖头制成的,尽管表面经过了整修,但其结构依然未变。底部有一层被抬高的楼层,其设计风格与主教公署大楼相吻合。入口处的
玫瑰窗既富有美感又能做
日晷使用,同时建筑的侧面则有支撑建筑的
扶壁柱。在大厅的两侧各设有两个小坛,再加上主坛,共同构成了一个五坛
大堂。屋顶上装饰有金箔图案。
民国十七年(1928年),天主教武昌教区美籍主教艾原道在花园山开办一个专门收养中国婴孩的育婴堂。解放后不久,人民政府和报社相继收到该堂残害婴儿的控告书。随后在育婴堂后山掩埋死婴的土坑内,挖出的婴儿骨骸就装满五口棺材。1951年6月,
武汉市人民政府宣布接管花园山育婴堂,改名武汉市育幼院。1951年底至1952年初,在花园山上修建万婴墓,掩埋山上搜集的累累婴儿白骨,并修建纪念塔。塔坐西朝东,高5米,呈锥状收分结顶。正面碑文是:“这里埋葬的是被帝国主义分子所虐杀的一堆中国婴儿的骸骨。我们特建这个墓碑,让牺牲的婴儿永远留在中国人民的心里,让我们中国人民永远不忘帝国主义者的血腥罪行。”塔侧分别刻有
吴德峰、
张平化、
陈经畬的题词。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政治部第三厅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位于昙华林117号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内,是抗战初期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武汉建立的一个主管宣传工作的机构,设3处9科。
原为
林则徐兴建的丰备仓遗址。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光绪三十四年(1907年)
张之洞先后在此地创办东路高等小学堂和文普通中学堂,是湖北最早的按近代教育学制设置的公立学校。民国元年(1912年)更名为湖北省城第一中学堂,系民国初年学校建筑。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改组恢复,4月1日在昙华林设政治部第三厅,
周恩来任政治部副部长,郭沫若任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设在这里的有宣传队4个、抗敌演剧队10个、孩子剧团和漫画宣传队各一个,计2000人左右。此外还有设在汉口的电影制片厂和5个电影放映队。第三厅团结和组织云集在武汉的
阳翰笙、
胡愈之、
田汉、
洪深、
冼星海等一大批国内文化艺术界爱国志士,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政治部第三厅旧址坐北朝南,背后紧靠凤凰山。当时的用房大多已毁,仅存位于校内东南角的砖木结构两层楼房一幢,总建筑面积314.13平方米,是郭沫若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右侧不远处是一个
大礼堂。
抗敌演剧队曾在礼堂演过不少剧目,周恩来等也曾在礼堂作过抗战报告。此处原为湖北省甲科工业学校,后为湖北省立第一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武汉市第十四中学。2008年
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日知会遗址
日知会遗址,即
圣约瑟学堂旧址,位于崇福山街41号(原武昌候补街高家巷),花园山南麓。原为美国基督教圣公会日知会学校内的救世堂,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此兴办书报阅览室,名曰“日知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刘静庵、
张难先等在此组织反清革命团体日知会。民国八年(1919年)~民国十六年(1927年),教会在此开办圣约瑟学堂,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圣约瑟学堂”石雕
门楣(门楼)、日知会当年的大门、院中的水井和韦棣华创办的图书馆专业学校的老校舍都还保留完好。民国十六年(1927年)6月下旬,贺龙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五师北伐开封凯旋后将师部安排在这里。
私立武汉中学
私立武汉中学旧址设在武昌城西北角涵三宫南侧,即前清支郡师范甲丙堂旧址,位于今
粮道街275号。系清末石库拱型门墙。民国九年(1920年)春,
董必武、
陈潭秋、
李汉俊等在此创办私立武汉中学,培养了大批的革命人才,董必武主持校务兼任国文教员,陈潭秋、
黄负生、
刘子道、
陈荫林、
恽代英等人先后在此任教。这所新型学校曾培养了一批革命人才。该校是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活动的重要基地,也是湖北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诞生之地。
大革命时期的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
贺龙率领的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的军部曾设在这里,贺龙与代表共产党的
周恩来在这里进行了历史性会谈后,率部到南昌与周恩来一起发动了
八一南昌起义。1965年重建。武汉中学大门口仍屹立着“私立武汉中学旧址”的牌匾,在校园西边设有私立武汉中学纪念馆。
黄冈军学社遗址
昙华林小学隔壁曾是
熊十力创办的反清革命团体“黄冈军学社”的遗址。
仁济医院
仁济医院旧址建筑群位于昙华林街区的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学院内,现存主楼和4栋附楼,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英国基督教伦敦会慈善机构
杨格非和
中华基督教会所建,是近代西方医院传入武汉后保存完好的医院之一。该院在辛亥革命
武昌首义时作为救治民军伤病员的医院;民国二十年(1931年)武汉水灾时,在此设武昌赈灾指挥机构。后来仁济医院和意大利圣方济各会所办的圣约瑟医院合并而成
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仁济医院旧址建筑群的主楼为图书馆,作为中医学院的外文阅览室使用。附楼为住院部,为中西合璧砖木结构建筑,总建筑面积3146平方米。正立面大门上方有
纪年,东侧有
天桥与住院部相连。两侧的住院部是由两层的回廊式砖木构筑,这种回廊选用全高的拱形设计,并装饰有
浮雕。在其北侧有一个原始拱形的大门楼,与两侧的住院部合并形成
马蹄形。这些结构共同围成一个天井,与主楼相配合。
昙华林32号老宅
昙华林32号老宅,建造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为中西合璧建筑,马蹄形建筑平面,总建筑面积386平方米。该建筑为
刘公于1900年前后购买。在这幢房子里,刘公领导
赵师梅等湖北工业中学堂的3位青年学生,成功地设计制作了辛亥革命军旗“九角十八星旗”。该楼保存较完好,从门里看天井,彩色玻璃、雕花栏杆,无不显示出异国情调。
徐源泉公馆
徐源泉公馆旧址位于昙华林141号。现存3栋建筑,均为
砖混结构。建造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前后,甲栋为法国别墅风格双层建筑,乙栋为中国传统风格单层建筑,丙栋为中西交融的建筑风格,半山有
琉璃瓦八角亭。总建筑面积2244平方米。一号主楼是西式别墅
洋房,上下两层,外墙为水泥凹痕
涂层,
门厅以两根罗马立柱支撑,柱头上有雕塑繁复的卷叶草花饰,侧面是红砖清水外墙。二号、三号两栋中式建筑则是徐家修建的
宅院,从前院门朝昙华林街,进式
院落。这三栋建筑曾为武汉军区胜利文工团用房,后为武警医院家属区住房。
汉口夏斗寅公馆
汉口夏斗寅公馆旧址位于昙华林141号。建造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是一幢别墅式的中西合璧建筑,总建筑面积902平方米。
夏斗寅任湖北省政府主席时,在
蛇山准备建造公馆,时逢
湖北省图书馆也要建新馆,但政府划拨的土地狭小,不适合兴建大型图书馆。后经协商两地置换,夏斗寅将3万余元置换差价捐赠给省图书馆建设使用。解放后,夏斗寅将昙华林的房产捐献给武汉市人民政府。
仅剩一幢科林斯立柱的前廊后厦式平房和一个
碉堡,建筑背倚螃蟹岬,大门遥遥地对着山坡下的昙华林小街,为四坡顶式、
面阔三间、
进深三间的砖混结构。屋子两侧的外墙做水泥
拉毛装饰,正面墙为水泥平面涂层,走廊上竖着两根罗马立柱,柱头上的
卷草雕饰优雅得体。大门和正面的窗户尽管改建过,但原有的装修设施尚有保留,每一房间都有精美雕刻的绿色木质壁炉架。现改造为昙华剧场。
晏道刚旧居
晏道刚旧居位于高家巷17号,建造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为两层砖木结构,二层有廓、柱、栏。原大门、卫兵室尚存,总建筑面积382平方米。
石瑛故居
石瑛故居位于三义村22号。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前后,为砖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750平方米。董必武和
陶铸就是在这座院子里,与
石瑛一起商订了国共两党开办
汤池训练班的事宜。房屋破损,原有部分建筑被拆除。2005年,武汉市人民政府为保护昙华林优秀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名人故居拨专款予以修复。
卢春荣故宅
卢春荣故宅位于昙华林云架桥,宅名梅园。建造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中西合璧砖木结构,两层建筑。大门内原有花园现不存,仅剩
正房和
偏房,砖砌石基,总建筑面积290.71平方米。宅地原为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地址,后批给文华中学建房,该宅为
卢春荣在文华中学任教时的
住宅。抗战初期,
老舍曾居住于此。现为卢氏外孙
私宅。
武汉钱基博故居
武汉钱基博故居位于湖北美术学院140号,名朴园。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砖木结构,2层楼房,内木板铺地,总建筑面积630平方米。2002年维修,内改石板铺地,内外墙装饰更新。原系私立华中大学教授公寓,是
钱基博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957年居住的地方。该旧居现为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雕塑研究所。
孙茂森花园
孙茂森花园旧址位于昙华林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内的第十五栋楼。建造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前,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面阔7间,深5间,总建筑面积438平方米。原系
孙茂森私产。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学生
李廉方在孙茂森花园内租房居住,民主革命者
吴禄贞在李租住的寓所内与进步学生聚会,策划反清革命,史称“
花园山聚会”。现为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档案室用房。
徐氏公馆
徐氏公馆旧址位于崇福山街9号。建造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前后,为两层砖木结构,西式楼面,顶带阁楼(原正面前有花园),建筑平面为马蹄形,有
过街楼式门厅,有院落。总建筑面积811平方米。为中西合璧
民居。原为大商人徐氏私宅,新中国成立后产权归湖北省人民银行,1985年划归湖北省工商银行,现为工行家属楼和区
百货公司住宅楼。
胡贽“半园”
胡贽“半园”旧址位于
鼓架坡27号。系清末夏口厅厅长胡贽住宅,建造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中式砖木结构民居,大门靠右为一幢五开间平房,建筑面积266平方米。“半园”石匾右刻“民国十七年十月”,左边竖刻“谭延恺”三个字。现为私宅。
蔡广济旧宅
蔡广济旧宅位于
戈甲营94号。建造于民国,为砖木结构,
人字坡(
硬山)仿西式屋面,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有门廊、
踏步、
百叶窗,顶有阁楼,高
地基,透空
地层,建筑面积187.38平方米。该宅原为民国武昌地方警察局局长蔡广济旧宅,现为其后人私宅。
翁守谦故居
翁守谦故居位于昙华林75号。建造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前后,为两层砖木结构,原有结构及形式均有较大改变。总建筑面积623.78平方米。原为清末任职
北洋水师的翁守谦住宅。现为私人住宅。
汪泽故居
汪泽故居位于太平式馆4号。建造于清末民初,为砖木结构,两层
宅第。面阔三间,进深三间,
明间一进为天井,二层三面木栏,总建筑面积231.19平方米。原为国民党政府军第九十七军军长
汪泽的故居。现为其后人的私宅。
项英故居
位于粮道街273号,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拆除。
陈时故居
位于昙华林中段,仁济医院旧址的两边,中西合璧式
住宅建筑。现已被拆除。
方家老宅
方家老宅位于双柏前街20号。建于民国初年。三合围屋,2层砖木结构,三开间院落,三进三重,
青砖黑瓦灌
土墙,泗水归堂天井为花岗岩铺就,排水沟鱼嘴图案别致清新,为典型民居形式。
围墙最高处约8米,墙上拴马环尚在,花岗岩
石库门依然坚固,门上匾额毁坏,马厅、
轿厅已作他用,
轩廊、
神龛已拆除,廊顶不全,但房柱、
板壁痕迹清晰,两侧
厢房依旧,
托梁雕刻细腻,由此可见布局原貌风格。
张家老宅
张家老宅位于戈甲营76号。建造于清未民初。当面阔,为五开间,进深三重,穿斗托梁,
硬山顶式,有阁楼。总建筑面积237.58平方米。原为清末民初民居私宅,因道路多次维修,路面抬高而显得室内低洼,但于陈旧之间,仍可看出昔日大户人家的豪华与威风。石库门及花岗石天井整齐开朗,轩廊尚存一面,轩顶完好,象鼻托梁清晰可见。
李家老宅
李家老宅位于昙华林75号。建造于清末民初,为典型砖木结构,七架梁,拓梁加穿斗构架。当面较窄,进深亦浅,房间数亦少,显系当时中小户人家产业。总建筑面积118.94平方米。大门为砖砌,顶上封以条石,天井为乱石铺就。室内
梁柱无雕饰,陈设齐全而简单。最有价值者为门楣上的彩绘
匾额,虽斑驳脱落,但遗存部分仍色彩鲜艳,似为“天官赐福”图案。
武昌城史馆
武昌城史馆是武昌市首个以城区历史为主题的
展馆,历时一年半打造以“因武而昌,因变而强”为主题,设1个
序厅和5个
正厅,分别从城之源、城之根、城之美、城之昌、城之兴、城之魂,讲述武昌1800年的建城史。展厅内共有178件珍贵文物展品,浓缩和再现着武昌的历史荣光和时代变迁。
相关文化
昙华林街区内革命文化元素丰富,主要是受到地理位置影响。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在武昌兴起,也为昙华林地区赋予极为辉煌文化元素,湖北是中国最早革命团体诞生的地点,革命先烈们在这里号召各地共同反清反封建,比如,吴禄贞“花园山聚会”,刘静庵“旧知会”。
昙华林就是辛亥革命诞生的火种之地。武汉作为重要的抗日战场之一,昙华林是当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事指挥部,在战争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存留下来的重要历史遗迹,主要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石瑛故居等。开发本地革命历史主题旅游价值,打造武昌首义文化区,将辛亥革命历史遗迹作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来源,增强革命旅游内在文化价值。
所获荣誉
2020年,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被确定为第一批湖北省历史文化街区。
2021年,昙华林入选“湖北省旅游休闲街区”。
2021年,昙华林被被湖北省商务厅评为繁荣夜间经济集聚示范区。
2023年,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被湖北省商务厅评为第三批省级特色商业街。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昙华林街区地处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老城的东北角,北边邻近沙湖,以长江为其西邻,坐落在城墙内的花园山北侧和螃蟹甲地带之间。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交通
地铁:轨道交通5号线,昙华林武胜门A出口。
公交:34路、511路、543路、554路、573路、576路、606路、715路、717路、777路、811路、夜行511路(
中山路螃蟹岬站);14路、15路、514路、521路、530路内环、539路、542路、566路、572路、576路(中山路解放路站);573路、717路、916路(
粮道街胭脂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