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呈祥,1946年出生,1981年毕业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64年参加工作,历任
成都市西城区中学教师,文教局干部,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四川
文艺理论研究会理事。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曾任
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研究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
博士生导师,兼任
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委员、
艺术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等名校客座教授。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2013年11月,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人物简介
1946年8月出生,祖籍上海,生于成都,求学立业于北京。曾从师于著名电影美学家
钟惦棐先生和著名
文学评论家
朱寨先生。
中国文联赴台湾访问团团长、
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之一,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总编辑、《
中国电视》杂志主编,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戏剧学院、
重庆大学等10所高校客座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
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委员、
艺术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文艺评论家。著有《“飞天”与金鸡的魅力》《当代文学散论》《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合著)、《
大学影视》等十余种。2004年出版了约30万字的学术理论专著《
艺苑问道》,其著资料翔实,注重评析,学理性和
现实性强,为构建中国当代影视
艺术理论和美学体系的一家之言。2008年1月出版了30万字的文艺评论选《
审美之旅》,真实地袒露著者本人
文艺理论批评的实践轨迹和在当代文坛艺苑的审美反思,以及
文艺作品和
文艺思潮批判的思想发现和美学发现。此外,还在《文学评论》《
文艺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民日报》《求是》杂志、《
光明日报》《
文汇报》《
文艺报》《
中国艺术报》《电影艺术》《中国电视》《
当代电影》《
当代电视》《
理论与创作》等报刊发表百余篇文艺评论和美学论文。
曾经担任过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辑、
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的仲呈祥教授,从事专业文艺评论工作已经30年了。如今,仲呈祥的最新职务是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
艺术学院院长,并同时在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担任
博士生导师。除此之外,仲教授还是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之一,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委员、艺术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的客座教授。仲先生擅长以哲学思辨阐述文化艺术问题,将社会热点与文艺理论共冶一炉,形成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
仲呈祥,是一位有着丰富知识与多学科背景的文化学者,他博览群书,研究领域涵盖文学、艺术、哲学、影视等,对待学术的勤奋态度和惊人
记忆力使他成为文艺评论界的引领者之一。
2020年11月11日,担任
四川省影视
产业联盟顾问。
2024年10月,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演讲嘉宾。
个人作品
著有散文《沙汀与刘家沟》,
报告文学《新星,是怎样冉冉升起的?》,评论《理想·道德·人生观——关于塑造当代青年形象的一个重要问题》《直面人生,开拓未来》《塑造多姿多彩的典型人物——1982年全国优秀小说获奖作品漫评》《故事好编,零件难找》《坚持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论》《题材的选择与作家的责任》《爱情小说与文明道德》《理想性格:丰富性与明确性的统一》《希望就在这一面》《乐遣春漫上笔端》等数十篇。
出版图书
获奖记录
社会评介
仲教授快人快语,思维敏捷,语言犀利,直达问题本源;
其二,仲教授语出惊人,单位时间内从其口中输出的
信息量大,且内容真诚而充满思辨;
受益的人
仲教授坦言,对自己早期学术思想影响最大的当属鲁迅先生。“通过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让他懂得了,一个人必须对自己的民族保持清醒的认识。必须懂得,作为
中华民族的一员,要自觉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同时,要像鲁迅那样,对社会、对时代、对祖国、对人民,富有责任感。从鲁迅身上感受最深的是,知识分子要说真话,求真理,诉真情,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第二位对仲呈祥影响较大的则是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朱寨先生。“文革”刚过,从1978年到1983年的五年间,仲呈祥追随朱寨先生参与编写“国家
第六个五年计划重点科研项目之一——《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史》。30多岁的仲呈祥与50多岁的朱寨,住在社科院为他们在
陶然亭公园里租的房子中,每天笔耕不辍,最终成就了这部至今仍具有珍贵
学术价值的著作。在这个过程中,仲呈祥对中国现当代文艺发展史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为后来编写《
新中国文学纪事和重要著作年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朱寨先生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老老实实做学问。”回首过去,仲呈祥充满感慨。
被仲呈祥尊称为恩师的中国著名电影美学家、评论家
钟惦棐先生虽已辞世二十年了,但其深邃的思想和渊博的学识至今仍然影响着包括仲呈祥在内的众多当代文艺评论家。作为钟老的关门弟子、学术助手,仲呈祥曾经在钟老一生的最后几年中,学习、工作、生活于他的身旁,耳濡目染钟惦棐先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和美学观,专注于宏观审美思潮的演进和发展,以及从整体上导引全民族的电影文化活动和审美鉴赏修养朝着更高层次发展。从钟老身上,仲呈祥懂得了作为一个文艺评论家,哲学不过关是不行的,哲学是人的总开关,要重视哲学,重视
辩证法,重视历史。“晚年于病榻上的钟惦棐先生曾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他的学识,相当重要的部分都得益于两部书:一是恩格斯的《
反杜林论》,一是
司马光的《
资治通鉴》。前者教他以
辩证思维,后者给他以历史智慧。”
另一位对仲呈祥的学术风格影响深远的是原
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当代著名学者
王元化先生。王老每有新著,总不忘赠他;他每赴沪出差,总挤时登门向王老求教。“从王元化先生身上,我领略到艺术的思辨之美,懂得了反思的真正含义。王先生针对中国电影讲的一段话,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他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
精神产品(电影),如果像股市上的股票一样,通过炒作来求得升值,那便是这个国家文化的悲哀。’我以为文化思想的价值在于其自身,商业手段虽然可以把它炒得热火朝天,却不能改变其真善美的
价值法则。”
十几年来,有心的人们会发现,无论是担任
金鸡电影节评委会主任、
茅盾文学奖评委,还是在各种电影节、研讨会和
看片会上,仲呈祥从不人云亦云,始终坚持在美学评析与历史评析
辩证统一的前提下,客观地评价每一部文艺作品。
文化之辩
曾经作为国家广电总局的副总编辑,仲呈祥笑称自己可能是全中国境内看电视剧最多的人。“因所做工作,每年需审看大量的影视艺术作品,包括电影、电视剧、
综艺节目,还要参加如
飞天奖、
星光奖等各种奖项的评定,其中的佳作固然令我受益匪浅,但大量平庸之作却挤掉了我攻读图书馆里经历史筛选和确认的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的时间,远离经典的结果是令我智商越来越低。”
面对当前国内的
文化环境,面对客观存在的文化问题,仲呈祥在出席各种学术会议时,旗帜鲜明地提出,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应认清楚并处理
好文化领域的三种关系。
第一,是文化“化”人与文化“化”钱的关系。在仲教授看来,面对充斥于荧屏的大量平庸的电视文艺作品,以及一些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文化产品,应当坚持以“化”人,即把人的综合素质“化”高作为终极目标;切勿以降低人的素质为代价急功近利地“化”钱。事实证明,能否正确处理好政治、文化、经济之间的关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回顾历史,文化是人作为高级形态的
理性文化动物所特有的
生存方式,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下者,乃人之天下。所以,文化是化人的,把人的素质化高,高素质的人才能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我们的国家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有了经济实力,应该自觉地加大对文化的投入,提倡‘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而非一些人倡导的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虽然我们坚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如果长期把文化
当配角,势必降低文化的地位,结果是人的素质降低了,搞上去的经济也是
泡沫经济,迟早要跌下来。”
第二,是艺术养“心”与养“眼”的关系。仲呈祥教授认为,真正的艺术是需要启人心智的,不是只注重感官、刺激人快感的。真正的优秀艺术是要通过受众的快感,达于人的心灵,让人得到认识上的启迪、灵魂的净化。绝不是刺激感满足了后,就可以画句号的。
“从艺术美学角度看,一个亟需澄清的误解是:误把观众视听感官生理上的一时快感,当成了艺术创作理应追求的精神美感。艺术当然要给受众以快感,绕过快感就成了说教,那不是艺术,但仅仅止于快感,那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审美活动。精湛的艺术,必然通过快感达于受众心灵,令受众获得认识上的启迪、灵魂上的净化,求得人自身与外界的和谐,最终由快感而升华为美感。”
第三,是文化引领与迎合的关系。当今时代,文化在
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
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
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
世界民族之林。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要实现我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大力加强
文化建设,坚持用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他认为,“引领的反面是迎合,一味迎合势必强化受众文化心理中的消极落后的东西;被强化了的这些消极落后的东西又势必反过来刺激产生品位更低下的作品。这种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的
二律背反即恶性循环,务必防止!”
“能不能化人,能不能养心,坚不坚持引领,关键还在于
文化自觉。文化建设者倘陷入盲目,势必误人子弟;文化领导者倘陷入盲目,势必酿成灾难。”
仲呈祥的高度概括源于他对
社会现实与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理解,仲呈祥的忧虑则源于他对
社会现象进行冷思考之后的理性总结。他在用自己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去反思文化的得与失、悲与喜。
学术观点
2007年11月,仲呈祥受聘担任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院长。事实上,早在十年前,仲呈祥就已经开始在这所学院招收艺术学
博士研究生了,对
艺术教育的深厚感情让他在花甲之年来到这里,用自己的所学
传道授业解惑。
在艺术教育领域,仲呈祥教授提倡全面、辩证的审美把握理念。所谓“全面”是指在
学科建设上,应当充分重视对艺术学学科及
艺术学理论的建设,他指出,在
资本运作、市场逻辑以及技术至上等理念的冲击下,当前的艺术学科建设在
艺术哲学层面上对当下的
艺术创作、
艺术思潮、
艺术鉴赏的宏观
价值判断和美学评析缺乏大智慧,而往往津津乐道于形式层面上细枝末节的小聪明。这已成为一些有识之士与知识分子忧虑的问题。“艺术院校在造就实践性人才上有独特的优势,应当在艺术每一个门类的本体研究上有深度,有特长。但单科性艺术院校在尽享优势的同时也带来必须引起重视的劣势,即“近亲繁殖”,失缺了
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宏阔背景和学术支撑。这样,容易在艺术学理论和艺术哲学上出问题。”
“如果一个民族特别是这个民族的知识分子群体,在文化上盲目,在艺术上盲目,这个民族将是非常悲哀的。如果这个民族不把艺术学提到它应有的位置上去,求得宏阔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背景的支撑,那也是非常悲哀的。” 2007年12月在南京举行的“艺术学学科定位与建设发展高层论坛”上,仲呈祥继续呼吁艺术学应当尽快从“
一级学科”变更为“
学科门类”,他认为,这直接关系到能否真正落实十七大发出的号召,能否真正推动
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能否真正引领
民族文化在文化自觉的前提下实现艺术自觉和提升国家民族的
文化软实力。
所谓“辩证”,是指仲教授倡导艺术教育应当鼓励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互相借鉴。他认为,21世纪是科学与艺术结缘互补的世纪。一方面,在广阔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学术背景下培养造就艺术人才,另一方面,在浓郁的艺术氛围熏陶下培养造就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人才,两者是和谐互补、相得益彰的。既有利于人才的智商、情商全面
协调发展,又有利于科学与艺术、大学与社会的和谐共进。
评论风格
他不但秉承了
钟惦棐先生文章的言简意赅、力透纸背,而且在史学观、美学观上不断创新,追求深意。如在仲教授发表于2007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上的《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食粮》一文中,谈到近五年来中国电视剧创作,仲教授总结出两条宝贵经验,他说,“一是在主题开掘上,注重在宏观的审美
价值取向上把握好‘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心民情,切忌趋时媚俗消极迎合,反对以视听感官生理上的快感取代
艺术审美的精神美感,尤其是在涉及人类情感领域的敏感问题——如
婚外情、第三者、精神出轨、未婚同居、
未婚先孕、离婚再婚时,必须旗帜鲜明地做出符合
社会主义道德伦理规范的艺术表现和审美评判;二是在
艺术构思上,注重自觉突破鲁迅当年批评过的此类题材往往囿于家庭婆媳、姑嫂、妯娌之间‘咀嚼个人身边的小悲观,并以这小悲观为大世界’的局限,努力把私人情感与普世大众情感、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联系起来,从而尽可能折射出整个社会和时代的大风貌,传递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促进社会与家庭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内心的和谐。”
在谈到当前中国电影以及“大片”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时,仲呈祥认为“从《英雄》到《夜宴》,全是讲虚幻的关系和夸张的人物,徒有视听奇观。误把视听感官生理上的快感当成艺术本应追求的精神美感,缺少
人文精神和历史内蕴,将使观众越来越远离电影院”。
社会任职
全国艺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