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场是指堆卸废物的场所。其目的主要是使垃圾集中堆放、处理,旨在减少环境污染。
运行标准
前提
有必要的垃圾治理区域、场地,并符合地方、公司环保要求;有垃圾运输车辆、有垃圾治理工具。
准备工作
1、装车前检查
①垃圾运输车辆常规检查;
②装车时注意劳保用品的佩戴。
2、运输过程检查
① 垃圾运输车辆是否有相应运输证件;
②垃圾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要对垃圾进行覆盖,避免二次污染。
3、垃圾场检查
①场地是否已平整,方便运输车辆进入;;
②垃车辆圾是否运行正常治理;
运行操作
1、垃圾堆放:垃圾运输车辆在指定地方情到垃圾方可进行治理工作。
① 治理前应保证垃圾堆放位置合理;
② 治理前应保证治理车辆完好运行;
③ 治理前应保证土方量足够覆土;
2、垃圾平整
①垃圾治理车辆对堆放的垃圾进行平整;
②垃圾厚度应符合治辆正常运行理车;
3、垃圾碾压
① 垃圾碾压车辆对垃圾进行压实处理;
② 垃圾碾压车辆对垃圾进行压实处理,一般碾压后的垃圾厚度最多不超过3米;
4、垃圾覆土
① 垃圾碾压到三米后,垃圾上要进行覆土,避免垃圾乱飞及发生火灾;
② 覆土不得少于0.3米。
注意事项
1、垃圾运输及治理车辆必须经常检查,防止出现故障,影响清运及治理;
2、必须按照垃圾场治理要求进行作业,及时按要求覆土并严防垃圾场着火;
3、垃圾运输和治理必须符合地方及公司环保部门的相关要求,避免二次污染。
环境影响
我国
城市生活垃圾年清运量约为1.4亿吨,除了少部分焚烧、堆肥或回收利用外,其余70%以上被运送到填埋场进行处置。垃圾在填埋场的存放、装卸、平铺、压实等过程中,由于其中有机物的腐烂分解,不可避免将产生恶臭污染。恶臭既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又将产生二次污染,如不妥善处理,会对周围的水体、大气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垃圾填埋二次污染,减少填埋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环境影响问题及成因分析
渗滤液污染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置不当、防渗措施不到位是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我国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普遍具有水质成分复杂、金属含量高、氨氮含量高以及
微生物营养元素比例失调等特征,一旦污染到地下水或地表水,将极难恢复。尤其是渗滤液对填埋场周围地下水的污染,近年来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产生主要在其营运过程中,与当地气候、水文、填埋工艺,以及垃圾成分等有关,是垃圾填埋场建设项目的主要环境影响之一。
空气环境污染
垃圾填埋场在垃圾运输、填埋过程及封场后会产生以H2S、NH3、硫醇和N-甲基甲胺等为主的恶臭性气体,且所释放的恶臭性气体随垃圾成分的改变而有所不同,对当地空气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一定危害。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填埋场在封场过程和封场后内部垃圾发生复杂的厌氧反应,会产生以CH4、CO2为主的可燃性混合气体,如不加以合理导排,将可能存在爆炸的隐患。
噪声污染
垃圾填埋场对噪声的污染主要在其施工过程和运营过程中产生。施工过程中用于道路修筑、场地平整、挖填筑坝及建构筑物等建设的推土机、挖掘机、搅拌机、碾压机等各种施工活动产生机械噪声,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运营过程中进行填埋作业的填埋机械所产生的机械噪声以及垃圾运输所产生的交通噪声,存在于垃圾填埋场的整个运营阶段,存在较长期的环境噪声污染。
生态影响
垃圾填埋场建设项目对生态的破坏存在于其整个生命周期。施工期的清基、运营过程中的填埋、封场后的覆土等过程中均会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占用大量土地,造成原有植被的破坏,改变原有土地的功能,甚至由于填埋作业的进行导致周围地质环境的破坏,从而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微生态效应
微生物是生物技术作用的主要承担者之一,它们利用各自不同的降解酶系统,通过降解作用将大量
有机污染物转化成了对生态系统繁衍有利的无机物质。使某些物质的不良富集引发的环境平衡破坏而导致的污染得到消散和转化,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垃圾堆埋环境中的微生态特征较为复杂,其微生态效应是其中各种超背景聚集有害物质发生降解、转化的表现。它既存在有利于生态环境防护的一面,也存在造成一定时段内局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失调而引发的生态环境污染。
(1)细菌总数和
大肠杆菌不仅是评价垃圾污染环境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垃圾场中微
生物活性及所处垃圾转化、降解阶段的主要指示性指标之一:
(2)各种微生物细菌的作用效应是垃圾堆埋场中污染质得以转化、降解的主要生物作用之一,为有效治理垃圾污染生态环境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3)垃圾场是个严重的污染源体,它不仅污染了周围的土壤环境,有的还污染到了浅层地下水甚至深层地下水体。
(4)在良好地质条件下的垃圾场地(如下有较厚粘土阻隔层),其表层包气带中的微生物细菌生长及繁殖旺盛,这一地带既是微生物细菌生长繁衍的大本营,又可作为阻控污染质运移扩散的天然屏障。尤其是其中的2--2. 5 m,可作为阻控污染质的人为利用层,对污染物质加以阻截。
对策措施
加强选址方案的比选
首先,应加强对填埋场选址方案的比选,从当地的规划、气象条件、区域概况,尤其是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进行选址方案的合理性论证。良好的水文地质条件是垃圾填埋场选址的首要前提,同时,选址必须符合当地的规划,并综合考虑到风向、降雨等气候条件的影响。
加强防渗处理
我国许多垃圾填埋场采用的是混合填埋法,各种垃圾没有进行分类,统统堆放在一起,且大部分垃圾填埋场防渗层都只有一层结构。垃圾填埋场采用
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防渗层进行人工防渗处理,防渗效果明显,切实可行。但在材料运输、工程施工和填埋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避免其出现孔隙和裂纹,保证防渗效果。将渗滤液收集到集液池后,定期回喷至垃圾堆体上进行自然蒸发消耗。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可起到抑制扬尘的作用,也减少了渗滤液的处理费用,是北方地区渗滤液处置的常用方法,实践证明是比较可行的处理方法。
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实施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尽可能保证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得到有效利用。在资源短缺、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应逐步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并使之重新进入循环系统。总之,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既可以减轻我国垃圾填埋场处理系统的压力,也是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未来垃圾处理发展的方向。
废物减量化
为将清洁生产理念应于于城市垃圾填埋处理中,可采取以下清洁生产方面的处理措施,从污染源头产生以及末端回收利用的角度来控制污染物的产生量,具体建议如下:
(1)垃圾成产生的垃圾渗滤液和生活污水可经过处理达标后回喷于垃圾填埋场,大大减轻减少了对地表水的污染负荷;
(2)为了减少垃圾渗滤液的产生量,填埋场设置截洪沟,把汇水区的降雨引出场外,实现雨、污分流,有效地降低了垃圾渗滤液的产生量;
(3)为了减少有风天气飞扬物的二次污染,除及时覆土和洒水外, 在下风向设置可移动钢丝网,有效拦截飞扬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4)垃圾填埋场的
大气污染源主要有垃圾被微生物厌氧消化、降解产生的大量填埋气,主要成份为CH4 等可燃烧气体,在垃圾填埋场产气初期,填埋气产生量并不稳定,可在初期采取直接排放或者点火炬燃烧等方式处理, 待沼气量较多时且稳定时,可考虑回收利用此部分气体。
总体来说, 通过采取一系列污染防治措施后,从工程设计、生产工艺、运营管理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清洁生产的理念。
日常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垃圾场管理监督,明确管理责任,确保垃圾场安全正常运行,特制定本制度。
1、认真做好防火工作,禁止闲杂人员进场,严禁带火种进场。 2、认真做好防盗工作,确保场区的大门、监控设施、场边的围栏网、告示牌等设施的安全。
3、草地生长良好,无明显杂草,适时修剪。
4、围栏网内非堆填区,定期清理杂草、杂生的树木,藤蔓。 5、适时对场内的蚂蚁包、蚊、蝇、鼠等进行消杀,每半个月例行一次全面消杀。
6、确保垃圾场所有雨水沟的畅通,定时检查,如有堵塞应急时疏通。 7、进出垃圾场应及时关、锁大门。
8、严禁乱倒垃圾,对进场垃圾进行有序堆放。
9、定期检查场区的所有相关设施如:大门、监控设施、排洪沟、告示牌、等是否完好,如有损坏,及时维修。如有外来人员故意 破坏或盗窃,及时制止或报警并上报主管领导。
10、保持垃圾填埋场范围内环境清洁卫生,生活区域整洁美观。 11、设备设施的维护、维修、翻新和更换工作。
11、设备设施的维护、维修、翻新和更换工作。
12、每日对垃圾场进行巡视,建立交接班制度,不留管理空档,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监督、指导、检查、验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