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道街是一条位于
武汉市武昌区解放路司门口和中山路螃蟹岬之间的道路,紧邻胭脂路、后补街、民主路、
小东门,拥有
粮道街中学、
武汉中学、
武汉市第十四中学、
湖北中医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等院校。
卧虎藏龙——粮道街 可能因为长期是省府衙门及封疆大员们的驻跸地罢,
武昌内城那些街头巷尾里头,似乎都沾了些许“天子脚下”的气息,不像
汉阳,古则古矣,却古得像个老乡绅,更不似
汉口,仿佛昨日还衣衫褴褛,今日就陡马地发富得流油,穿金戴银地纸醉金迷起来……
在武昌粮道街彳亍,很容易生发出这样的怀想。粮道街之得名,源于清代曾在此设的粮道署。而粮道街声名之彰显,却缘于此处多书香,此处多人杰。溯至明代,这里有勺庭书院,清代,这里有江汉书院,民国初,这里有大学一所、中学两所、专业学校三所……就拿粮道署来说吧,清朝被民国取代后,这个名是管嘴巴填肚子却让蛮多人饿肚子的衙门,即被改造成学校———私立中华大学。这所大学因出了个土生土长的青年革命家恽代英,曾经誉满天下;当年旧址上的现武汉市第三十三中学,仍是一所很不错的学校。
涉及粮道街与教育的话题,新中国缔造者之一的董必武,很自然会进入我们的视野:这位前清秀才,当他接受了革命思想,就想到要建一个宣传革命思想的平台,而最好的平台,莫过于学校。于是,1920年,春寒料峭的早春时节,在粮道街东端现261号,董必武聚集友朋,紧锣密鼓,筹划办学:如何成立董事会,如何筹集资金……两袖清风的董必武,脱下身上的皮袍,权当股份,于是,一所以我们这座城市命名的学校———武汉中学诞生了。
早年的武汉中学,走出了一批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革命者,他们中,有的成了“
黄麻起义”、“鄂东南暴动”的先锋,有的是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骨干;他们中,多壮怀激烈慷慨悲歌之士,有的英年捐躯,有的名列新中国将帅谱,他们的人生,在中国当代史和中共党史上熠熠生辉。
早年的武汉中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关注社会民生,涵养了朴诚勇毅的精神———当我们为眼下的应试教育扼腕叹息并苦觅改革良方的时候,当年武汉中学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作为当代中国教育的一笔财富,显得何其宝贵而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