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结婚的正日称喜日,这一日是婚娶双方的良辰吉日。 男家接到花轿,举行过有关轿俗仪式后,继续按淮安民间的有关风俗一一进行。
简介
名词。有高兴事儿的一天。特指结婚的日子,用于褒义。
喜日仪式
迎大宾
在接轿的同时,迎大宾,接待大宾,这是男方婚仪中的大事。不管女方送嫁亲戚多少,不管男方贺喜亲友多少、年龄多大、辈分多高、地位多显,大宾始终受到特殊恭敬,同时,大家都会给你真挚的祝福。
首先要请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士和男方的
舅父、
姑父、
姨父等辈分高的至亲在村外恭候。当大宾到时,先有两位迎宾者上前迎接,行揖礼或握手礼,然后从大宾的下首掀开轿帘或接过马缰绳,将大宾迎入事先准备好的客房,以茶、烟招待。开席时,特设大宾席。大宾席为七人座,大宾独坐首席,其余六人奉陪。先由侍者以新面盆、新毛巾新肥皂供大宾洗手脸,并敬上烟、茶。后端上八盘糕点、上八盘冷菜开始喝酒,再上八大碗热菜,等上到第四碗时,碗上加红纸封,由大宾“揭红”给赏钱,侍者递热毛巾讨赏。席上自始至终由大宾主宰,开席、敬酒、吃菜等等,一切从大宾开始,大宾饮,大家饮;大宾食,大家食;大宾停,大家停。饭后,大宾在众陪客的陪同下,来到新娘面前,向新娘嘱咐一番(主要是要孝敬公婆、尊重丈夫等语),然后再向男方父母道别。
迎花轿
新娘轿至村头,一支队伍迎大宾,一支队伍迎花轿。花轿在鞭炮、鼓乐声中迎至男家大门,此时说喜话者迎上前去说喜话。喜话有:
喜轿高升到大门,五色彩棚接新人。艳阳照耀兴隆地,代代儿孙跳龙门。
揭轿帘
花轿落于红毡或染红的芦席上,有全福奶奶揭开轿帘递给新娘一只花瓶,让新娘抱怀里。抱瓶取招财进宝,平平安安之意。
蹈婿鞋
新娘下轿时,必须套上新郎的鞋子,夫妇同鞋,鞋与偕同音,取“同偕”之意,是夫妻同偕到老的祈求。
撒谷豆或撒糖果:撒谷豆这是古代的婚俗之一,也是一种迎娶礼仪。从宋以后,撒谷豆之俗逐渐演变为撒红枣、栗子、花生、瓜子等,谓之“撒喜果”,撒豆时边撒边说喜话。如:春撒桃杏花,夏撒百合花,秋撒黄菊花,冬撒腊梅花。公公要撒海棠花,夫妻要撒夜合花。诸君莫笑话,句句都带花。
传袋
新娘在搀轿姑娘的搀扶下,头顶红盖头,走下花轿,旧俗认为新娘的脚不能沾地,否则不吉利,因此就产生了传袋的婚娶礼仪。婚嫁人家,以袋铺地,新娘踏在袋上进婆家门,其做法是用二、三只口袋,随着新娘的脚步次第前传。因袋与代同音,“传袋”即“传宗接代”。这一
习俗是由唐代婚娶铺毡席、褥等习俗演变而来。
跨火盆、骑鞍
传袋仪式以后新娘在搀轿姑娘搀扶下,准备进入院门或堂屋时,必须先跨越预先设在门外的火盆和驴(或马)鞍,或者骑一下驴(马)鞍。俗称火能驱邪,跨或骑鞍,取吉祥平安之意。此仪也有说喜话的习俗,如:新人进门,五路财神,八方瑞气,十分喜人,新娘跨火盆,大人养小人。新娘跨板凳,贵子早早生。新娘跨马鞍,合家保平安。新娘跨进门,带来聚宝盆。
拜堂
亦称“拜天地、拜花堂“。即新郎、新娘参拜天地、父母及夫妻对拜。这一礼俗是婚礼中的主要仪式,唐时已行此俗。旧时,拜堂一般于辰、巳、午三个时辰举行。因为过早人们还未起床午后又不吉利,要忌讳。宋代还有次日行拜堂礼的。拜堂时,一般在堂前设供案,置香烛,陈列祖先牌位或遗像。案上还摆柳条笆斗,内装五谷杂粮、数皮、
花生、
栗子、红枣,斗里擂一杆秤,上裹黑丝包头。各种物品上均贴红纸剪的双喜字,拜堂之先,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新郎、新娘和赞礼者身披红绸。乐止,赞礼者(或称礼生)诵唱:“香烟缥缈,灯烛辉煌,新郎新娘,齐登华堂。”新人就位跪拜,赞礼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人洞房”。拜后新郎、新娘挽着绾有同心结的彩带即牵巾,相向而行,以示一对新人自此后结为一体,同心相爱,白头偕老。
坐富贵
拜堂后新人进入洞房,在全福奶奶的安排下,坐于床上,名日:“坐富贵”。我国宋代已有此俗。旧时,新郎先于中堂升一高座,媒人或亲戚互斟酒致贺后方归房“坐富贵”, 此俗历代传承。清朝时,民间新人入洞房后,由伴娘扶引男东女西,盘膝坐于床头,任人调笑,不言不动,约半小时,取婚后大富大贵之意。也有的新娘入洞房后,由全福奶奶给新娘开脸。开脸后将新娘的耳环、耳??食满仓。开脸要唱开脸歌,歌曰:手里拿着红棉线,喜为新娘来开脸。一把栗子配成对,两把果子添荣光。三把枣子早生子,四把花生落凤凰。左扯三下得状元,右扯三下福满堂。
合卺
合卺:亦称“交杯酒”、“饮同心酒”、“合”,这是自古相传的婚礼习俗,我国周代已有此俗。半瓠称“??”,一个瓠分例割为两个瓢,新婚夫妇进洞房后,新郎新娘各执一瓢,以酒漱口或少饮,称作“合??”,寓意新人婚后生活中合体相亲。自北宋以后演变为饮交杯酒,明清两朝仍承袭此俗。
翻铺
在夫妻合??后,男方要央请邻居中父母兄弟俱全、生肖属龙或属蛇的男童两名,在新床上打滚,媒人或福奶奶在旁口诵吉言:“翻过来,生秀才,翻过去,生进士”,祝福早生贵子。
子孙饺子长寿面
新婚夫妇合??后,必须要吃一种吉祥食物,一般吃饺子和面条。饺子与交子音同,祈祝新婚夫妇富贵长寿。但饺子和面条要求煮得不太熟,吃时,事先安排好人在屋外间:“生不生”?新娘回答:“生!”以讨吉兆。 开喜席:在新人坐富贵的同时,男家开喜席宴请贺喜宾客。旧时对宴席的设置和席上坐位非常讲究。不管在家中或于酒楼,主人必须候于门外,恭请宾客入席。对于长辈或贵宾,则引入主席,在桌席的位置上,面门坐的左位为上席首位,右侧为上席二位,与上席相对的为三席、四席,在首席左侧的为五席。在二席右侧的为六席,在三席左侧的为七席,在四席右侧的为主人席即陪客席。如圆桌,则对门者为首席,首席对面为主人席。婚日中午酒席为正席,规格一般为八碟八碗,菜上齐后,新郎新娘在支事者的陪同下,逐桌一一敬酒,名谓“照菜”。一般每人敬酒两杯,称双杯,取成双成对之意。也有闹酒者、宾客出绕口令、谜语、咏诗、唱歌等难度大的考题,要新郎新娘说、猜、诵、唱,若新人不做,则宾客便不饮酒,如做错,则哄堂大笑,此为婚礼的高潮。民间认为婚日不闹不吉利,“热闹热闹,越闹越热。”
正席后亲友们大部返回,只有至亲,晚间仍然有席。晚间筵席俗称“敬新酒”。酒席设在洞房外的房间里。桌上首先放两只并列酒杯,两只酒杯之间放两根红线,谓“搭红线”,意千里姻缘一线牵。席始,首先请新娘出洞房,有赞者说喜话,新娘如害羞不出,仍以喜话相邀,直至出房为止。
有的请新人上席坐,先饮交杯酒,然后全桌向新人敬酒,唱喜歌。在敬酒的同时,劝新人吃菜,也唱喜歌,直至酒席结束。
送房
上述婚礼仪式结束后,将新郎、新娘送入洞房,送房时有礼赞或民间艺人放鞭炮赞新房,赞词有固定的,也有即兴创作的。有四句、六句、八句不等。
撒帐
新婚夫妇洞房交拜后,就床对坐,众人以同心钱和五彩果掷向新人身,以表欢庆祝愿,同时亦有驱邪避煞之意。有的于夫妻人洞房前,选一名吉祥的长辈(子孙满堂、儿女双全者),手执盛有大枣栗子的食盘,一面抓着撒向寝帐,一面唱《撒帐歌》:“一把栗子一把枣,小的跟着大的跑。”撒枣栗。其意:祝愿早生贵子,子孙满堂。
闹新房
俗称“闹房”,是在洞房花烛夜闹新婚夫妇的活动。由于习惯以新娘为逗趣对象,所以又称:“闹新娘”。旧时,淮安民间认为,新婚“不闹不发,越闹越发”,以此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又为新郎新娘祛邪避凶,达到婚后吉祥如意,兴旺发达的意愿。同时还有“新婚三日无大小”的说法,婚日三天,宾客、亲友、邻里不分辈分高低、男妇老幼,皆可“闹”房。
“闹房”有“文”、“武”两种,文者出谜语,说粗俗话让新娘难堪而取乐,武者,口出秽语,动手动脚,遂成恶俗。有的因无礼行为,使新娘无法忍受,酿成惨祸。还有的不仅闹新娘、新郎,还有闹老公公和大伯者,用锅底灰涂脸、套马桶盖的皆有。有的不受此俗所侮者,预先躲开,随着时代的进步,闹房之俗已向文明方向发展。
撒床
即由全福人用染红的白果、栗子、枣子、花生向新娘床上撒,寓意吉祥如意,早生贵子,边撒边唱喜歌。
摸马捅
闹房后,让童男子将新娘家陪嫁的马桶即子孙桶中的鸡(鸭)蛋、糕果等摸出时赞礼或喜娘说喜话:“子孙桶,滴溜圆,代代子孙做状元”;“子孙桶,使劲掏,子子孙孙步步高”, 寓早生贵子、传宗接代,光耀门庭等吉祥之意。
挑盖头
亦称“挑头巾”,为婚姻中的重要礼俗,早在汉魏时,就有此俗。至唐宋时,普遍用于结婚仪式。明清以前,新妇上轿前把婿家送来的盖头蒙上,至婿家拜堂时、或入洞房后,由婿或其女亲,用簪、秤、机抒或木杈挑下,谓之“挑盖头”。后来一般为新妇进洞房后,由婿用秤杆挑去头上盖巾。秤杆挑益头,秤星象征二十八星宿,预兆大?前,先由喜娘(婆)帮助新娘卸去头妆,卸前首先准备一个盛米的升子,然后将新娘头上戴的珠冠放在米升上,称为“升冠”, “升官”同音,寓日后高升之意。
缝被角
升冠后,入寝前,新娘要将喜被未缝的四角,用针线缝上。
戳窗户
新房的窗户是用红纸糊起来的,新婚之夜戮窗户,丢筷子,这是淮安民间婚俗中的仪式之一。当婚仪即将完成,新人准备就寝时,由童男子用两把红筷子将窗户纸截通,然后将筷子一双、一双地撒向新人床上或新娘身上,撒到床上的愈多愈好。撒筷子也要说喜话,如:“一撒洞房一世如意一世昌;二撒二人上牙床,二人同心福寿长;三撒新人心意好,三祥开泰大吉祥”等。
守花烛
花烛为一种经精心彩饰过的红蜡烛,供拜堂和洞房中使用。新婚之夜,洞房内燃起蟠有龙凤形状的彩饰于红烛之上,称“花烛”。花烛成双列于房内,因花烛只有一根芯,象征夫妻爱情专一,同甘共苦。此俗魏晋时已有。另外民间还有这样的俗说,如果左烛先燃毕,主新郎早逝;如右烛先尽,主新娘早逝。民间俗视,夫妇白头到老,同生死为吉祥如意。忌讳夫妻一方先行归天,故有看花烛燃烧的习惯,称作“守花烛”。如果一烛灭时,即将另一烛吹灭,以祈如愿。
长命灯
旧时,新婚洞房内必须点燃一盏长命灯,从婚礼天日出时点灯,至次日日出止,最少一天,有的地方要亮三日,中途不熄。民间以为,若中途熄灭了长命灯,新婚夫妇就难白头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