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又称“
京杭大运河文化”,但不同于“
运河文化”。因为
运河文化,可泛指世界范围内的人工运河文化。大运河文化,是一种
社会现象,是大运河自开凿以来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
历史现象,是运河流域
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囊括了中国若干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国家因素,又创造出大运河流域多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
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
行为规范、
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等非国家因素。一言以蔽之:大运河文化,是以
黄河流域文化为核心,与海河、
淮河、
长江、
钱塘江共同融合出的独特的江河文化,并紧密与
中原文化相承。
历史背景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第二条
黄金水道(张友茂说)”, 由人工河道、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
运河文化区域---分七块:燕赵通惠文化区、
北运河文化区、南运河文化区、
齐鲁运河文化、
中运河文化区、
里运河文化区、
江南运河文化区(秦始皇在
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奠定以后江南运河走向)。据《
越绝书》记载,
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
越地,通浙江”。
文化历程
大运河文化,上承春秋周敬王三十四年,下至清
宣统末年,续以当代公元两千之初。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以
物态文化创造出的流动的历史。因此大运河
文化史---时间至少有2400多年,比中国的
封建王朝还要长,跨越了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等四种
社会形态。而
长城则是凝固的历史。“大运河和长城在遗产名录上应该是姊妹篇”刘枫说;“如果将京杭大运河的
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对
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相加,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与长城媲美。”专家
郑孝燮和
罗哲文说。大运河与万里长城,被列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是中国古代
劳动人民和一大批水利专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创造。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开凿于春秋-
吴王夫差开凿的从
江都(今扬州)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
邗沟,完成于隋,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疏通于明清,距今已2400多年的历史。
清中叶后,南北海运兴起,
津浦铁路通车,加之黄河迁徙后,山东境内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大运河作用逐渐缩小。
文化地位
大运河文化是一部囊括了
中国社会古代内容的最主要的发展史,其文化地位显然比
长城重要:
a.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吴王
夫差开凿;
b.公元1293年(元世祖
至元三十年),完成京杭南北人工大运河;
c.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二市;
e.比“巴、苏”运河开凿早二千多年;
f.大运河全长1782公里(东西向
浙东运河及局部小运河未计);
g.
巴拿马运河(1914年竣工,全长81.3公里)长度的21倍;
h.
苏伊士运河(1869年竣工,全长172.5公里)长度的10倍。
大运河文化,是“运河城市群域性文化”,是综合性质的,中国古代农业创造出来的城市群文化。大运河的开凿出了一个新的大环境,把若干小的割据的
自然环境贯通成为一个体系,转化成
人文环境。其中包括:新自然环境、新
生态环境、新
生产环境、新文化、新物流环境等等,形成了著名的发达的“运河社会
区域经济”。如:古代“南粮北运”、“盐运”通道、现在的“
北煤南运”干线、当代防洪灌溉干流。 具体原因如下:(1)隋唐后,运河导致南北方农业技术交流、作物品种改良,
农业经济的“商品化流通”覆盖了运河流域和流域之外的最广大的中国村庄。(2)明中后期,
商品经济发达的
江南运河区域,
苏杭出现了
资本主义性质的萌芽---直接刺激“运河商业城市群”兴起:北京、天津、
沧州、
德州、
临清、
聊城、
济宁、
徐州、
淮安、
扬州、
镇江、
常州、
无锡、
苏州、嘉兴、杭州、
绍兴、
宁波---工商、客商、货商、易商,集散着商品---在这个线形的
城市带上。隋唐:长安、洛阳;
北宋:开封;
南宋:杭州;元明清:北京---乃国之枢纽也。运河经济是“形”,运河文化是“神”,形神并备,相互交融,推进运河的魂。
大运河文化,“是
民族融合的产物(潘承祥语)”。大运河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高级文化,包括建筑、文学等;
大众文化,指沿途习俗、仪式、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等;深层文化,指价值观取向,即黄河文化延伸出来的那种
民族精神,早已渗透在大运河文化深处。那么,大运河文化作为一种
活化石文化,其精必然把大运河精神回归成一种活化石。因为她与
中华民族精神同根同脉。运河高级文化,是没落的
封建时代的产物,而运河大众文化却植根于运河深层文化里。运河深层文化概念,则以一种习俗或生活方式,依旧存活运河民间、运河
文化遗址、理想
地理位置、优越的经济条件、人文环境之中:
(1)大运河为历代皇朝最重要的区域---
大一统局面的政治纽带。驾驭南北,政局总揽全国,维系
中央集权。隋唐政权北移,到元明清,大分裂始终未出现,证明了大运河文化的同化作用,是存在的。大运河文化,作为历代各个地域相互关系的整体而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
(2)大运河文化、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相互推动作用。大运河文化具有
包容性、统一性、
扩散性、
开放性、凝聚性、向心性。大运河在沟通
物质交换的同时,大大削去了
地域文化的
不平衡,以黄河文明为中心,同化融合了多民族文化差别。由此,把东南文化、
岭南文化、
江南文化、
齐鲁文化、中土文化、江淮文化、黄河文化、燕北文化、
西部文化等等几乎全部,错综融会在中国传统思想悠久的时空里。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大运河文化。大运河文化,与其周遍文化,始终以:长安、洛阳、开封、杭州、北京为文化中。换言之,大运河文化脱离不开其母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大一统文化。
(3)大运河文化,是“中国漕运实践中所创造的
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总和(张友茂语)”。
封建社会的
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经济制度和漕运机构,使大运河文化成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在古代政治和经济是有深刻反映的。运河生产力促进了运河文化的繁荣,但运河文化具有一定的
民族性,并与那个时代的
民族矛盾与其相适应。比如:元代,是蒙古
游牧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其不善农耕,便漕运江南之米以运河。再如,北宋灭亡,金进攻南宋,就以运河漕渡粮草南来。无论怎样,大运河文化,总随着封建社会
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大运河文化始终保持了发展的
连续性、历史继承性。因为运河生产力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其
上层建筑发展的连续性。
(4)大运河文化,各个时代与
中华各民族是共有的概念、价值观体系。大运河文化与哪个时代的
社会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没有那个时代的社会就不会有大运河文化。在大运河文化所包容的同一社会内部,文化呈现多元,具有
不一致性,“也存在着‘
亚文化差异’,才是大运河文化发生的原动力之一(
金学孟语)”。例如:
京杭大运河两岸上的宗教文化景观,是元朝修建的,因为元朝以
藏传佛教为国教。运河文化,就成为一个庞大复杂的文化象征体系。运河文化的象征基础---最重要的是共同的汉族
语言文字,包含图像图腾、生活习惯、礼仪风尚等象征
符号体系。所以,大运河文化的实质意义,是国学和汉学等社会学科重要的研究领域。大运河文化,是
中国古代文化向外传播的窗口,扩大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例如:
a.大运河开通,东南沿海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更为直接而紧密;
b.运河区域
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对外交往和中外交流的前沿地区;
c.中国邻近
国家和地区以及
西亚、欧洲、
东非各国遣使团、商队来中国;
d.在各沿海港口泊岸,沿运河达京师各地,频繁经济文化交流;
e.直接迁居运河区,成为内迁各民族、外国使者、商人、
学问僧、留学生、各方人士集中地;
f.国外
文化传播到中国,丰富了运河
区域文化的内容;
g.
新中国成立,国家将
京杭大运河列为重点
内河航运主干线之一;
h.改革开放,运河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运输繁忙,防洪灌溉供水旅游等多种综合效益。
文化遗产
大运河文化,属于独一无二的“活”的
文化遗产,跳出“点”的概念,以层络划分之---包括大运河
物质文化和大运河
非物质文化(文学、地理学、水利学、
艺术学、历史学、制度学、政治学,
民俗学、
民族学、衣食住行、生活方式、
行为规范等等)。物质文化是指在开凿大运河过程之中创造的种种
物质文明,是一种可见的
显性文化;大运河非物质文化,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大运河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古代信息,对研究古代中国社会、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外交、民族等等领域,是一部《大运河百科全书》;对研究各个民族的生活方式、
行为习惯、文化态度、
审美价值等
传统文化概念,是一部“运河博物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最新版《行动指南》把大运河文化特点归结“它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总之,大运河文化,是大运河遗址文化蓄藏着的活化石文化。大运河文化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
文化层、
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
心态文化层:
a.物态文化层:物质
生产活动在大运河存留的财富总和,可触知的大运河文化
物质实体;
b.制度文化层:因为运河经济实践约定俗成的
社会行为规范,有
可持续性,例如-当代运河还在通航;
c.行为文化层:大运河是在
人际交往,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文化
区域模型;
d.心态文化层:大运河文化的
价值观念、审美情趣、
思维方式等精神文化、
社会意识等概念,是大运河文化灵魂。
文化活动
2018年8月15日,“千年韵·万象河”
大运河文化之旅在
北京市通州区文化馆启动。活动将跨越八省市,通过
全媒体、多形式、多渠道深入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内涵,倾力打造大运河
文化品牌。活动通过大运河故事征集评选、大运河知识竞赛以及大运河点亮计划等活动,着力讲好运河故事。
中央网信办、
北京市委宣传部代表,以及
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等运河沿线八省市网信办代表,中央及北京市各类媒体及以及40余家互联网站相关负责人200余人参加
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现场,一段寻找非遗传承人的故事让历史上著名的
运河船工号子重新响彻运河两岸。
情景剧《运河情》通过运河人家几代人的喜怒哀乐,折射出大运河延续千年的历史和蓬勃发展的现代。现场还举办了首场大运河知识竞赛,来自首都运河沿线各区的各
行业代表,围绕大运河
文化知识进行了竞赛比拼。
清河大运河文化
近年来,河北省
清河县大力推进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建设大运河
文化景观长廊为抓手,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推进景区开发、生态建设、
文化传承等工作,为大运河沿岸乡村发展注入活力。
文化保护
2022年3月30日,河北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
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并于2022年6月1日起施行。
2022年11月25日,《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已由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五次会议通过,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