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区制
拜占庭政治制度
拜占庭军区制(Themes 或 Themata)又称塞姆制、农兵特辖区,是一种军政合一的政治制度。其主要特征为:以军区代替行省,亦农亦兵,由主管军事的将军进行统治;军区获得相应土地,建立军屯制度,将自由农民编入军队,分配其世袭份地,让其成为“兵农合一”的屯田兵,向国家缴纳土地税、人头税等,但不服公共劳役;对军队将领进行大量的土地封赐,以土地收入作为其基本薪俸。
制度内涵
军区制事实上是一种将小块土地委任给士兵耕种的屯田体制。这些务农士兵从严格意义上讲仍是军事单位,且其耕作土地仍归属国有。正因其运作特征,得以降低士兵薪饷,并且士兵个人一旦接受了屯田协议后,即代表同意他们的后代仍在军区中同时承担军事与农务工作,这也同时减少了对不受欢迎的征兵制的需求,也能更加节省地维持军队。军区制也能保证在新征服的土地上进行垦殖作业,因为在征服战争中总是有大量土地被并入公共土地。
在军区制下,军区将军(strategos)拥有了最高的地区管理权。军区将军事实上不仅拥有在军事层面上的指挥权,同时还建有行政与军事司法权。
来源
设立背景
在整个六、七世纪,东罗马帝国四面受敌,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萨珊帝国从东部的叙利亚埃及安纳托利亚方向向帝国施加压力;斯拉夫人阿瓦尔人在定居巴尔干的同时侵扰着希腊地区;伦巴第人占领了北意大利,在亚平宁半岛几无敌手;在七世纪,穆斯林征服了埃及和叙利亚,并旋即导致了东罗马帝国在领土和人口上的巨大损失。帝国业已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为了应对空前的生存危机,帝国开始了彻底的改革重组,开始对军事、政治、经济管理体制进行大规模改革。
名称来源
军区制的起源与早期特征在学术界中存有广泛争议,“军区”一词本身就暧昧模糊,它既能指一种军事占据、亦能指一种行政区划。“军区”(Thema)一词的词源亦有待考证,但多数学者均认同君士坦丁七世的记录,即“军区”一词起源于希腊语“tithemi”,即“部署配置”,通常代指驻扎在新成立省份的军事序列,在军区制确立后才指代军队驻扎的地区。也有认为 Thema 一词来自于希腊语“Θεσηs”,意为“花名册”,或是来自于阿尔泰语的“Tuman”,意为“万”。
建立时间
军区的具体建立时间也未在学界达成一致。二十世纪时,人们都认为军区制由希拉克略建立在拜占庭-萨珊战争时期。但近年的研究更倾向于将军区制的创立后推到君士坦斯二世在位期间。
与年代问题相关的部分同样对应着社会与军事改制。传统观点认为,军区制的建立同样意味着新型军队的形成,不同于以往过度依赖外国雇佣军,军区制下的拜占庭士兵多为在国家分配的军用庄园中的农兵。但更多近年的学者们认为,军区制的形成并未形成冲击性的社会影响,它不过是对6世纪以来的既存趋势进行了合理的拓展。
历史沿革
前身:总督区
起初,东罗马帝国延续了晚期罗马帝国军政分离的原则。在四世纪,君士坦丁一世就在戴克里先皇帝改革的基础上对帝国军队进行调整,将原罗马军团按军事功能重新编制。到五世纪,帝国军队五大主力中,两支驻守多瑙河前线,一支驻守幼发拉底河上游,两支常备军(Obsequium)驻扎首都地区。
至公元六世纪,由于查士丁尼一世西征的需要,野战军(comitatensis)的人数略有增加,皇帝将军权赋予了饱受兵燹的小亚细亚诸省总督。更重要的是,查士丁尼创建了兼具军事权限与行政权限“军务监区”(quaestura exercitus),并且废除了作为行政区划的埃及管区,在原先的各行省重新任命身受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都督(Dux)。莫里斯皇帝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在查士丁尼新近夺回的西部行省成立了拉文纳阿非利加总督区(exarchates)[1],并将军权与行政权一并委于总督(拉丁语:vicarius;希腊语:exarch)。就其根本意义而言,这是一种在安全状况堪忧的行省中,承认并且确定地方军官拥有高于民政官员的突出地位。这直接颠覆了作为戴克里先改革基础的军、政分离原则。
然而,此时的总督区中,各级权力机构与其他省区无异,军、政两大系统依然保持相互独立,只是在两个系统之上由总督总揽军政事务。
七世纪:雏形
在埃及、叙利亚沦陷后,希拉克略一世在小亚细亚的残留领土安置撤退的军队;到君士坦斯二世时期,帝国开始无法支付军人的薪金和装备。为了节省开支,只能允许士兵出钱购置土地、或给予皇室庄园,使军队自行维生。最早的一批军区逐渐在帝国东部形成,军区在东罗马帝国中的地位开始越来越重要。每一个军区下辖区域都十分广大,包含了数个行省。与总督区制不同,在军区制下不但由军区将军总揽军政大权,军区的各级权力机构也按军事建制设立,行政权力附属于军事系统。然而,军区将军的权力局限于农兵集团,普通民众依然受行省机构管辖。行省、军区两种制度并行于帝国东部。
1. 第一批军区
第一批的四个军区分别为:安置亚美尼亚野战军(Armeniae)的亚美尼亚军区、安置东方野战军(Orientem)的安纳托利亚军区(意为“东方驻军”)、安置色雷斯野战军(Thracias)的色雷斯西亚军区(意为“色雷斯驻军”,切勿与后来设置的“色雷斯地区军区”混淆)、以及安置中央常备军的奥普希金军区(意为“扈从军团”)。此外,为了抵抗穆斯林的海上扩张、分担君士坦丁堡舰队的任务,还设有非正式的海上军区(θέμα ναυτικόν)——卡拉比西安军区(希腊文:Καραβισιάνοι;英文:Carabisian。意为“船民军区”),可能由来自原伊利里亚野战军(Illyricum)或者军务监区的残余军队组成,管区主要包含了小亚细亚的南部海岸和爱琴海诸岛。将军的治所尚不清楚,推测可能为罗得岛凯阿岛萨摩斯岛等。
2. 新军区的成立
为了限制军区将军的势力、或是更有效地执行军事任务,原有的军区经常被拆分。例如奥普希金军区就因为屡次参与叛乱而被拆出两个新军区——布塞拉里亚军区(意为“部曲军团”)和奥普提马顿军区(意为“菁英军团”);而为了加强巴尔干地区的防御,681年奥普希金的色雷斯部分成立了色雷斯军区,而689年卡拉比西安军区则分割出希腊军区。同样,卡拉比西安军区也于718~730年间解散,由基比拉奥特军区等一些更小的海上军区取代。
新军区成立时,其他军区的一些部队会脱离原军区,作为新军区的军队核心。如利奥六世组建哈尔希安军区时抽调了布塞拉里亚军区的三个军团、亚美尼亚军区的两个军团和一个旅(turmai)、以及卡帕多西亚军区的一个军团。
3. 军区制与其它制度并存
在这段时间,意大利总督区和阿非利加总督区的组织结构也在向军区制转变。然而一直到八世纪,其他行政制度依然存在。在697年迦太基沦陷后,撒丁军区和西西里军区相继建立,但意大利本土的控制权依旧在拉文纳总督的手中。与此同时,在克里特岛克里米亚的赫尔松(Cherson)则建立了独立的殖民总督府(archontiai)。
八至九世纪:成熟
直到八世纪末至九世纪初的尼基弗鲁斯一世时,东罗马帝国才不再沿用旧行省(eparkhai)的财政、军务制度,而以军区为单位各自运行。这一进程在九世纪中叶趋于成熟,并使军区在包括帝国西部在内的全国范围内取代行省制。
尼基弗鲁斯一世推行的军事联保制促使稳定的农兵阶级出现,其中涌现了大量新贵,被称为“边民”(akritai)的军事贵族开始在东部出现。在八世纪末至九世纪初,拜占庭边境地区的居民逐渐自发组织起准军事组织,防御阿拉伯的进攻甚至主动出击,其中的农兵领袖被称为“边民”,而边民贵族所建立的一系列的小规模前线防区被称为“要冲区”(kleisourai,字面意为“山路”)。
“要冲区”本指一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筑堡壑谷,后转指兼具进行游击作战与抗击中小规模敌袭任务的独立作战指挥单位,并随后逐渐升级为全编制的标准军区。边民贵族往往把要冲区当作自己的封土,过类似封建主的生活。军区土地拥有者的幼子也通常住在边界地区,补充边境的守备力量。杜卡斯家族、科穆宁家族等都是边民出身。
十至十一世纪:盛极而衰
马其顿王朝时期,军区制得到了发展,主要的标志便是都督区/ 督军区的出现。军区制、农兵制在达到顶峰的同时,也开始出现衰退的苗头。
1. 小军区与新军区的建立
九至十世纪,东罗马在新占土地上成立了一批新的军区,其平均面积要小于在七、八世纪建立的军区。与此同时,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小军区”(μικρὰ θέματα)或“亚美尼亚式军区”(ἀρμενικὰ θέματα)的新型军区。这种军区明显区分于“大军区”或“罗马式军区”:
2. 都督区和督军区的建立
小军区适于守备、不易作乱,但难以应对大规模入侵。为了协调多个前线小军区回击大型侵扰和进行持久进攻作战,在地区都督(希腊文:δούξ;英文:dux/ duke)、督军(希腊文:κατεπάνω;英文:katepano)领下的区域性指挥部——都督区(希腊文:δουκα̑τον;英文:Doukaton/ Ducate)、督军区(希腊文:κατεπανίκιον;英文:katepanate/ catepanate)得以建立。三个最初的督军区为尼基弗鲁斯二世在帝国东部设立的安条克、喀尔狄亚、美索不达米亚都督区。同时,在意大利也设立了意大利督军区(希腊文:κατεπανίκιον Ἰταλίας;英文:Catepanate of Italy)。
3. 土地-兵役制的崩溃
首先,对军区制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带来兵役-土地制度的崩溃,最终导致农兵阶层的消失和军区制度的瓦解。帝国政府一直无法阻止农兵抛售土地以避免兵役,随着时间的推移,军区将军和其他高级军官成为大地主,利用他们军政合一的权力将他们的土地变为世袭的半自治封邑,而军区农兵则开始变为类似于私人部队的形式。尽管一系列法令先后颁布,但严苛的税负还是使越来越多的军区自耕农最终还是沦为佃农(paroikoi),他们的土地则并入将军们的封邑。这严重影响了军区作战部队的数量。据波斯人 Hudud al-Alam 于982年的记录,每个东部军区只能集结 3000~6000 人,而拜占庭人在970年的记录则称每个军区提供的部队不足 3000 人。
此外,统治阶级的缠斗也导致了土地-兵役制的瓦解。十世纪,军区将军与贵族官僚间爆发了激烈的内讧。在巴西尔二世去世后的三十年间,平均每年都有大规模军区叛乱。政治斗争中,为了打击政敌的军事基础而采用的手段严重打击了军区制:为了报复,贵族官僚在平息叛乱后必然解散部队、或把农兵的服役义务转换为缴纳免役税(adaeratio)、或把将军解职甚至处死、或拒付剩余农兵的工资或维护费。最具代表性的是君士坦丁九世,他将东部亚美尼亚地区的依伯利亚督军区(Catepanate of Iberia)约五万人的部队完全解散,改为服兵役为务农缴税。
4. 军区部队的边缘化
同时,对中央军的依赖导致对军区部队的忽视。随着军区制的衰退与瓦解,逐渐形成了中央军-地方军的体系,极具机动性的职业军人——战团(Tagmata,或译拜占庭皇家近卫军团)的地位迅速跃居于各内戍军区农兵部队之上。从十一世纪早期开始,越来越多的农兵都选择用缴纳现金的方式来逃避服役。而此时前线将领都有能力来应对大多数的本地安全威胁,这样一来军区系统就难免遭到事实上的削弱。御林军(scholai palatinai)、守夜团(exkubitoi/ exkoubitores)、哨兵团(arithmos/ vigla)、冠军团(hikanatoi)、不死团(athanatoi)、领军团(stratelatai)等战团逐渐成为东罗马帝国军队的核心。此外还有负责城防的百万团(numeroi)和城墙团(Walls)、负责战团后勤的菁英团(optimatoi)、帝国舰队(basilikon ploimon)和外籍士兵组成的友伴军团(hetaiteia)等也按照战团而非军区的形式来组织。
最后,佣兵数量稳步增加,并制约着军区部队的势力。在十一世纪,贵族官僚与军事权贵在内斗时往往用佣兵部队来代替不满编、训练差乃至已解散的军区部队;而军区将军们也更加频繁的雇佣佣兵作战。大部分佣兵部队都是在拜占庭在曼齐刻尔特会战惨败后部队重建中出现的。安娜·科穆宁娜称这些他父亲阿莱克修斯一世在位时的佣兵们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步兵和骑手”。在十一世纪中期,拜占庭大部分军团的过半数部队都是来自突厥、佩切涅格、塞尔维亚、罗斯的外族佣兵。许多部队自成一体,有自己的领袖,由帝国的附庸国和封臣供养。这样的部队被称为“蛮族盟军”(Symmachoi),就像古罗马的“辅助部队”(Symmachiarii)那样。然而佣兵的忠诚永远难以信任,因而必须开战前就拿出赏金或者其他高额鼓励。而当工资无法按时支付时,佣兵临阵脱逃或者直接抢劫拜占庭领土。
以上这些问题共同导致了军区军力的衰退和恶化。到了十一世纪,所剩无几的安纳托利亚军区部队“……贫穷困苦并缺乏装甲,他们没有剑和其他兵器……而用猎叉和镰刀代替……而且他们也没有马和其他装备。因为已经很久没有皇令召集他们上战场,他们的工资和装备维护费早已被挪用了。”
蜕变与消亡
参见词条:普洛尼亚制度
普洛尼亚制起初是一种采邑制,在十一世纪中期、君士坦丁九世治下出现。地主在获得土地的同时,需要纳税或是服兵役。与军区制的土地拥有者不同,普罗尼埃制下土地不能继承(至少在13世纪之前如此);相应地,拥有土地的采邑主(pronoiarios)需缴的税以及现金和实物租金都少于军区农兵。
曼齐刻尔特战役的惨败后,拜占庭人逐渐丧失了小亚细亚的全部土地,土地和人口的丧失使得原有的经济体制崩溃,直到阿莱克修斯一世上台时,拜占庭人已经没有财力和人力组建新的部队。残存的军区部队和战团也在底拉西乌姆会战中消亡,原有的中央军-地方军体制也瓦解了。因此,阿莱克修斯一世不得不全面推广采用普洛尼亚制(Pronoia)。
在普洛尼亚制实行之初,大部分采邑主都来自科穆宁家族。采邑主与军区制的结合最终导致帝国的封建化,作为大地主的督军逐渐割据一方,普洛尼亚制也逐渐从采邑制蜕变为封建制,都督区和督军区也逐渐转变为独立性更强的“公国”。
2. 尾声
随着军区制的衰落,在十三世纪时,strategos 一词开始指一般意义上的“将军”而不是军区将军。在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破君士坦丁堡后,拜占庭流亡政权尼西亚帝国曾经一度复兴过军区制,并在东欧国家的帮助下消灭了十字军和威尼斯人建立的拉丁帝国,但皇帝的分封很快毁灭了刚刚复兴的军区制,并让本已一贫如洗的帝国从此一蹶不振。1453年,奥斯曼人进攻君士坦丁堡时,军区制和与军区制相关的名词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彻底消失了。
组织结构
军官阶层
在十世纪大部分军区由军区将军(Strategoi)指挥。十一世纪起,军事权力逐渐集中到都督(Dux)和督军(katepano)手中,到十二世纪时,大部分军区长官都成为“都督”,军区将军的权力逐渐局限于军事。此外,奥普希金军区长官称为“野战军司令”(Komes/ Comes),奥普提马通军区长官称为“长官”(Domestikos/ Domesticos)。
军区首脑配备全职的百人私人卫队(Spatharioi),由百夫长(Kentarchai spathariorum)指挥。这支卫队数量各军区各不相同。
2. 其他军区行政官员
军区将军有行营统领(希腊文:κόμης της κόρτης;英文:Count of the Tent)作为辅助。此外,军区将军还有三个行政官员助理——管理财政(包括军饷)的书记长(Protonotarius),管理法律、监督吏治的裁判官(Praetor)和管理税务、兵源和其他收入的登记官(Chartularius/ Chartulary)。
十一世纪后,军区将军的行政权力逐渐被流官的司法官(kritai)取代。司法官原本也是军区将军的属官,但在十一世纪中期之后便不再对军区负责。
3. 其他军区将领
军区将军之下为军区副将(turmarchs/ topotērētēs ,或译万夫长/ 守备),通常由军区将军的代表(ek prosōpou)担任,品级为白衣侍卫(kandidatos)、带御器械(spatharios)或是带御器械白衣侍卫(spatharokandidatos)。东部军区的军区副将年俸为216诺米斯玛塔,西部军区的军区副将年收入为144诺米斯玛塔。有时以古名“旅长”(希腊文:μεράρχης,merarchēs)代指。
军区副将之下有千夫长(drungary)、旗长(Komes/ kometes)以及步军百夫长(centarch)、马军百夫长(count of the hetaeria)、掌管十人小队的什长(decarch)、以及掌管五十名骑兵的马军小队长(tribune)等等基层军官。
农兵阶层
军区部队的主要成员为农兵(stratiotai),他们以世袭的兵役(strateia)来换取土地。农兵平时务农、战时赴戎。兵役-土地制度最基本的原则是,保证农兵家庭对所属土地不可侵犯的世袭权力 (stratiotikos oikos)。只要继承父辈的军事义务,农兵的长子便可以继承土地。
农兵主要依靠土地生活,领取一份固定的微薄薪水(rhoga)作为补贴,按照四年一轮换的制度(君士坦丁七世在十世纪称之为 “旧制度”)发放。部队也按种类分发各种口粮(annonae)和饲料(capitus),或者在每次皇帝登基之时以及其后每五年一次,换算成等价的现金发放(按照固定的汇率)。除此之外,他们也享受除了基本税收、土地税(synone)和房产税(Kapnikon)以外的税收豁免。作为相对富裕的自耕农,许多军区士兵有仆人甚至奴隶,但也正如利奥六世在《战术》中所说,只有收入较高的农兵才能拥有优质的装备。大部分农兵则相对贫困,因此尼基弗鲁斯一世在九世纪初立法规定几名穷困的士兵用收入共同供养一名士兵的装备,而巴西尔二世推出的联保税法(allelengyon)则要求大地主为自耕农们支付额外的税金。
农兵装备通常不达标,而且往往无法保证统一形制。尽管还有像君士坦丁堡中央部队那样穿同一颜色军服的情况,但最好的情况也只有盾牌、枪上的旗帜和纹章是以军区为单位统一形制的。即使在他人帮助下也没有能力供养一名装甲骑兵的人会被逐出军区农地,成为非正规军(俗称“偷牛贼”),负责为帝国的诸多堡垒运送补给。逃兵也受同样的惩罚。
行政区划
军区制同时也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十世纪时,在军区制下的东罗马帝国地方政权以如下方式组织:
军队建制
由于各军区建立的时间有前有后,其人数、兵种也不同,因此在编制上也不一样。
规模与军区
据利奥六世的《战术》记载,每个军区可以提供多达4000人的顶级骑兵,他称之为 Kataphracioi,大概骑乘着有全马甲或半马甲的战马,而其他部队大概装备和训练都达不到这一水平。紧急时刻,召集临近军区的顶级部队迎敌效果明显比用二流部队防御要好。利奥也指出,不必召唤超过4000人的援军,东部军区就可以集结三万骑兵迎敌,并保留一支健全的预备队。
此外还有军区步兵,但他们留下的信息很少。他们有可能无法获得军区骑兵那样的军屯农地,而是靠临时征召集结,尽管也有一些人被长期雇用,在永固工事中服役。《战术》模糊的提及每个军区大约能召集 24000 步兵,可能也和骑兵那样分成一等和二等,他们可能大部分是轻装部队。
东部各军区
辖区不同,人数不同的各军区部队数量很明显各不相同。而据两位阿拉伯地理学家伊本·法基赫(Ibn al-Fakih al-Hamadhani)和科达玛(Kudama b.al-Djafar al-Katib)于十世纪初的记录,各东部军区的部队数量如下(两人的数据很可能仅仅计算了作为拜占庭军队支柱的骑兵):
* 此时可能已经因之前频发的暴乱(最后一次暴乱记录出现于773年)而被拆分。
** 以下军区被伊本和科达玛遗漏。
*** 斜体军区改编自要冲区。
西部军区与海上军区
两人的记录中没有包括西部军区。西部军区总是被当作比有更重要的战略意义的东部军区低一级的机构,部队编制也似乎相应的少一些,如尼科波利斯、凯法利尼亚军区仅有1000人,西西里和希腊也仅有2000人:
* 斜体军区改编自要冲区。
十一世纪后的小军区和新军区
在军区制的顶峰时期,东罗马帝国在东、西部都实现了扩张,在意大利、巴尔干、安纳托利亚建立了一系列新军区,同时安纳托利亚地区建立了众多小军区、又称“亚美尼亚式”军区。多数记载在《拜占庭百官志》(Escorial Taktikon)中。
十二世纪后,科穆宁王朝、尼西亚帝国也建立了一系列军区。然而此时作为一种经济、政治制度的军区制已经不存在了。
军区制的作用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06 09:44
目录
概述
制度内涵
来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