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修炼源自身国同治养生思想,是人们在
自我意识的觉悟下,对自我生命把持的一种修持方式。
起源
基础
气功丹道修炼术的理论基础是《
周易》、《
道德经》,这两部经典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
中华
道家修炼,源远流长。道教声称轩辕
黄帝求道于
广成子洛书历史记录。开天地人
三才整体观易学周易对立统一规律的精辟描述。
易理是金丹大道的理论基础。掌握阴阳规律,掌握宇宙旋律,掌握人体的节律,是修炼气功及金丹大道的诀窍。
「
七窍相通」,是用来形容悟道后,感官可以互用,甚至不用感官而能知能见外 界事物。这种悟后的体验,在先秦典籍中也有类似之记载。《
列子·黄帝篇》,叙述 列子学道九年后之悟道境界,耳目口鼻无不同,与此经所说者相似,文云:
「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 一眄而已。五年之后,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颜而笑。七年之后,从 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九年之后, 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 夫子之为我师,若人之为我友,内外进矣,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 ,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 风乘我邪,我乘风乎?」
又,《
列子·仲尼篇》载亢仓子悟道后,也有类似的境界,而所述悟道次第,更 与内丹修炼次第,有惊人的巧合,今录于下:
「
老聃之弟子有
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鲁侯闻之大惊,使上卿 厚礼而致之。亢仓子应聘而至,鲁侯卑辞请问之。亢仓子曰:『传之者妄,我能视听 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鲁侯曰:『此增异矣。其道奈何?寡人终愿闻之。』 亢仓子曰:『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 音,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 所觉,心腹六藏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
文中亢仓子所言之「体合于心,心合于气」,颇似内丹修炼之「
炼精化气」阶段 ;「气合于神」,则似内丹家之「
炼气化神」;「神合于无」,则为炼内丹所说之「 炼神还虚」
先秦时期的《
列子》与唐宋后的内丹书,年代相隔悬远,而所述修道次第,则若合符 节。
早期丹家
东汉时为道教气功
内丹学奠基的著作,当推
魏伯阳的《
周易参同契丹经修炼体系,是我国第一部金丹大道理论专著。把人体当作
炉鼎,以体内精、气为药物,运用神去烹炼,使精、气、神凝聚互结,产生真种,结成金丹。。《
参同契》用《
易经》的
卦爻来描绘人体真炁周天运行的规律,并提纲挈领地讲述了
炁功功法的要领。《
参同契》的出世标志著内丹学的形成,也被认定为世界炼丹史上最古老的理论性著作。分上、中、下三篇,下篇附《鼎器歌》,内有提到:“真阳自动,元精出炉,下至
会阴穴,以手法逆回鼎中,化为甘露。”魏伯阳将人体真炁运行的规律同天地间日月运行、
阴阳消长的规律统一起来,又首次把金丹术和炁功纳入一个理论框架之中,这实际上为炁功比附金丹术(外丹)而称为内丹开了先河。《参同契》的内丹系
性命双修而较重
性功,为内丹学奠定了一整套理论框架和名词术语,被后世内丹家尊为“万古丹经王”。
秦汉时期
成书的《
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早期经典。上清派擅长于存思气功,借存想身神(发神、脑神、眼神、心神、肝神等)调动
人体器官的功能,通过咽津固精、积精累气进
行气功修炼。《
黄庭经》中指明了三
丹田的部位,论述了它们在真炁运行中的作用,并将
元炁称为“玄丹”,说明经中包含了早期的气功功法。《
黄庭经》是继《参同契》之后又一部为
气功学奠基的经典著作,这部书仍是必须诵习的珍籍。
早期的气功功法,在葛洪的《
抱朴子内篇》中也有记载。这种丹功都是由存思、
行气和咽津相结合,以意引元炁在三丹田之间运行。葛洪称它为“真人守身炼形之术”,其功法是:“夫始青之下月与日,两半同升合成一。出彼玉池入金室,大如弹丸黄如橘,中有嘉味甘如蜜,子能得之谨勿失。既往不追身将灭,纯白之气至微密,升于幽关三曲折,中丹煌煌独无匹,立之命
门形不卒,渊乎妙矣难致诘!”值得注意的是,葛洪《内篇》中已详言三丹田的位置,在这段口诀中又有“中丹”之称(“中丹煌煌独无匹”),再加上《
黄庭经》中“玄丹”、“子丹”(“子丹进馔肴正黄”)的提法,说明在晋代道教中已将炁功看作炼丹了。
继承发展
自南北朝,道教中各类气法并出,五花八门,其中以上清派的存思、
守一气功最著。陶弘景编著的《
真诰》、《
登真隐诀》、《
养性延命录》中就有服气、内视、导引等多种内炼功法。佛教密宗之说多类道教,包括有道教所擅的服气、服石、炼药、外丹、符祭等
方术,追求长生成仙,其与道教的渊源关系,因而也被道教所吸收。
南北隋初时期,《
周易参同契》在社会上公开传布,促进了内丹学的发展。据《罗浮山志》载,青霞子
苏元朗于
隋开皇中 . 来居罗浮,
归神丹于心炼,“自此
道徒始知内丹矣”。唐代丹家以张果与
司马承祯对内丹学之发展贡献最著。
隋代道士苏元朗将《
龙虎经》、《
参同契》、《金碧潜通诀》纂为《龙虎通玄要诀》,以人身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模拟金丹术的炼制过程,套用外丹术语,归神丹于心炼。然而不管哪种丹道,其基本特点都是不着相不落顽空,
离四句,越百非,而超终究涅槃。在以此为基础,最终清虚无为,破迷明道。
唐代高道
司马承祯著《
服气精义论》以及《
天隐子》、《
坐忘论》等,主张“收心”、“守静”,将道家的清静止水的思想融汇入道教气功中来。司马承祯将
儒家、
佛家的炼养理论融入道家炁功,在内丹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孙思邈著《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摄养枕中方》等书,讲
行气、仙药、
金丹、养性、房中、炼养诸术,极为丰博,代表著我国唐代道教修炼方术的空前繁荣。道教中出现了一批内丹家,如刘知古、
吴筠、
罗公远、
叶法善、张果、陶植、羊参微等。内丹著作亦大量出世,如《日月玄枢篇》、《
通幽诀》、《上洞心经丹诀》、《大还丹金虎白龙论》、羊参微《
元阳子金液集》、《还丹金液歌》、林太古《龙虎还丹诀颂》、张果《大还丹契秘图》(《
云笈七签》卷72还收有草衣洞真子《真元妙道修丹历验抄》)、吴筠《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陶植《还金述》和罗公远、叶法善注的《真龙虎九仙经》、通玄先生《玄珠歌》、 岳真子《
玄珠心镜注》等,可知内丹学在唐代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唐末五代,是内丹学渐步完善成熟的时期。迨至金宋,内丹学逐渐排斥外丹在道教修炼方术中占据统治地位,使道教修持方术脱离开葛洪《
抱朴子内篇》的框架,为之一变。因而
方维甸《校刊抱朴子内篇序》云:“迨及宋元,乃缘《参同》炉火而言内丹,炼养阴阳,混合元气,斥服食
胎息为小道,金石符咒为旁门,黄白
玄素为邪术,惟以
性命双修,为谷神不死,羽化登真之诀”。自此以后,内丹学不断汲取儒、释、道
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发展中又分宗分派,相互促进,经过一千多年逐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相传唐时,
钟离权、
吕洞宾、刘玄英以内丹度人,奉《
周易参同契》为丹经之祖,为道教南北之
金丹派开宗立基。
施肩吾撰《
钟吕传道集》阐发他们的内丹学说。
陈朴著《
陈先生内丹诀》,将钟吕丹法在自己的修炼实践中重新去体验、创造。另有道教学者
崔希范,著有《入药镜》,为内丹史上颇有影响的著作,相传吕洞宾有“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吕洞宾著有《采金歌》,清代
傅金铨作《
济一子道书》,《采金歌》便为其中《道书五篇注》的一卷。
内丹史上的关键人物,是
五代末宋初著名道教学者
陈抟。相传
陈抟得钟离权、
吕洞宾丹法,和
谭峭相师友,“自号
扶摇子,著《
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养及
还丹之事”(《宋史*陈抟传》)。他还刻《
无极图》于华山石壁,著有《三峰寓言》、《
高阳集》、《钩潭集》等。
《
无极图》奠定了“顺则生人,逆则成丹”的原理和“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的基本步骤,成了内丹学的骨架。中国道教内丹学“数千年间,有(魏)伯阳以导其流,有钟、吕以扬其波。”至陈抟而后,被
张无梦、
陈景元、刘玄英(又名
刘操,号海蟾子)所继承,将内丹学发展到高峰,分化出一些各具特色的门派。
各派要旨
道家修真之法,总不外三元丹法,即天元、
地元、
人元是也。
丹经中以修清静者为天元丹法,修服食者为地元丹法,修阴阳者为人元丹法。要以前述之分法为普遍。
大道渊源于
黄帝,而集大成于
老子。一传尹文始,即关尹子。尹传麻衣道人(即李名和),李传
陈希夷,
陈传火龙真人,是为文始一派。一传王少阳,开全真教一派。王少阳传
钟离权,钟离权传
吕纯阳。
吕祖首传王重阳,重阳传邱长春,开
北宗,又称
龙门派。
吕洞宾又传
刘海蟾,
海蟾传
张紫阳,开
南宗,是为紫阳一派。(按海蟾亦曾以丹法传
陈希夷,递传至
张三丰,开一新脉。)至若晋之
抱朴子葛洪,梁之陶宏景隐居,均抱高世之学,怀王佐之才,对于丹道学术,多所述著,传世不绝,惟非此脉脉相传承内者也。
以
文始派最高,以
少阳派最大。文始派直修虚无大道,以
无为法而兼学
有为法,顿超直入,了性而自了命者也。少阳派则以阴阳大道为本修,自有为法而上修无为法,积功渐晋,了命而性亦因得了也。文始派曲高和寡,修者日希。少阳派则平易近人,尽人可修,尽人可证,故得大行于世。其最著者为南北两派,其后又有东派、西派、中派、
青城派、崆峒派、
三丰派、
伍柳派。
北宗始祖,则均尊称重阳真人王喆。世常称北七真者,即邱长春处机,刘长生处传,
谭长真处端,
马丹阳处钰,郝广宁太古,
王玉阳处一,孙清静不二(马丹阳之妻)。七真又称
七祖,皆重阳弟子。七祖中广开法派,奠定北宗之基者为长春真人。此派上采易理,旁涉禅宗,而一归之于道。
微妙玄通,广大悉备。要在以清静单修为主旨。此派经典之最著者,除七真之著述语录外,即为金盖山(
闵小艮真人)刊行之《
古书隐楼藏书》。
世常称
南五祖者,系由
张紫阳开其法派,张传石杏林,石传
薛道光,薛传陈泥丸,陈传
白玉蟾。总是南方人,是称南五祖。张祖又传刘永年,玉蟾又传彭鹤林,均为不世之杰出人物,故又合为
南七真。此派修为,以阴阳双修为主,故其丹法重在
命功,回阳换骨,采铅接命,太乙归真,片晌工夫可成。中老年人破体之身,修此较宜。又北七
真中,
马真究为阴阳所成,故另开一支,马传宋德芳,宋传李双玉,李传张紫阳,张传
赵友钦(缘督子),赵传陈观吾(
上阳子)。至南宗始祖,则均尊海蟾真人刘操。大张法门则始于紫阳真人。此派以张紫阳之《
悟真篇》为圣经。而《白玉蟾全集》,亦名重道林。金丹南宗近道,北宗近禅。南宗思想分为两体第一阶段
张伯端。第二阶段
石泰、白玉蟾等,但是如果不计《
悟真篇》前后序等部分有争议的内容,则金丹南宗思想实为一体,非常统一。(按陈撄宁曾言:“白玉蟾则自幼出家,终身云水,未闻如道光禅师之
还俗也。”认为白系清修证果。)
道 教 内 丹 功 法 的 一 派 , 明 嘉 靖 时 陆 西 星 所 创 。 陆 字 潜 虚 , 青 年 时 偏 於 儒 家 , 後 转 向 内 丹 , 自 称 吕 洞 宾 曾 亲 临 其 北 海 草 堂 二 十 馀 天 , 密 传 丹 法 , 撰 著 《 方 壶 外 史 丛 书 》 , 辑 刊 《 吕 祖 全 书 》 , 大 阐 丹 道 , 遂 开 东 派 丹 功 。 上 达 於 道 , 不 流 於 邪 , 行 道 双 修 , 限 於 夫 妇 同 炼 , 要 点 在 「 凝 神 聚 气 」 、 「 道 归 自 然 」 。 陆 西 星 虽 创 东 派 , 但 并 未 立 教 , 故 师 徒 传 授 系 统 记 载 不 详 。
道教内丹功法的一派,清咸丰年间
李涵虚所创。李为四川
乐山人,自称于
峨眉山遇
吕洞宾及
张三丰, 得丹法秘要,于咸丰六年(公元1856)
成道。西派与东派同称吕祖亲传而开派,于道统上自成一家,李整理 了
陆西星的《道缘汇录》,《宾翁自记》为《海山仙迹》,并重订《吕祖年谱》,以东派
陆西星后身自居,并沿袭其丹法。但因李涵虚曾受张三丰丹法,将之与钟吕
道法汇合,故与东派又不全相同。他把性功分为炼心,又将命功分为四层,主张丹法以清静立基,然后阴阳双修。李涵虚著有《
三车秘旨》,《
道窍谈》,《九层炼心法》 , 《
太上十三经》,《后天申述》,《文终经》等 。
其次,世又有三丰派丹法,为
张三丰所开。盛行于世,此又称丹家之新派,以其介于文始与少阳之间也。由其《玄谭全集》与《大道指要》等可见其要旨,系主清静阴阳双修者。
坊间流行之《张三丰全集》,复渗杂另一张三峰之房中法入之,致失其本来面目,惟明眼人,则一见可别真伪。
至若世称中派者,则为尹真人师弟一派,有《
性命圭旨》一书为其修持准绳,主三教合参。次如
李道纯、黄元吉,亦为此派翘楚,此二巨匠,类多以儒说道,(着毅一子之杨毅廷亦然)彻入精微,而不落窠臼也。惟究其实际,亦可归入北派之清静丹法。崆峒派丹法亦如之。
复有伍柳派,系
明万历时
伍冲虚柳华阳师弟所创。理论以道佛为基,方法以修气修脉,锻炼精神为主。浅近而指明白,故世之奉修者极众。伍之《
天仙正理》与《仙佛合宗》,柳之《
金仙证论》与《
慧命经》等书,几与北派经典,同等畅行。二人均系由禅转道者,实则二门均未得究竟。(按柳祖固以禅师而修丹法,伍祖则自幼好道,以禅作印证者。文中称二人于
禅道二门均未得究竟,实非允论。盖伍柳二真,于禅虽未可说超佛胜祖,于道则功参化育,极证无上
果位。二真之功德智慧,不容妄议。)其法且极繁琐,防走丹一事,上夹下塞,尤为奇谈。(按伍柳一脉丹法,纯以自力修行,实修实证,而即身成就,其法至简至易,至圣至神。“繁琐”二字,论之不允。至若防走丹一事,上夹下塞,实为法诀之
善巧方便,亦即伍柳派实修实证之殊胜。)惟以其纯主清静修为,故尚不失正途,其丹法则可列入北派之范畴。(按此段文字评论伍柳法脉,有失偏颇。)
次如青城派,则系以南北双修为主,与三丰派近似,惟更有文始派之精髓。创始者为青城丈人,继起者为
李八百等,丹法系先北修以奠其基,而后再南参以宏其功,
双证以张其用。旨奥而诀幽,法简而功速,正
如东派陆祖之法,有一鼎一次即成,可保无穷逸乐之功。惟门法最严,向不轻传。方内散人之江西派,衡岳真人之湖湘派可入之。青城派有《青城秘录》、《大道玄指》等秘笈,江西派有道书四种,湖湘派有《崆峒微传》、《文始秘要》等经籍,均系以南北两宗双修同运为主者。
至若
三峰派,乃朴阳子张三丰所创,属东派旁枝,世人常将其与张三丰混淆,实则非一人。其丹法则纯以泥水丹法为主,事阴阳采战,即世所谓左道旁门是也。惟“正人行邪道,邪道亦归正;邪人行正道,正道亦归邪。”故余常谓:左道,道也;旁门,门也。只要能心正意诚,并不止于入门,而复能升堂入室,则又未始不可一述以存之也。
迄乎清代,道学鼎盛。如刘悟元、朱云阳。尽群经微旨,拨迷归宗;彻诸家指要,循流达渠,故又均能以学术鸣于世。朱之《参同契阐幽》与〈
悟真篇阐幽〉两著,会心别出直彻真源。刘之《
道书十二种》,显露玄微,博大精深;其《修真辨难参证》一书,尤可视为丹道指南。二真享誉极盛,历久不衰。
迨黄元可出,则又综罗
儒道,会归一致;独标正鹄,
体用不遗,有如揭灯去暗,拨云见曰者。其《
乐育堂语录》,与老子《
道德经精义》二书,说理谈经,无不彻达上乘,极高明而达中庸,极博大而尽精微,实当之无愧。惟以其修炼授受,概主清静,故亦可列入北宗中也。近世四川尚有刘门,为刘止唐所创,又有
罗门,为罗春浦所传,均为盛极一时者。
丹道中千百门派,诀法实难尽述,口诀亦不易得全。故曰:“丹经万卷,重在
心传;天机口诀,须有师授。”至此煞住,以上各门派之修炼要者,容后再为简述之。
丹经
综述
历代丹经数量巨大,可称浩瀚,如何才能
高效阅读,是有志于丹道研习者的一大难题。对此,本人有一些个人感受,供大家参考。
分门别类
这是一个很传统的作法,基本上自道教产生已来,对
道经、丹书的分类工作就没有停止过。而对丹道、丹经进行分类,则主要是从
南宋开始,主要原因是两宋是丹经的高产期。但我们经常看到的,还主要是对丹道即
道派的分类,对丹经的条析分类,则很不充分。
丹道有五派之说,包括南宗、北宗、中派、东派和西派。另外也有钟吕派、全真教等称法。应该说,这些
分类方法,对研习丹经没有太多的帮助,反而会产生很多混淆。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全真南宗这样的提法,但实际上所谓金丹南宗,跟全真教是没有多大关系的。正因为分类方法的不明晰,使许多入门者分不清方向,有苦难言。其实只要不受俗成的分类影响,通过自身认真阅读、体会丹经原文,我们大致可以分源流,辨别宗派。当然,古文这一基本功,多少还是必需的,真正的工夫,是没有偷懒的余地的。
丹经派别
从大的方面看,
北宋,特别是
宋真宗崇道之后,是内丹经典暴发的时期,也是内丹道的成熟期。北宋以来,产生的丹派非常之多,但我们只要关注那些理法比较系统、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派别,进行分类,则丹经大致可分为丹道祖经、早期丹经、西山流派、悟真流派、紫清流派和后期丹经。
1 、丹道祖经丹道的发源,是非常早的事。《
道德经》、《文子》、《
庄子》、《内业》、《心术》、《楚辞·远游》以及
黄老学派作品可是说是所有丹经必本的祖经,后世一切丹经均从其中发挥而来,一直是内丹法诀的纲要。
2 、早期丹经我们可以把南宋之前,包括五代、唐、隋、南北朝、
三国和东汉以前,这些年代产生的丹道经典称为早期丹经。比较著名的有《
周易参同契》、《清静经》、《内观经》、《
心印经》、《
上清大洞真经》、《定观经》、《混元阳符经》、《九天生神章》、《吕公泌园春丹词》、《真人高象先金丹诗》、《玄珠歌》、《玄珠心镜注》以及《
钟吕传道集》、《
灵宝毕法》、《西山群仙会真集》诸经等,受早期影响的丹经非常之多,最典型的是《
大丹直指》、《悟真篇》。北宋
张伯端于1075年最后完成《
悟真篇》,这是内丹史上的重大事件,《悟真篇》总结了北宋以来的内丹方术,继承了
钟离权、
吕洞宾的性命双修学说,并且对
陈抟《
无极图》中“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受其影响的丹经比比皆是,难以枚举,其注疏更是续出不绝。如《
悟真篇注释》、《
金丹四百字》、《金液还丹印证图》、《
悟真篇三注》、《
仙佛同源》、《
金丹大要》、《
大道论》及《
道书十二种》等等,皆重要丹经。
3 、金丹南宗。该派系由南宋白玉蟾及其主要弟子所创,白玉蟾与
朱熹同时人。白玉蟾有取于西山、悟真二派,而有别之,独标玄关一窍之说及凝神
气穴之法,最为丹家所重。紫清派主要经典较多,有《
紫清指玄集》、《
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
还源篇》、《丹髓歌》、《金丹四百字》、《先天金大道玄奥口诀》和《
翠虚篇》等,本派丹经和受其影响的丹经也很多,如《
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
金丹大成集》、《
中和集》和《
周易参同契发挥》等,而后期丹经则大部分宗承其玄关一窍之说。
4 、后期丹经
陈致虚是丹道
集大成者,他完成了丹经创造期的最大综合,也是宋元丹经创造期结束的标志。其后所产生的丹经,特别是明以后产生的丹经,我们统归于后期丹经。这一时期的丹经,大都承前人之说而扩充,基本不出上述三派的范围。全真心性修炼的工夫,自陈致虚大倡其说之后,逐渐在后期丹经中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后期丹经较重要的经典有《
方壶外史》、《金丹正理大全》、《
金丹真传》、《性命圭旨》、《
张三丰先生全集》、《
周易参同契阐幽》、《悟真篇阐幽》、《
道书十二种》、《天乐集》、《园峤内篇》、《
证道秘书》和《
乐育堂语录》等。
以上挂一漏,简略勾述了丹经流派的大致情况。但要强调的是,丹经的分派,实际并不是很重要的问题。在之后的章节里,我们将更关注于从丹经本身的特质,包括鼎炉、药物、火候、关窍和理法特点等方面,进行分类研习。
5、近代20世纪出现了两位道家大师,一位是大陆的陈撄宁,创立了
仙学;一位是海外的肃天石,创立了新道学,均为中华
养生学之集大成者。
对数术的认识
数术之学,也即所谓的阴阳干支、四象五行、星宿刑德等等学问,在中国古代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巨大的,远超乎当今人们的想象。远至天道运行,近至人道吉凶,都渗透着数术的身影,丹道亦不能自免。数术之学的特点,在于用一个不是太复杂的框架,建立起了一个天地运行的
动态模型。
那么于丹道而言,数术的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其要领又是什么呢?我们说,数术实际是整个丹道的大背景,其影响无处不在。没有数术之学,也就没有丹道之学。而数术之学的精要,则在于《易》。
在前面谈丹道祖经时,我们没有提到《
周易》,并非轻视《易》在丹道中的作用。相反,我们认为,《
周易》是丹道的前提和基础。《易》之道,有象,有理。易理通过
十翼特别是
系辞传(其它九翼同样重要)的发挥,是人们较为容易看到和参研的。而
易象的精妙之处,则除部分专门学者之外,大部分人多未能体见。
对丹道而言,最重要的易象,莫过于《复》卦。《复》之初九,象征一阳初起,其彖传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说得实在是太好了!然而真正体现天地之心的,并非《复》卦本身,而是《坤》《复》之间!看过《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图》的朋友应该有留意到,在一些版本的圆图中,下方标有天根,上方标有月窟的字样。而天根的位置,正在《坤》卦与《复》卦之间的地方。为什么前贤以《坤》《复》之间喻天地之根呢?原因在于,易卦的
阳爻,象征阳气,阳气主生。而《复》卦则是阳气初生之卦,有大地逢春,万物待发之象,所谓生意盎然就是指的这个景象。然而造化的奥秘,并非在此初生之阳气,而在于从阳气消隐,到阳气滋起的这段过程,这一段过程是人们无法观察到的,难以用语言表达。但睿智的圣人,却认识到此过程才是天地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因此用
易象将之生动的表现在我们眼前,那就是《坤》卦和《复》卦之间的意象。[1] 《
系辞》所说的“生生之谓道”,《
道德经》所说的“
天地根”、“归根”、“复命”,《
列子》所说的“机”,都是讲的这个天地生生不息之道,也正是丹道所本之道。生生,即是纯阳。
《
周易》先天之学,起创于北宋
邵雍,尧夫先生在《
伊川击壤集》中有一首著名的《
观物吟》,其中段云: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看天根。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
六宫都是春。此诗虽非指示丹道修习,然而如能常诵此诗,体其精义妙动之处,绝胜于兀坐十年之功!
数术的内容,有的精深,有的则刻板乃至迷信,我们必须具备正确的辨别能力,不能过于夸大其作用,也不宜忽视其应有的价值。特别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即使是古代《
日书》这样非常初级,且有些死板的数术应用,也反映出一种精神,那就是“范围天地”、“把握阴阳”的数术精神。这种精神本身,就生生之道的最好表现。先人们这种质朴而深邃的智慧,令人肃然起敬。如果朋友们确实有志于丹道,那就绝不能避难畏艰,因离坎阴阳、四象五行、龙虎
铅汞这此术语而止步不前!
阅读丹经
理论上,我们应该阅读尽可能多的丹经,但广泛阅读必须与重点阅读相结合。广泛阅读就是以解析的方法,快速了解丹经的关键内容,了知其大略,可以增长见识,提高鉴别能力,也是修性之一途。解析丹经的方法,将在下一节讨论,大家可以参考。而重点阅读,则是要精研某些丹经,反复诵读,最好能烂熟于胸,以供修习之用。所以,所谓应该阅读哪些丹经的问题,实际是指应该重点阅读哪些丹经。
选择丹经阅读,是个相对来说比较个性化的问题。因为
个人喜好不同,又或传授不同,也有其它原因,都可能导至大家选择的结果不同。我们提供的只是一种方案,同时也会给出我们的理由。
大体而论,除《
周易参同契》外,丹经当以宋元为正(包括五代时期),明清为辅。宋元丹经大都宗承古意,含蓄积淳,读来饶有意味,是我们最为推荐的,当然明清丹经也不应忽略。宋元丹经大都存于《道藏》之中,也有个别失收的,如赵友钦《仙佛同源》。有的朋友认为宋元丹经晦涩,我们的理解则不同。上一节我们提到说,丹道的理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框架- 应用”模式。在一个框架下,可以产生几种不同的实际应用。这一点,丹道与中医是类似的。实际上,二者同受数术之学的影响,“框架- 模型”的特点,正是禀承其质。既然是框架,就必须具备足够的
包容性。因此越重要的丹经,往往越不会直说其事,最明显的莫过于《
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了。“参同”一词,不是很有些“框架- 应用”的味道吗?这些丹经的重点,在于传道,即丹道之框架。在这里,我们给研习丹道的朋友们一个建议,不要急于追求什么下手法,应该多参详丹理,领悟丹道之博大精深处(甚至不少丹经诗词,其本身的文采,也是甚为可观的),之后再寻法诀,自然得心应手。
宋元以前的道书丹经,《
道德经》和《周易参同契》是必须重要研读的。宋元丹经,我们推荐一些主要的如下:
《悟真篇》《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
金丹大要》(上药、妙用、须知诸章要用心看)《金丹四百字》(其序非常重要) 《还源篇》《丹髓歌》《
紫清指玄集》(玄关显示密论、修仙辨惑论、谢陈仙师寄书词首段、必竟恁地歌、快活歌可作重点) 《
翠虚篇》(紫庭经、丹基归一论着眼)《
崔公入药镜》(三字本,共二百四十六字) 《
规中指南》《中和集》《
钟吕传道集》《
西山群仙会真记》以上宜熟研,另外《吕公泌圆春丹词》、《
破迷正道歌》、《
周易参同契发挥》、《
悟真篇注释》、《
悟真篇注疏》、《悟真篇三注》等可以同参。
明清丹经,可以先看如下几篇:
大道论(《
张三丰先生全集》)
玄肤论(《
方壶外史》)修真辨难(《
道书十二种》)悟真直指(《道书十二种》) 三车秘旨(《圆峤内篇》)《天乐集》这些都是丹经主流,历代都很重视,基本已囊括丹道大端。《道藏》中还有很多丹经,各有其价值存在,可作为下一步研习的内容,以领略丹经的变化万端,于中寻见其宗,也是一大乐事。
最后,建议大家可以备两本《
道藏精华》、《
中华道教大辞典》之类的工具书,以便随时检索。
丹道文献
早期丹经:
《
周易参同契》,简称《参同契》。著名的炼丹学著作。该书本来未署作者之名,但其身份和姓名却已隐言于文中
《
黄庭经》:有《
上清黄庭内景经》和《
上清黄庭外景经》两种。另有《黄庭中景经》
《
胎息经》即《
高上玉皇胎息经》,收录于明《
正统道藏》
洞真部本文类。该经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难以查考
《龙虎经》即《
古文龙虎上经》,又名《
古文龙虎经》或《金丹金碧潜通诀》,简称《龙虎经》或《金碧经》,收入明《正统道藏》太玄部
《玄珠歌》《玄珠心镜注》《入药镜》《破迷正道歌》《
灵宝毕法》《
钟吕传道集》(钟吕派主要著作)
《悟真篇》,道教内丹学著名典籍,成于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作者张伯端,后人奉为
金丹派南宗「五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