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经》是
道教上清派的主要经典,也被内丹家奉为
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其成书年代大致介于东汉晚期到晋朝以前。
内容简介
《黄庭经》现传有三种:即《黄庭内景经》,亦作《太上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经》,亦作《太上黄庭外景玉经》;《黄庭中景经》,亦作《太上黄庭中景玉经》。首先传世的是《黄庭外景经》,始行于西晋,时称《黄庭经》。至东晋《黄庭内景经》出世,便把前者改称为《外景经》。以后《黄庭经》便成了《内景》《外景》的总称。《中景经》乃后人所作,通常所说的《黄庭经》并不包括《中景经》在内。
《黄庭经》的卷数,从来没有定说,较早的记载作一卷或二卷不等,《唐书·艺文志》中《老子黄庭经》作一卷;前述陆游诗则作二卷。一般《内景》不分卷,但里面却分作36章。《外景》二卷,不分章,但也有些本子不分卷而分作24章。
外景经
《黄庭外景经》,又名《太上黄庭外景玉经》,原作3卷,始见于《抱朴子内篇·遐览》。该书为七言韵语,不分章,内容结构大致与《黄庭内景经》相同,文字约少1/3。全书亦以存思三田之神为中心,并载咽津漱液、存思日月、呼吸元气、辟谷食气、保精慎欲之道,较之《内景经》更为简略晓畅。《内景经》《外景经》两篇文句多有相同或相近者,殆同出一源,而编为两书。题为《外景》者,是唐人以区别《内景经》所为。
内景经
《黄庭内景经》,又称《黄庭内景玉经》,或《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全经1篇,皆为七言韵语,分为36章,每章各取首句二字为题。是书首见于晋代著作《魏夫人传》,据言为魏华存所传。该书将人体五脏六腑及头面器官,乃至肌肤、毛发、骨髓等拟人化,认为人体内脏器官皆有“神灵”驻守,通过存思可以想见各脏器之“神”,从而内固脏腑精气,使脏腑功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全书将脏腑器官分属上中下三部,每部八种器官,称作“八景二十四真”,每景均有“真人”守卫,且各有神名、形影及对应的体表关窍部位,人若能存想三部神名形影,即能达到存真养神的效果。《黄庭内景经》所述修炼之道,除意守黄庭、存想脏腑三田之神外,尚有存想日月、漱液咽津、呼吸元气、食五牙、存玄一、辟谷食气等方法多种,尤其重视宝精节欲,认为“长生至慎房中急”“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黄庭经》又名《太上黄庭经》。传世的《黄庭经》分为两篇,一为《黄庭内景经》,一为《黄庭外景经》。两篇均出于魏晋年间,作者佚名。两篇后均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所谓“黄庭”按《黄庭内景玉经》梁丘子注云:“黄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故曰黄庭。”现在一般认为“黄庭”是指人体内脏及其区域,“黄庭内景”即为人体内部之景象,而所谓“外景”,只是相对“内景”而言,所论实亦内景之事。一般所说的《黄庭经》多指《黄庭内景经》,有时也包括《黄庭外景经》。
《黄庭经》作者,传说颇多。或谓晋女道士魏华存研审民间草本后所撰,或谓道士口授,魏氏记录而成。《黄庭经》始见于东晋《抱朴子内篇·遐览》和《旧唐书·经籍志》之著录。据今人王明考证:汉魏之际,黄庭思想已渐流行,认为《内景》成书于西晋太康年间,《外景》本《内景》之旨,于东晋咸和年间问世。但也有《外景》成书于晋初,《内景》由此推衍而成之说。
近人陈撄宁先生撰《黄庭经讲义》认为:“两篇文字(指《黄庭内景》与《黄庭外景》),不必出于一手,而精理贯通,体用相备,真知个中消息者,当不复存歧视。”又言:“又从来著丹经者,多言男子之事,女丹诀自有别传,而《黄庭经》则历代女真以之得道者,如鲁妙典、崔少玄、薛玄同之流,具见载籍,颇不乏人。是尤属丹家之要旨,为玄门之总持矣。”
作品思想
养生方法
存思内视
存思内视是《黄庭经》养生教育方法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上清派道教的典型修炼方法之一。要诀是合闭双目,排除干扰,消除杂念,凝神安息,存思存神,心目内视,俯视丹田,久可延寿。存思的关键是存思人体内诸神,即“八景二十四真”。而人体多神,要以五脏为主,因而“存思之功,以五藏脏为盛。”《黄庭经》十分重视存思五脏六腑神,它说“存思百念视节度,六腑修治勿念故,行自翱翔入天路。教育人们在修炼时要做到存念身中百神,呼吸上下有频律、按节次,存念脏腑之神,忘记以前的一切,这样存思内视脏腑之神达到最佳地步,便会翱翔飘逸,羽化升仙。又说“高研恬淡道之园,内视密盼尽睹真,真人在己莫问邻,何处远索求因缘。”教化人们更要珍视此法,因为存思内视不仅可以内视脏腑之神,而且经过深钻细研、恬淡寡欲,精思内视可以涉入“道之园”,深入领悟“道”之内含与真谛,方知真人、真道就在身中,何必要远求于他方呢。《黄庭经》还教育人们在运用存思内视法进行修炼养生时,还需伴随默念经书,它说“恬淡闭视内自明,物物不干泰而平,意矣匪事老复丁,思咏玉书人上清。”修炼者闭目存思,潜神入静,内观脏腑,心境自明,凝神人境,外物不干,泰和庄严,诚实无事若入此状态,就默诵玉书《上清黄庭内景经》,便会朗然洞彻,老能返壮,病能复康。
守一
神,与精、气合称“三宝”,此三者是构成人体生命运动的三大基本要素。道教养生教育观中所谈之“神”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生命活力,即中医所说的“神气”“神机”等;二是指精神活动,包括思维活动、意识活动、情感活动等。神,在人体中具有调节体内外环境的能力。神在则安康,神失则恍惚。《黄庭经》特别注重体内“神”的养护,为此专门提出五脏六腑藏神说。因心是神明之主,故《黄庭经》特别关照养护心神,“专守心神转相呼,观我神明辟诸邪。”而养神之关键是要守一,何为“守一”,“守一”是道家道教一贯强调的养生方术。
脏腑活动
《黄庭经》对脏腑功能活动及其炼养中的意义相当重视,并特别强调了心、肾、脾在炼养中的重要意义,提出“心为国主五藏王”“五藏为主肾最尊”“胆部之宫六府精”“肺部之宫似华盖”“肾部之宫玄阙圆”“心部之宫莲含华”“六府五藏神体精,皆在心内运天经”等藏象学说的认识,有的内容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发展颇有影响。
命门
《黄庭经》还谈到了“命门”的概念,认为命门位于两肾之间脐之后,这与《难经》“左肾右命门”的观点有所差异。 《黄庭经》中,命门又名“生门”,意为生命之门户,为人体“英华”(精华)之根本。如说“上有魂灵下关元,左为少阳右太阴,后有密户前生门,出曰入月呼吸存肾部水王对生门”,指出了命门在两肾之间,说明了命门在生理上与肾的密切关系以及与藏精气功能的密切关系。
炼养
《黄庭经》的炼养宗旨,是通过凝神于黄庭气穴,专一观想所设定的景象,配合呼吸元气、吞咽津液等法,养神固精,积精累气,积气生神,运气炼形,和合神气,结成金丹,过关服食而达到祛除百病、延年驻世的目的。其炼养原则和要领大概有以下几点:第一,凝神观想;第二,恬淡无为,顺乎自然;第三,以神、意为主宰;第四,以固守肾中精气为根蒂;第五,交媾阴阳、和合神气以凝结丹药;第六,漱咽精气、服食元气以滋养灵根、涤秽炼形;第七,顺应天地阴阳五行规律,知机识时;第八,重视道德修养。其具体的炼养方法则主要有存想下丹田;呼吸元气,息息归根;漱咽灵液,灌溉灵根;存想脏腑、官窍;随息与存想配合运用,伏气于丹田;谨慎房事,闭塞精门,固守精气。
《黄庭经》的炼养原则和方法,其理论基础是气化论,包括气本说、精气神统一说、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天人合一学说等,本源上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息息相通。《黄庭经》从气本说出发,把固精白守、培育和服食元气放在炼养的首位,认为将自身的真气、精液和摄入的自然界的太和元气,在神、意的主持之下和合凝结,结成丹药,还丹服食,乃是养性延命的根本所在。从精气神统一说出发,《黄庭经》认为精、气、神三宝相生相养,可以相互转化,而且气液充盛可以涤除秽浊、净化形骸。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方面,《黄庭经》提出了服食宇宙自然界的太和元气和摄取日、月、星三光之气,以及修炼、颐养性命应依从自然规律、认时知机的方法和原则。在阴阳五行学说方面,《黄庭经》则提出了炼丹的基本法则和机制是和合阴阳、攒簇五行。在藏象学说方面,《黄庭经》可与中医学理论互参。
后世影响
社会影响
《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主要经典,包括《黄庭内景经》与《黄庭外景经》。东晋以降,道教提倡恒诵“黄庭”之法,至唐宋,社会研习《黄庭经》已蔚然成风。
医学贡献
《黄庭内景经》对藏象的认识与《黄帝内经》已有一些不同,如强调肾在脏中居于最重要位置,六以胆为代表而不是以胃为代表,九穿九液说,脾能固齿等。尤其书中对大脑的认识,都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藏象学说。
《黄庭外景经》为内丹气功养生之经典著作,论述气功原理及功法甚详,尤其推出内观之法,进一步论述人体组织结构和脏府功用,令人耳目一新。全书分三部,上部经以论述脑及神的功用为主;中部经以论述养生原理为主,兼及五脏,心为国主,心意专精,五脏不倾;下部经以肾为五脏之主立论,以守丹田为法,进一步论述气功功法,“服食玄气可遂生”。
《外景经》的主要贡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确立了道门医学的命门位置,“上有黄庭下关元,后(应为前)有幽阙前(应为后)命门”。即命门位置在督脉经命门穴,在后(指密户,在十四椎之下,即第二腰椎位置,亦在身之后);幽阙即神阙,在前。上接《难经》肾间动气之旨,后开道门医门命门学说之先河。
第二,论述了内丹气功内视之法,五脏经隧,由此而可观之。“正室堂前神所舍,洗心自治无败污,历观五脏视节度,六修治洁如素”。这是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道门内视之法。这为经络学说的起源、藏象学说的形成提出了新的看法和根据,即与道门内丹修为,返观内照有密切关系。
第三,论述了延年长寿的要妙在于固精,养气,守神。只要注意胎息呼吸,调气、激津、存神、致虚、节欲,使上精不泄,下精不脱,精神内守,人人都可以成为长寿仙人。所谓“仙人道士非异有,积精所致和专仁。人尽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气…常能行之不知老”,“长生要慎房中急”,“清静无为神留止,精神上下开分理。精候天道长生草,七穹已通不知老”。这些理论皆十分素朴,一扫道经神秘荒诞旧论。
第四,强调五脏之中,以肾为主。“五脏之主肾最精”,这是道门医学的特色之一,与《黄帝内经》岐伯“心主论”鲜明对立。
文学影响
中唐以前,该经主要以临摹法帖形式在文人书法家中传播。此后,《黄庭经》得到唐宋文人士大夫的普遍接受。他们不仅诵读、抄写、注解《黄庭经》,借鉴其养生思想和炼养方法,心态受其濡染;而且采撷其中语汇和“黄庭换鹅”故事作诗歌典故,诗歌的内容和体式等方面也带有《黄庭经》印痕。唐宋诗歌“当句有对”句法的源头可上溯至《黄庭经》。
钱锺书《谈艺录》曾指出《黄庭经》是陆游诗歌典故的一个重要来源:“道士作诗,牛鬼蛇神,铺陈排比,无道之玄,乃术幻……即诗人为之,前若庾子山、韦渠牟《步虚》诸词,后若陆务观《道室》诸作。云笈翻签,仙图开吊。向《抱朴内篇》、《黄庭外景》中搬取家当,渲染仙灵。”
版本信息
注本
《黄庭经》问世后,注解者甚多。比较著名的有唐代梁丘子、务成子,宋代蒋慎修,金代刘处玄,明代冷谦、李一元,清代蒋国祚、董德宁、黄元吉、刘一明等。除众多注本外,以黄庭为主题衍生的著作亦有多种,如成于隋代的《黄庭中景经》,唐代胡情所撰的《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佚名者的《黄庭遁甲缘身经》《上清黄庭养神经》《上清黄庭五脏六腑真人玉轴经》《太清中黄真经》《太清境黄庭经》等,形成了所谓“黄庭经系”著作。这些著作大抵都以脏腑保养为重心,是脏腑养生的重要文献。《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两书本文的版本,主要有《正统道藏》本,注本则有《云笈七签》《修真十书》《道藏辑要》本等。
临本
《黄庭经》有诸多名家临本传世,如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赵孟頫等,他们均从中探究王书的路数,得到美的启示。然而也有人认为小楷《黄庭经》笔法不类王羲之,因此亦有真伪之辨。《黄庭经》引,王羲之书,小楷,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因此,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今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