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王国 (Kingdom of Yugoslavia,1918年——1945年),是一个位于
巴尔干半岛的
君主立宪制国家,由塞尔维亚国王
彼得一世在统一南斯拉夫人各国后而建立的王国,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塞尔维亚王国吞并
黑山王国和
奥匈帝国的部分领土,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将其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其领土包括
塞尔维亚、
黑山、
克罗地亚、
斯洛文尼亚、
波黑和
北马其顿。
历史
尼什宣言
巴尔干战争时期,塞尔维亚被
奥斯曼帝国和
哈布斯堡王朝从三个方向包围。此时,正值上述两帝国内部力量涣散,担忧自己的生存问题,于是它们越来越少有能力应对国际问题。这样,
塞尔维亚统一问题的解决就与大国的复杂关系联系了起来,而南斯拉夫国家的创建则呈现出不可避免的态势。
战争的第一年,在采尔和科鲁巴拉两次血腥的战争之后,塞尔维亚政府产生了统一所有南斯拉夫民族并组成一个国家联合体的创想。1914年12月7日,人民议会在
尼什召开,通过了把统一南斯拉夫作为基本战争目标的宣言,史称《尼什宣言》,它代表着实现统一创想的具体的第一步。尼古拉·帕什奇诵读了宣言:“塞尔维亚政府将付出一切努力,为大业,为塞尔维亚国家,为
塞尔维亚、
克罗地亚、
斯洛文尼亚民族服务。政府把‘保障成功地结束现在的大战,同时让它成为自由之战,并且统一所有我们的不自由的兄弟:
塞尔维亚人,
克罗地亚人和
斯洛文尼亚人看作自己最重要的,并且是在这个命运攸关的时刻的唯一任务。”
伦敦协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二年,呈现出了建立塞尔维亚统一国家的可能性。1915年4月26日签署的
伦敦协议使得
大塞尔维亚形成。协议涉及了
意大利与
协约国之间的关于领土让步的协定(伊斯特拉和大部分达尔马提亚划归意大利),这是为了让意大利参战。另一方面,协约国划给
塞尔维亚、
波黑、
斯拉沃尼亚、斯雷姆、
巴奇卡、南部
达尔马提亚及北部
阿尔巴尼亚。但塞尔维亚政府没有做好接受《伦敦协议》的准备,因为协约国要求它出让大量土地:把大部分马其顿给保加利亚,一部分
巴纳特给
罗马尼亚,以使这两国参战反对同盟国。
克尔夫宣言
《克尔夫宣言》代表着统一战争中意义重大的因素。塞尔维亚政府与南斯拉夫委员会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够稳固得可以保障完全协调的工作。因此,尼古拉·帕什奇提出倡议:召开共同会议。1917年6月15日,会议在克尔夫召开,它的根本目标是确立建立未来国家的原则。7月20日,宣言签署,它保留了塞尔维亚政府与南斯拉夫委员会之间不同立场的妥协。
建立尝试
尽管塞尔维亚政府和南斯拉夫委员会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南斯拉夫的统一问题还是要取决于世界战场的发展形势,以及协约国关于
奥匈帝国命运的决定。作为一个国家,是让它从此消失,还是让它得以重建。只有等到协约国做出彻底摧毁同盟国的决定时,最终在曾经强大的帝国的废墟上建立南部斯拉夫国家的局面才得以展开。
从1918年夏开始,事态加速发展。奥匈帝国在
南斯拉夫地区的政权瓦解。“国民委员会”成立,它成为了新的政权机构。其后,1918年10月初,在
萨格勒布建起了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生活在前奥匈帝国地区的塞尔维亚人的国民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纲领包括统一所有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以形成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个国家后来与
塞尔维亚王国合而为一。
克罗地亚议会在10月29日断绝了与
维也纳和
布达佩斯的所有国家-法律上的关系。
虽然国民委员会对南斯拉夫国家的性质持不同的立场,但
他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国家,抵抗来自意大利野心的危险损害。与此同时,南斯拉夫地区的居民时常向塞尔维亚军队提出保卫“南斯拉夫领土”的请求,并要在当地建立新秩序。波黑国民委员会代表团在11月4日向指挥官斯特纳·斯特纳诺维奇提出让塞尔维亚军队进驻的请求。于是,第二军团的部队在11月6日进驻
萨拉热窝。来自泽蒙、潘察夫和
奥西耶克的代表团也在11月5日到达了
贝尔格莱德,请求军事支持。萨格勒布国民委员会的代表团在11月8日到达
贝尔格莱德,为的也是同样的请求。塞尔维亚部队的一个营在11月14日进驻了萨格勒布,次日又进驻了
里耶卡。
王国成立
1918年12月1日,
塞尔维亚王国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宣布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
此王国包含原先独立的塞尔维亚与
黑山两个王国,以及原属
奥匈帝国的大片领土,最初称为塞尔维亚-克罗埃西亚-斯洛维尼亚王国。这些领土包括原属
匈牙利的
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和
伏伊伏丁那、
奥地利的卡尼奥拉 (Carniola)、施蒂利亚 (Styria)和达尔马提亚的大部分,以及帝国直辖省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
王国西北部是
意大利和奥地利,北方是匈牙利和
罗马尼亚,东临
保加利亚,南邻是
希腊和
阿尔巴尼亚,滨临亚得里亚海。奥地利省份克恩顿举行
公投,结果令它一分为二,王国得到的部分在今
斯洛文尼亚。意大利得到位于
达尔马提亚的港口
扎达尔和数个岛屿。
里耶卡(
意大利语称为
阜姆)港成为阜姆自由邦,但于1924年被意大利占领。王国与意大利的领土争议持续,前者宣称拥有伊斯特拉。该地原属
奥地利海岸区,有很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居民,却被意大利占领。意大利也宣称拥有达尔马提亚沿岸地区。
新政府希望国家政经融和,融和之路甚为困难。
早期政治
王国成立不久,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的人民议会和塞尔维亚政府达成协议,由
尼科拉·帕希奇出任首相。然而,
摄政王亚历山大一世反对任命,引起国家首次政府危机。所有政党都认为这违反议会原则,最后它们同意由同属激进党的
斯托扬·普罗蒂奇取替帕希奇。12月20日,新政府成立。
由此开始,直到立宪会议成立,一些王国成立前已实行选举制的团体,建立临时代表制,作为临时议会。塞尔维亚反对党一些成员与前奥匈帝国政党联合,组成了民主党,控制临时议会和政府。
柳博米尔·达维多维奇领导民主党,推行高度集权政策,令一些克罗地亚代表转向反对派。不过,激进党只有三人担任部长,相对于民主党的十一人,结果普罗蒂奇在1919年8月16日辞职。达维多维奇于是与社会民主党组成执政联盟。新政府没有取得大多数,但临时代表制规定的最少人数是一半代表附加一票,反对派就抵制议会。政府未能肯定支持者会全数出席会议,结果会议失败。达维多维奇马上辞职,但无人能组织政府,故此他再度成为首相。反对派持续抵制政府,政府惟有以紧急法令治国。反对派谴责政府,并成立议会共同体,表示坚决支持议会制。达维多维奇难以支持大局,向国王请求马上选出立宪会议未遂,惟有辞职。
议会共同体成立由普罗蒂奇领导的政府,计划恢复正常议会,并减轻前任政府集权政策的影响。而且,他们同样反对旧政府的激烈土地改革,因而团结。少数派和部分独立代表投入普罗蒂奇的阵营,更令他刚好拥有议会大多数。不过,民主党与社民党抵制议会,令他不能取得足够代表人数。执政的议会共同体被迫用法令治国。这样,议会共同体违反了当初他们支持的原则,故此陷入困境。1920年4月,工人动荡爆发,包括铁路工人罢工。最后,普罗蒂奇辞职,中立的米伦科·韦斯尼奇接任。民主党进入政府,但社民党就因为政府采取反共措施而拒绝加入。
早前令政党分化的争议仍未结束。民主党继续坚持推行集权政策,又历陈激烈土改的需要。最后,政党因选举法意见相左,民主党在议会投票反对政府。这次会议人数不足,但维斯尼奇以此为由辞职。结果,激进党承认集权政策的必需,而民主党则放弃推行土改,正好符合维斯尼奇的心意,让他再次领导政府。然而,克罗地亚社区和斯洛文尼亚的人民党不满集权政策。普罗蒂奇因为此问题而退出政府。
1920年9月,因为牛只打印问题,克罗地亚爆发
农民起义。克罗地亚社区不满集权政策,尤其指责部长斯韦托扎尔·普里比切维奇。
立宪纷争
临时代议制通过的少数法例,包括立宪会议的选举法。王国成立之前,代表同意秘密投票,并采用普选制。他们从没想到,国家成立后有争取妇女普选权的运动,故此只是把普选局限于男性。社民党与斯洛文尼亚人民党都支持妇女普选,激进党则反对。民主党持开放态度,但没有大力宣传,故此运动失败。原则上,比例代表制可以实现,但政府采用
汉狄法,而选区又非常小,故此有利大型政党,以及有强大地区支持的政党。
1920年11月28日,选举开始,民主党获得最多议席,但仅仅多于激进党。实行临时代议制时,民主党控制政局,这次却失败。它在原属奥匈帝国的领土选区也表现甚差。这表示,民主党的集权政策,未能代表全国人民的意愿。激进党在上述地区表现也不太好,但由于它自认塞尔维亚党派,故此不成问题。最大的赢家就是反对建制的两个党派。克罗地亚共和农民党的领导人只是在选举宣传期才获得出狱,但效果比主动宣传还要见效。但是,克罗地亚社区则反对该党,不满它想加入政府。共产党同样是赢家,在马其顿尤其表现出色。小型政党取得余下议席,它们最多只是怀疑民主党的政纲。
帕希茨现下地位巩固。一方面,民主党如若实现中央集权,必须与他的激进党结盟。而且,他也谨慎观察形势,保持与克罗地亚的合作机会。激进党与民主党势力不足改变宪法,故此与南斯拉夫穆斯林组织合作。穆斯林党争取到对方在领土和土改的让步,保持
波斯尼亚的地位,并维护该地穆斯林地主的利益。
克罗地亚共和农民党认为,如若效忠国王,南斯拉夫会变成君主制国家,故此拒绝宣誓,也因此未能取得议席。其他反对派最初取得议席,后来也抵制政府,剩下很少反对票。然而,宪法通过仍需一半加一票。最后,来自马其顿与
科索沃的穆斯林组织遮美特投下支持票,这才令宪法通过。
1921年6月28日,维多夫丹宪法通过,成立单一制、君主制国家,废除了
一战前传统地域规划,建立33个省,由中央管辖。
塞尔维亚的政治家认为,塞尔维亚应当为统一南斯拉夫诸邦,正如统一意大利的
皮埃蒙特和统一德意志的
普鲁士。在王国成立后几年,克罗地亚愈来愈抗拒塞尔维亚中心的政策。
克罗地亚农民党领袖斯特耶潘·拉迪奇就因为政治原因被监禁,在1925才获释并重返议会。
1928年春,拉迪奇与斯韦托扎尔·普里比切维奇动员民族主义势力,反对政府。政府强烈反击,甚至采取死亡恐吓。6月20日,政府大多数成员、黑山代表普尼沙·拉契奇枪击克罗地亚农民党五名代表,两人当场死亡,拉契奇则命悬一线。
之后,反对派以有代表被杀为由,退出议会,并坚持举行选举。反对派于8月1日在萨格勒布会面,宣布放弃1920年12月1日的誓言,要求进行谈判,准备与议会复合。10月8日,拉契奇去世。
独裁
枪击案发生不久后,在1929年1月6日,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废除宪法,下令议会休会,并建立“1月6日独裁”。10月3日,他把国名改为“南斯拉夫王国”,并将33个省改为9个省。
1931年,他颁布新宪法,让自己独揽行政权力。男性普选制依然保留,但秘密投票被废除。宪法也规定公务员必须在任何选举支持执政党。上议院半数成员由国王任命。如要通过法例,只需要两院其一与国王同意。
克罗地亚始终反对政府。1932年,农民党宣布“萨格勒布宣言”,呼吁结束塞尔维亚霸权与独裁。政府于是囚禁多位不同意见者,包括农民党新领袖弗拉德科·马切克。但是,反对派依然继续反对独裁。克罗地亚人更要求解决克罗地亚问题。1934年,国王释放马切克,推出民主改革,并尝试让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达成共识。
不过,在10月9日,国王于
法国马赛被刺杀。凶手韦利奇科·迪米特罗夫·克林是
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保加利亚分部的活跃成员(也化名为弗拉多·切尔诺泽姆斯基),其计划由该组织、流亡分子、被打压政党激进分子,以及克罗地亚极右组织
乌斯塔沙策划。
国王去世后,其年幼长子
彼得二世继位。于是,按照国王的遗愿,三人组成的摄政团暂代政务,以国王堂弟保罗亲王为首。
1930年代末,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计划建立按种族区分的联邦行政区,内部局势更紧张。前者希望
马其顿、
伏伊伏丁那、
黑山与
塞尔维亚合并,克罗地亚则想与
达尔马提亚和部分
伏伊伏丁那合并。至于拥有多数波斯尼亚穆斯林的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双方都宣称拥有其主权。当时,
纳粹德国迅速扩张领土,令形势有变。1939年,保罗亲王任命德拉吉沙·茨韦特科维奇为首相,希望能与克罗地亚达成协议。接着,在8月26日,玛切克成为
副首相。同日,
克罗地亚省成立,更拥有独立议会,领土包括今克罗地亚与波黑西北部。
然而,当地的塞尔维亚人变成少数民族,塞尔维亚甚为关注。她也想得到更多波黑的领土。乌斯塔沙也不满领土分配,认为克罗地亚应该拥有波黑全境。
灭亡
1939年,
二战爆发。保罗亲王害怕轴心国攻打南斯拉夫,于是在1941年3月25日签署
三国公约,答应与它们合作。结果,
贝尔格莱德发生大规模示威。3月27日,18岁的彼得二世得到
英国支持,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亲王政权。杜尚·西莫维奇将军成为首相。南斯拉夫实际上不再支持轴心国,但没有正式退出三国公约。新政府反对纳粹德国,但又怕如若遭到侵略,英国将不能相助。故此,南斯拉夫承诺支持条约。虽然如此,轴心国还是在1941年4月6日侵略南斯拉夫,占领其全境。彼得二世与王室家族一同逃亡到外国。
南斯拉夫马上被邻国瓜分。
匈牙利与
保加利亚占领部分边陲地区,
克罗地亚独立国成立,而
米兰·内迪奇将军成立了“救国政府”,统治塞尔维亚余下的领土,并承认彼得二世为国王。
战争期间,盟军一直承认彼得二世为南斯拉夫国王。不过,
南斯拉夫共产党首领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带领南斯拉夫民兵对抗轴心国,渐渐得势,取得实权。1944年6月16日,铁托与王室代表、前克罗地亚省省长伊万·舒巴希奇达成协议,将双方政府合并。
1945年初,德国撤出南斯拉夫,王国重建。共产政府在12月2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民主联邦”,亦即后来的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南斯拉夫版图几乎没有变动,但是不再是王国。
行政区划
1918—1922年,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的领土按照
奥匈帝国战前相应领地划分,加上原本独立的
塞尔维亚和黑山。根据1921年的维多夫丹宪法,王国成为
单一制国家。1922年,王国分为33个省,由中央管辖,与最初分区不同。
1929年,王国改为分作9个省。政府刻意设计新省份,使之不反映民族分布和一战前的国家边界。省份以地理特征命名,根据其附近河流。首都设在
贝尔格莱德。1931年,南斯拉夫推出新宪法,轻微修改了各省边界。各省包括:
德拉瓦河省(Dravska banovin'):包括今
斯洛文尼亚大部分地区;首府
卢布尔雅那,今斯洛文尼亚首都
萨瓦河省(Savska banovin'):包括今
克罗地亚北部 (包含斯拉沃尼亚);首府萨格勒布,今克罗地亚首都
弗尔巴斯河省(Vrbaska banovin'):包括今波黑西部,以及克罗地亚的迪沃尔;首府
巴尼亚卢卡,今波黑
塞族共和国实际首都
海滨省(Primorska banovin'):包括今
克罗地亚沿海地区,以及波黑部分地区;首府
斯普利特,今克罗地亚
临海重要城市
德里纳河省(Drinska banovin'):包括今波黑、中塞尔维亚部分地区;首府
萨拉热窝,今波黑克穆联邦首都
泽塔河省(Zetska banovin'):包括黑山,以及
科索沃、中塞尔维亚、
克罗地亚、波黑部分地区;首府采蒂涅,今黑山首都
多瑙河省(Dunavska banovin'):包括今伏依伏
丁那、以及中塞尔维亚东部、克罗地亚东部;首府是
诺维萨德,今
伏伊伏丁那自治省首府
摩拉瓦河省(Moravska banovin'):包括今中塞尔维亚一部、科索沃小部;首府
尼什,今塞尔维亚南部重要城市
发达河省(Vardarska banovin'):包括今马其顿、以及中塞尔维亚南部、
科索沃东南部;首府
斯科普里,今马其顿首都
贝尔格莱德、泽姆恩(Zemun)和
潘切沃(Pan?evo)。
1939年,
南斯拉夫成立
克罗地亚省,领土包括
海滨省和
萨瓦河省全境,以及
弗尔巴斯河省、
德里纳河省、
泽塔河省和
多瑙河省部分地区,首府是贝尔格莱德。
政治
国王
首相
人口
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最初分为三个独立族群,到1929年才统称为“
南斯拉夫人”。
根据1921年的人口调查,第一语言使用者人数如下:
塞尔维亚-
克罗地亚语:8,911,509 (74.36)
塞尔维亚人 - 44.57'
克罗地亚人 - 23.5'
斯拉夫穆斯林 - 6.29'
罗塞尼亚语:25,615 (0.21')
其他:69,878 (0.58')
货币
其中央银行为南斯拉夫国家银行,货币符号YUD,币名“
第纳尔”(Dinar),辅币称“帕拉”,1第纳尔等于100帕拉(ParaS)。1931—1938年发行南斯拉夫王国硬币,币面国名始用南斯拉夫。二战后,发行南斯拉夫锌币。币面国名为南斯拉夫,取消国王像,改用双穗火焰国徽。1953年后发行的硬币币面国名为
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后发行的硬币,币面国名为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1991年后
斯洛文尼亚、
克罗地亚、
马其顿、
波黑相继独立。南斯拉夫先后铸有9套(版)硬币,面额分5、10、20、25、50帕拉币和 1、2、5、10、20、50、100第纳尔币。此外,还铸有多套铜镍锌、金、银质流通和非流通纪念币。
外交
王国成立初期,与
一战盟国关系紧密。在1920—1934年期间,它尤其与传统盟友英国和法国交好。
1920—1921年,王国与
捷克斯洛伐克和
罗马尼亚组成
小协约国,以期阻止
匈牙利向她们讨回所失领土(参见
特里亚农条约)。不过,两国参与对匈牙利的
领土扩张,王国没有支持,故此联盟不久后解散。1924年,王国与
希腊、
罗马尼亚和
土耳其成立“巴尔干联盟”,希望保持
巴尔干半岛实力均衡。1934年2月9日,联盟更进一步成为巴尔干
协约。但是,
亚历山大一世被刺杀后,南斯拉夫外交政策转变,联盟崩溃。
法西斯意大利希望向王国扩张领土。故此,1924年,意大利与受她影响甚大,或支持
法西斯主义的国家合作,包括
阿尔巴尼亚、
匈牙利、
罗马尼亚和
保加利亚。1927年,王国与
英国和
法国合作,签署了友好合作协议,令
意大利解散联盟。
亚历山大一世被刺杀后,南斯拉夫转为亲轴心国,在1935—1941年与意大利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