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简称“苏大”,位于
江苏省苏州市,由
江苏省人民政府举办、
教育部与
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
国家航天局共建高校,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
211工程”、“
2011计划”首批入选高校。
历史沿革
苏州大学之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堂,1900年创办),办学地点为苏州古城东南隅天赐庄。东吴大学开西式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
学校前身
东吴大学
1871年,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在苏州十全街设立存养书院,1879年迁至天赐庄,并改名博习书院。1895年,监理公会又在苏州宫巷开办中西书院,不久博习书院并入中西书院。1899年10月,在天赐庄首堂举行监理会第十四次年议会,经六天讨论,议决以宫巷书院为基础,迁天赐庄旧舍,创办一所大学,先设文科、圣道科和医科,为监理会的最高学府。1900年5月12日,监理会成立东吴大学董事会;同年中西书院迁至天赐庄博习书院旧址,建立东吴学堂,或称东吴书院,成为美国基督教在中国建立的早期教会大学之一,孙乐文任第一任校长。辛亥革命后改称东吴大学。1905年,东吴分设的文、理科,由预备班而设本科,校舍建设日益扩展。1911年,建立之里取名为“孙堂”。孙乐文去世后,校董会推选上海中西书院院长葛赉恩任校长,他将上海中西书院移苏并入东吴。1915年9月3日,设法科于上海,开东吴法学院之先声。1927年春,法科更名法律学院,吴径熊博士为院长,盛振为博士为教务长,文理科改称文理学院。1937年到1945年,由于战争被迫暂停学校四处逃离。1945年12月12日,抗战胜利后正式开学上课。1952年10月,全国高等院系调整,东吴大学改组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6月改制为苏州大学,校舍规模已较东吴大学旧址大为扩展。
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前身是史量才创办于1903年的上海女子桑业学堂,校址在上海高昌庙桂墅里。1911年,上海女子桑业学校改为公立,1912年迁址浒墅关,次年定名为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从1918年起郑辟疆担任校长;1924年改为江苏省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1935年改为江苏省立制丝专科学校,1937年改为江苏省立蚕丝专科学校。抗战期间曾搬至四川乐山办学后又搬回浒墅关,1950年将前两校合并为公立蚕丝专科学校,1950年又更名为苏南蚕丝专科学校。1952年起,苏州农校、宜兴农校、淮阴农校、丹阳正则女校、镇江女子职业学校的蚕桑科,以及南通工校、杭州工校的制丝科先后并入;1953年大专部分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1958年,学校恢复大专,保留中专,更改校名为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学校治学严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改良蚕种,推广新技术,为社会培养了许多高级农业科技人才,不少人已成为地方蚕业科技、教育、生产、管理部门的领导和骨干。
苏州丝绸工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3年著名民主人士史量才先生在上海创建的“私立女子蚕业学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和知名度。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在苏州丝绸工业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创办成立苏州丝绸工学院,归纺织工业部直属。1964年,国务院决定将华东纺织工学院的制丝专业组、无锡轻工业学院的纺织系并入苏州丝绸工学院,建立苏州纺织工业学院。1972年,苏州纺织工业学院重新改称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苏州丝绸工学院并入苏州大学,组建成立苏州大学丝绸学院。1999年,为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经上级批准,丝绸学院更名为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2008年7月,因学科建设需要,以原属材料工程学院纺织学科所属专业组建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1912年,张謇和张詧创办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1914年,提出“祈通中西以宏慈善”中西医结合的主张,沿用至今。由张謇创办的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历经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先后更名为私立南通医科大学(1927)、私立南通大学医科(1928)、私立南通学院医科(1930)、国立江苏医学院(1938年与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合并)、私立南通学院医科(1946年复校重建);1949-1957年又历经全国性院系调整,先后易名为苏北医学院(1952)、南通医学院(1956)。1962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后改为核工业部、核工业总公司)。1957年至2000年,共培养全日制本专科生12214名,研究生1502名,成教学生上万名。1999年归属江苏省,2000年4月并入苏州大学。
合并组建
1952年10月,全国高等院系调整,东吴大学改组为江苏师范学院。1981年11月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该校为江苏省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专业为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钟仲联教授。同时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同年,苏州市财经学校(1964年创办)并入苏州大学。1996年,苏州大学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1995年,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并入苏州大学。1997年,苏州丝绸工学院并入苏州大学。2000年,苏州医学院并入苏州大学。2006年,入选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苏州大学与江南大学正式签署协议,隶属于江南大学的
轻工业化学电源研究所(坐落在苏州,成立于1981年,原隶属
轻工业部,1999年并入江南大学前身原无锡轻工大学)整建制划转苏州大学。同年,第一批入选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学校。2008年1月,学校整合医学、生命科学等相关学科,组成苏州大学医学部。2009年11月,苏州大学获批成为
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2011年10月,
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成功获批为教育部首批设立的17所“试点学院”之一。同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
老挝苏州大学。
2012年2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并入苏州大学。4月7日,
苏州大学研究生院挂牌成立,成为教育部宣布取消研究生院设置行政审批之后由高校自主设立的首个
研究生院。11月,入选首批教育部、卫生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同月,学校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3年1月,入选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月,首批入选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国家“2011计划”)。2015年4月16日,苏州大学剑桥—苏大基因组资源中心揭牌仪式在医学部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会议室举行。2016年6月,苏州大学成为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同年,入选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111计划”)。2017年7月,苏州大学成为教育部开展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14所高校之一;同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苏州大学入选国家“
双一流”建设高校。11月,学校与
中国建设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
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7月,倡议成立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并成为首届理事长单位。10月,苏州大学与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1月,苏州大学成为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同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19年1月,学校与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月,被教育部认定为
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6月,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苏州大学、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京签署创办红十字国际学院合作协议;7月,江苏省委宣传部、
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大学共建传媒学院签约揭牌仪式在天赐庄校区举行;8月,全球首个红十字国际学院在苏州大学挂牌成立;同月,苏州大学获“
国家版权局国际版共建权人才培训基地”授牌;9月,
苏州市人民政府与苏州大学签署深化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同月,
苏州市教育局与苏州大学共建的“
苏州大学师范学院”揭牌;11月,
苏州大学未来校区开工仪式在吴江区举行。2020年6月,江苏省委宣传部、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大学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签约揭牌仪式举行。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2021年7月,省教育厅、省卫健委、苏州市与苏州大学签约四方共建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及附属医院。
2023年4月2日,苏州大学共青团与青年发展研究院揭牌。9月22日,苏州大学牵头组建全国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0月9日,苏州大学苏绣艺术研究院、苏州大学人文经济学研究院成立。11月8日,苏州大学—吴中临床医学研究院签约揭牌仪式在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举行。
2024年1月26日,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苏州市独墅湖医院)正式揭牌。5月,苏州大学—太阳新材料研究院揭牌成立。7月,
苏州大学人道主义问题治理研究院、红十字运动文献中心揭牌。12月12日,苏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揭牌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设有37个学院(部),开设132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等十三大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4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3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一流学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2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6个“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学校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般社会科学、综合交叉学科、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微生物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共19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其中,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工程学5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教职工6034 人,专任教师3518 人,其中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0位两院院士,13位发达国家院士,39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6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6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9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各类国家级人才超350人次。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42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1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截至2024年5月,获得江苏省第十七届社科优秀成果奖46项。“社科传播与应用基地”获批江苏省高校社科普及基地,“苏州大学东吴体育智库”入选国家体育总局高端智库,“江苏省地方立法研究基地”落户。决策咨询成果在省部级以上内参刊发或批示125篇次,其中国家级领导肯定性批示9篇。
合作交流
苏州大学按照“以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的发展思路,把教育国际化工作摆在学校事业发展的突出战略位置,坚持扩大开放、提升内涵同步,“走出去”、“引进来”并举,与国内外众多学校进行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拥有来自全球的来华留学生千余人。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挝苏州大学”,该校现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上的重要驿站和文化名片;2018年,学校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打造中国-东盟健康命运共同体,助推“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全球首家红十字国际学院挂牌成立,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2020年,学校获批建立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同时,苏州大学与国内其它高校、企业、机构也进行了众多的合作交流,具体如下:
附属医院
截至2024年6月,
苏州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13所(其中直属附属医院4所),教学实习点100多个;生物类校外实习基地24个。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4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12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
研究成果
2022年度,人文社科领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49项;其中,艺术学项目5项,位居全国高校第2名;后期资助项目17项,位居全国第5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22项,位居全国高校第11名、全省第1名。获得江苏省第十七届社科优秀成果奖46项。“社科传播与应用基地”获批江苏省高校社科普及基地,“苏州大学东吴体育智库”入选国家体育总局高端智库,“江苏省地方立法研究基地”落户校。决策咨询成果在省部级以上内参刊发或批示125篇次,其中国家级领导肯定性批示9篇。自然科学领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41项(含优青(海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13项,国防重大项目1项;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20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第一合作单位),2022年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2022年度最新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44位、全国高校第14位;26人次入选2022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位列全国高校第5位。2022年全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6605篇,其中SCIE收录4237篇,位列全国高校第25位;授权知识产权1583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994项、国际专利授权61项,实现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210件。此外,苏州大学还入选科技部、教育部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
学术资源
苏州大学图书馆现由4座独立馆舍组成,包括坐落于天赐庄校区的本部馆、敬文馆,坐落于独墅湖校区的炳麟馆以及坐落于阳澄湖校区的阳澄湖馆,总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阅览座位3700多个。截至2022年底,已有中外文纸质图书420余万册、纸质期刊38万余册。此外,图书馆馆藏古籍以历代人物图像、家谱族谱、吴门医派、吴文化与地方文献等为主要特色,共有线装古籍15万余册,含善本900多种8000余册,其中不乏明版及清前期本、精刻本、明清稿抄本、名家批校本、域外汉籍等;特藏东吴大学外文原版图书以及东吴大学、私立江南大学、无锡国专、省立教育学院、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等民国图书4万余册、大型古籍丛书及港台版文史类丛书3万余册、获教育部赠送《中华再造善本》第一期、第二期近2万册。
截至2022年底,苏州大学可提供利用的电子全文包括:中外文图书236万余册,中外文期刊9万余种,中外文数据库160个(包含子库)。作为CALIS示范馆、JALIS核心成员以及苏州高校图协主任委员馆,苏州大学图书馆将以加快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为支撑,以高质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发展为保障,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拓宽服务范围,在学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征程中贡献力量、展现作为。
苏州大学主办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法学版三本学报及《代数集刊》《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中国血液流变学》和《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其中,《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年来,刊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摘编,其转载量一直位居综合性大学学报排名前十。2018年,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教育科学版)双刊同时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核心期刊,2021年同时入编北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CSSCI核心(2021-2022版)来源期刊,《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和《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为CSSCI扩展版(2021-2022版)来源期刊。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苏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06年,是我国高等学校第一本学报。逾百年以来,学报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追踪理论前沿,聚焦学术热点,刊发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既有问题意识又有理论深度的最新优秀科研成果,现已发展成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期刊,荣获江苏省出版政府奖,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社科理论优秀期刊。专栏化和专题化办刊,深度策划,刊发多学科交叉研究成果,是《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开设了“哲学与时代问题”“人文经济学研究”“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研究”“社会保障专题研究”“新兴权利与法治中国”“经济提质与管理创新”“明清近代诗文研究”“数字传播与媒介文化”“历史学研究”等专栏和诸多学术热点专题。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是由苏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科学学术期刊,季刊。创刊于2013年12月,以“慎思教育历史,创新教育理论,繁荣教育科学,助力教育实践”为宗旨,“开放、创新、特色”为理念,志在打造成一份高起点、高品位、高质量的教育类学术期刊,成为业界专家学者发表新理论、新思想、新成果的学术园地与高端平台。开设的栏目包括“学术关注”“学术访谈”“理论前沿”“实证研究”“史海钩沉”“域外比较”等,主要刊发教育科学各领域(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史、比较教育、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教育技术学、教育神经科学、心理学基本理论与历史、教育心理学等)的理论研究论文和实证研究报告。现已入选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学术期刊数据库最受欢迎期刊。刊物获得江苏省优秀社科学术期刊资助,“理论前沿”栏目被评为江苏期刊“明珠奖”特色栏目、省直社科理论期刊优秀栏目。历年二次文献转载率超过40%,在全国同类期刊中位居前列。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JOURN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Law Edition)(国内刊号CN32-1846/D)于2014年2月正式创刊,它是《东吴法学》的继承与延展。自创刊以来,本刊秉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以学思之纯正、为文之旨趣为取向,注重法理,恪守学术,主要刊载法学理论研究成果,重大热点、前沿问题思考探讨,域外经典文章和判例译作等,努力打造切磋法学思想、交流学术成果的对话平台,实现海内外法学学术研究成果的合作与共享,与作者和读者一道为法治理论研究的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代数集刊(Algebra Colloquium)》是创刊于1994年的一份国际数学刊物,最初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主管主办,2004年起改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与苏州大学合办,每年1卷4期(3月、6月、9月、12月)用英文出版。代数集刊的办刊宗旨是刊登代数学及相关领域高水平的创造性论文,确保学术质量,把办成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学术刊物作为奋斗目标。
《语言与符号学研究(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是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12月批准设立、苏州大学主办的全英文学术期刊(ISSN: 2096—031X; CN:32—1859/H),该刊的办刊宗旨是:立足本土,关注国际语言与符号学的前沿与热点问题,积极介入国际学术交流,努力构建一个高水平和国际化的跨学科学术平台,大力推动我国与国际学术的高水平对接、交流与合作,服务中国学术走出去战略。2015年春季,首期开始出版发行。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徽是学校的象征和标志,包括徽志和徽章。学校徽志是双圆套圆形徽标,中间是中英文的校名,周围是中英文的校训。学校徽章是教职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教职工为红底白字,本科生为白底红字,研究生为黄底红字。规格14×45mm,质料铜镀金。
精神文化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UNTO A FULL GROWN MAN)。
自由开放、包容兼蓄、追求卓越
《东吴大学校歌》在《远在卡优加湖畔之上》的同一旋律下有嵇长康(健鹤)、1935年东吴大学首任华人校长杨永清和1960年台湾东吴大学校长曹昇的三个版本的歌词,许多学者以及校歌评论人士都认为,以其中嵇长康所作的版本最为著名。嵇长康的《东吴大学校歌》描绘了东吴大学创办在美丽的姑苏古城,突出地反映了东吴大学为社会造就了众多人才而闻名于世而感到自豪,也表达了诗人对第二故乡的无限的热爱和眷恋。
社团文化
苏州大学学生社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苏州大学学生根据成长成才需要、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在学校党委的领导和团委的指导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团体。学校学生社团分为思想政治类、学术科技类、创新创业类、文化体育类、志愿公益类、自律互助类及其他类等。共有模拟联合国、倾城书社、四方剧社、外语俱乐部、莱茵社、樱花俱乐部、法语俱乐部、卡斯蒂利亚社、极限飞盘俱乐部、英语演讲辩论社、兴益社、Anyclub、苏州大学棋类协会、飞扬辩论社、苏大IPing乒乓社团94个社团。
在苏州大学党委和共青团江苏省委的正确领导下,苏州大学共青团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使命,深入实施“信仰公开课”计划,播撒信仰火种;扎实推进“青马工程”,淬炼“青马”骨干;打造团属新媒体矩阵,传播青春正能量,引领青年听党话、跟党走。
苏州大学学生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生群众组织,是党领导和联系学生的纽带,是校内广大青年学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校。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该会为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江苏省学生联合会和苏州市学生联合会团体会员,接受校党委的领导和校团委的指导。
苏州大学于2013年开始举办苏州大学U-run校园马拉松活动,该活动由苏州大学体育运动委员会主办,多个职能部门承办,旨在通过高校马拉松赛的开展,吸引并带动更多师生、校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进体质健康,培养当代苏大人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学习方式,形成苏大自己的校园品牌文化活动。2016年11月20日,第四届苏州大学U-run校园马拉松开赛,增设有国家地理年度探险人物评选中国区“名城名校”路跑挑战赛,首次面向苏州市民开放,苏大在校师生、校友、嘉宾、友好院校代表、苏州市民等共4000余人参赛,人数创下开办来的新高。同时,此届校园马拉松还设有摄影大赛、涂鸦大赛、萌娃表情包大赛和网红主播大比拼等衍生比赛,让选手充分体验“我跑步我快乐、我运动我健康”的苏大校马全民参与理念。
校区情况
苏州大学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未来校区四大校区,占地面积4586亩,建筑面积166万余平方米。截至2023年11月,设有37个学院(部),拥有全日制本科生27876人,硕士生14183人,博士生1958人,留学生1271人。开设132个本科专业,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十三大学科门类。
天赐庄校区
该校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干将东路333号,天赐庄校区被干将路以及护城河分割为北校区、本部校区和东校区三个部分。本部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健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和敬文书院;东区设有商学院、能源学院和体育学院;北区设有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独墅湖校区
该校区位于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截至2023年9月,独墅湖校区设有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和苏州医学院等二级学院,坐落在一期,文学院、传媒学院、社会学院、教育学院和金螳螂建筑学院等二级学院则在二期。
阳澄湖校区
阳澄湖校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济学路8号,坐拥阳澄西岸临水美景,湖光掩映、风景秀丽。占地面积980亩,现有三个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沙钢钢铁学院和轨道交通学院,一个校直属单位:工程训练中心。共有学生5000多人。校区内建筑规整大气,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整洁,空气清新怡人,为同学们学习生活提供了优良环境。
未来校区
该校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久泳西路1号,依京杭大运河、太湖而建,是苏州大学与苏州市吴江区深化全面合作的重大项目,是中国第一个以“未来”命名的大学校区,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第一个校区。规划建设用地1000亩,“一次规划,分期建设”。
行政管理
校园环境
东吴门
位于苏州大学的主要道路上,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氛围的标志性建筑。它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门楼上方有巨大的匾额,上书“东吴大学”四个大字,突显了建筑的身份和历史意义。作为苏州大学的门户和象征,东吴门承载了许多重要的学术和文化活动。
红楼
位于苏州大学本部内,为景海女子师范学校旧址,是景海师范女子学校的主楼,现为苏州大学红楼会议中心。前身是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在苏州天赐庄创办的景海女塾,原为纪念美国基督教监理工会女传教士海淑德而建。1917年改为景海女子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经分拆合并后不复存在。2004年12月23日,景海女师旧址被列为苏州市第五批公布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星阁
俗称钟楼、方塔,位于江苏省苏州古城内东偏葑门与相门之间。阁身平面呈正方形,各层四面辟为拱门,层间无腰檐平座。底层边宽8.6米,自下而上逐层作不甚明显的收分,形成有层次而又挺直的轮廓线。2002年,苏州文星阁与东吴大学旧址共同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钟楼
建于整个校园中轴线的中部,位置选择恰当,起到把握全局的作用。随后陆续兴建的四幢大楼(精正楼、维正楼、子实堂、维格堂)均以钟楼作为主轴向南侧两旁延伸。
凌云楼
凌云楼不仅屹立在校区内,而且屹立于姑苏区。出于对老城区历史文化的保护,整个姑苏区高楼都很少,凌云楼便成为其中突出的存在。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