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寨(1923年3月—2012年3月7日),出生于山东平原,原名朱鸿勋,中共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专家、新文学评论家、理论批评家、散文家、文学史专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生前是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生平
1923年3月,朱寨出生于山东平原。
1939年,到达延安。
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3年,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毕业,后任职于鲁迅艺术文学院文艺理论研究室,在下乡锻炼期间,任桥儿沟乡副乡长。
1945年8月,奉命奔赴东北,历任嫩江军区骑兵支队指导员、甘南县委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长,甘南县委副书记、书记,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中共东北局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
1954年,调任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文艺处。
1958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历任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主任、中共文学所党总支书记。
1959年,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办公室主任。
1986年7月,离职休养。
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2012年3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朱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即致力于研究新中国文学。朱寨长期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的评论与研究。在新时期文学兴起之初,朱寨在文学的“拨乱反正”和“伤痕文学”的萌生与发展中,披荆斩棘,仗义执言,为文学的复苏和新人的出现,起到了鸣锣开道和保驾护航的作用。他提出“新时期文学”的概念,满撰写了一系列评论文章,肯定了
刘心武的小说、
苏叔阳的话剧等新人新作。他在参与和主持的几届茅盾文学奖评奖中,先后推出了
路遥的《
平凡的世界》、
陈忠实的《
白鹿原》等作品。朱寨在20世纪80、90年代梳理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为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
朱寨著有文学评论集《从生活出发》《朱寨文学评论集》《感悟与深思》等,散文集《鹿哨集》等,主编有《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理论二集》《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中篇小说集》等。
人才培养
朱寨有着严谨的学风。他从不贸然下判断,必须是亲自研读究考,有本有据,顺理成章后,才可行文。符合事体本真与客观规律的文字,必然是通衢大道,朱寨曾说过,如下判断的时候,先提出三个反问,如果都问不倒自己,才可成文。做学问,最忌虚言妄断、故作高深。朱寨对学问的态度,就是“严谨”二字,这也是他做人的“认真”态度。
朱寨指导培养的学生有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仲呈祥,文艺理论家
杜书瀛,时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等。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朱寨是一位身上有着布衣气的学者,他热爱文学,献身文学研究,以学术为己任,甘坐冷板凳;朱寨毕生保留了布衣本色,他毫无架子,朴实仁厚,待人亲切,与人为善,他钟情学术,酷爱读书写作,早就把级别待遇、功名利禄置之脑后;他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规划蓝图,推动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为当代文学学科的建立,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为中国当代文学建设,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中华读书报》评)
“朱寨是文学界和学术界成就卓著、德高望重的前辈,为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朱寨的学术著述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他对前代、同代的重要作家学人乃至年轻后学的研究与论述均属知人论事,发人之所未发,有着温暖而清醒、传神且意会的态度与见地。”(时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张清华评)
“朱寨以自己的方式和扎实的成就为中国文学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他本人也以其精深的学问、仁厚的胸怀、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享誉文学研究界。”(时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
王军评)
“朱寨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拓荒者、奠基者,是无私提携后进、勇开前路的可敬前辈,是学者也是诗人。他守正固本、追求真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严谨治学态度,还原历史现场、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学术眼光,全面把握、兼容整合、包容并蓄、辩证分析的学术思维,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学术品格,都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值得被长久追忆和纪念。”(《
文艺报》评)
“朱寨为当代文学多种学科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
“作为新时期德高望重的文学评论家,他(朱寨)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扶掖新人,推荐佳作,真是功不可没,名留青史,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评)
“理论批评家、散文家、文学史专家等等。这些称谓对于他(朱寨)而言,均名副其实,都当之无愧。他是新时期文学的有力护航者,为推动新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时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白烨评)
“朱寨是一个严谨的、朴实无华的大学者。”(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孟繁华评)
“作为当代文学学科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著名文学评论家,朱寨对当代文学的贡献随着时间推移,愈发显出了珍贵价值。”(时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张德祥评)
“朱寨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史家、文学评论家和散文家,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作为文学史家,他治学严谨,重视史料,讲究论从史出;作为评论家,他是现实主义文艺精神坚定的实践者,表现出自觉的历史的责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作为散文家,他撰写了大量忆旧怀人的散文作品,兼具史料性、纪实性和学术性,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李建军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