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品(Industrial Products)是购买以后用于加工生产或
企业经营用的产品。消费品和工业品的区别就在于它们的购买目的。如果一个消费者买一台
割草机在自己的房子周围用,这割草机就是消费品。如果这个人买割草机为的是环境整理的生意,那这割草机就是工业品。
基本分类
从生产目的的角度,工业品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工业
中间品,也可以称为中间型工业品(如
原辅材料、零部件等),如阀门、管件、仪表、工具等,以服务于下游工业品企业为目的,但最终的产品可能是工业品也可能是消费品,其中消费品可能是
耐用消费品也可能是
快速消费品;第二类是最终工业品,主要服务于工业或工程,但亦有可能是民用产品。 根据参与生产过程的程度和价值大小角度也可划分为材料和部件、
资本项目、
供应品和服务三大类:
(1)材料和部件(Material and parts)。材料和部件指完全参与生产过程,其价值全部转移到
最终产品的那些物品,又可以分为原材料以及
半制成品和部件两大类。
(2)资本项目(Capital items)。资本项目指
辅助生产进行,其实体不形成最终产品,价值通过折旧、摊销的方式部分转移到最终产品之中的那些物品,包括装备和
附属设备。
(3)供应品和服务(Supplies and services)。供应品和服务指不形成最终产品,价值较低、消耗较快那类物品。
相关指标
工业品出厂价格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PPI)指数是通过调查收集部分代表企业的
代表产品的价格变动资料加权计算的
相对数,以反映
工业品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包括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是反映工业企业出厂
商品价格及工业企业中间
投入品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相对数,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制定有关政策和
国民经济核算的科学依据。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是反映工业发展状况的指标之一,也是衡量
通货膨胀的标准之一。从指数内涵及其所处环节看,
工业品价格指数主要反映
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即源头和中间商品的价格变动情况,处于
价格传导体系的中上游。
我国
工业品价格指数的调查产品有2700多种(规格品5000多种),已覆盖全部39个工业行业大类,涉及调查中类186个(
覆盖率已超过95%)。全国参与调查的市县410多个,调查各种规模和各种
经济类型的企业近50000家。
(2)是观测与分析产品差比价关系的依据。
(4)是测量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对工业品
货币购买力的依据。
(5)是计算不变价
工业增加值和
工业发展速度的依据。
工业中间投入价格
工业
中间投入价格指标是反映工业企业在
报告期内用于
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
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
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的价格指标,是计算
工业增加值的基础指标。 工业中间
投入指标的计算对企业来讲,难度相对较大,需要对企业内部会计明细表的有关科目进行归类整理计算。
(1)必须是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
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以及自制品的价值。
(2)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
固定资产等的转移价值。
(3)工业中间投入的
计算口径必须与
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口径一致,即计入了工业中间投入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必须是计入了工业总产值的部分。
为了使工业
中间投入价格指数的计算更加准确,将工业中间投入进一步细分为
直接材料、
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
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
营业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和
财务费用五个指标。企业应首先计算出这五个指标,再加总计算出工业中间投入合计。
其中直接材料、财务费用根据有关会计
明细科目填报。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营业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可采用倒扣法,即从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中分别扣除下列项目:(1)
固定资产折旧和修理费用的摊销;(2)直接或间接支付给个人的部分,如工资、
福利费、
劳动保险费、
待业保险费、
住房公积金、
差旅费中
个人所得部分等;(3)支付给不构成
非物质生产部门(指除工业、农业、运输
邮电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以外的部分)收入的各种税金、规费及
其他费用,如
房产税、
车船使用税、
土地使用税、
印花税、矿山资源补偿费、
排污费等。
价值评估
影响工业品企业对
营销模式的选择的最重要因素是客户,而对客户来说,起影响作用最主要的是企业的产品在客户产品处的价值权重,因此价值权重是营销模式决策的关键。 影响权重的因素很多,归纳以后主要有以下两个:
(1)对
客户成本的权重---工业品的价格、服务、技术,多大程度上降低或增加了客户的采购
总成本;
(2)对客户
产品销售力的权重---工业品的价格、技术、服务、品牌,多大程度上能够支撑客户产品销售更高的价格、或者(和)更大的销售量、或者降低传播成本。
上述两个因素,构成工业品相对于客户的四种权重情况:
指工业品的
供应价格,占据客户产品总成本的很大比例,比如说30%以上;工业品的质量、品牌,也较大程度上影响客户产品的销售力,
优质供应商的高价格,降低了客户产品的竞争力;但优质供应商的
品牌力,又提高了客户产品的竞争力。
(2)B象限
指工业品的供应价格,占据客户产品总成本的很小比例,比如说10%以上;但工业品的质量、服务、品牌,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客户产品的销售力,
这样的优质供应商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客户拥有较强的价格承受力,愿意给出较高
采购价格,因为较高的
采购成本可以从较高的销售价格、较大的销售量、较低的传播成本、较稳定的产品质量、较少的产品报废等之中得到补偿。
(3)C象限
指工业品的供应价格,占据客户产品总成本的很大比例,比如说30%以上;工业品的质量、品牌,却对客户产品的销售力没有太大影响。供应商变得
同质化,供应物的价格、质量,尤其是价格,成为采购的主要兴奋点;
(4)D象限
指工业品的供应价格,占据客户产品总成本的很小比例;工业品的质量、品牌,也对客户产品的销售力影响不大。采购部门对供应商是“低关心度”采购,就象居民采购日用品。
主要特性
企业购买工业品的目的是为了投入到
再生产过程中去,
工业品营销不同于
一般消费品的营销。菲利浦.科特勒(1996)认为工业品营销的主要特性为:产业客户,团体采购,供购双方关系密切,目标客户群体相对明确,
购买者数量少但购买量大。工业品的采购是
衍生需求,即
工业品市场的需求随
消费者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从消费弹性来看,工业品的
市场需求缺乏价格弹性。
营销管理
传统模式
狭义的
营销是指产品从制造出来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广义的营销是指进行
市场调研、
开发产品、制造产品、推广和销售产品的一个循环过程,工业品营销概念为广义的营销概念。在传统的工业品
营销体系中,供应商对所有使用某种产品的厂商都提供单一的产品,如图5所示。
在
国内市场经济发展初期,
市场发展很不成熟,大多工业品供应厂商采用这种方式进行销售,他们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不再进行细分,或者只是简单地根据客户档次高低进行细分,然而由于供货厂家相对较少,采用这种营销模式,已经能达到较高的利润。
新模式
(1)新模型的提出
基于行业的工业品
营销管理,是一种新型的工业品营销模式,它研究客户所在
行业特征与需求,并针对不同行业,推出适用的产品与服务,通过推广、定价、
渠道管理、公共关系等一系列的
营销组合来进行
工业品销售。
新模型的创新之处在于重视了客户的细微需求,针对客户所在的行业提供适用的产品与服务,如图6所示。
美国工业品营销大师托马斯.N.伊格拉姆(2004)认为:随着商务环境的竞争不断加剧,变化更加迅速,如今的商务组织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技术的全球传播使竞争更加剧烈,并具有更强的
推动力。变化的加速已将曾经的
大市场打碎成更小和更适合的市场,在这些更小和更适合的市场中,
客户知识更丰富、要求更苛刻、预期更高。相应地,传统的购买活动也在迅速变化。
(3)新模型带来的改变与效益
a.
企业产品的
销售推广更多地依赖于品牌的形象与口碑
工业品销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扩大销售量与提高
市场占有率,这个目的的实现取决于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品牌,二是口碑,两者看似独立,实则相辅相成。品牌与口碑的形成,最终依靠的是产品与服务。
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是未来
产业发展的趋势。产业集群化的趋势使得众多同一行业的企业在地域上云集在一起,大大加强了
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行业之间的横向透明度越来越高。在同一个行业内某
工业品品牌的质量与服务,通过时间的推移,往往在行业内部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形象或定位。由于新模型关注的是行业,许多的策略都是针对行业而做出,因而非常有利于口碑的形成与
品牌形象的建立。
b.新模型的营销模式使中小企业在更细的
细分市场内做得出色: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1985)一书中认为:企业参与竞争的基本模型有两种——低成本化与差异化。在
产品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不存在
规模效应,所谓的低成本化往往就意味着低的
利润率。但若这些中小企业采用新的营销模式,即放弃在低成本化方向的努力而转向差异化,对产品适用的行业进行再细分,针对某一更细分的市场精耕细作,将会在某一细分市场内做得十分出色,因为大企业对于小的细分市场往往不屑一顾,市场
反应速度慢,若小企业能抓住这一机会,
快速响应终端行业,提供适应行业的产品,必将能快速树立口碑,占领该细分市场。
7Ps组合 基于行业研究的工业品营销模式——7Ps组合中,最重要的是推出适用于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但仅有适用的产品还不行,必须依赖于一系列的营销组合,以下是针对行业研究的工业品营销模式而提出的7Ps营销组合建议与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