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将原本不流通的
金融资产转换成为可流通
资本市场证券的过程。形式、种类很多,其中
抵押贷款证券是证券化的最普遍形式。指把欠流动性但有未来
现金流的信贷资产(如银行的贷款、企业的
应收账款等)经过重组形成资产池,并以此为基础发行证券。从广义上来讲,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以信贷资产作为
基础资产的证券化,包括住房抵押贷款、
汽车贷款、
消费信贷、信用卡账款、
企业贷款等信贷资产的证券化;而开行所讲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即针对企业贷款的证券化。
发展历程
2005年4月,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发布《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将
信贷资产证券化明确定义为“
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机构,将信贷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
受益证券,以该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支付资产支持证券收益的
结构性融资活动”,中国银监会于同年11月发布了《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监督管理办法》;同时,国家税务总局等机构也出台了与信贷资产证券化相关的法规。
银行的信贷资产是具有一定数额的价值并具有生息特性的货币资产,因此也具备了转化为
证券化金融工具的可能性。在银行的实际业务活动中,常常有存款期限短而
贷款期限长或
资产业务扩张需求快于
负债业务提供的可能性等种种情况,这样就产生了银行的流动性安排和
资产负债管理等新业务需求。
2015年1月,
银监会近日已下发《关于中信银行等27家银行开办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资格的批复》,27家
股份制银行和
城商行获得开办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
主体资格。
业内人士认为,该文件的下发标志着信贷资产证券化
备案制的
实质性启动,即获得开办资格的机构不再走原有单笔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审批流程,只需在产品发行前进行备案登记即可。
虽然此次已有27家银行获得业务资格,但包括发行大户
国开行在内的
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大行均缺席。此次27家获得资格的银行中大部分已发行过资产证券化产品,这27家银行全部为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是由主管上述两类银行的银监会银行二部主导批复的。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外资行等机构的相关业务资格,将由对应的主管部门批复发布。
按照银监会此前发布的《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备案登记工作流程的通知》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证券化产品前需进行备案登记,已备案产品需在3个月内完成发行,3个月内未完成发行的须重新备案。
发展模式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
发达市场国家特别是美国出现了一种信贷资产证券化趋势,其一般做法是:银行(亦称原始权益人)把一组欲转换成流动性的资产直接或间接地组成资产集合(亦称资产池),然后进行标准化(即拆细)、证券化向市场出售。
中国的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始于2005年,此后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等银行,发行了多款信贷支持类证券。随着2008年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内地信贷资产证券化陷入停滞。2012年中国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
2013年11月18日,国家开发银行在
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2013年第一期开元铁路专项信贷
资产支持证券”,本期资产支持证券仅分为一档优先档资产支持证券,总额为80亿元。本期证券是2013年8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中首单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基础资产池为国家开发银行向
中国铁路总公司发放的中期
流动资金贷款。
从全球情况看,信贷资产证券化目前有
代表性的模式大致有三种:一是
美国模式,也称
表外业务模式,二是欧洲模式,亦称表内
业务模式,三是
澳大利亚模式也称准表外模式。这三种模式的主要区别是已证券化资产是否脱离原始权益人的
资产负债表,资产证券化活动是
直接操作还是通过一定的载体或中介进行。
信贷资产证券化
CLO市场提前入夏,仅5月一个月内就发行了总额为284.8亿元的CLO,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一直以来,CLO市场的
叫好不叫座状态有所改善。
“与之前互
抬轿子的情况不太相同,已经有出现较多自主投资者;而且鉴于利率下行空间有限,发行主体对当前的
发行价格也比较认可,CLO发行赶场明显。”一位投行人士对《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12年9月份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以来,金融机构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已经超过1000亿元。
CLO发行赶场
2012年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以来一直没能突破“叫好不叫做”,甚至有人认为是监管机构的“一厢情愿”,因为试点
资产质量较高,发行人证券化出表动力不足;另外,
收益率并不具有竞争力,投资人兴趣也不高。
但5月份CLO的发行却明显有“赶场”的意味儿。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统计,5月份总计发行284.8亿元CLO产品,创出中国CLO历史上的单月发行最高纪录。
融资模式
传统的融资模式包括
直接融资模式和
间接融资模式两大类,而资产
证券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创新的融资模式。
直接融资是借款人
发行债券给投资者,从而直接获取资金的融资形式。该模式对借款人而言减少了交易环节,直接面向市场,能降低
融资成本或在无法获得贷款的情况下获得融资,但是对投资者而言风险较大,对于风险的评审和管理主要依赖于投资人本身。
间接融资是通过银行作为
信用中介的一种
融资方式,即投资人存款于银行,银行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在此过程中,银行负责对于
贷款项目的评审和
贷后管理,并承担贷款违约的信用风险。该模式的资金募集成本低,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小,但银行集中了大量的风险。信贷资产
证券化是银行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再将这部分贷款转化为
资产支持证券出售给投资者。在这种模式下,银行不承担贷款的信用风险,而是由投资者承担,银行负责贷款的评审和贷后管理,这样就能将银行的信贷管理能力和市场的
风险承担能力充分结合起来,提高融资的效率。
意义与目的
宏观意义
1、落实“
国九条”,丰富资本
市场投资品种。《
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3号)明确提出:“加大风险较低的固定收益类证券产品的开发力度,为投资者提供储蓄替代型证券投资品种,
积极探索并开发资产
证券化品种”。开行将优质的中长期基础设施贷款进行证券化,形成一种具有稳定
现金流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了参与国家重大“两基一支”
项目建设的渠道,
分享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收益。
2、提高
直接融资比例 ,优化
金融市场的
融资结构。我国的
金融体系中
银行贷款所占比重过高,通过信贷资产
证券化可以将贷款转化为证券的形式向市场直接再融资,从而分散银行体系的
信贷风险,优化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
3、实现信贷体系与
证券市场的对接,提高金融
资源配置效率。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可实现信贷体系和证券市场的融合,充分发挥
市场机制的
价格发现功能和监督
约束机制,提高
金融资源的
配置效率。
微观目的
1、引入
外部市场约束机制,提升银行的运营效率。信贷资产
证券化为银行体系引入了强化的外部市场约束机制,通过严格的信息披露,市场化的
资产定价, 提高了
信贷业务的透明度,能促使银行加强
风险管理,提升运营效率。
2、拓宽
开发性金融的融资渠道,支持经济瓶颈领域建设。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可
盘活存量信贷资产,引导
社会资金投入煤电油运等经济发展瓶颈领域的建设,拓宽了开发性金融的
融资渠道,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
3、优化开行的
资产结构,为开发性金融提供市场出口。开行作为批发性的政策性银行,其信贷资产客观上存在长期、大额、集中的特点。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优化开行的资产结构,运用市场机制合理分配政策性金融资产的风险与收益,为
开发性金融提供市场出口,促进开发性金融的良性循环。
实施程序
基本过程
信贷资产
证券化的基本过程包括资产池的组建,
交易结构的安排和
资产支持证券(Asset Backed Securities, 简称
ABS)的发行,以及发行后管理等环节。
信贷资产证券化
通过上述过程,信贷资产的
形态发生了转化,从原始的诸多离散贷款形式,转化为系列化的证券形式。也就是说,
证券化的过程可以描述为:银行将贷款进行组合打包,并切割为证券出售。这样,通过贷款的组合能有效分散单个贷款的
特定风险;将贷款包拆细为标准化的证券,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通过对
资产支持证券的结构划分,能满足不同的
投资需求。
信贷资产证券化
交易结构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一般是由发起人将信贷
资产转移给一个
特殊目的实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简称
SPV ),再由该特殊目的实体发行
资产支持证券。根据SPV构成的不同形式,可分为
特殊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 Company,简称SPC )、
特殊目的信托(Special Purpose Trust,简称SPT ),以及基金或理财计划等类型。根据我国的法律和政策情况,采用信托模式是目前国内信贷资产
证券化较为可行的模式。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目标是通过一定的
法律结构安排将信贷资产转化为可交易的证券,确定证券化各参与方的
法律地位、风险和权益。就开行而言,要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法律要求。实现有限追索,即ABS投资者的
追索权仅限于被证券化的资产及该资产相关的权益,而与发起人(开行)和发行人(
信托公司)无关;实现
风险隔离,即被证券化的资产与发起人(开行)和发行人(信托公司)的
其他资产的风险相隔离。
2、会计要求。实现表外
证券化,符合
国际会计准则IAS39R关于资产终止确认的标准,即满足风险、收益和
控制权的实质转移,从而将被证券化的信贷资产移出发起人(开行)的资产负债表外。
3、市场要求。实现ABS的
公募发行与流通,符合有关
证券公开发行与上市的法规和监管要求,切合
市场需求并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根据上述目标,我们提出了交易
结构设计的基本思路。
该
交易结构的核心是利用
信托财产独立性的
法律特征,开行将信贷资产设立
他益信托,通过信托公司发行代表
受益权份额的ABS指定信托财产的受益人,从而在法律上实现风险隔离和有限追索,并且符合国际会计准则IAS39R关于资产终止确认的标准,实现表外证券化。
在初始阶段,我们从存量的信贷资产入手,选择
证券化的资产池。今后还可以考虑增量信贷资产与证券化的结合,即从证券化的目标出发,来评审发放
新增贷款,构建增量资产池。在发放之日同时实现证券化的操作。这样,就能实现客户与市场的直接对接,不占用银行的信贷额度,解决
存量资源对于不同管理资产渠道的供给矛盾,迅速做大表外管理资产的规模。
操作原理
金融机构将大量规模很小的抵押贷款聚集成一个组合,划分为若干标准化的金额,并将对这些利息和本金的要求当作
证券销售给第三方。这就使原本不流通的资产变成可
流通性的证券。
例如:某银行甲贷出许多
住房贷款,经过组合,甲向公众卖出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甲卖出证券,从公众那里收回了贷款),到期,购买证券的公众(投资者)得到甲从借款方得到转交的本和息;甲银行由于为借款方和投资方服务,得到服务费用。
在美国,有的
抵押贷款证券向
购买者提供所有权;有的抵押贷款证券向购买者提供债权。
中国政策
2013年8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
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统筹
稳增长、
调结构、促改革,金融支持有着重要作用。进一步扩大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是落实金融支持
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决策部署的具体措施,也是发展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改革举措,可以有效优化
金融资源配置、盘活
存量资金,更好支持实体
经济发展。
会议确定,要在严格
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稳步推进试点工作。一要在实行
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扩大信贷
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优质信贷资产
证券化产品可在
交易所上市交易,在加快银行
资金周转的同时,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二要在资产证券化的基础上,将有效信贷向经济发展的
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倾斜,特别是用于“
三农”、
小微企业、
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等建设。
三要充分发挥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作用,完善相关
法律法规,统一
产品标准和监管规则,加强证券化业务各环节的
审慎监管,及时消除各类风险隐患。风险较大的资产不纳入试点范围,不搞再证券化,确保不发生系统性
区域性金融风险。
试点规模再度扩大
为深化金融
改革创新,盘活存量资金,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2015年5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新增5000亿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继续完善制度、简化程序,鼓励一次注册、自主分期发行;规范
信息披露,支持证券化产品在交易所上市交易。试点银行腾出的资金要用在刀刃上,重点支持棚改、水利、中西部铁路等领域建设。
相关资讯
事件
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公告,为规范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
风险自留行为。具体而言,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应按以下要求保留
基础资产信用风险:(一)持有由其发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一定比例,该比例不得低于该单证券化产品全部发行规模的5%;(二)持有最低档次资产支持证券的比例不得低于该档次资产支持
证券发行规模的5%;(三)若持有除最低档次之外的资产支持证券,各档次证券均应持有,且应以占各档次证券发行规模的相同比例持有;(四)
持有期限不低于各档次资产支持证券
存续期限。
评论
我们在2013年8月份《政策迎春风,瓶颈仍待解》中曾提到,“亟待降低发起银行持有次级档的比率”。而本次公告的变化在哪里?本次公告给予发行机构风险自留行为以更大的灵活度。2012年5月央行、银监会、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曾要求“发起机构应持有每一单资产证券化中的最低档次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每一单全部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的5%”。显然,本次公告给予发行机构风险自留行为以更大的灵活度,也可以各档证券均持有,且占各档次证券发行规模的相同比例持有,总量不低于发行规模的5%。
影响在哪里?发起机构通过资产证券化
风险缓释效果大增,制约其发展的一大障碍消除。此前,由于无评级的次级档
风险权重高达1250%,如果持有不低于发行规模5%的次级档证券,银行相当于最多只能缓释发行额37.5%(1-5%*1250%)的
资本金。因而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缓释的作用丝毫无法体现,严重影响了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动力。此前自留发行额5%次级档的比率过高,早已受到市场各方的诟病。而通过本次规定,风险缓释效果将得到大为提升。举例而言,假设优先A、优先B、次级档证券规模比重分别为80%、12%、8%,风险权重分别为20%、50%、1250%,原来持有次级档5%计算的
风险加权资产为62.5%,而目前仅为6.1%,大幅下降。
不过,更为合理的做法是,
风险共担机制完全可以交由
市场行为来达成,或者约定较低的低级档证券持有比率,比如持有
次级证券占发行规模的2%等。我们理解,持有优先级证券其实上起不到风险共担、风险自留的作用,对约束发起机构行为意义不大。目前次级档证券是发起机构获得
留存收益的主要途径,自身也有动力持有部分次级档证券。但5%的总持仓限制还是会让发起机构颇为纠结,全部持有次级档将降低风险缓释效果,而按比率持有各档证券降低留存收益和融资效果尤其是,
二级市场收益率曲线平坦、
信用利差很窄,资产池利率不足以支撑优先级证券
融资成本开始成为新的难题。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是将流动性差的资产转化为
流动性资产,同时对信用风险重新划分,并实现发起机构的风险缓释。
本次公告使得风险缓释方面的的制约大部分解除。但是,目前
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非常平坦甚至倒挂,由于
资金面紧张,短端收益率高企,低等级
信用债信用利差反而有所压缩,
风险溢价没有得到充分显现。导致的结果是,资产证券化融资成本反而较之前大为提升,银行转移
存量资产的过程当中的留存收益(次级档收益率)急剧萎缩,成为制约发行人动力的新因素。尤其是目前进行的都是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但老的优质贷款的资产池
加权平均利率不足以支撑优先档证券的高发行利率,相应的银行通过持有次级档获得的留存收益大为降低。以民生2013一期为例,资产池平均加权
贷款利率为6.84%,而13民生1A,13民生1B发行利率分别高达6.75%、7.5%,而贷款池加权平均利率也仅为6.84%,再考虑到中介费用等,次级档收益率或发起机构的留存收益堪忧,这对发起机构持续进行资产证券化操作带来新的挑战。
政策鼓励、银行自身转型需求导致发起机构参与试点的兴趣浓厚。盘活存量的大环境,信贷资产证券化是盘活存量的规范途径,更受到监管层的鼓励。而随着
宏观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开始从资产持有型向金融交易性银行转变,从有动力推动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提升
资产周转率,降低资本金消耗,对资产证券化态度将较为积极。银行可以借资产证券化腾挪表内信贷额度和资金充足率空间,进而将表内稀缺的信贷资源更多的配臵到更具发展前景领域,优化信贷资源配臵结构和效率。此外,银行将存量贷款证券化的过程中,打通了
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之间的隔阂,证券市场投资者对信贷资产的偏好、重定价的过程反过来能够引导商业银行的放贷选择以及
贷款定价,将资金投向更具
经济效益和生命力的企业。因此,资产证券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
价格发现机制,将倒逼银行的前端信贷投放的优化。《第一财经(微博)日报》等媒体披露,新一轮3000亿元信贷资产证券化已经开始试点。在试点规模上,
管理层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政策已经由“额度控制”变为“余额管理”。而基于上述理由,银行参与试点的热情普遍较高。
但受制于二级
市场环境,大举推行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上述,受制于二级市场环境,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成本成为新的制约因素。不仅如此,与非标等其他所谓“低资本消耗”业务相比,资产证券化受制于审批流程等诸多限制,信贷资产周转的效率较低、成本较高,对发起机构的
综合收益有限。资产证券化产品本身较为复杂,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群体还较为狭窄。而
短融中票、
政策性银行债等标债都是其强有力的替代性产品,除非收益率上做补偿,否则产品吸引力有限。从以往经验来看,银行仍是资产证券化产品最大的“实际”需求群体,理财、券商、保险等占比较低,风险也并没有真正从银行体系真正转移。
在交易所发行难以在本质上解决需求群体问题。未来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如果能在交易所发行,
交易所市场的个人、QFIIs等也有望成为新的投资群体,
潜在需求群体有望扩容。而随着
市场规模的扩大,参与群体的增多,以及
质押回购融资等问题的解决,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接受度有望增强。但考虑到
银行资产庞大的体量,潜在需求群体仍亟待开拓。此外,即便在交易所交易,证券化产品本身特点决定了其流动性仍难以太好,
流动性溢价仍会偏大。而如果“
刚性兑付”不被打破,资产证券化产品收益率仍面临理财、信托等产品的强力竞争(当然,理财、信托不少有最低额度限制)。此外,交易所交易的具体方式仍值得观察。如果能实现跨市场托管、交易,投资群体会有一定的扩展。而如果仅仅是交易场所发生转换,投资群体甚至由于银行资金的缺失反而变得更为狭窄(好在银行理财已经获准进入交易所市场)。我们认为放开需求群体限制,允许资产证券户产品进行
回购融资等,同时鼓励
产品创新,才能增强产品吸引力,打破需求瓶颈。
总体来看,信贷资产证券不缺发起机构的动力,本次公告也增强了风险缓释的效果,但市场环境成为新的难题,大举发展的时机还需要等待。2014年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速度有望略有提速,但还难以给予过高期待。如果未来配合以银监8、9号文对非标及
同业业务的治理等,加上短端利率下行,规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
发展速度有望进一步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