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200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中国通史》是200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范文澜蔡美彪
内容简介
本书第一册收入了原自原始公社到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成立即秦朝的统一。共为五章,分别叙述了原始公社时代,夏商时期、西周时期、东周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政治史事、经济发展状况、制度的演变和文化思想状况。
本书第二册收入了秦汉至隋统一时期。共为六章,分别叙述了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十六国东晋南朝、北朝时期各王朝的兴亡、经济概况、文化概况和各族间的交往与融化。
第三册是中国通史第三编隋唐五代时期的第一册。共三章,第一章叙述隋朝的兴亡和经济、文化状况。第二章叙述唐朝的政治概况和经济概况。第三章分别叙述了五代十国时期——五个王朝和十个割据国的兴亡及这一时期的经济状况
第四册是中国通史第三编隋唐五代时期的第二册。由本编的第四、五、六、七章组成。分别叙述了吐蕃国、回纥国、南诏国、大理国,亦即藏族维族彝族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唐五代时期的文化概况。
第五册是中国通史第国编宋辽金元时期的第一册,共两章。第一章叙述宋王朝的建立与南迁,即北宋时期的政治状况和经济状况。第二章叙述宋王朝的南迁与灭亡,即南宋时期的政治状况与经济状况。
第六册是中国通史第四编宋辽金元时期的第二册。由本编第三、四、五章组成。第三章叙述辽朝包括西辽的政治、经济、文化。第四章叙述西夏的兴亡和经济、文化。第五章叙述金朝的政治史事和经济状况。
第七册是中国通史第四编宋辽金元时期的第三册。由本编第六、七章组成。第六章叙述元朝的政治史事、经济状况和元朝统治下的各民族状况。第七章叙述宋金元时期的文化状况,包括经学与理学、文学艺术、学术著作、科学技术、文化交流。
第八册是中国通史第五编明清封建制时期的第一册。共两章。第一章明朝的建立与集权统治的发展,叙述明太祖武宗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明朝的衰落,叙述明世宗至神宗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
第九册是中国通史第五编明清封建制时期的第二册。由本编第三、四章组成。第三章综合叙述清朝的建国、农民战争与明朝的灭亡。第四章叙述清朝统治的巩固与疆域的奠立,即清圣祖至世宗时期的政治概况。
第十册是中国通史第五编有明清封建制时期的第三册。由本编第五、六、七章组成。第五章叙述清高宗、仁宗时期的政治史事和清朝统治下的各民族状况。第六章叙述经济状况。第七章是明洪武至清嘉庆时期的文化状况。
第十一册是《中国通史》第六编清朝的衰落与灭亡的第一册。共四章。第一章叙述道光帝的统治与英国的入侵;第二章叙述太平天国革命与英法联军的侵略;第三章叙述清末农民起义的失败与同治新政;第四章叙述慈禧后再执政与外国侵略的深入。
第十二册是《中国通史》第六编清朝的衰落与灭亡的第二册。共六章,即本编第五至十章,分别叙述了外国在华企业与民办新型企业的开设中日战争与清廷变法、列强入侵与清廷再变法、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与资产阶级的形成、民主革命与清朝覆亡以及晚清时期学术文化概况。
范文澜1941年原著《中国通史简编》,后受毛主席委托准备将其扩充为《中国通史》,全书未成即逝世,后续工作蔡美彪完成。1995年,《中国通史》出版,全书原本共十册,其中前四册为范文澜著,后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全书从远古先先秦一直叙述到近代清中期嘉庆年间。一九九五年人民出版社十册版《中国通史》出版后,蔡美彪先生觉得应该补写从道光继位至宣统退位这一部分,以清朝及其封建帝制的灭亡作结,遂联合其他学者编写的《中国通史》第11、12卷,届时,洋洋12卷的《中国通史》将全部出齐。《中国通史》架构宏大,史实准确,选材精当,笔法洗练,代表了中国史学研究的整体水平,该书是我国近百年来最完整、最系统的一套中国通史。全书远古先先秦一直叙述到近代清朝覆亡,它通过记叙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事实与历史人物,阐明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全书观点鲜明、体例严谨、内容丰富、文笔流畅,是受到社会各界普遍欢迎的优秀通史著作之一。
作品目录
《中国通史第1册》:
第一编
原始公社到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成立——远古至秦统一
第一章原始人与原始公社时代
第一节中国境内的原始人
第二节原始公社的遗迹
第三节传说中的中国远古居民
第四节关于尧、舜、禹的传说
简短的结论
第二章原始公社逐渐解体到奴隶制度时代——夏商(殷)——前二0三三年(?)——前一0六六年(?)
第一节夏朝传说——前二0三三年(?)——前一五六二年(?)
第二节假设的夏朝遗迹
第三节商朝事迹——前一五六二年(?)——前一0六六年(?)
第四节商朝的生产方式
第五节商制度与文化思想
简短的结论
第三章封建制度开始时代——西周——前一0六六年(?)——前七七一年
第一节古公建立封建制度的周国
第二节周怎样灭商
第三节周初大封建
第四节西周的经济结构
第五节西周经济的变化
第六节统治阶级的敬天保民思想
第七节各族间战争与西周的灭亡
简短的结论
第四章列国兼并时期——东周
东周前七七0年——前四0三年
春秋前七二二年——前四八一年
第一节在兼并战争中变化着的东周社会
第二节王室衰微与大国争霸
第三节公室卑弱与大夫兼并
第四节弱国对强国、人民对国家的负担
第五节各族间的斗争与融合
第六节东周时期的经济状况
第七节新旧制度的演变
第八节古代文化的创造
第九节孔子及其所创儒家学说0
第十节儒家学派与儒经
第十一节墨子及其所创墨家学说
简短的结论
第五章兼并剧烈时期——战国——前四0三年——前二二一年
第一节战国形势
第二节经济情况
第三节七国兴亡
第四节秦统一的原因
第五节孟子邹衍
第六节老子与庄周
第七节荀子韩非
第八节散文与诗赋
第九节战国文化的一般状况
简短的结论
历代纪年表
《中国通史第2册》:
第二编
秦汉至隋统一时期
第一章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汉族统一国家成立时期——秦——前二二一年——前二0七年
第一节秦怎样建立汉族的统一国家
第二节农民大起义与楚汉战争
简短的结论
第二章国家统一巩固后对外扩展时期西汉——前二0六年——二三年
第一节西汉政治概状
第二节几个重要的制度
第三节农业与农民
第四节工商业与工商
第五节地主、大工商业主、高利贷商人、奴隶主
第六节西汉疆域和文化影响的扩展
第七节王莽新朝
第八节农民大起义
第九节经学、史学、历数学、诸子
第十节文学
简短的结论
第三章继续对外扩展并由统一走向分裂时期——东汉三国——二五年——二八0年
第一节政治概状——东汉前期(汉光武帝汉章帝共六十四年)
第二节政治概状——东汉后期(汉和帝汉灵帝共一0一年)
第三节政治概状——分裂时期(一九0年——二0八年即汉献帝初平元年至建安十三年凡十九年为前段,二0八年——二八。年即建安十三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凡七十三年为后段,前后共九十一年)
第四节经济概状
第五节汉文化对周邻诸族的影响
第七节汉国(蜀汉)
第八节吴国
第九节魏国
第十节经学、哲学、科学、宗教
第十一节史学、文学、艺术
简短的结论
第四章短期统一与黄河流域又一次大破坏
时期——西晋十六国——二六五年——四三九年
第一节西晋的政治概况
第二节极度腐朽的西晋统治集团
第三节西晋文化
第四节十六国大乱
第五节十六国时期的文化
简短的结论
第五章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发展时期——东晋和南朝——三一七年——五八九年
第一节五个朝代的更替
第二节南朝的经济状况
第三节南朝文化的发展
简短的结论
第六章黄河流域各族大融化时期——北朝——三八六年——五八一年
第一节北朝魏、齐、周的兴亡
第二节北朝的经济
第三节北朝的文化
第四节黄河流域各族大融化
简短的结论
隋以前计量单位比较表
历代纪年表
人名索引
《中国通史第3册》:
第三编
第一章南北统一社会繁荣时期——隋——五八一年——六一八年
第一节巩固国家统一的各种措施
第二节南北统一后的经济状况
第三节隋炀帝
第五节隋朝的文化
简短的结论
第二章封建经济繁荣疆域大扩张时期——唐——六一八年——九0七年
第一节唐前期的政治概况(六一八年——七四一年)
第二节唐中期的政治概况(七四二年——八二0年)
第三节唐后期的政治概况(八二一年——九0七年)
第四节唐朝经济(上)
第五节唐朝经济(下)
第六节唐朝与四方诸国的各种关系
第七节藩镇割据
第八节农民大起义
简短的结论
第三章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九0七年——九六0年
第一节占据中原的五个小朝廷
第二节环绕中原地区的十个小国
第三节五代十国的经济状况
简短的结论
历代纪年表
人名索引
《中国通史第4册》:
第三编
第四章吐蕃国——六二九年一一八四六年
第一节吐蕃国的兴亡
第二节宗教与文化
简短的结论
第五章回纥国——一六四七年——八四六年
第一节回纥国的兴亡
第二节社会经济与文化
简短的结论
第六章南诏国、大理国
南诏国七三八年——九0二年
大理国九三七年——一二五三年
第一节南诏国的兴亡
第二节社会经济与文化
简短的结论
第七章唐五代的文化概况
第一节佛教各宗派
第二节禅宗——适合中国士大夫口味的佛教
第三节儒学由旧的汉学系统开始转向新的宋学系统
第四节道教的流行
第五节百花盛放的唐文苑(诗、词)
第六节近体文与古文
第七节唐朝的史学、科学、艺术
第八节唐代长安一一各国文化交流的中心
简短的结论
人名索引
《中国通史第5册》:
第四编宋辽金元时期
第一章宋朝中央集权制封建统治的加彊和政权的南迁(上)
第一节宋朝中央集权制统治的建立和川蜀地区的农民起义
(一)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建立
(二)中央集权制统治的加强
一、兵制(18)
二、地方官制(23)
三、中央官制(27)
一、土地占有和农民状况(36)二、赋税和徭役(40)
(四)川蜀地区的农民起义
蜀兵起义(47)阆州起义(49)渝州起义(50)李仙等起义(50)王小波李顺等领导的农民起义(50)
第二节农业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
(一)农业的发展
一、户口的增加和农田的开垦(60)
二、农作物的交流(63)三、农具的改
进(65)四、水利的兴修(67)
(二)手工业的兴盛
一、造船业的发达和指南针的普遍使用(69)
二、印刷业的发展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70)
三、兵器制造业的进步和火药的应用(71)
四、矿冶、纺织、制瓷等业(72)
五、手工业作坊和家庭
手工业(75)
(三)商业的繁荣
一、城市和集镇(79)
二、商税和专
卖(83)
三、商业组织(84)
四、货币(86)
五、海外贸易(88)
(四)大地主大商人势力的发展
一、大地主(91)
二、大商人(98)
第三节宋朝统治的腐败和农民、士兵的反抗
(一)皇位继承与宫廷风波
一、真宗嗣位(102)
二、仁宗继统与宫廷风波(104)
三、英宗嗣立与尊濮之议(108)
(二)对辽、夏的妥协
一、宋辽澶渊之盟(111)二、宋夏和战(115)
(三)统治的腐败与改革的建策
一、儒佛道的提倡(119)二、统治的腐败(122)三、改革的建策(133)(四)农民、士兵的起义
益州起义(139)王长寿起义(140)陈进起义(140)王伦起义(141)张海等农民起义(141)保州士兵起义(142)王则起义(143)
第四节变法派和保守派的论争
一、均输、青苗法的推行与论争(146)二、变法的高潮(159)三、保守派反攻,变法派败退(170)
(二)神宗“改制”
(三)变法派保守派互斗
一、保守派执政(187)二、变法派再起(192)三、向太后当权,变法派被逐(195)(四)徽宗、蔡京的腐朽统治
第五节方腊等领导的农民战争
(一)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
(二)梁山泊农民起义
(三)汹涌澎湃的起义浪潮
第二章宋朝中央集权制封建统治的加强和政权的南迁(下)
第六节宋王朝的南迁和人民抗金斗争
(一)金朝南侵和北宋的覆亡
一、对辽战争和金军南侵(224)二、保卫东京的斗争(228)三、金军第二次南侵,北宋灭亡(233)
(二)中原人民的抗金斗争和南宋统治的确立
一、中原人民的抗金斗争(242)二、金军再度南侵,南宋小朝廷继续逃窜(246)
三、南宋统治的确立(251)
(三)钟相、杨太等领导的农民起义钟相、杨太起义(257)信州王宗石起义(267)建州农民起义(267)吉州彭友起义(270)虔州陈颐起义(270)严州农民起义(271)郴州宜章县农民起义(272)
(四)抗战与投降的斗争
一、保卫川陕和收复襄阳的胜利(273)
二、屈辱的“和议”(280)三、顺昌和郾城抗金战争的胜利(284)四、高宗、秦桧集团的投降活动(291)
(五)高宗、秦桧集团的黑暗统治和人民的反抗斗争
(六)金完颜亮南侵,高宗退位
第七节北伐战争和道学统治的确立
(一)北伐战争的失败
(二)抗战派的备战活动和反道学的论争
一、抗战派的备战和朱熹道学集团的形成(314)二、孝宗理财备战和陈亮等反道学的论争(318)三、妥协派打击抗战派
(三)宁宗、韩梡胄禁道学和北伐战争
(四)抗金斗争和道学统治的确立
一、反投降派的斗争(345)二、抵抗金兵南侵的斗争(347)三、朝廷政变和抗金民兵的被消灭(352)四、道学统
治的确立(355)
第八节南宋经济的发展,封建剥削的加强和农民起义
(一)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359)二、手工业(365)三、商业、城市(372)
(二)土地兼并和封建剥削的加强
一、土地兼并的加剧(383)二、佃客的人身束缚(386)三、地租和高利贷剥削(390)四、繁重的赋税(397)
(三)农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和武装起义
抗租斗争(404)海上斗争(406)李金起义(407)赖文政起义(407)陈峒起义(409)李接起义(410)姜大老起义(410)张福等起义(411)蒋宗等起义(411)晏梦彪等起义(412)陈三枪等起义(413)
第九节宋朝的灭亡
(一)蒙古南侵和四川的备战
(二)蒙哥入侵四川和合州的抗战
(三)统治集团的衰朽
(四)宋朝的灭亡和人民抗元斗争
宋代农民起义年表
宋代纪年表
宋代行政区划
宋代地名表
人名索引
《中国通史第6册》
《中国通史第7册》
《中国通史第8册》
《中国通史第9册》
《中国通史第10册》
创作背景
范文澜是当代公认的史学大家、我国近代“史学四大家”之一。上世纪四十年代,范文澜到延安后,开始撰写中国通史,当时拟定“略前详后,全用语体,揭露统治阶级罪恶,显示社会发展法则等几条”,作为准绳。这部在延安窑洞油灯下写出的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叙述中国历史的著作——《中国通史简编》,是中国史学史上一个革命性的前进。在该书出版后,毛泽东非常高兴,他对范文澜说:“我们党在延安又做了一件大事……我们共产党人对于自己国家几千年的历史,不仅有我们的看法,而且写出了一部系统的完整的中国通史。这表明我们中国共产党对于自己国家几千年的历史有了发言权,也拿出了科学的著作了。”。同时该书一问世,就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严禁,这正好说明它的战斗作用。1968年7月20日,毛泽东向范文澜传话:中国需要一部通史。在没有新的写法以前,还是按照你的那种体系、观点写下去。于是范老先生不负重托,开始根据《中国通史简编》改写,编纂《中国通史》。自1953年至1965年,共出版了4册,写到隋唐五代。范老终因病逝世,未能完成全部改写计划。范老生前完成《中国通史》的前四卷。他逝世后,蔡美彪毅然担负起这项未竟的事业,于1995年完成。后来蔡美彪先生又补写了11卷、12卷。届时,洋洋12卷的《中国通史》从远古先先秦一直叙述到近代清朝覆亡全部出齐。《中国通史》的出现,是中国史学史上一个革命性的前进。这是一部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篇幅最多的中国通史,这是一部两代史学家呕心沥血四十三年才“磨”出来的中国通史。
作品影响
1995年12月,该书获得“第二届国家图书奖”。
作者简介
范文澜(1893年11月15日—1969年7月29日),初字芸台,后改字仲澐(另一说字仲潭),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家。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国立河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辅仁大学等校任教,主编《中国通史简编》,并长期从事该书的修订工作,还著有《中国近代史》(上册)、《文心雕龙注》、《范文澜史学论文集》、《中国通史》(第一、二、三、四册)等。1956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1959年,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65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69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69年7月29日逝世于北京。
蔡美彪,历史学家,浙江杭州人,194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生院。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
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员,中国史学会第二、三届理事,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期从事宋辽金元史的研究。著有《元代白话碑集录》,与罗常培合编《八思巴字与元代汉语》。并从1953年起,蔡美彪协助范文澜编写《中国通史》前四卷。范老逝世后,他主持编写了第五至第十卷,后又合作完成第十一、十二卷。
参考资料
中国通史.京东商城.
第二届国家图书奖获奖书目.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23 02:20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