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价格是指
国际垄断组织利用某种
经济力量和
市场控制力量决定的价格。在
世界市场上,
国际垄断价格有两种:一种是卖方垄断价格,另一种是买方垄断价格。前者是高于商品
国际价值的价格;后者是低于商品国际价值的价格。在两种垄断价格下,均可取得
垄断超额利润。
方式
垄断价格主要有两种方式:卖方垄断价格和买方垄断价格。
在这两种垄断价格下,均可取得垄断超额利润。垄断价格的上限取决于
世界市场对于国际
垄断组织所销售商品的
需求量,下限取决于
生产费用加
国际垄断组织所在国的
平均利润。由于垄断并不排除竞争,故垄断价格也有一个客观规定的界限。
它是由
垄断行业人为制定的价格,它不受市场的影响而独立存在,是不受市场
竞争机制的调节而且是不变化的独立价格,它是市场价格中的独立的价格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不断变化,各行业的产品或商品的价格也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趋向于合理的价格。可是“垄断价格”却保持着人为所制定的价格恒定不变。
形成原因
(1)垄断价格不可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值,
垄断组织也不可能任意提高或降低商品的价格。它的变化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受竞争和供求关系的制约。
(2)垄断价格没有改变全社会商品价格总额和
商品价值总额的一致性;垄断组织通过
垄断高价或
垄断低价获取的
垄断利润,只是其他商品生产者所失去的价值部分。
(3)垄断价格的确定和变化,归根到底仍然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量的多少及其变化。因此,垄断价格只是改变了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只是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新变化。
制定方法
一,领先
价格机制。即一个行业部门中被公认为行业领导的最大的
垄断企业,根据企业的目标先确定产品的价格,其他企业随之效仿。
二,目标价格制。垄断企业根据预定目标
收益率的高低确定其产品售价,即企业根据
总成本和估计的总销售量,确定期望达到的目标收益率,然后推算价格。
三,
产品生命周期定价值。即将产品的
市场生命周期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
衰退期等不同阶段,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特征和
企业目标采取不同的
定价策略,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实现
垄断利润。
经济学推导
垄断价格的经济学推导如下:
假设需求为P=A-BQ,
假设总成本为TC=FC+CQ, 其中FC为
固定成本(fixed
cost),C为
边际成本(maginal cost,MC),假设C为固定大于零常数
则生产者(总)收益(revenue)为R=P*Q=(A-BQ)*Q=AQ-BQ^2
生产者利润(profit)为π=R-TC, TC为total cost.
生产者的
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 MR==A-2BQ ,(
总收益R对于数量Q求导,即是边际收益)
由边际利润的式子可以看出,边际利润的大小仅仅取决于边际收益的大小,而生产者为了
利润最大化,必把边际利润变为0为止,所以
MR-C=0,即MR=A-2BQ=C,
得出最优产量Q*=,
将最优产量Q*带入价格P*=A-BQ*,
得出垄断价格为P*=
形式
操作形式
形式简介
垄断高价是指
垄断组织销售商品时规定的大大超过商品价值和
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
垄断低价则是指垄断组织向非
垄断企业或小生产者购买原材料时所规定的低于
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
垄断价格出现以后,一些商品的价格经常高于或低于其价值和生产价格,但是垄断价格与价值和生产价格的背离,并不违背
价值规律。
表现
垄断组织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操纵的一种旨在保证最大利润量的市场价格。具体表现为:
1.抬高其出售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使其明显高于其
市场价值;
2.压低其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使其明显低于其市场价值。这两方面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大大高于一般利润水平的
垄断利润。
形成过程
商品的价格是以它的价值为基础的。但在
商品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商品
市场价格的决定在形式上各有不同。
在
简单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商品的市场价格直接以它的价值为中心,随着
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下波动。个别商品生产者不可能任意抬高或降低商品的市场价格。
在
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资本在各个
生产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使不同部门的
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从而价值转化为
生产价格,
资本主义企业所生产的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以生产价格为中心,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下波动。个别资本主义企业也不可能任意地决定或长期操纵某种产品的市场价格。
但在某些
采矿业和农业部门,由于存在对特别有利的土地的垄断,这种土地上生产出来的
产品价格并不是按商品的价值和生产价格来决定,而是由
购买者的需求和
支付能力所决定,这种产品的市场价格也就采取了垄断价格的形式。
自由竞争条件下出现的垄断价格只是发生在个别部门的特殊现象,它并不能影响整个
社会生产中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的运动,因而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垄断价格。在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垄断在经济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资本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使价值转化为
生产价格的过程受到了阻碍。
这样,在
垄断企业控制了生产和销售的部门里,其他部门的
资本流入较为困难。它们就有可能较长期地操纵某种产品的市场价格,使其偏离生产价格所规定的运行轨道,商品的市场价格也就表现为垄断价格,在
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价格一般不受生产价格的调节,成为一种起主要作用的价格形态。
垄断企业销售商品所规定的垄断价格,是由这种商品的
生产成本加上
垄断利润构成的,一般高于在自由
竞争条件下形成的生产价格。垄断企业为了竞争的需要,有时也压低商品的销售价格,但其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占领市场,提高商品的价格,保证最大
利润量。
垄断企业向非垄断企业和小生产者购买
生产资料(如原料、零件、配件等)所规定的垄断价格,一般则低于这些商品在自由竞争条件下的
生产价格或价值。这两方面的垄断价格,都是垄断企业操纵生产和市场的结果。垄断企业提高销售价格,就可以在生产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获得超过
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企业压低
收购价格,则可以在
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获得这种高额利润。在垄断价格上形成的高额利润转化为
垄断利润,归垄断资本家所占有。通过垄断价格,垄断资本家攫取高额利润就有了保证。
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中,垄断企业在规定商品价格上每每采取相互协调的方式。不少生产部门表面上由各个企业各自规定价格,实际上按照“
价格领导制”的原则,由该部门最大的
垄断企业首先确定商品价格,其他企业跟随定价。在这些部门中起“价格领导”作用的最大垄断企业通常先规定扣除纳税后要求达到的高额
利润率即“
目标利润率”,再围绕这个利润率计算企业在正常情况下的生产成本和目标利润,然后规定商品价格。
在某些部门内,由于几个大垄断企业势均力敌,无法形成“价格领导”,
企业定价就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但是,这些大垄断企业在实际定价过程中,又往往是相互比较,某个垄断企业率先定出的商品价格,每每带有试探性质,等其他企业作出反应以后再来确定商品的
实际价格垄断企业之间在规定垄断价格过程中进行相互协调、作出妥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削价竞争,使垄断价格在一定水平上保持了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各个垄断企业自身在规定垄断价格中从
最大利润原则出发,以高额利润率为企业定价的首要目标,从而确定市场价格的
波动幅度。因此,这种垄断
价格形成的制度,保证了垄断企业较长期地获得大大超过
平均利润的
垄断利润。
价值分析
垄断价格的出现并不是对
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在
垄断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进一步发展形式。首先,垄断价格以价值为界限,整个社会商品的价值总额并不因为垄断价格的存在而有所改变,在垄断条件下社会上商品的价格总额仍同它们的价值总额相一致。马克思说:“如果
剩余价值平均化为
平均利润的过程在不同生产部门内遇到人为的垄断或自然的垄断的障碍,……以致有可能形成一个高于受垄断影响的商品的
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垄断价格,那么,由
商品价值规定的界限也不会因此消失。某些商品的垄断价格,不过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具有垄断价格的商品上”(《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 973页)。
这一原理同样可以用来说明
垄断企业销售产品时所规定的垄断价格。其次,垄断企业不可能不受限制地提高其产品的销售价格,也不可能不受限制地压低买进商品的收购价格。这是因为,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也不能消除同竞争相联系的资本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企业同非垄断企业的竞争、
替代品生产者的竞争、国外商品的竞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垄断价格的形成起一定的制约作用。
垄断企业在规定其销售价格时,也得考虑到价格同供需之间的关系,以及销售量(从而
生产量)同单位生产成本之间的关系;在规定其收购价格时,也必须把价格尽可能地维持在使非垄断企业得以生存的水平,并使它们得到一定的
利润收入。反映在垄断企业的实际定价过程中,也就表现为垄断企业在重点考虑目标
利润率的同时,兼顾其他
定价目标。例如,流行在美国各大企业的“
完全成本”
定价法,就是按照市场供需情况定出销售额指标,再在这一指标上分摊
固定成本,然后加上目标利润和
管理费用。所以,在垄断价格的形成过程中,
垄断企业事实上不得不考虑客观
经济规律的作用,不得不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来源
垄断资本家通过垄断价格而多得的价值,有一部分是来自本企业所生产的
超额剩余价值。因为,由于
垄断企业垄断了优越的生产条件和先进的
生产技术,垄断企业的
雇佣劳动者就可以长时期地保持较高的
劳动生产率,经常提供超额剩余价值。另一部分则来自价值和
剩余价值的转移,其中包括:本国
无产阶级在高价购买
生活资料方面所损失的价值;本国垄断企业以外的
资本主义企业在流通中所丧失的部分利润;本国农民和其他小生产者被迫低价出售产品和高价购买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方面所损失的价值;其他国家、特别是殖民地和附属国以及经济落后
国家人民在上述情况下所损失的价值。
因此,垄断价格不过是在垄断统治的条件下,使价值和剩余价值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集团的再分配的一个杠杆,整个社会的价值总额仍然不会发生任何改变,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也不会发生任何改变。垄断价格作为
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
经济范畴,不仅体现了垄断资本对无产阶级剥削的加强,而且也体现了垄断资本对小生产者的榨取和掠夺,以及在
剩余价值再分配中对
垄断企业以外的
资本主义企业的排挤和损害。所以,垄断价格的形成和发展,必然会激化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各种矛盾。
影响因素
垄断价格是造成
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停滞和腐朽趋势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
垄断企业可以从规定垄断价格来获取高额利润,而不是像垄断前的
资本主义企业那样,只有依靠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样,
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的动因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消失了。其次,在垄断价格规定后,技术进步必须以保证和扩大高额
垄断利润为前提,否则就会受到人为的阻碍,
列宁指出:“既然规定了(虽然是暂时地)垄断价格,那末技术进步、因而也是其他一切进步的动因,前进的动因,也就在相当程度上消失了;其次在经济上也就有可能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
列宁选集》第2卷,第818页)。
理论界的争鸣
垄断价格是帝国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在
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内,有关垄断价格的问题存在着一些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垄断价格不是一般的市场价格,它是
垄断企业为了从不同产品和同一产品在不同时期的销售中获得高额利润总量,而以企业的目标价格为基础所形成的一种
价格体系。实际的市场价格则以这种垄断价格为基础。还认为,作为市场价格调节者的垄断目标价格或垄断价格,一方面以
商品价值为基础和界限,另一方面又要受到
生产价格的影响和制约。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不同目标价格组成的垄断价格体系是垄断企业在制定价格中采取的
价格策略,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不能成为市场价格的客观调节者。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一方面由于垄断的存在,
利润率平均化受到了排斥和阻扰,产生了同生产价格相背离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竞争的存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趋势继续发生作用,对背离生产价格的趋势起着制约作用。这两种趋势的对立、相互渗透和交替,使生产价格在垄断条件下发生了扭曲和变形,从而形成了垄断生产价格,它是垄断价格的客观调节者。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注意到,战后
科学技术革命和大企业多样化经营的发展,对垄断价格的形成产生了新的作用和影响。
科技革命加速了产品的更新换代,使以垄断某种产品为特征的垄断价格较快地发生变化,特别是“
信息革命”的到来,必然会冲击以封锁信息为内容的垄断价格。同时,大企业多样化经营的发展使大
垄断企业在一些非垄断部门从事
经营活动,因而这些大企业总的价格体系既有
垄断性又有
竞争性,需要给垄断价格赋予新的含义。垄断价格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将会有进一步的展开。
其他信息
首先,垄断价格的制定不能无限抬高到极大地脱离价值的地步。
其次,垄断的形成并不能增加
价值总量,全社会商品价格的总额仍然只能等于
商品价值总额,垄断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必然和另外一些非
垄断企业或小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价格对价值的反向偏离相对应。
第三,通过垄断价格所获取的
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是雇佣工人创造的
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所以,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的出现,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相反,是价值规律在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