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定国号紫竹公(1942.12-),
哲学家、易学家、著作家、养生家、文化学者。
河北省
安国市人,于1967、1982年先后毕业于
北京大学和
中国政法大学,长期从事哲学、易学、
养生学和中国学术文化的研究、讲授、著述和文学创作,其著作跨越诸多学科领域,学术代表作主要有《综合论-创新性劳作的奥秘》《
人的本质的揭示和唯物史观的创立》《
新技术革命与社会趋向》《
人生价值=!?!》《
国学三部曲》(含《
国学览胜》《
国学探疑》和《
国学纵横》)《人神变奏曲》《
周易与养生》《
周易与人生》《
周易解谜》和《
奇门遁甲探秘》等;文学代表作主要有纪实
抒情散文《
娘啊,娘》,长篇小说《
悬壶梦》《变形姻缘》《
药都魂》和诗词《诗记》等。
个人简介
宋定国:号紫竹公,笔名主要宋文安、宋定、云松、旻阳子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著名哲学家、养生家、作家、文化学者。1942年12月出生于
河北省
安国市一个中医世家;1967和1982年先后毕业于
北京大学(本科)和
中国政法大学(硕研);1982年到
中央团校工作,1985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成立,积极参与学院的筹建和
学科建设,先后任专业基础理论部副主任,
科研处处长等;1987年被评为副教授,1993年被评为教授。曾兼
北京市
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办哲学组成员,全国领导
科学研究会(筹)秘书长等。
在读研期间,他一改上大学时被动应试的
学习方法,创造了“
三边”即边读书、边思考、边著述,亦即他称之为“便耕耘、边播种、便收获”的方法,颇得裨益。他的
硕士论文《
人的本质的揭示和唯物史观的创立》之缩写稿,在毕业前即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论文集《
关于人的学说的哲学探讨》,毕业后全稿即由
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他酷爱哲学、历史和文学,形象地称“历史是我的‘脚’,文学是我的‘手’,而哲学则是我的‘脑’。我就是在哲学‘头脑’的指导下,‘手’‘脚’并用,泛舟于学海,勤猎于书林的”;平时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认为“教学是科研的‘土壤’,科研是教学的‘给养’”,力主结合教学从事科研,及时不断地将
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中去;注重“学以致用”、教书育人、
智力开发和非智力教育相结合、做学问与做人相结合,着力引导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应用能力,倡导学生在改善、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实际能力上多
下工夫。在兼任全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筹)秘书长期间,参与主持召开多次全国性
学术研讨会,推动了该学科的理论研究和组织建设;曾多次参加国际《周易》研讨会,同海内外学者切磋易学在当今社会的应用问题等。
长期从事哲学、领导科学、易学、
养生学及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教学、研究和著述,注重
理论联系实际。1987年出版的《
人生价值=!?!》荣获北京市高校第二届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1992年出版的《周易
人生哲理博览》,将《周易》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按照生存、立志、修养等分为16篇加以阐释。著名
中国哲学史家张岱年先生在为其作的序中写道:“宋定国同志运用新观点研究《周易》,撷取《周易》
经传中的有关人生哲理的思想观点,加以会综诠释,编著
成书。这是一项新的探索,无论对于学术研究还是实际应用来说,肯定都是大有裨益的。”1994年出版的《
周易与养生》一书,荣获第一届国际
人体科学大会优秀著作奖,被《
读者导报》、《
北京晚报》、《
北京青年报》以及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加以报道、介绍,他也就此到京内外的多家老年人大学等处作
专题演讲。
将
抽象思维与
形象思维结合,是他长期养成的习惯。因此,除了在理论园地辛勤耕耘外,他还在文学园地辛勤创作。而纪实、言情、醒世、启悟,则是他文学创作的一大特点。他的纪实
抒情散文《
娘啊,娘》,以其亦泣亦诉的真情实感打动万千读者,被多家媒体转载;其《祭母文》则更是被相关评论家与毛泽东、
闻一多和张友茂的《祭母文》一起点评,并见之于多家媒体。其长篇小说《悬壶梦》被誉为国内第一部养生小说。而他以诗词的形式所记载的特殊日记《诗记》,则是他心路和历程的真实记录,其中不少诗词被多家媒体转载。
现主要从事中外学术文化和
理论创新的研究、教学、著述和文学创作。
学术创见
长期从事哲学、领导科学、易学、养生学以及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七五”社科规划项目《当代中国青年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和
北京市“八五”社科规划项目《当代西方思潮对大学生的冲击及对策》。其在学术领域的创新见解主要有——
一、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人的智能时效
守恒定律”,即关于人的智能发挥及其绩效与时间关系的定律。宋定国认为人的智能每天所产生最佳效益的时间是守恒的,并因人而异,由此倡导人们要善于摸索和把握自己每天的最佳
工作时间,避免“过犹不及”:因用时不足而达不到最佳效益,或因盲目加班却事倍功半乃至劳而无功。违背这一规律的“拼命”也许能创奇迹,但也会把“命”真正“拼”掉,从而从反面验证这一规律。
二、首次提出关于人生价值的真谛及其量化公式。在1987年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人生价值=!?!》一书中,宋定国指出“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这句话不确切,提出并论证了“人生价值的真谛在于偿还从社会索取之后的实际贡献”,并首次运用浅显的公式来表示——
人生价值=给予-实际取得/ 必要取得
“给予”是指一个人对于社会的所有贡献,“实际取得”是指他从社会的实际索取,而“必要取得”则是指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常人为了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起码要从社会所取得的东西。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它是个常数。这样,通过这个公式,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就不单要看他对于社会的贡献,而且还要可他从社会的实际取得。要是其实际取得大于其贡献,其人生价值自然就是“负”的了!当代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就此评价说:“你这本书虽小,可提出了一些很有
学术价值的见解。人生在世,贡献和索取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不对这两个方面做比较,一个人的价值是评价不清的呀!你还提出了人生价值的具体评价公式,是个大胆的探索!”
三、关于人是社会关系之网的纽结和“四点”的阐释。在1985年由
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专著《
人的本质的揭示和唯物史观的创立》中,宋定国首先提出并阐释了“人是社会关系之‘网’的‘网上纽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始点、交点、支点、终点”即“四点”的著名论断,从而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理论精髓。本书被誉为上世纪80年“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两本颇有
代表性的关于人的问题的专著”之一。
四、预见“人类
伦理道德的传统堤坝,在
新技术革命大潮的冲击下,正在晃荡;有些堤坝正在坍塌、决口”,并提出应对的办法。在1987年
重庆出版社出版的《
新技术革命与社会趋向》一书中,宋定国正视并预见到“人类伦理道德的传统堤坝,在新技术革命大潮的冲击下,正在晃荡;有些堤坝正在坍塌、决口。”在分析了恋爱、结婚、同居、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等对于传统堤坝的巨大冲击,并有随时坍塌、决口的危险后,宋定国严肃地指出:“人们该怎么办?死守?这不明智,也不可能守住!最好的办法,就是因势利导,主动将堤坝打开几个口,让洪水分流而去。”
五、认为“八卦符号是一种符号文字”。在2011年由
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出版的《
周易解迷》中,宋定国提出:“在文字还没有被创造出来的社会背景下,八卦符号产生于从‘结绳记事’到‘契木为文’的时代。“从刻画简单的线条符号,到刻画几何型的符号,再到刻画图象型的符号,最后形成
象形文字。”“‘—’和‘- -’两个符号,就产生在最初的刻画简单的线条符号的阶段。”
六、对于“易”字起源之谜提出新说。在
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1月出版的《
周易解谜》中,宋定国依据“易”字在甲骨文、金文和小篆文等形体的演变,一反有史以来的“
象形说”(含“
蜥蜴说”、“器皿注水说”和“勿字像旗说”)和“会意说”(含“云气汇集阴阳变幻说”、“乍晴乍阴说”、“日月组合说”和“上日下勿说”),提出甲骨文中的“易”字,是对于“烧灼龟甲占卜时,所出现的裂纹”的形象真实地仿照刻画,即“易”字“源于烧灼龟甲占卜时所出现的裂纹,即对于用以占卜时烧灼龟甲所产生的裂纹的仿照刻画。”其理由主要有三:第一、“易”字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文字,由它命名的《易》,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部
成书,而其内容又是专门记载卜筮活动的,那么,由此判定,“易”字起源于起初的占卜活动之中,最初是对于烧灼龟甲占卜时所出现的裂纹的形象真实仿照刻画,就是顺理成章的了;第二、
甲骨文中的“易”字,其线条及其构成,也很像烧灼龟甲占卜时自然形成的裂纹;第三、依据汉字创造的
一般规律,应是先简后繁,先“象形”后“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等。拿“蜥蜴说”而言,“蜥蜴”的“蜴”字是个“
形声字”,显然是在“易”字出现之后,按照“易”子的“声”,加上“虫”字的“形”而创造出来的。就是说先有“易”字而后有“蜴”字。因为“蜥蜴”肤色伴随环境的颜色而变化,所以,当“蜥蜴”文字被形声地创造出来后,人们看到小篆体的“易”字很像“蜥蜴”,才敷衍出“蜥蜴说”,并将此说依序往前推,以至于把金文和甲骨文中的“易”字,也敷衍成同样的说法。至于“上日下月说”、“上日下勿说”等等,情况近似,不言而喻。因此,宋定国认为“‘易’字在汉字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文字,它的产生,不同于一般汉字的方法,即‘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等六种方法,都不适合于它。它只是对于烧灼龟甲占卜时,所出现的裂纹的形象真实地仿照刻画,或者说,它的最初写法源于烧灼龟甲占卜时,所出现的裂纹。”因此,“通过对于‘易’字产生的历史可以看出,它不仅与占卜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正是在对于占卜活动的漫长地记载中,逐渐形成了《易》这部书。”“‘易‘字不是个一般的汉字,而是一个植根、深埋、隐匿着迄今所知我国第一部成书《易》起源之谜的文字,是揭开《易》起源之谜的一把钥匙”。
七、率先对充满神秘色彩的“奇门遁甲”进行客观、历史地评析。在2011年出版的《
奇门遁甲探秘》中,宋定国运用客观、历史的观点,在原原本本介绍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揭示“奇门遁甲”的产生和发展,及其被“神秘化”的社会根源、思想认识根源和心理根源,针对其各种理论依据,布局、演局及其推演过程等等中的
真理与谬误、科学与迷信、精华与糟粕、
合理性和局限性等等,力求做出缜密而恰如其分地评析,并启示人们:“世界上的任何学术文化,都处于不断发展着的历史流变之中。这个流变中的每一阶段,每代人、每个人所能做的,不过是其中的‘一浪’或‘一滴’。‘浪’或‘滴’总是有限的,而‘流’则是无限的。没有‘浪’或‘滴’,固然就没有‘流’,但有限的‘浪’或‘滴’与无限的‘流’相比,永远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即使最亮丽的‘浪’或‘滴’,也不过是滔滔洪流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或水滴而已。同任何人类思想文化的成果一样,奇门遁甲是历史的产物,故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既蕴涵着一定时代思想文化之精华,具有合理成分,又积淀着一定时代思想文化之糟粕,具有局限性。由此就决定了它所必然存在的‘是’与‘非’。无论夸大哪一方面,都失之于客观、全面。”
八、探索并概括出“国学”即“中国学术
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在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的《
国学纵横》中,宋定国依据详实的文献,将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概括为“贯通古今,融汇内外,综合创新。其中‘综合创新’是‘轴心’,而‘贯通古今’和‘融汇内外’则是‘两轮’,因而这个基本规律可以形象化为‘一轴两轮’”。
九、对于三大
拜物教所导致的弊端及革除的入口和出路的探索。在1988年发表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反对三大拜物教》(《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8年05期)中,宋定国分析了由
自然宗教到
人为宗教,再到政治崇拜、权力崇拜和
个人崇拜这三大特殊“宗教”产生的过程,指出三大拜物教是迄今为止所有社会制度的根本弊端,并对改革和根除的入口和出路进行了探讨,呼吁世人醒悟:消除政治、权力、个人三大拜物教及其产生的根源,是摆在世界人民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物。
十、对于
领导活动三大基本规律的探索和概括。在
党建读物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
领导科学实用教学概要》中,宋定国一以贯之地通过分析领导活动中的
基本矛盾及其运动,所体现出来的三类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将领导活动的基本规律概括为三,即“领导者一定要适应并引导
被领导者的规律”、“
领导主体一定要适应工作
任务要求的规律”、“领导主体一定要适应并改造客观环境的规律”。
十一、以全新的视角释解“国学”、“
国学大师”。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的《
国学纵横》《
国学探疑》中,宋定国对于被热议的“国学”、“国学大师”进行了考辨,并
从史、论相结合的角度,阐释了“国学”的蕴义;从为学、为人即文品与人品两个方面阐明了“国学大师”的基本
评价标准,指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大师’理应是学问和品德方面之典范。”“‘大师’之所以为‘大师’,还不能光看学问,光看作品,还要看道德即人品、文品,看文品与人品是否统一,即是否属于融人品与文品于一体的‘道德文章’者流。”“‘国学大师’是一个很有分量的称誉,是一顶很耀眼的桂冠,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佩戴的。现在人们所称道的‘国学大师’,实际上顶多只是史学家、哲学史家等等而已。这是仅仅就其学问而言。至于就‘师德’而言,不少人就更
成问题,距‘国学大师’就更远了!”
十二、依据
郭店楚简《
老子》版本重新释解《老子》。在《
国学纵横》中,宋定国批判了将春秋时期的老子加以神化的奇谈怪论,指出“老子是人而非仙”;传世本《老子》即《
道德经》八十一章并非《老子》原本,因而“再依据传世本《老子》解说老子不可取”;郭店《老子》版本是被学界公认为迄今所见最为接近《老子》原本的版本,依据这个版本,老子并非一味主张“消极无为”,而是同时也主张“以道佐人主”,即“积极有为”,并强调指出“‘无为’不一定消极,‘有为’不一定积极!”
十三、指出所谓“半部《
论语》治天下”“史无信证”。在《
国学纵横》中,宋定国依据翔实的史料和文献,经过缜密考辨指出:被大肆炒作的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史无信证”,即没有史实根据,并认为“不断翻新的‘
新儒学’离原汁原味的
儒学越来越远”,“后世享有的殊荣使孔子九泉不得安!”
十四、明确指出所谓“
汉武帝采纳
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乃子虚乌有。在《
国学纵横》中,宋定国依据翔实的史料和文献,赞同孙景坛教授对于为学界长期津津乐道的所谓“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质疑,明确指出这一说法乃子虚乌有。“在汉武帝及其以后的汉代三百多年间,无论是包括神仙
方术在内的异端邪说,还是重在实用的各种学术,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很多领域,成就都领先于当时的世界。这一史实表明,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整个汉代根本就不存在。从学术文化的发展形势看,汉代相对比较宽松,既没有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也没有后代联绵不断充满血腥的‘
文字狱’。”将“抑黜百家,推崇六艺”敷衍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个天大的学术谎言,其始作俑者是清末民初的学者
易白沙。
十五、指出流传已久的将“
儒释道”
并提的说法欠妥。在2013年1月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国学探疑》中,宋定国指出流传已久的将“儒释道”并提的说法欠妥:“第一、‘儒释道’的提法本身就包括内涵和逻辑上的混乱。按照通常的理解,三者中‘释’和‘道’为宗教,而‘儒’呢,有人视为‘儒学’,有人则视为‘
儒教’。若视为‘儒学’,将‘儒学’跟佛、道二教相提并论,显然
不合逻辑,也很容易引起歧义;而若视为‘儒教’,并与佛、道二教并提,逻辑上虽然通了,但却违背史实。因为中国并不存在‘儒教’。”“所谓‘儒释道’,严格地讲,实际上包括
两学(
儒家和道家学术)两教(佛教和道教)四种学术
文化体系。然而,迄今为止,学界似乎对此却没有给以应有的厘定和重视,错误和含糊其词地使用者比比皆是。”“第二、汉代以后的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决不是能用‘儒释道’所能囊括得了的。且不说天文、历法、地理、水利、算学、农学、医学、纺织、建筑、冶炼、酿造和交通等等实用性的学术文化未被包括,就连在民间流传和影响较大的诸如易学、术数之类的带有神秘色彩学术文化,也统统被排斥在外了。”
十六、指出“中医药学术被疏漏”是中国学术研究当中的一大缺陷。在《
国学纵横》中,宋定国专门以“中医药学术被疏漏”作为一章的标题,就“中医药学术的哲学建树”、“源远流长且硕果累累的中国养生学”、“隋唐学术大家
孙思邈”、“各树一帜的‘
金元四大家’”、“中医药学史上的百家争鸣”,以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金元四大家’”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和阐述,明确指出中医学术长期被学界所疏漏的史实和遗憾。
十七、首次将长篇小说《三国演义》《
西游记》和《
红楼梦》视为“形象化的国学名著”。在《
国学纵横》一书中,宋定国指出《三国演义》所蕴含的“国学”底蕴,在三部小说名著中最为深厚。从中不仅能看到
儒家思想的深厚底蕴,而且能看到阴阳家、兵家、道家和道教、佛教,以及名、法、纵横、天文、历算、地理、
数术、医、农等等诸子百家之说的深厚底蕴。“对照现在的地图,核查《三国演义》中的主要地名及其所在的
地理位置,都与事实基本吻合。”
罗贯中堪称“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或用现在人们的话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国学大师’”。《西游记》作为神话小说,所描述的虽然是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自然蕴涵深厚的佛教、佛学思想学说内容,然而,它却同样浓墨重彩地描述了有关道教、道家,以及儒家、阴阳家等等学术文化流派的思想学说,而这些思想学说也都是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来展现的,所以,同样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中国以“儒释道”两教(佛教和道教)、两学(道家学说和儒家学说)相融汇为核心的传统学术文化,通过《西游记》得以全面、活灵活现地展现和传播,并且影响深远,遍播世界,尤其是为一代代孩童和青少年所青睐,昭示了作者
吴承恩也是一位通晓“国学”且熟谙文学创作艺术的一代大师。而作为不同于《三国演义》的另一种意义上的历史小说《红楼梦》,则以其不受历史背景约束,富有浪漫的创造力的形式,从
典章制度、道德法律、
文化教育、宗教寺院、中医中药,到思想观念,乃至风俗习惯;从
园林建筑、
工艺美术、烹饪饮食,到
戏曲音乐,乃至游戏娱乐……都包揽无余。而其所体现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主要是以“儒佛道”两教、两学为基石,同时吸附、融汇其他多家(如
辞赋家、医家、
数术家等)思想。总之,《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将儒、佛、道两学、两教,以及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即“国学”的多家、多派的思想融为一体,以万花筒的形式显现、折射,展示出极其深厚的“国学”底蕴,因而都不失为“形象化的“国学”名著。”
十八、创建“综合论(学)”。经过20多年酝酿、调研、构思,宋定国在“
新三论”即
协同学、
耗散结构论和
突变论,
运筹学,系统工程,
信息融合,综合集成和
网络理论等科学新论的基础上,提出“综合论(学)”,挖掘出哈肯等关于事物“
自组织”、“协调合作”背后的动因,回答了当今快速发展的
科学理论和社会实践对于哲学挑战中一些难题。其所著《综合论(学)》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有三:一是大自然本身具有
自我协调、自我配合、自我修复、
自我组织、
自我控制、自我平衡、自我稳定、自我完善的能力即天然综合力;二是大自然将其天然综合力赋予包括人类在内的天地万物;三是为人类所特有独有的科学能动综合力,得益于人所特有独有的以人脑为主体的认知系统,是对于天然综合力的升华,是富有创新性劳作即发现、发明、创造、创业和创新的渊薮,从而告诉人们一个常用可能不大自觉的道理,抛弃以为创业、创新只属于为数不多的“精英”的模糊认识,让大家变自发为自觉,变被动为主动,趁大好年华、有生之年,勇于发现、发明、创业、创新,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享受幸福的人生。
主要著作
《
人的本质的揭示和唯物史观的创立》(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领导学简明教程》(主编,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新编政治学》(主编,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经营管理哲学》(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
《领导行为学概论》(合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周易人生哲理博览》(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
周易人生醒世真言》(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综合论》(中版数字
传媒有限公司2017年1月版)
长篇小说《
悬壶梦》(中国
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记实散文《百感交集忆在北大上学的6年》(《北大人》2004年第三期);
长篇纪实
抒情散文《
娘啊,娘!》(
现代出版社2014年4月版);
长篇小说《
药都魂》(
九州出版社2014年4月版);
长篇小说《变形姻缘》(2010年《
起点小说网》连载);
另在《
光明日报》等海内外报刊发表《略论周易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周易修养思想揆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周易》《风水与科学和迷信》《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新儒学”》《“易”字起源之谜新说》《“六经”乃中国学术文化的源头而绝非儒家经典》等论文百余篇。
出版图书
诗词选作
安国一中
脱胎抗日烽火中,硝烟散去始新生。
纳士招贤培师资,因材施教育梁鹏。
师生互勉齐进取,教学相长同攀登。
八方学子竞报考,声名远播冠冀中。(1)
(1)安国一中,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原名“
晋察冀边区第七中学”。新中国初期,因其
教育质量优异,招来附近
博野、
蠡县、
安平、
深泽、
晋县、束鹿、
定县和
望都等县学子竞相报考就读。
(1956.9.9.安国一中)
儿时曾在安国大、小药市附近小住。1956年考入安国一中上学后,周日从家回来顺路到儿时曾经住过的大、小药市转悠,有感而吟。
药味浓郁满街巷,大小药市尽药庄。
蝉翼清夏天下绝,百刀槟榔世无双。(1)
扶伤救死最神圣,药都美誉千古扬。
未病先防既防变,药到病除乐呵呵。(2)
(1)“蝉翼清夏”,指加工后的半夏切片,薄如蝉翼,在微风中可飘然飞空;“百刀
槟榔”,指槟榔经浸润软化后,加工时可切100多刀,片薄如纸,可随风飘扬。“蝉翼清夏”、“百刀槟榔”与“云片
鹿茸”、“镑制犀角”统称“安国四绝”。
(2)“未病先防既防变”,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乃中医之重要
治则。
延 安
(1966.11.3.延安)
借“大串联”之机,我与冯瑞国、方小早两位同学专门游览名胜古迹。11月2日到延安后,先后参观了
杨家岭、
枣园毛主席故居等,游览了
宝塔山及延河两岸,领略了当地的民风民情等。
三山拥簇一河浇,今日延安风更高。
滚滚清流拍峭壁,巍巍宝塔抵云霄。
老人体弱仍挥剑,青少身强更舞刀。
驾驭东风扫孽障,枣园旗帜永高飘。
西 安
(1966.11.6.西安)
钟楼雄屹瞰全市,城垛苍峥锁邑垣。
关河龙虎秦川沃,成就京都千百年。
成 都
(1966.11.13.成都)
从西安乘车到成都后,我们翻墙窥看了被关闭的
武侯祠,游览了草堂公园、
望江楼和锦江风光,并乘车到
大邑县参观了大地主
刘文彩的庄园及泥塑“
收租院”。
草堂苑内耽佳句,望江楼中叹叶风。
武侯祠前议战策,收租院内斥剥经。
成都名字有来历,城内精华薮蜀中。
乐 山
(1966.11.20.乐山)
三江交汇益嘉城,水秀山清相衬融。
物华天宝孕奇士,毓秀钟灵育俊雄。
可惜溪城六月过,未识飞蚊似花鹰。
重 庆
(1966.11.27.重庆)
两江五岳簇山城,喜庆双重峦抱中。
红岩村中谋斗计,白公馆内逞狰能。
滥炸狂轰人体碎,花红柳绿泪凝成。
长 沙
(1967.1.5.长沙)
长沙城建数千年,有幸游瞻自奋然。
澎湃湘江连两璧,秀苍岳麓抱一垣。
关黄战事无踪迹,屈贾珠痕有泪篇。
洛 阳
南洛北邙山水秀,西函东虎气姿雄。
人杰地灵冠华夏,洛书河图系锁铃。
一部中华文化史,离开洛阳便难评。
济 南
夏日融融到泉城,归期有日心稍松。
南岱巍峨览众小,北河涛腾纳群洪。
百泉集成玄龄智,千山磨就叔宝雄。
昆 明
为参加全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术
讨论会,我提前2天报到,以便游览久已心仪的春城风光。
暑气犹存秋意浓,三天两夜到春城。
山环三面濡骄态,池傍一厢沐秀容。
瓜果纷呈味各异,民族俗异志相同。
喜看西岭睡美人,笑靥如花美梦中。
南 京
(1986.5.4.南京)
前往
安徽省屯溪市参加“
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现实”研讨会,在
南京转车时,得以游览
六朝古都南京。
一
途中有幸逛金陵,傍水依山气势雄。
漫道名城都市乐,山川随处泪膏凝。
二
吴头楚尾起冶城,屡易其名求太平。
受益夸说风水好,罹灾总怪起名凶。
自然风雨因常变,人世沉浮任自擎。
风月秦淮今不古,江山终靠庶民撑。
中山陵
(1986.5.4.南京)
一
一杯净土圆遗愿,三夏精程献赤忠。
天下为公溢正气,留得懿范照帛青。
二
皇帝垮台魂作怪,国名更变鬼成精。
苏 州
一
夫差名裂祸亲铸,西子身亡罪莫由。
休怪时乖运不济,兴亡多与志相俦。
二
苏州名苑盖天工,水榭亭阁山水清。
园馥怡心提兴致,境雅省志祛烦忡。
草木枯荣能反复,王朝代谢却难重。
水调歌头·武汉
(1986.10.31.武汉)
才赏铁马飞驰,突见巨轮喧。
流水高山曲,音韵古今旋。
步长桥,游湖岸,望山川。
古城新貌,兵戈铁马闪心间。
世道来回变,不变是饥餐。
蓬莱阁
(1987.8.8.蓬莱)
暑期有幸到仙阁,开放之年游子多。
唐槐树前惊妙异,苏公祠内叹磋跎。
水城足踏怀英烈,庙岛身临拜圣娥。
北 京
(1987.9.30.紫竹轩)
一
山环三面筑藩屏,河横一隅伏蛟龙。
元帝慎择修大都,燕王精建落皇宫。
长城雄关仍峭立,专供游客任攀登。
二
古都处处皆景明,各领风骚韵不同。
金殿遗沾欢苦泪,御园铭记笑悲声。
切莫矜夸世道变,须知禽兽性难更。
江城子·庐山
(1991.6.23.庐山)
踏云烟,悟仙凡。
叠翠牿岭,街市雾中盘。
仙洞秀峰多轶趣,真与伪,混其间。
琼庐别墅隐仙川。
鬼和人,尺毫偏。
幽静山林,美景被污沾。
多少是非功过事,随江水,尽流迁!
绍 兴
(2002.7.28.杭州)
名人故乡勾心头,今日得缘有兴游。
可惜兰亭未能去,人杰地灵满神州。
沁园春·丽江
(2003.11.4.丽江)
赏四方街头,市井序华;
黑龙潭源,珍珠喷涌。
励精图治,和睦信诚。
丽江美,惜时间仓促,未尽游兴。
(2010.9.19.巴黎)
专制王国血泪多,凯旋门上死尸罗。
称王不念黎民苦,争霸犹残人肉苛。
慈善原已藏狠诈,恩典早就蓄奸谋。
劝君开口务谨慎,莫为侵夺唱赞歌。
书画选作
宋定国部分书画作品。
哲言名句
*称心就是乐,如意就是福。(《变形姻缘》)
*缘分是求不来、抢不到、错不过,也抗拒不了的。(《变形姻缘》)
*有情人不一定成眷属。(《变形姻缘》)
*能缔结美好姻缘的异性感应,是无心的,本乎自然的。所谓“无心”,即发自双方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彼此心灵的自然撞击;所谓“本乎自然”,即不受邪念、外力支配、左右,毫不做作,顺其自然。总之,男女之间的真情挚爱,莫不是由无心的自然感应为发端。(《
周易与人生》)
*能顺其自然地爱一个人,是纯洁而高尚的;能顺其自然地得到一个人的爱,是幸福的;由这样的爱所促成的两姓结合,是神圣的。(《周易与人生》)
*是非非是是亦非,得失失得得亦失。谁人解得其中味,一生一世乐滋滋。(《
悬壶梦》)
*前人骑马咱骑驴,后面还有推车的。
别怨自己不如人,不如己者多得是!(《悬壶梦》)
*当自己遭遇不幸时,会感到悲伤、愤慨不平。抱怨老天爷为什么这样不公?可当你钻出个人的狭小天地,跟那些比自己遭遇更大不幸的人一比较时,便会得到一种莫明其妙的慰藉,翻腾在心底的波涛旋即会平静许多。这就是中医学所说的心神的自我调摄,也就是心理学家所谓的心理上的
自我平衡。这种自我调摄或自我平衡,对
人体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防治,往往胜过被吹得神乎其神的灵丹妙药。(《悬壶梦》)
*人作为万物之灵,跟其他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能进行这种心神的自我调摄。自觉、及时并最大程度地进行心神的自我调摄,是自我保健的一个诀窍。(《悬壶梦》)
*人啊,要想战胜别的,须先学会战胜自己,即先学会自救,尔后才谈得上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悬壶梦》)
*心神调摄的诀窍就是八个字:
顺应自然,自得其乐。(《悬壶梦》)
*顺应自然跟逆来顺受有什么区别呢……天下雨了,甘挨淋,那是逆来顺受;天下雨了,躲一躲或者打把伞什么的,这才是顺应自然啊!顺应自然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与逆来顺受不是一回事!(《悬壶梦》)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往下比,跟不如自己的人比,就会发现不幸之中的万幸,就会体验到自得其乐!(《悬壶梦》)
*
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劳逸适度,宁静
澹泊,顺应自然,自我解脱,自得其乐,灾病何来?!(《
周易与养生》)
*“仓廪实则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此话有理,但欠全面,因为它没有把生理和精神上的欠缺涵盖进去。人毕竟不同于一般动物,还有对他来说更加重要的
精神需要啊!一个生理和精神不能得到基本满足的人,是很难恪守礼仪、顾及荣辱的!(《周易与养生》)
*“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这话太笼统,确切地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偿还从社会索取后的给予即贡献。“少取多给”是实现和提高自身
人生价值的要诀。(《人生价值=!?!》)
*“秤不自称。”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可是我们却老是违背这个常识,“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自己(个人或群体)的是非功过,还是让别人、世人、后人去称量吧!(《人生价值=!?!》)
*人人都是凡胎肉身,没有谁是老天铸就的天才、圣贤或伟人。被神化的人,同被人化的神一样虚无缥缈,荒诞不经。(《人神变奏曲》)
*所谓修养很高者,并不在于他修得了永远不再萌生邪念的“高深”境界,而在于他能在邪念萌生之初就能通过自身的修养工夫,及时自觉地克制并将其驱逐。(《人神变奏曲》)
*“爱”的实质在于奉献,只有无私、无图、无怨、无悔地奉献,才是真爱。而娘给予儿的母爱,就是这样的啊!(《
娘啊,娘》)
*在假冒伪劣的产品背后潜伏的是假冒伪劣的人品、
官德。倘若不从根治假冒伪劣的人品、官德入手解决问题,“打假”很难奏效。(《娘啊,娘》)
*完全建立在自觉和自省基础之上的,自然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往往比直接的说教和训诫更富有成效。因为它是以一种日常的,
不知不觉的,循序渐进的,符合人的灵肉成长规律的方式,开启人的心扉,启迪人的理智,并逐渐把它们积淀下来,达到某种境界的。
*“天公”不公,“神明”不明。欲攀高峰,惟有奋登!(《娘啊,娘》)
*人只要
活着就不可能没有信仰,区别仅在于信仰的具体对象、内容和程度不同而已。但不管信仰的具体对象、内容如何,都是人的
精神支柱。人一旦失去了信仰,就等于精神支柱崩溃,那疾病和死亡就要来了!所以,你可以帮助人用科学的、健康的信仰去代替他原由的不科学、不健康的信仰,但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决不可轻易动摇、尤其不宜随便摧毁人的信仰;否则,那就等于把人推向绝境啊!(《
娘啊,娘》)
*神灵啊,你在平民百姓的心目中是最公道、最精明的呀!要不怎么叫“天公”,怎么叫“神明”呢!当尘世的平民百姓无处讨回公道,陷入叫天天不应、扣地地无门的困境时,惟有祈求你给他们一线希望了!假如没有你,假如连你都不公、不明了,那老百姓可真的就连最后的活路、指望都没有了!神灵啊,你是无奈的平民百姓面对无奈的环境、遭遇,所苦思冥想出来的无奈的自我解脱的法宝啊!(《娘啊,娘》)
*善良的平民百姓尽管从切身体验中,一千次地感受到神灵连最起码的衣食住行等实际困难也解决不了,可他们依然一千零一次地祈求神灵!残酷的现实常把人们置于无奈的境地,无奈的人们为了活下去,就只有祈求天公和神明的庇护啊!(《
娘啊,娘》)
*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神灵;哪里香火越旺盛,就表明哪里的不公越厉害!人世越是不公,人们就越要祈求神灵!(《娘啊,娘》)
*不应责怪和鄙视平民百姓对神灵的迷信和愚昧,而应洞察和铲除社会的不公!在社会的不公彻底铲除之前,任何破除迷信的宣传或运动从根本上说都无济于事!当人世铲除了不公,人们时时、处处都感受到公平时,谁还希冀什么神灵存在,祈求它的保佑呢?!(《娘啊,娘》)
*竹帛有字掩真容,野闻无形透实情。若知人间是与非,须问底层老百姓。(《读史》)
*
孔子说他:“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对照圣人的话回眸自己的大半生,我不禁自惭形秽——
到三十而未能立,至四十所惑者甚多,而今五十已过,却对“天命”仍无所知!至于“耳顺”和“从心所欲不逾矩”,那就更不敢奢望了!
我与圣人在个人素质上的差别肯定也很大,但我更看重
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况且,人的素质的改善和提高也受制于人与环境的
交互作用呢!(《心语点滴》)
*人人是本难读的书。人生在世,谁人没有困惑、迷茫之时?谁人没有难吐的隐私、心语?
养生学告诉我们:隐私可以保留,但心语不可不吐;否则,会导致
心理失调、情志异常,而由此引发的疾患比外淫所致的病症一般要难治得多。所以,找个朋友说说心里话,吐吐心中的郁闷和不快,是很必要的。(《周易与养生》)
*“人越是老实善良,就越容易上当受骗!”可是老实人不能因此就不做老实人!世上没有了老实人,那世道就会乱得不堪设想!怎么办?老实人们动员起来,相互提个醒、报报警!(《
周易与人生》)
*“饥不择食”,人饿极了会不挑选食物地狼吞虎咽。岂止如此,人饿极了,还会目无王法地去偷,不顾礼义廉耻地去抢呢!(《周易与人生》)
*人的卑劣,不是表现
人的本能上,而恰恰表现在人的智慧上。人的智慧用得不是地方,就会把人的高贵拖累,使之变成卑劣。人的高贵包藏着卑劣,人的卑劣阉割着高贵。那些充斥假冒伪劣的关系网,不都最终使得其编织者,一个个自食其果,从高贵的殿堂上跌落下来了吗!(《本乎自然,乐在其中》)
*蹊跷的是,人越高贵,就越往往迷恋于卑劣;人越卑劣,就越往往梦幻于高贵。人越迷恋于卑劣,就越醉心于高贵;人越梦幻于高贵,就越证明其卑劣。高贵总好钟情于卑劣,而卑劣亦一再藏身于高贵。(《本乎自然,乐在其中》)
*人要是真正体现其高贵的话,就不要自恃高贵,就要学学
蜘蛛,本乎自然地结网,本乎自然地在网上行走。本乎自然,乐在其中。(《本乎自然,乐在其中》)
*有种偏见:认为制定的法规越多、越细,就意味着社会越进步、越文明,而殊不知法与德是成反比的:法规制定得越多、越细,只能意味着道德的水平和作用越低、越差。当人们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由法律来规范和约束,否则社会肌体就无法正常运转时,那只能说明该社会的道德已经低下到极点了!(《鞭炮与过年》)
*人们常慨叹“物欲横流”!我说:岂止如此,是“人欲横流”!君不见我们的“明星
大腕”和“
达官显贵”们在“物欲”场上捞足玩腻之后,又争先恐后地给自己“树碑立传”,祈求“扬名天下”、“流芳百世”了!(《近者易迷,远者弥清》)
*“扬名天下”可以,也容易,但“流芳百世”却很难。“扬名天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随心所欲,用金钱、权力乃至任何手段都可以达到目的,而“流芳百世”则丝毫不以个人意愿为转移,是靠金钱、权力等手段买不来、换不成、抢不到的!(《近者易迷,远者弥清》)
*人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一定历史条件下由一切社会关系所交织而成的社会关系之“网”上的“纽结”。离开人这个“纽结”,就形不成社会关系之“网”,而离开社会关系之“网”,人这个“纽结”也就失去了意义。(《
人的本质的揭示和唯物史观的创立》)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始点、交点、支点、终点。任何社会关系都由人产生,所以他是社会关系的“始点”;一切社会关系都到人收拢,所以他是社会关系的“终点”;任何社会关系都靠人支撑,所以他是社会关系的“支点”;一切社会关系都在人这儿交接,所以他是社会关系的“交点”。所以说,人在社会关系之中,社会关系在人之中;活生生的人促成了生机勃勃的社会关系,生机勃勃的社会关系孕育了活生生的人。(《人的本质的揭示和唯物史观的创立》)
*未来属于青年,青年创造未来。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孕育、造就着一代代龙腾虎跃的青年;一代代龙腾虎跃的青年召唤、推动着一股股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
新技术革命与社会趋向》)
*
人类社会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靠的是什么动力?是社会
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又靠什么?靠的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性劳动。创造性的劳动是形成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直接动力,从而也是整个
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新技术革命与社会趋向》)
*
技术革命虽不能直接决定
社会制度的更替,但它的成果却总是为历史上的先进阶级用作进行改天换地的革命斗争的武器。当技术革命同
社会革命相结合,技术革命的成果被先进阶级用来进行社会革命(改造)时,技术革命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就更大、更明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技术革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杠杆。(《新技术革命与社会趋向》)
*把握社会关系之“网”与“网上纽结”之间的关系,是打开人生价值之谜的钥匙。人生价值的真谛在于偿还从社会取得之后的给予(贡献)。(《人生价值=!?!》)
*人生的真正价值存在于给予和取得的关系之中。就是说,看一个人一生是否有价值,只看给予还不行,只有把其对社会的给予(贡献)同其从社会的取得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人生价值=!?!》)
*如果用
代数学的“正”和“负”来分析人生,把人生中的取得视为“负”,而把给予视为“正”,那么就能更进一步地探
*社会关系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天平。我们每个人,既是“天平”的“被称物”,又是“天平”的“砝码”。作为一个“被称物”,要虚心接受“天平”的称量;作为一个“砝码”,要精确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人生价值=!?!》)
*“秤不自称!”这是最简单不过的常识。人也是不可能“自称”即客观、公正地
自我评价的!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反复昭示出这样的真理:当代人是很难客观、公正地评价当代的人和事,包括作品的。一般而论,凡是在当代“轰动”、“显赫”、“红极”的人和事,往往伴随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黯淡失色!相反,倒是那些在当代并不“轰动”、“显赫”、“红极”的人和事,包括作品,特别是一些被查禁、埋没的作品,则往往伴随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被后世所推崇,绽露出崇高的价值和耀眼的光芒。有价值的著作,多是往往在作者谢世后才问世的,而且一般未被其他人删改、加工过,更未被包装炒做过!(《近者易迷,远者弥清》)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真理!且不说自己不可能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就是与自己有联系和交往的人也不可能完全客观、公正地评价你。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必然受个人感情、情绪,乃至成见和偏见等等的影响,而相处于同一时代、同一环境的人们,彼此之间难免因交往中的瓜葛或情感上的恩怨而导致某种
不良情绪、成见和偏见等等。所以,当代人就很难客观公正地评价当代的人和事!而超越“此山”,或越往后,人们所受的个人交往中的瓜葛和感情上的恩怨及由此所导致的成见和偏见等因素的影响就越少,因而对人和事的评价反而就愈趋客观、公正了!(《近者易迷,远者弥清》)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愚以为,这“旁观者”只有在跟“当局者”没有丝毫人事瓜葛和感情恩怨的条件下,才可能“清”。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旁观者”才有可能对令“当局者”所迷的事物,摆脱恩怨、情绪、成见和偏见等的束缚和影响。或者说,只有跟“当局者”及对令“当局者”所迷的事物,没有丝毫瓜葛,不受恩怨、情绪、成见和偏见等的束缚和影响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旁观者”!(《近者易迷,远者弥清》)
*近者易迷,远者弥清。这是历史的
辩证法。你可以为自己,为你的亲友、同事等树碑立传,甚至可以利用你所拥有的特殊身份把这“碑”“竖”得极“高”,把这“传”“立”得很“美”,这是你的自由,但这“碑”和“传”到底竖得直不直,立得正不正?到底有无价值,有多大价值?以及能否竖得牢、立得久,则只有让他人尤其民众和后人去评判和处置了!(《近者易迷,远者弥清》)
*它昭示做学问与搞政治是完全不同的
两码事:做学问的目标是求真,需要多疑、多问、多思、一丝不苟和“一步一个脚印”,而搞政治则不然。真正的学人玩不来政治,能玩了政治的就不再是真正的学人;学人一旦屈从于权势,迷恋于“顶带花翎”,就会被套上紧箍,听任“
佛咒”的摆布而充当文侩;政治家一旦玩起学问,就会把学问变成耍弄权术的工具。(《百感交集忆在北大哲学系上学的6年》)
*老百姓解不了政治代数学,再聪明的学人,要是把聪明用在解政治代数学上,就只能碰得头破血流!政治代数学的“解”始终被握在最高决策者手里,并充满神秘的变数。(《百感交集忆在北大哲学系上学的6年》)
*万物皆流,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和人)。把某种事物绝对化、神圣化,既违背
客观辩证法,也是政治迷信、权力迷信和个人迷信由以产生的重要思想根源。这三大迷信则又是导致政治闹剧一再重演,政局动荡,
社会动乱和悲剧一再发生的主要根源。(《百感交集忆在北大哲学系上学的6年》)
*导致学生批斗老师的原因也许很多,比如对领袖的迷信使头脑发涨得连爹娘都不认,老师又算得了什么!但无论如何,这里面包含了对中华人伦中最基本操守的昧弃!良心、良知和风骨对一般人重要,而对学人尤其重要:使北大人引以自豪的马寅初校长难能可贵的人格魅力,正在于他始终未向强权屈服,始终恪守中华学人的良心、良知和风骨!而学人若是昧弃了良心、良知和风骨,就只能充当文痞墨妓。(《百感交集忆在北大哲学系上学的6年》)
*它昭示了人性的脆弱。迷信可使之扭曲,盲从可使之扭曲,政治高压更可使之扭曲!而集迷信、盲从和政治高压于一体的“文革”,则更使之扭曲得无以复加——卑鄙、伪善,自私、贪婪,猜忌、阴险,狡诈、凶残……都暴露无遗且登峰造极,“文革”因而成为一面镜子。用它照照自己可发现自身的弱点而加以矫正;照照别人则可发现人性的卑污而加以戒除!(《百感交集忆在北大哲学系上学的6年》)
*上北大时由于过分看重考试而大大限制了知识面,但正因那时把所学课程的基础打得牢,才得以在尔后的工作和再学习中得心应手地扩大知识面。我在读研究生期间所摸索出的“
三边”即“边开垦(边学习)、边播种(边研究)、边收获(边出成果)”的
学习方法,正是得益于对在北大学习方法正反两方面的总结。(《百感交集忆在北大哲学系上学的6年》)
*凡从学生过来的人都会体验到:有压力的学习和无压力的
学习效果决不同!学生的动力至少有很大一部分源于一定的压力。适度的压力有益无害。对时下把有压力的学习一概称之为“
应试教育”而加以否定,却把取消考试等毫无压力的教育名之曰“
素质教育”,鄙人实在不敢苟同!(《百感交集忆在北大哲学系上学的6年》)
*经过大半生的磨练,越来越深切感受到哲学所给予的教益。由于我从小就喜欢历史和语文,所以我常说:“历史是我的‘脚’,语文是我的‘手’,而哲学则是我的‘脑’。我是在哲学‘头脑’的指导下,‘手’‘脚’并用,泛舟于学海,勤猎于书林的。”哲学不仅使我突破学科藩篱的分割和束缚,而且使我挺过磨难和坎坷,摆脱迷信和盲从,活得比较明白、轻松。(《百感交集忆在北大哲学系上学的6年》)
*对学生来说,最大的灾难莫过于荒废学业了!谁都不愿遭遇这样的灾难,但当灾难降临头上既成事实之后,懊丧和抱怨又有何用?倒不如从它所给予的不幸和痛苦中反思、总结出该汲取的教益!而在确实这样反复做了之后,我倒觉得它倒是一笔不意而无奈获得的另类“资源”了。(《百感交集忆在北大哲学系上学的6年》)
*“四清”特别是“文革”,使我认识到认识真理很难:我们所接受的许多所谓“
普遍真理”,既非全真,更非都“普遍”,有不少是诗人浪漫般的臆断;实践真理更难:即使像“实事求是”这样简明的真理,就连它的首倡者也未能一一贯之,甚至屡屡反其道而行之,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百感交集忆在北大哲学系上学的6年》)
*首先要明确目的,作学问是为了探求真理,为了解答人生、自然和
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疑难问题,而不能把作学问当成装饰品,也不能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其次要讲究方法,要紧的是要学会“披沙拣金”的本领;第三就是要勤奋、刻苦,并要持之以恒,而不要急于求成,“磨刀不误砍柴工”,“功到自然成”嘛!(《默默地送别一代宗师》)
*写论文嘛,题目宜小不宜大,就是说宁可小题大作,也决不要大题小作!在写作中,要充分地掌握资料,先查查在这个问题上前人和别人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不要重复劳动!别人的成果要借鉴和汲取,但千万不要照抄照搬人家的,或把人家的东西改头换面。一定要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述问题!要在传承的基础上敢于创新,提出新颖而独到的见解,并一定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张先生特别叮嘱我:“一定要拿出自己的东西来,现在有的研究生写论文就知道
抄书、抄文章,这样很不好!”(《默默地送别一代宗师》)
*“‘学无常师’嘛!作学问就得善于向每个有专长的人学习,向含有真知灼见的任何一本书、任何一种见解学习啊!”我反复地咀嚼、品味这番话的每个字,突然明白了:张先生之所以能在哲学、哲学史和
中国文化的
研究和发展等方面建树卓著,成就辉煌,被誉为“哲学泰斗”、“一代宗师”,不正是他切实履行“学无常师”,虚怀若谷地善于学习和汲取的结果吗!(《默默地送别一代宗师》)
*所谓命运,就是
事物生存和发展变化的趋向及结局。对于我们人来说,命运就是指人在一生中的遭际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向和结局。具体一般表现为生死、贫富、浮沉、顺逆、祸福、寿夭等一切遭际,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向和结局。人的命运并不是什么先天注定的,而是由后天各种条件、机遇所促成的,是人自身所具有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周易解迷》)
*看待某一学说究竟属于科学还是迷信,通常的作法有二:一是看其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是否符合科学道理,二是看其具体的内容和方法是否符合科学道理。(《周易解迷》)
*在文字还没有被创造出来的社会背景下,八卦符号,产生在从“
结绳记事”到“契木为文”的时代。(《周易解迷》)
*关于孔子对于《易》及其
卜筮的态度,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50岁以前,尤其是年轻时,把《易》视为卜筮之作,但并不主张频繁卜筮,也不大相信卜筮;50岁后,尤其是在周游列国期间(55-68岁),孔子渐渐喜好《易》,面对一再遭遇的困厄使其一度热衷于卜筮,但在实践的磨砺和检验中,渐渐认识了《易》之本质,到60岁后就不大卜筮了,并且把《易》视为“德义”之作,即他说的“《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吾求其德而已”。孔子这些话,讲得再明确不过的了!孔子虽然与“史巫”都应用《易》,
都讲卜筮,但最终却同途殊归:“史巫”从中所要的是卜筮之吉凶,而孔子从中所注重的则是“德义”、“仁义”,认为广泛积德者,没有必要通过祭祀以求福祉;躬行仁义者,没有必要通过卜筮以求吉祥。但是,时下某些热衷于借《
周易》而宣扬占卜的人(包括个别“著名易学家”),却摘取帛书《要》中“吾百占而七十当”的话,大肆宣扬孔子热衷于占卜。这是典型的断章取义,是违背史实的。(《周易解迷》)
*
算卦为什么有时会“很灵验”?一方面,按照
概率论来讲,道理很简单:算卦之所以有时让人觉得“很灵验”,就是包括算卦在内的任何占测的
准确率,都不会低于50%。另一方面,包括算卦在内的占测有时会“很灵验”,与占测者的学识、经验和“技巧”等等有关。富有学识、经验和占测“技巧”的
算命先生,能凭借自己所掌握的包括医学尤其是中医
望诊、
心理暗示等在内的各种学识,以及个人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尤其是概率论方面的“技巧”等等,善于察言观色、揣测诱导、随机应变等等,因而其准确率有时会很高。(《周易解迷》)
*世界上的任何学术文化,都处于不断发展着的历史流变之中。这个流变中的每一阶段,每代人、每个人所能做的,不过是其中的“一浪”或“一滴”。“浪”或“滴”总是有限的,而“流”则是无限的。没有“浪”或“滴”固然就没有“流”,但有限的“浪”或“滴”与无限的“流”相比,永远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即使最亮丽的“浪”或“滴”,也不过是滔滔洪流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或水滴而已。(《
奇门遁甲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