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
波斯语:تهران、Tehrān 英文:Tehran)是
伊朗的首都,伊朗
政治、
经济、
文化、
教育和
交通中心,同时也是
德黑兰省省会,面积约1300平方公里,人口约950万(2023年统计),
大都市区人口近1700万,是
伊朗和
西亚最大的城市,也是
中东地区仅次于
开罗的第二大
都会区。
背景介绍
古代时期
德黑兰在历史上称为“拉伊”(Ray),这一词在语源上与
古波斯语及《
波斯古经》里的剌伽(Rhaga)有关系。剌伽是说
伊朗语的米底人及阿契美尼德人的活跃地区。
在
祆教的波斯古经里,剌伽是
阿胡拉·马兹达所创造的第12个圣地,在
古波斯文的铭文里提到剌伽是一个省份,
大流士一世在剌伽派遣援军帮助他的父亲敉平安息的动乱。剌伽附近的
德马峰在《
列王纪》里所描述为是弗雷顿捆绑龙形魔鬼查哈克(Zahhak)的地方,德马峰在波斯神话和传说里都显得十分重要,祆教里的原人、《
列王纪》里的第一位国王盖约马尔特据说就居住在德马峰。在传说里,达马万德的建立也是归功于他。传说中的射手阿拉什(Arash)就在德马峰牺牲他的性命来射出一箭,箭矢所落之处便形成了伊朗与
图兰的分界,每年的星节(Tiregan)就是纪念和庆祝这个传说。根据一个波斯传说,国王马努切赫尔出生在达马万德。据说在1815年8月31日,达马万德举行庆典以庆祝查哈克的
死忌。根据祆教的传说,查哈克会在末日之前被伊朗英雄加沙斯帕杀死。虽然
现代史学家认为祆教的发源地是在大呼罗珊,但一些中古波斯文献指出拉伊是
祆教创始人
查拉图斯特拉的出生地。
在
萨珊王朝统治时期,
伊嗣俟三世(Yazdagird III)在641年于拉伊向他的子民作出最后的呼吁后便逃向
呼罗珊,以逃避阿拉伯人的侵略。舍赫尔·巴努神殿位于德黑兰南郊,神殿只向女子开放,它是用以纪念耶斯提泽德的女儿,据说她是第三位什叶派伊玛目
塔利卜的妻子。
拉伊是抵抗阿拉伯人侵略的巴赫拉姆六世的后裔及米伦家族的邑地。在那次侵略里,阿拉伯人攻陷了拉伊,并摧毁了城镇,其后又把它重建。
在10世纪,许多伊斯兰
地理学家都在文献里详细描述拉伊。虽然阿拉伯人希望可以在拉伊体现
巴格达的繁华,但是他们在当地势孤力弱,而且当地的波斯人遍及各个阶层,乌古斯人分别在1035年及1042年将拉伊废弃,拉伊在
塞尔柱及
花剌子模统治时期一度恢复过来。根据当时伊斯兰史学家的记载,蒙古人屠杀了拉伊的居民,并完全废弃拉伊。在萨珊王朝的
编年史里,拉伊已经沦为一个次要的城市。
德黑兰的名字由来不明,它在9世纪时期是一个村落,但是名气不及当时较繁华的剌伽。苏菲主义学者纳吉姆丁·拉齐认为拉伊在蒙古人入侵前的人口达500,000人。13世纪蒙古人毁灭了拉伊后,许多居民逃到德黑兰。在一些早期的文献里,它被称为“剌伽的德黑兰”。地理学家哈姆杜拉·穆斯图菲(Hamdollah Mostowfi)在他的《
心之喜》(Nuz'hat al-Qulub)里描述德黑兰是一个著名的村落。
卡斯提亚王国使节鲁伊·冈萨雷斯·克拉维约(Ruy Gonzáles de Clavijo)可能是第一位到访德黑兰的欧洲人,他在1404年7月前往帖木儿的首都
撒马尔罕(位于今
乌兹别克)途中路径德黑兰,当时帖木儿控制着伊朗,而当时的德黑兰仍没有城墙保护。
近代时期
18世纪初,
卡里姆汗下令在德黑兰兴建一所皇宫及
政府办公室,或许是要表明德黑兰是首都,但后来却把政府办公室迁往
设拉子。1796年,
卡扎尔王朝的
阿迦·穆罕默德·汗加冕为王,同时德黑兰成为了首都。
在1920年代至1930年代,德黑兰在伊朗
沙阿礼萨汗的统治下几乎从零开始建设,礼萨汗认为诸如古列斯坦皇宫、吐
普哈内广场(Toopkhaneh)、城堡、要塞等古建筑不符合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这些建筑都被有系统地摧毁,如
国家银行、警察总部、电报局、
军事学院等现代化伊朗式建筑在原址上建立起来。室内
大市集被一分为二,一些古迹被拆除,用以建造宽直的大道。许多
波斯花园都被纳入重建项目里。
二战以后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苏联及
英国军队进入过德黑兰。1943年,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武装力量
统帅部最高统帅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美国总统罗斯福以及
英国首相丘吉尔出席在德黑兰举行的
德黑兰会议。
在沙阿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的统治下,德黑兰在1960-1970年间的发展迅速,现代化的建筑重塑了城市的面貌,未来数十年的城市
发展计划也制定了出来,1979年的革命使这些计划中止,新政权落实了这些计划的一些部分,如
默德塔的建造。
在1980年至1988年的
两伊战争期间,德黑兰多次被
飞毛腿导弹袭击。
历史溯源
古代时期
公元817年出生的默罕默德·伊本·哈马德的传记,第一次提到“Tehran”。 “ran”是表示地方的词尾。“ Teh”之意,则各家解说不一。或曰“ Teh”意为“低地”,或曰意为“温暖之地”,或曰意为“下面”(under),“ran”意为“土地”(land)。大致说来,“德黑兰”意为“暖坡”(warm slope),或“地下城”(a place built under ground)。
在德黑兰发现的最古老铭刻,可追溯到公元1230年。而提到“德黑兰”这个名字的最早铭文,可追溯到1480年。雷伊(Ray/Rages)古城。
德黑兰是雷伊的后继者。雷伊古城位于德黑兰东南约8公里处。公元前330年,
亚历山大大帝在追击
波斯帝国国王
大流士三世时,曾驻足雷伊。
公元4世纪时,德黑兰这座村庄,是雷伊的郊区。1219年蒙古人西征的铁蹄,把雷伊城夷为平地。蒙古人在雷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蒙古塔。历经近千年风霜,依然骄傲地耸立在那里。而雷伊人不得不迁移到德黑兰。
在一些早期的文献里,它被称为“
剌伽的德黑兰”。地理学家哈姆杜拉·穆斯图菲(Hamdollah Mostowfi)在他的《
心之喜》(Nuz'hat al-Qulub)里描述德黑兰是一个著名的村落。
第一次提到Tehran的
欧洲人,是Don Ruy Gonzalez de Clavijo,卡斯蒂尔(Castile)国王派驻
帖木儿王朝宫廷的大使。他在1404年7月前往
帖木儿的首都
撒马尔罕(位于今
乌兹别克)途中路径德黑兰,当时帖木儿控制着伊朗,而当时的德黑兰仍没有城墙保护。
沙法维王朝建立后,德黑兰成为国王的夏季
避暑胜地。国王在旅行到雷伊朝圣的途中,也在德黑兰歇脚,打猎娱乐。Shah Tahmasb-e-Safavi为德黑兰修建起第一道城墙。城墙上建有114个塔,象征《
古兰经》114章。还建有4座城门。这就是初具规模的德黑兰老城区。
沙法维王朝末期,德黑兰或成为皇室的临时住所。
苏莱曼苏丹在这里建筑了一座宫殿。
侯赛因素丹时期,伊朗遭到
阿富汗入侵。他在德黑兰顽强抵抗侵略者,给敌人造成巨大伤亡。然而,这座城市终陷敌手,人们惨遭杀戮。
近代时期
阿夫沙尔王朝时期,宗教领袖到德黑兰开会。随后,短暂的
赞德王朝时期,18世纪初,
卡里姆汗下令在德黑兰兴建一所皇宫及
政府办公室,或许是要表明德黑兰是首都,有4年时间,以德黑兰为首都,1762年迁都设拉子。
1785年,
卡扎尔王朝开国君主阿迦·穆罕默德汗征服德黑兰。直到1788年,伊朗
恺加王朝才把这里定为首都。1795年,他在德黑兰登基,从而开启了德黑兰为伊朗首都的新篇章。
1796年,
卡扎尔王朝的
阿迦·穆罕默德·汗加冕为王,同时德黑兰成为了首都。
在1920年代至1930年代,德黑兰在伊朗沙阿礼萨汗的统治下几乎从零开始建设,礼萨汗认为诸如古列斯坦皇宫、吐
普哈内广场(Toopkhaneh)、城堡、要塞等古建筑不符合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这些建筑都被有系统地摧毁,如
国家银行、警察总部、电报局、
军事学院等现代化伊朗式建筑在原址上建立起来。室内
大市集被一分为二,一些古迹被拆除,用以建造宽直的大道。许多
波斯花园都被纳入重建项目里。
二战以后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苏联及
英国军队进入过德黑兰。1943年,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武装力量
统帅部最高统帅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美国总统罗斯福以及
英国首相丘吉尔出席在德黑兰举行的
德黑兰会议。
在沙阿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的统治下,德黑兰在1960-1970年间的发展迅速,现代化的建筑重塑了城市的面貌,未来数十年的城市
发展计划也制定了出来,1979年的革命使这些计划中止,新政权落实了这些计划的一些部分,如
默德塔的建造。
1979年
伊斯兰革命推翻
巴列维国王后,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德黑兰,它成为伊朗的
政治、
社会、
经济以及
文化中心,城市人口猛增。
在1980年至1988年的
两伊战争期间,德黑兰多次被
飞毛腿导弹袭击。
气候条件
德黑兰属于大陆性
半干旱气候(
柯本气候分类法里的寒冷半干旱气候)。德黑兰的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
地理位置的影响,
厄尔布尔士山脉(Alborz)在德黑兰以北,荒漠则在南面。
城内各地区的海拔高度不一,北部山丘地带的气候通常较南部的平原凉爽。夏季炎热、干旱、少雨,
相对湿度较低,晚间天气清凉。冬季冷凉、干燥,但降水多于夏季。大部分的降雨都发生在晚秋至春季之间,全年湿度较平均。1月为最冷月(
最低温度-1°C,
最高温度8°C),6月为最
热月(平均最低温度26°C,平均最高温度36°C)。
德黑兰的气候较伊朗许多地区温和,但极端的天气状况也并不罕见。极端
最高气温为43°C,极端
最低气温为-15°C。2008年1月5日和1月6日,在过往数年降
雪量较少的情况下,德黑兰突然遭受
暴雪及低温侵袭,积雪结冰的情况严重,
部长会议宣布进入
紧急状态,1月7日及1月8日停工停课。
人口民族
在2006年,德黑兰的
人口总数约为780万人。由于受到各国文化影响,德黑兰的居民包括了全国各个民族及语族,他们代表了伊朗的各个民族(
百分率不一)。德黑兰的母语是带有德黑兰方言特点的
波斯语,大部分的居民都是波斯人。居住在德黑兰的
少数民族包括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俾路支人、亚美尼亚人、巴赫蒂亚里人(Bakhtiari)、亚述人、塔利什人(Talysh)等。
根据
德黑兰大学社会学系在2010年的调查发现,在德黑兰各个地区的所有社会经济阶层当中,63%的德黑兰人在德黑兰出生、98%的德黑兰人懂波斯语、67%的德黑兰人在民族上自认为波斯人、13%的德黑兰人略懂欧洲语言。
德黑兰的民族
社会状况在1980年代发生了急剧的转变。1979年的
伊朗伊斯兰革命导致了政治、社会及经济的改变,许多伊朗人承受的政治、社会及宗教压力增加而离开伊朗,当中不少是德黑兰人,他们大多出走到
加拿大、美国、法国、
瑞典及其他欧洲国家,当中最多人移居到美国、加拿大及法国。
随后的
两伊战争爆发,
伊拉克入侵伊朗,又有一批德黑兰居民为了逃避战难而离开,特别是在伊拉克空袭德黑兰期间。当时伊拉克得到世界强权的支持,经济上的孤立成为了德黑兰居民离开的更重要原因,
战争结束后,他们在习惯了外国的生活后大多没有再回国。在战争期间,大量伊朗西部及伊朗西南接壤伊拉克地区的居民涌入了德黑兰。
不稳的局势加上邻国
阿富汗及
伊拉克的战事使上百万名难民涌入伊朗,德黑兰如同一块磁石一样吸引著劳工来到帮助城市进行战后的修复工作,他们所要求的工资较本地劳工廉宜。在
联合国难民署的协助下,许多难民得以被遣送回国,但德黑兰仍有可观数量的阿富汗和伊拉克难民不愿意离开,他们对祖国的前景感到悲观。许多阿富汗难民是通晓波斯语的
哈扎拉族及
塔吉克族,他们会说波斯语的方言,而伊拉克难民主要是来自
美索不达米亚的什叶派穆斯林,通晓
阿拉伯语。
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
十二伊玛目派(什叶派中最大的支派)是
伊朗的国教,大部分德黑兰人都被认为是十二伊玛目派的温和信徒,但是由于缺乏独立的统计,这个说法仍未得到证实。
德黑兰的少数宗教族群包括伊斯兰教逊尼派,伊斯兰教苏菲派,
琐罗亚斯德教,
犹太教,基督教(包括东方亚述教会、亚美尼亚
使徒教会、
迦勒底天主教会、
罗马天主教会、基督复临
安息日会、伊朗
基督新教教会、亚美尼亚福音教会、伊朗
神召会、
亚美尼亚天主教会、
俄罗斯正教会及长老宗教会的信徒),以及
不可知论者和
无神论者。基督教各教派在德黑兰仍有一定影响。
迁都计划
德黑兰盲目畸形发展,早就引起伊朗专家的担忧。迁都主张早在20年前就提出来过。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议会安全与外交政策委员会等曾经多次讨论迁都,但实际上一直没有引起政府高度重视,直到巴姆大地震后,政府才认真考虑迁都问题。
伊朗多位专家说,德黑兰地下至少有100多条断裂带,其中最长的一条近百公里。德黑兰遭大地震是迟早的事,在可以预见的不远未来,德黑兰将遭里氏8级以上强烈地震。历史上,德黑兰东南部的雷伊地区被地震多次摧毁。德黑兰1830年大地震估计有近5万人丧生。
德黑兰被地震学家列为全球近期5大地震区之一。伊朗国际地震中心专家称,10年内德黑兰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可能性高达65%。伊朗建筑法规很松,许多民宅建筑从来不使用钢筋。伊朗卫生部估计,7级地震就足以摧毁德黑兰9成医院和大部分民房。
长期以来,伊朗有关迁都的计划已被提及多次,2010年,伊朗政府曾宣布将“出于安全和行政理由”迁都,伊朗国会已对此有定案,伊斯法罕、沙赫鲁德和塞姆南市为未来首都的候选城市。
此外,德黑兰的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受所处地理位置影响,北面是厄尔布尔士山脉,南面则是大荒漠。为避免地震带来的潜在破坏,伊朗制定了从首都搬迁出163所国有企业及一些大学的计划,政府认为至少500万人应迁出德黑兰,伊朗政府也正在将部分国防企业迁出德黑兰。
这并不是伊朗政府第一次建议将首都迁出德黑兰。2005年至2013年,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Mahmoud Ahmadi-Nejad)在其总统任内也曾提出过类似的建议。当时,伊朗国会投票决定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来寻找接替首都。然而,迁都的最终决定一直没有做出。
2024年9月,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表示,伊朗首都应该从德黑兰迁至一个更靠近本国南部海岸的城市。这座首都受到“水资源短缺、地面沉降和空气污染”等问题的困扰。佩泽希齐扬说:“作为国家的首都,德黑兰面临我们无法解决的问题。”他提出,最好的出路是“迁移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他强调,寻找一个更靠近波斯湾的新首都也有经济上的原因,因为波斯湾是主要贸易路线的必经之地。
行政区划
德黑兰县北临赛米兰县(Shemiran),东接达马万德县(Damavand),南通埃斯兰夏尔县(Eslamshahr)、帕克达什特县(Pakdasht)及
雷伊,西邻卡拉季县(Karaj)及沙赫黎亚县(Shahriyār)。
德黑兰市划分为22个市辖区,每个市辖区都设有行政中心。
在这22个市辖区当中,德黑兰的主要地区包括阿巴斯阿巴德(Abbas Abad)、阿夫萨里耶(Afsariyeh)、阿马尼耶(Amaniyeh)、阿米尔阿巴德(Amir Abad)、萨迪吉耶(Sadeghiyeh)、巴格菲兹(Bagh Feiz)、巴哈雷斯坦(Baharestan)、达拉凯(Darakeh)、达尔班德(Darband)、达尔达什特(Dardasht)、达拉巴德(Darabad)、达鲁(Darrous)、德赫卡德赫奥林皮克(Dehkadeh Olampik)、埃克提亚瑞赫(Ekhtiarieh)、
埃克巴坦(Ekbatan)、以拉埃赫(Elahieh)、埃万(Evin)、法曼尼赫(Farmanieh)、费列什泰赫(Fereshteh)、贾伊达瑞赫(Gheytarieh)、戈尔哈克(Gholhak)、吉沙(Gisha)、戈姆罗克(Gomrok)、哈桑阿巴德(Hasan Abad)、贾马伦(Jamaran)、占纳阿巴德(Jannat Abad)、贾瓦迪耶(Javadiyeh)、祖姆胡里(Jomhuri)、
约旦(Jordan)、拉维桑(Lavizan)、
迈赫兰(Mehran)、纳尔马克(Narmak)、纳瓦布(Navvab)、纳齐阿巴德(Nazi Abad)、尼亚瓦兰(Niavaran)、舍赫尔公园(Park-e Shahr)、帕斯达朗(Pasdaran)、皮罗齐(Piroozi)、普纳克(Punak)、
雷伊(Rey)、萨阿达特阿巴德(Sa'adat Abad)、
赛义德汉丹(Seyed Khandan)、苏瑞瓦尔迪(Sohrevardi)、沙赫拉拉(Shahrara)、舍赫尔齐巴(Shahr-e ziba)、沙赫拉克加尔卜(Shahrak-e Gharb)、赛米兰(Shemiran)、塔杰里什(Tajrish)、德黑兰帕尔斯(Tehranpars)、德黑兰萨尔(Tehransar)、凡纳克(Vanak)、费伦贾克(Velenjak)、耶夫特阿巴德(Yaft Abad)、优素福阿巴德(Yusef Abad)及扎法兰尼赫(Zafaraniyeh)。
在巴列维时期,旧城区经历了重大的转变,德黑兰现存的旧城区包括
大市集、查莱赫梅伊丹(Chaleh Meydan)、杜拉(Doulat)、彭梅纳尔(Pamenar)。查莱赫梅伊丹是当中最古地的地区。
饮食文化
德黑兰有许多现代化和时髦的餐厅,款待伊朗人及全球各国的人。德黑兰最受欢迎的菜式是切洛喀巴(Chelow kabab,“喀巴”源自波斯语,即是
烤肉) 。
西式快餐也受到年青一代的欢迎。销售
比萨、
三文治及烤肉的店铺遍布全城。
经济发展
德黑兰是伊朗的
经济中心。约30%公营机构的
劳动人口及45%的大型企业都位于德黑兰、当中近半数的劳动人口都为政府机关工作。其他的劳动力是工厂工人、店主、
体力劳动者及运输工人。由于伊斯兰政府与西方的关系紧张,只有少数
外国企业在德黑兰运作,而在
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前,许多外国企业都在这个地区运作。
汽车制造业、电子及
电力设备、军工、纺织、
制糖、水泥及化工都是德黑兰的主要
现代产业,德黑兰还是首屈一指的地毯及家具销售中心。城市南部靠近
雷伊还有
炼油厂。德黑兰有四个机场,分别是
梅赫拉巴德国际机场、
伊玛目霍梅尼国际机场、加勒赫莫尔吉机场(Ghal'eh Morghi airfield)及杜森塔佩
空军基地(Doshan Tappeh Air Base)。德黑兰是伊朗的经济中心。关于伊朗的
公共部门的劳动力和
大型工业企业45%30%位于城市,几乎一半的工人受雇于政府。大多数工人的
剩余部分是工厂工人,商人,工人,运输工人。
德黑兰相当倚赖私家车、巴士、摩托车和的士,她是世界上最倚赖汽车的城市之一。德黑兰
证券交易所是国际证券交易所联会的
正式成员,同时是
欧亚证券交易所联会的创始会员,它是近年来表现最好的证券交易所之一[42]。
交通运输
机场
德黑兰正在开放使用的机场有两个:
梅赫拉巴德国际机场及伊玛目霍梅尼国际机场。梅赫拉巴德国际机场是军民两用的机场,供本地及专供朝圣的航班使用,位于德黑兰西部。伊玛目霍梅尼国际机场则位于德黑兰市以南50公里,供几乎所有国际航班使用。
铁路
德黑兰有一个中央火车站,连接全国各个城市,而德黑兰连接欧洲的铁路亦已开通。
地铁
德黑兰地铁是世界上最洁净的的
地铁系统之一,日载乘客达两万多人,年
客运量2010年为480.1万人,同时是
中东最大型的地铁系统。德黑兰地铁的
可行性研究及理论计划早在1970年代便开展。在8条规划的地铁线路当中,2条地铁线路在2001年开始营运。
德黑兰地铁现时有4条地铁线路正在营运,现总长度达152公里,共85个站。另外还有2条地铁线路正在施工中,预计所有地铁修建完成时总长度为430公里。搭乘任意一班地铁并不管距离需要4500
伊朗里亚尔(0.9
人民币)
巴士
公共汽车、
无轨电车及
巴士快速交通系统都纳入了德黑兰的
交通系统。公共汽车早在1920年代已投入服务。德黑兰的4个巴士总部提供转车服务,该4个巴士总站分别位于南部、东部、西部及贝伊哈格希公园。
无轨电车在1992年开始投入使用,采用斯柯达公司出产的65部双节电车,这是伊朗第一个无轨电车系统,也是唯一的无轨电车系统。2005年,无轨电车系统的5条路线全部以伊玛目侯赛因广场(Imam Hossein Square)及
德黑兰地铁2号线的伊玛目侯赛因地铁站为起点,当中2条路线向东北延伸,这些路线都设在广阔
行车道的中央(沿着达马万德街),约每500米都设有一个无轨电车专用的车站。另外3条路线向南而行,以
混合交通的形式运行。2组路线以半直通及本地形式(所有车站都会停车)运作。
2008年,德黑兰巴士
快速交通在德黑兰市长
穆罕默德-巴盖尔·加利巴夫的主持下正式启用。德黑兰巴士快速交通有3条路线,60个车站,网络覆盖德黑兰各个地区。截至2011年,德黑兰巴士快速交通路线的总长度达100公里,每天的
人流量达1,800,000人。
车辆
根据德黑兰市政局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办公室,德黑兰可以容纳700,000辆汽车,但现时在德黑兰的街道上行驶的汽车高达3,000,000辆。
空气污染
德黑兰面临严重的空气污染,市内经常出现大范围的烟雾,使人
呼吸困难及导致
肺部疾病。据估计,德黑兰每天有27人死于空气污染引发的疾病。据当地官员所说,恶劣的
空气质量在单一个月内可导致3,600人死亡。空气污染的源头8成来自
汽车尾气,其余2成来自工业污染。一些估计认为单是摩托车已经占了德黑兰空气污染源头的3成及
噪音污染源头的5成。
伊朗在2007年实施汽油配给计划,但在减少污染上的收效甚微。2011年,在
交通系统得到改善及由于资助改革计划而导致
汽油价格上升的情况下,政府期望可以改善交通和污染问题。
德黑兰严重的空气污染主要是以下的原因造成的:
政府致力于减少空气污染,鼓励的士和巴士以
压缩天然气引擎取代
汽油引擎。此外,自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在1979年建立以来便在市中心的交通繁忙时间期间设立了“
交通分区”,进入“交通分区”的车辆受到特殊的限。政府也希望提高市民对污染危害的意识,例如在全市安装
污染指标显示器,监测
悬浮粒子、
二氧化氮、臭氧、
二氧化硫及
一氧化碳的含量,显示器还会显示
空气污染指标,空气污染指标是以上5种污染物的
空气质量测量的
综合指数,将每种污染物的水平区分为安全、有害及危险。
教育研究
自精英学校(Dar ul-Funun)在19世纪中成立后,许多高等教育机构都聚集在德黑兰,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在伊朗的
政治事件当中展示出它们的重要角色。塞缪尔·马丁·乔丹(Samuel Martin Jordan)是厄尔布尔士高级中学的创立者之一,德黑兰的乔丹径以他的名字命名。
在德黑兰众多教育机构当中,
谢里夫理工大学(Sharif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是伊朗最享负盛名的
理工大学,
德黑兰大学是伊朗最大及历史最悠久的
国立大学,也是中东及
中亚最古老的大学之一。
德黑兰的阿米尔卡比尔理工大学(Amirkabir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沙希德·贝赫什提大学(Shahid Beheshti University)、KN图什理工大学(K.N.Toos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伊朗
科技大学(
Ir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伊朗医科大学(Iran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扎伊尔德大学(Shahed University)及塔比阿特莫达勒斯大学(Tarbiat Modares University)都是伊朗排名较高的大学。
体育赛事
德黑兰是第一个主办
亚洲运动会的中东城市,1974年亚洲运动会吸引了25个国家2,363名运动员及官员参与。
阿萨迪体育场是
伊朗国家足球队的主场,配备100,000个座位,阿萨迪足
球场是伊朗及中东最大的足球场,也是全球最大的足球场之一。许多
伊朗足球超级联赛的顶部赛事都在这里举行。2005年,由于发生了致命意外及
安全措施不足,
国际足球联合会下令伊朗限制观众进入阿萨迪足球场。沙希德达斯特盖尔迪球场(Shahid Dastgerdi Stadium)、塔赫季球场(Takhti Stadium)、沙希德施鲁迪球场(Shahid Shirudi Stadium)都是位于德黑兰的球场。
蒂津滑雪胜地位于德黑兰以北的
厄尔布尔士山脉,托乌恰尔滑雪胜地是世界上海拔第5高的滑雪胜地,
海拔高度超过3,730米,托乌恰尔滑雪胜地在1976完工,恰好在沙阿被推翻前不久。
要登上托乌恰尔滑雪胜地必须乘搭8公里长的架空缆车,这可能是世界上最长的架空缆车,最高点的第7站连接3个斜坡,最长的斜坡在南方,那是一个U型的斜坡,由第7站一直
向下延伸至第5站。另外2处斜坡位于第7站的北方,有两条平行的登山
吊椅缆车,可到达3,900米接近托乌恰尔的最高点,比架空缆车的第7站更高,其海拔高度是欧洲滑雪胜地都不及的。
托乌恰尔滑雪胜地第7站在1年的8个月内都可以滑雪,靠近德黑兰也有一些冰川和雪地可供滑雪。伊朗有12个滑雪胜地,托乌恰尔、蒂津及谢姆沙克(Shemshak)是当中最著名的滑雪胜地,距德黑兰的车程只需1至3小时。
德黑兰是
伊朗足球超级联赛多支球队的根据地,包括
德黑兰独立(Esteghlal Tehran FC)、柏斯波利斯及德黑兰石油(Naft Tehran F.C.)。
地标建筑
德黑兰是相对古老的城市,具有独特的建筑传统风格。德黑兰的考古研究和挖掘都发现其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的拉伊,如今拉伊已经并入德黑兰。在历史里,德黑兰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一个人口稀少的村落,直到18世纪末成为首都后才变得相对重要。虽然德黑兰在
卡扎尔王朝时期及之
前发生过多次地震,但仍保留着一些
古代建筑。德黑兰是当今伊朗的首都,建有现代化的
基础建设。旧城区的士绅化的现象及文化象征建筑物的毁坏引起了一些关注。
阿扎迪塔已是德黑兰的一个地标,建造阿扎迪塔是为了纪念
波斯帝国建国2500周年,阿扎迪塔的原名是“沙赫雅德塔”(Shahyad Tower),
伊朗伊斯兰革命后才改名为阿扎迪塔,意思是“自由之塔”。新近建成的
默德塔(Milad Tower)可能会取代阿扎迪塔成为德黑兰的新象征。默德塔是世界第6高的高塔,默德塔建筑群建有数间餐厅、一所5星级酒店、一所
会展中心、一所世贸中心及一个科技园。由于区内的
地震活动频繁,德黑兰的楼房层数较低,但为了应付人口增加而不得不建造现代化的高楼建筑。自1830年以后,德黑兰再也没有发生过严重的地震。
位于优素福阿巴德地区以北的德黑兰国际大厦(Tehran International Tower)是德黑兰最高的
住宅建筑,其设计与美国
内华达州克拉克县帕拉代斯拉斯维加斯大道的
曼德勒海湾酒店相似。德黑兰国际大厦位于优素福阿巴德的北方、哈姆基公路的南方,科尔德斯顿公路的东方、谢赫巴哈公路的西方,这些公路可通往德黑兰各个地区。
旅游景点
旅游胜地
作为
伊朗的首都,德黑兰具有众多文化景点。
波斯皇帝的
孔雀宝座可在古列斯坦皇宫里找到。
伊朗国家博物馆、巴列维皇宫建筑群(Sa'dabad Palace),伊朗玻璃制品及
陶瓷博物馆(Glassware and Ceramics Museum of
Iran)、
伊朗地毯博物馆(The Carpet Museum of Iran)、德黑兰釉下彩绘博物馆(Tehran's Underglass painting Museum)、
尼雅瓦朗皇宫建筑群(Niavaran Palace Complex)及萨菲尔办公室设备博物馆(Safir Office Machines Museum)是德黑兰较知名的博物馆。
德黑兰现代艺术博物馆(Tehran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的收藏品包括
梵高、巴勃罗·毕加索及安迪·华荷的作品,这些作品原本是皇后法拉赫·迪巴的收藏品。
德黑兰还藏有伊朗御宝(又称
波斯御宝),据称伊朗御宝是世界上最大、最耀眼炫目、最有价值的宝石收藏品,当中包括
王冠、
权杖、古波斯头饰、
羽饰、镶上宝石的剑及盾、
宝玉、翡翠、
红宝石及
钻石,还有伊朗
沙阿在2500年来收藏的各种物品。伊朗御宝在德黑兰的中央银行供公众参观。
娱乐休闲
年轻一代最流行的
社交活动都围绕着电影院,许多电影院都位于市中心,德黑兰最大的电影院阿扎迪电影院在2008年落成。对家庭来说,伊尔姆动物园和伊尔姆
城市游戏城是流行的聚会地点。
艺人经常在
艺人之家会面。赫尔剧院在1962年开幕,是德黑兰及
中东最大的剧院。德黑兰电视一台、德黑兰
剧院电视、奥米德电视及德黑兰演艺电视是德黑兰最受欢迎的电视台。
宗教场所
许多新旧的
宗教场所散落在德黑兰各处。各种宗教的信徒可到
清真寺、教堂及
犹太教堂进行
宗教活动。
德黑兰的周五礼拜通常在
德黑兰大学举行,由一位周五领拜者带领,
伊朗最高领袖有时也会出席周五礼拜。数十万民众会参与周五礼拜,期间全城都会陷入
静止状态。
友好城市
城市特色
德黑兰的涂鸦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类型,一些政府机构会漆上一些标语,过去数年德黑兰市政当局所画的涂鸦是用以美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