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前身是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创建于1953年,1955年划归中国科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学部。
历史沿革
1953年2月,按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的决定,成立了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1955年划归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改称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地址由北大迁往中关村。1958年10月底,研究所搬到城内建国门内大街五号,和学部机关与哲学、历史等所同院。
1968年12月,研究所进驻了工人、解放军宣传队领导所的工作。1969年11月学部到河南办“五七”干校,文学所编为干校第五连,先到罗山落脚,后到息县东岳进行生产和清查“516”,最后迁到明港军营。
1972年,学部迁回北京。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文学研究所即归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1978年至1981年,按照中央和社科院的布置,研究所对所内在“
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复查和落实党的政策。
现任领导
方针任务
文学研究所的方针任务是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下,用
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文学理论﹑中国文学的现状和历史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研究、总结经验,建设和发展文学的各个学科,探索文学规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并通过研究工作培养新的文学研究人才。
学科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作为国家最高的文学研究机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规模最大的研究所之一。
本所学者阵容强大、学科门类齐全、学术资源丰富、学科优势明显。所内有多位在学界享有声望的专家,有二十八位博士生导师和102位硕士生导师;有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比较文学、民间文学 、台港澳文学与文化七个研究室;主办有《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国文学年鉴》三种学术刊物 ,以及“中国文学研究”大型学术网站。
人才培养
文学所2000年初设立了
博士后流动站,成立了博士后工作领导小组(杨义、包明德、党圣元、刘跃进、郭一涛、严平),博士后工作专家小组(杨义、党圣元、刘跃进、
赵园、刘扬忠、钱中文),制定了《博士后 工作暂行规定》。
本
博士后流动站旨在扩大文学研究所与国际、国内学术界的合作与交流,扩大学术影响,利用文学所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现有的科研平台和学术资源,吸引、吸收中青年学术骨干参与文学所的科研生产活动和课题研究,培养使用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推动文学所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
博士后工作站自设立起,招收了五批共23名博士进站工作。其中,招收计划内博士后4人,裴登峰、刘方喜、胡博、刘为钦,刘方喜、胡博出站后留所工作;招收计划外博士后19人,黄科安、王毓红出站后回原单位工作,汤江浩、刘锋焘、郝桂敏仍在站工作;张文利、张震英、马茂军、王泽强、艾丽辉、金雅、章辉、袁盛勇、刘忠、刘进才、欧阳文风、常彬、李洲良系2004年招收进站的计划外博士后,计划于2006年出站。2005年本站拟招收2名计划内博士后和15名计划外博士后,欢迎有志加盟的博士积极申请进站工作。
馆藏图书
文学所现有藏书50万册,文学藏书之丰富,为国内学术机构之冠。其中 ,珍贵的善本、孤本和近代出版发行的各种报刊和文学杂志,以及通过几代资料工作人员50余年收集整理的中国文学研究方面成系统的剪报资料为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是国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情报机构。馆藏图书180万册,中文期刊2218余种(含港台期刊89种),外文期刊953种,电子出版物600多种。它是我国馆藏最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图书馆,并且是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指定的国家社会科学博士和
硕士学位论文收藏点之一。
硕果累累
研究所成立後出版的集体编写的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文学史》(三卷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卷本,唐弢主编)、《文学概论》(蔡仪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三卷,毛星主编)等。另外,还编辑出版研究﹑选本﹑资料丛书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