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í sú,是习惯风俗的意思。习字最早见于,字形作习,上部是鸟羽毛的象形,下部是声符。《礼记·乐记》等均有相关记载。
基本定义
东汉学者
许慎将习字解释为“数飞也”①,即练习或学习飞行的意思,这是习字的本义。习字随着人类
社会文化的发展,在本义基础上又演变出多种重要含义,习惯、习性便是其中的一种。《礼记·乐记》说:“五年视博习亲师”,学者解释其中的习字含义是“常也”。常即经常、惯常。经常、惯常自然成为习惯,这便是习俗的习的基本定义。俗字最早见于
西周金文(
铜器铭文《
卫鼎》等)。《
说文解字》说:“俗,习也”。这是用转注的方法来解释俗字的含义,表示俗与习在意义上具有
同一性的一面。《
周礼·大司徒》疏说:“俗,风俗也”;《荀子富国》注说:“俗,谓民之风俗也”;《吕览·长攻》注说:“俗,常也”;《
周礼·大司徒》注说:“谓常所行与所恶也”。根据以上解释可知,俗的意义与习字相近或相通,确切而言,便是风俗的意思。习与俗连文合并成习俗一词,大约始自春秋战国时期。《荀子荣辱》说:“是注释习俗之节异也”;《春秋繁露--王道通》说:“人主以好恶喜怒变习俗”;《战国策·赵策》说:“常民溺于习俗”。按古代经史学家的解释,前述文句所见的习俗一词,均是风俗习惯的意义。
综合前述解释和实际情况剖析,可以认为,凡有一定流行范围,一定流行时间或流行区域的意识行为,无论是官方的,民间的,均可称为习俗,这亦是习俗的基本定义。
古籍记载
习俗先辈云:“习俗移人,贤智者不免。”今一衣一帽、一器一物、一字一语,种种所作所为,凡唱自一人,群起而随之,谓之“时尚”。或尚坐关,群起而坐关;或尚
礼忏,群起而礼忏;群起而背经,群起而持
准提,群起而读
等韵,群起而去注疏、专
白文,群起而斋十万八千僧,群起而学书、学诗、学士大夫尺牍语,靡然成风,不约而合。独于刻心励志,真实参禅念佛者,则有唱而无随,谓之
何哉?
习俗禁忌
旧社会,城乡居民禁忌较多,表现在人们行为的各个方面,相沿成习。其中有合理的禁忌,但多带封建迷信色彩。不合理的禁忌,已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
知识水平的提高,逐渐淡化,禁绝。
1.喜禁
一年之内,同一户婚、嫁忌重;女婿看望岳父母,“七不出门,八不还家”;新媳妇正月不空房;送闺女回婆家,必须上午到;新媳妇清明不准在娘家;初五、十四日、二十三日新媳妇不出门;娶亲避丧,择妻忌眼下有痣者;生肖相克的男女不能结婚。
2.丧禁
身亡异地,尸体不能进内宅,灵柩须在宅外安放;身服重孝者,忌入办喜事之家, 更忌入新房;因自杀、雷击、生育身亡的人,不准进墓地,逾3年才准迁入;婴儿死亡,撂到“舍墓田”,不掩埋;未成年儿女死亡,谓“少亡”,不准进墓地,占地角掩埋。
3.房禁
正房不能矮于南屋,矮者脊上竖砖拔高;正房不能高于两邻的正房;屋冲路箭,须在冲向墙上设“太公在此”或“泰山
镇宅”等字牌;闰月年不盖正房;挂屋必须矮于正房;大门口不能同堂屋门口相冲;栏圈不能与正房相冲。
4.客禁
赴宴,父子忌同席;给客人
倒茶,忌把
壶嘴对人;有长辈在场,不能占首席,要依辈次列座;男客在,女子不准入席;客未饭饱,主不能领先停餐。
5.疾禁
治病时,药不放“三台”,即窗台、
锅台、炕台;处方忌反叠,借药锅子忌送还,由借者保存,谁用谁取;小孩生
痘疹,大门口挑红,忌人忌响;看望病人要上午到,有下晌属阴之说。
6.节禁
春节这天,不动刀、剪、针之类的金属物;不扫地,不倒拉圾,不打水,更不口出恶言或打骂儿女。已出嫁之女春节忌住娘家。
7.其他禁忌
人到100岁,仍说99岁,忌说100岁;吃饭时,忌把筷子
横担在碗上;借水桶用后,忌挑着送还,应挑着一个,用手提一个送还;挑着送者,要两桶水满,不能空桶。
汉族习俗
婚俗
婚嫁习俗。通常由男方请媒人提媒,备礼传送
庚帖,帖上有男子
生辰八字。女方接帖后,将其同女子的八字合在一起推算。若相和即回简应允,名为允帖,视为正式定亲。定亲后,男方或男女双方设宴谢媒,备礼相送,谓之喝定亲酒。婚约既定,不能更改,遇节日和红白大事还要相互往来。
择吉俗称下日子,即男方向女方请求婚期。
先请阴阳先生算出吉日,忌单日、晦日,尚双月双日,以
花朝节和
腊八节的日子最多。选好后,用红纸写上
喜日,备礼由媒人送至女方。女方若无异议,双方着手各项婚事的准备。
男方修建新房,装饰室内,女方购置嫁妆。嫁妆有全嫁、半嫁之分。全嫁者箱柜衣被四套俱全,取四季兴旺之意;半嫁则各样两套,象征成双成对。中等人家多置全嫁,农户以半嫁者居多。豪富置超全嫁妆,极尽奢华。吉日前一二日,男方备
大礼送至女方家中,内有
大肉、鸡、鹅、衣物等。
潢川县南部在迎亲前两日,
过礼必有1只
公鸡,女方须回1只母鸡,而在县北部则分别为公鹅、母鹅。
商城县在迎亲前日,男方要在自家院中进行暖轿仪式,晚上宾客满坐,喝
暖房酒。
新县等地,新婚前夜由牵娘睡在新床上
暖床。
迎亲的时间,淮滨、
固始、
息县等地均在凌晨或清晨,
潢川、商城县城关在午夜。
是日,男家洞房、中堂、门、窗及
树干张贴大红“囍”字,有
正贴和倒贴,倒贴者取“喜到”之意。迎亲时,男方备彩轿至女家接亲。新娘则请儿女双全的妇女“开脸”,用两根线绞除脸上
汗毛;穿戴整齐,头顶褡头后入轿。入轿方式各地略有不同,商城县新娘入轿前,先在准备好的清水桶上略坐片刻,再由叔或兄抱
上轿;
罗山县由新娘兄长背上轿;潢川有些地方由亲属抱上轿,轿中另坐一男童
压轿。启轿后,鼓乐先导,一路吹吹打打,不时鸣放鞭炮。新郎由鼓乐相伴迎至中途。轿至男家,红毡铺地,新娘由牵娘相扶出轿,沿红毡至中堂行礼。新县、息县、潢川等地有新娘哭嫁习惯,即从入轿到男家,新娘一直哭啼哽咽。在潢川,
花轿行程中若遇其他花轿,新娘须互换
裤带;入婆家门时,新娘要跨过马鞍,并授以宝瓶抱子,意味着日后生活稳定、平安。
光山县迎亲时,新郎坐轿至女家搬亲。女家摆席,新郎坐首席,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新郎喝“龙汤”(1条整鱼或鸡肉烧制),用筷子一拨,喝口水后放下,掏出“封子”赏钱。稍坐后,新郎辞去。片刻,新娘启轿,
轿门上用红线系1块精肉疙瘩(为的是打发邪恶)。到男家后,由男家迎亲、牵亲的妇女各2名和1名递锡壶的少女(俗称伴姑)等人打开轿门,新娘接锡壶后下轿,意即承当媳妇。新娘进
喜堂的步子越慢越好。拜堂后入洞房,先由新娘略吮一口
枣子汤(子孙汤),接着端来一碗用鸡制作的凤汤,新娘只
用筷子拨动一下,夹块肉掷于床下,为的是喂虎狼怪物,使生子好养。
成亲礼在正厅设香案进行,由司礼主持。新郎、新娘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父母,然后
对拜。拜毕,新郎揭去新娘褡头布。随之摆席,大宴宾客。席上,新郎、新娘要按亲近、辈份等一定次序,逐个向每位在座宾客双双敬酒。入夜,新郎、新娘饮合卺酒,然后入洞房。次日,有的地方以
凳子为墩支撑梯子,从洞房一直搭到
厨房门,梯上铺红毡毯,新娘从上面走到厨房祭灶,谓之过状元桥。第三日(淮滨为第六日),新婚夫妇在日上三竿后由娘家兄接“回门”,娘家设酒宴款待,日落之前回婆家。在
光山,第
三天回门时,仅接新郎至岳父家,第六日新娘才
走娘家。
通常在婚礼的晚上进行,有的延续数日。闹房时,“三天无老少”,允许长辈、平辈、小辈亲朋和宾客嬉闹,皆无禁忌。年轻人闹房最为活跃,多出些稀奇古怪的难题和游戏让新人回答或完成,引人发笑,以此捉弄新人,而新人无特殊原因不得拒绝回答。有的地方闹房时,新娘要挨个点烟、敬酒,敬到谁都不能装孬,敬到什么时候就喝到什么时候,这种闹房酒常常喝醉方休。由于闹房气氛热烈,整日整夜不歇,新人经此一阵常常精疲力尽,有的甚至累倒、病倒。
淮滨地区
淮滨汉族婚俗:沿淮船民,渔民的男婚女嫁和陆地上稍有不同,成婚时。男方摆个小划子,婚礼置于船头,送到女方船上,迎娶时,女方将男方
聘礼和女方陪送的嫁妆都放到小划头上,连人一齐送到男方船上。男方迎亲,派男亲戚一人,划子橹上拴两条红绸布,新娘到新郎船上后,客人争要两条红绸(用以给小孩避邪)。
光山地区
不论是
送亲还是迎亲,都得准时”拜堂”。香案上置
香烛,摆放斗、秤、大葱(意即称心如意,四季长青)。新娘轿至,鼓乐鞭炮齐鸣,牵娘搀扶新娘入堂与新郎举行婚礼。参拜、交拜礼毕,双双入洞房坐帐、拜床、喝“子孙汤”(也叫“连心汤”)
丧葬习俗
汉族人亡后,首先立丧主(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无孙则以次子)、丧妇(死者之妻,无者为丧主之妻)和司礼,置棺椁
寿衣,棺椁用料以
松柏为上,
桐木、
杉木次之。棺木的板数须成双成对,厚2~3寸,4寸为好,5寸更佳。外形一头大、一头小。薄棺俗称匣子,多用于幼丧。外刷
土漆,呈深黑色,有的黑中杂以红色,内外刷桐油。富有之家棺内底部铺炼熟的
糯米灰数寸厚,还有的熔入
麻油、
松香等。
寿衣习惯用单数,5件,7件不等,蓝、藏青、灰色均可,
忌用黑色。不缀钮扣,缀布带系着。衣外系一条白色棉线腰带,线的根数与死者的年龄相同。
送终
死者弥留之际,亲属静候身旁“送终”。气绝后,烧落气纸,将尸体移至正屋,置于床板或草铺上,头向下方,
脸盖黄裱纸。板下点
长明灯,设牢盆(即泥糊盆),烧纸及纸人,又
扎纸台插于门外树上,称“
望乡台”。死者子女披麻戴孝,孝子手持
哭丧棒,长约3尺。父丧用竹,母丧用桐,取父节在外,母节在内之意,棒上用白纸条缠绕。身系
草绳或缠
黑纱,穿
草鞋或
白面布鞋,有的地方赤脚不穿鞋。光山、新县等地,男性死了,孝鞋口左边披脸子,女性死了则为右边,父母双亡则为双边。接着给死者沐浴,前身7次,后身8次,有的前后各擦3次,穿上寿衣后入殓。棺底铺香末,末上垫纸或褥,有的还置5枚铜钱。抬尸时,丧主抱死者头部人棺,头朝棺木大头,平直仰卧。
头枕3块瓦,脚垫2块砖。口中含钱,或食物、珠玉。
吊丧
盖棺后,用3枚大钉封口。光山县忌用钉,用
木楔,棺口用
糯米粥糊纸密封。人殓后,棺立中堂为
灵堂,亲人按尊卑长幼,男女有序,肃立守灵。亲朋至吊,送以银钱、孝幛、祭牲(鸡、鱼、肉)、纸钱等物,家人不论长幼均跪门迎接。吊丧期间禁忌颇多,非葬事不谈,面污禁洗,女忌脂粉等。
做斋
出殡前,请道士做斋,和尚念经,超度亡魂,模拟阴间阎府种种酷刑,请其一一破除,以拯救亡魂,免遭阴间之苦;将
纸扎金银山、楼宅亭阁、佣人仆役、车马服饰、望乡台等焚化,供亡人阴间使用;做
堂祭,由丧主或司礼哭诉
祭文,追述亡人生平事迹和德行。官绅之家为取吉祥,对此仪极为重视,往往设大型道场,搭祭坛、祭棚,念经数日,
小礼1日,大礼3、5、7日不等,奢费无数。1、3、5日的不树幡,只挂各种神像;7日斋的要树大幡,道士采八卦和二十八宿,意为上天
进表。做斋最后一日,在一空地上铺一层
柴草,将死者所用衣物付之一炬。
出殡
通常在亡后3日,富者有“
五七”、百日、三年出殡的;拘忌风水者,有停数十年不葬的。出殡之际,亲友全体举哀,助丧者将牢盆举起,让丧主头顶片刻后摔碎于地,即碎便起棺,鞭炮,鼓乐齐鸣,孝匾、
挽联、
挽幛与执法器的道士、和尚、
风水先生及吹打乐班先导,丧主手持
招魂幡或手捧亡人遗像“拽纤’(长约4丈的
白布一头束于丧主头上,另一头
搭在棺头)随后而行。抬棺者8人,俗称“八仙”。途中亲友设路祭,须停棺受祭,孝子陪拜叩谢。
安葬
坟地位置由阴阳先生确定,葬前打井坑,须一次挖成。棺至后,先绕坟坑3周,再由丧主在
坑内略躺片刻,谓之暖坑。坑内撤
五谷,将一定数量的陶、石器、钱币等随葬,俗称散财。棺落坑小头朝前(方向一般为东南),大头朝后,由风水先生“分经调向”,定好棺位,然后用石灰填筑,
封土。
祭奠
亡人安葬后,要举行各种祭奠活动。3日内,每日夜晚亲眷到坟上送火把。第三日孝眷到坟前
摆祭,接土圆坟。从亡人死亡之日起,每7日为一期(即“
一七”),到灵前
焚香化纸。“五七”时,到坟前烧纸,并将纸制人、马、屋及生活用具烧掉。孝子在“五七”之内(光山等县是百日内)不能理发剃须,不穿红戴绿,不赴喜宴,名曰“囚七”,替亡人坐牢。下葬后,将亡人
灵牌按
男左女右安置在
供桌上,每日早晚一炉香,中午供饭;直至满周年。周年时,焚香、化纸,亲友参加祭奠。孝子守父母之孝为3年,伯叔兄弟和夫妻之丧为1年。男穿白鞋3年,女穿白鞋8个月。3年内,头年春节不
贴春联,只贴菱形白纸,子孙不外出拜年,近族人家不贴红联,亲朋在正月十五前后为亡灵拜新年,烧新年纸;第二年
贴黄或蓝色
春联,第三年贴紫或绿色联,3年后方可贴红联。满3周年时,隆重祭奠后焚化灵牌,孝子除孝服,去掉白鞋。
饮酒习俗
汉民族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
菖蒲酒”,重阳节饮“
菊花酒”,
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
过年,也叫除夕,是汉族最为注重的节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为丰盛的酒席,即使穷,平时不怎么喝酒,年夜饭中的酒是必不可少的。吃完年夜饭,有的人还有饮酒守夜的习俗。正月的第一天,有的地方,人们一般是不出门的,从正月初二开始,才开始串门,有客人上门,主人将早已准备好的精美的下酒菜肴摆上桌子,斟上酒,共贺新春。
新年伊始,古人有合家
饮屠苏酒的习俗,饮酒时,从小至大依次饮用。据说饮此酒可以避瘟气。
男左女右习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男左女右,好像约定俗成地渗透到了我们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上
公共厕所,男左女右;戴
婚戒,男左女右;另外,还有照结婚玉照,夫妻二人出席某些礼仪场合等等,男的往往在左边,女的往往在右边。如果颠倒了位置,就会有人笑话,说是违反了“男左女右”的习俗。《五运历年记》认为:
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是
盘古氏双眼所化,
日神是盘古氏的左眼所化;
月神是盘古氏的右眼所化,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就是由此而来。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将其归类分为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刚强,阴者柔弱。人的性格,男子性暴刚强属于阳于左,女子性温柔和属于阴于右。“男左女右”在中医应用上也有实际的科学意义,“男左女右”在医学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中医诊脉,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即使小儿患病观察
手纹也取“男左女右”的习惯。这就是“男左女右”的由来。这一沿袭至今的习俗,早在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
东山关帝文化
东山县关帝文化信仰始于唐
总章三年(公元668),
陈政、
陈元光父子率领58个姓氏的将士到
闽南开拓,为安抚和凝聚军心,从祖籍
中原河南引来了关公的香火,作为闽南海疆重镇的铜山,关公的形象便在军中倍受崇敬。这种风俗,被历代沿袭下来。按古例,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日关帝上天,东山民众恭送关帝上天,至过年正月初四日,恭迎关帝回归。正月初五日子时,举行关帝安位典礼。礼毕由本县长官进第一炷香,抽第一签,叩问本县农、工、渔各业及百姓安泰、祈福消灾诸大事。本县长官祝毕,方由士民问卜。解放后,此例略改,由本地德高望重长者代表全县士民进第一炷香,第一签,为全县祈福消灾。
东山关帝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位于
铜陵镇东麓,国家4A级“
风动石景区”内,是国家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关帝庙分为三
宫体三进式建筑。依次是端门,前庭回廊、大殿,面积680平方米。关帝庙的端门“太子亭” 整体从构架到装饰,美轮美奂,具有独具的
艺术魅力;石雕、金木雕刻、
剪瓷雕等多出于历代名家的珍品;大殿匾额清咸丰皇帝御笔“万世人极”,两柱有明
武英殿大学士,乡贤
黄道周亲笔写的木刻楹联:“数定三分,扶炎汉平魏削吴,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左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长联对关公的一生,从其所为的精神境界做了精辟的概括。
台湾关帝信仰由东山传入,东山关帝庙是台湾关帝庙的祖庙。
明末,
郑成功驻军铜山,关帝成了军队的
精神支柱,成了收复台湾的
精神力量。在关帝的忠、勇、仁、义、信精神的激励下,大陆军民带上关帝的香火,渡海做战,在台湾人民的帮助下,终于赶走了
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此时,关帝成了中国人民抵抗外来敌入侵的英雄,成了台湾人民顶礼膜拜的英雄神。20年后,
施琅率领水师进军台湾,施琅深知关帝忠勇义的巨大作用,同样把东山关帝庙的香火带上战舰,带到台湾。从东山关帝庙分灵到台湾就有1000多座。
关帝使海峡两岸人民有了不可分割的神缘,有相同的关帝朝拜仪式:心祷、晋香、叩拜、
三献礼。东山“关帝圣签”成了关帝沟通两岸民众的灵魂,每一首签诗都有一个很生动地历史典故,是古代灿烂文化精品。
关于植物习俗
树是城市里的“
绿肺”,而如果在你身边,有一些灵性十足,能带来吉祥好运的树,则不仅会改善你的居住环境,更能改善你的心情。
在中国传统的风水布置中,槐树被看成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据说在
周朝时,
三公曾在槐树下朝见天子,因此后人用
三槐比喻三公,槐树成为功名利禄的象征。在民间传说里,槐树还被认为是“灵星之精”,有公断诉讼的能力。戏曲《天仙配》里便有在槐树下判定婚事的情节。此外,槐树是优良的
蜜源植物,而且可以入药。道教名著《
抱朴子》里就说槐树的果实服用后,可以补脑长生。
“多才多情”的梧桐
在中国古人看来,梧桐是一种感情丰富而有灵性的树。
古代诗文里常以梧桐来象征离愁别绪及忠贞的爱情。据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因此,唐代的
孟郊便有“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的诗句。古人还认为,梧桐能够应验时事,如果梧桐不生,就是国难的象征。
桃:果中之仙
在古人眼里,桃是仙家的果实,象征着福寿吉祥。
桃被视为“
五木之精”,能制伏
百鬼,因此古人用
桃木做成各种辟邪的物品,如桃印、
桃符等。古人在端午节时,会在门上插
桃枝来辟邪。在现代社会,花美果鲜,而且少病害、易种植的桃树,也是庭园绿地或宅居时宜于栽种的植物。
雅俗共赏的“枣栗”
早在《
仪礼》中,就有关于枣、栗的记载。在古时候,人们用
栗木作
神主(死人灵牌),称宗庙神主为“栗主”。而古代诸侯则常用枣栗作为馈赠的佳品,枣栗还是
儒家“
三礼”(丧礼、葬礼、
祭礼)及明清皇室
供品中不可或缺的果物。
枣的谐音为“早”,民间习俗中,习惯将枣与栗子放在一起,谐音“早立子”。在民间的婚礼习俗中,新婚“
撒帐”时都要用枣与栗子等果物,以象征吉祥。
哈萨克习俗
哈萨克语称“
克孜库瓦尔”,它是哈萨克青年们最喜爱的一种马上
体育游戏,也是男女青年相互表白爱情的一种别致方式,常在喜庆时举行。关于“
姑娘追”,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只
白天鹅化为女子,和一位猎人结为夫妻,成为哈萨克人的始祖。他俩结婚那天,骑着两匹白色的骏马,象白天鹅一样,飞来飞去,互相追逐。据说这就是姑娘追最早的由来。“姑娘追”一般在夏秋季节繁花争艳的草原上举行,远近牧民都骑马前来参观。活动一开始一对对未婚青年男女向指定地点并辔慢行。去时,小伙子可向姑娘任意笑谑或求爱,姑娘只能默默倾听,不能生气;返程,小伙子必须策马急驰,姑娘则在后挥鞭追打。姑娘若追上小伙子可任意鞭打,有时还将帽子抽落在地,惹得观众一阵哄笑。如果姑娘对小伙有情,则会鞭下
留情,只见鞭子在小伙子头上转圈虚晃,却不见
鞭梢落身,或姑娘故意将鞭抽打到小伙子坐骑的马屁股上。场面热列,妙趣横生。
柯尔克孜习俗
在草原上,除哈萨克牧民有“姑娘追”的游戏外,
阿合奇和特克斯等地的
柯尔克孜族民间则有一种叫“
追姑娘”的游戏。每逢喜庆集会和婚嫁喜事,柯尔克孜族民间都要进行这种游戏。柯尔克孜的“追姑娘”游戏与哈萨克的“姑娘追”
游戏规则相反,是女的骑马在前面跑,男的骑马在后面追。柯尔克孜牧民说,这种游戏是检验小伙子是否有本事,是否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男子。同时,这种游戏也是柯尔克孜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或求婚的一种最佳机会和方式。
参加游戏的选手,骑什么样的马都是保密的,不能让对方轻易得到“情报”。每个村落要把最好的马挑出来让自己的选手骑上。比赛开始前,姑娘有权选择自己的对手。
选好对手后,姑娘小伙子向指定的地点并辔慢行。一路上,小伙子可以任意向姑娘逗趣,说
俏皮话,或者表白爱慕之情,甚至可以求婚。这时姑娘如果真的喜欢小伙子,则可以答应求婚,但大多姑娘并不表态,而是对小伙子表明,如果追上她婚事可以商量,如果追不上只好靠边站。
到达指定的地点后,姑娘骑马先跑,小伙子紧迫不舍。这时观看的人群中不断爆发出呼喊声和口哨声,为自己的选手鼓劲加油。小伙子如果追上了姑娘,可以在众人面前搂一下姑娘或抚摸一下姑娘,也可以扯住姑娘的衣角表示自己是真正的男子;如果小伙子没追上姑娘,不仅在众人面前丢了脸,而且小伙子所在的村落还要向姑娘颁发奖品。一般总是小伙子胜得多,姑娘胜得少,
柯尔克孜族小伙子大都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男子。
欧洲习俗
戴尼斯﹒让巴尔
在法国,没礼貌的人见警察来了,总是说“22,狗子来了!”秩序井然之邦的
丹麦和德国没有类似的
惯用语阿尔卑斯山那边的人们见了
卡宾枪要说欧洲有崇圣传统,那远远谈不上。除了圣诞松和
马槽汽酒。卢森堡人和法国人、
爱尔兰人一样,互相拥抱祝福。荷兰人一撒手就能花去4000万(盾)。意大利人呢,把所有的陈年旧物全扔上大街,把个城市弄成大
垃圾场。
庆祝战争和胜利的日期也各自有别。5月5号是丹麦1945年解放的日子,6月5日是它的国庆。荷兰每5年只搞一次二次大战结束庆祝日。英国人把对自己南征北战的回忆汇集在一个日子,11月11日。
比利时同法国并列庆祝日纪录的保持地位:7月21日是它的国庆节,11月11日为假日,6月18日是
滑铁卢战役纪念,5月8日是解放日。含羞忍辱的德国无所庆贺。意大利人只在11月4日纪念一次大战。最後是卢森堡人,只在11月为战争死难者草草举行一个
哀悼日。
相反,在赶时髦方面,
民族主义倒确确实实地消亡了。英国人喜爱意大利皮鞋,
科西嘉的开司米,
波尔多的葡萄酒,
哈瓦那的雪茄和圣-奥诺
雷区的服装。美观适用的货物是无肤色、民族之分的。丹麦人喜欢法国的时装、香水、
平底锅和葡萄酒。比利时人吃
瑞士的巧克力,喝法国的酒,而买的则是德国的电子产品。当然,荷兰的雪茄还是荷兰货,可是奶酷是法国的,地毯-如果用得起的话-却是波斯货。
放下公鸡说说
毛驴吧,也就是由地毯再谈谈
黑猫及欧洲的迷信习俗。大家都有害怕的东西。在德国、丹麦、
爱尔兰、比利时和法国,人们见了暗
毛色的大公猫会汗毛直竖;相反,英国认为黑猫会给人带来吉祥事儿。13,在
伦敦、
波恩、
布鲁塞尔、卢森堡、阿姆斯特丹、
都柏林和
罗马,是令人恐怖的。17,在我们阿尔卑斯山对面的邻居中也不大受欢迎,而且他们还怕听
猫头鹰叫和冰的破裂声。在爱尔兰,看见一只
喜鹊牙疼用不著医生时,这欧洲人会去听音乐。英国人把
立体声唱机调得低沉些;法国人同卢森堡人,丹麦人和荷兰人一样,调成抑扬委婉的。德国人喜欢听低音,比利时人也一样。爱尔兰人一按就是尖调调儿,意大利人则爱一个音一个音乱跳的。
纵览了以上种种之後,对欧洲农业体系遇上的种种难题,我们就不会感到惊诧了。
社交习俗
白俄罗斯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白俄罗斯人直率, 喜欢开诚不藏埋;
乐于相互搞交往, 通情达理不见外;
“十三”之数受厌恶, 黑色沮丧没人爱。在
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白俄罗斯人性格豪迈,心地实在,通情达理,善于同外界礼尚往来,并且非常重视礼貌待客,文明用语时常“挂在嘴边”。他们表示高兴时,往往爱开怀大笑,而表示轻蔑时,又总习惯微微地一笑。因此,中国人的礼貌微笑,对他们来说,往往会使他们感到莫名其妙。他们有“
女士优先”的良好传统,习惯在各种场合照顾优待妇女。他们对“7”数倍加喜欢。认为“7”是个吉祥的数字。因此,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总乐于同“7”数打交道。白俄罗斯民族崇尚偏爱白色,认为白色纯真、洁净;也喜欢红色,认为红色象征着勇敢,并会给人以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