郾城县
河南省漯河市辖县
郾城县,隶属河南省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黄河南岸。总面积960平方千米,人口90.75万。年平均气温为14.6℃,年降水量830.7毫米,无霜期216天,人口自然增长率4.68‰。辖城关、孟庙、龙城、商桥、邓襄、召陵、万金、老窝、裴城、大刘、新店11镇和问十、阴阳赵、李集、姬石、黑龙谭、空冢郭、青年村7个乡。
历史沿革
,为皋陶子孙受封的地方,即相传的“古郾子国”
商。属奄国,国为淮夷中的大国,与商联盟。
西周,属胡国(姬姓)地。
春秋。县境大部分属楚国,东南邓褒一带属蔡国。战国,楚、魏、韩、秦,反复争夺,境域归属多次变更。大体是前期属楚。中期属魏,后期属秦。魏国在今县境内建立郾邑和召陵邑。
秦,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改郾邑和召陵邑为郾县、召陵县,郾县属颖川郡、召陵属陈郡。
汉,郾县属颍川郡、召陵县属汝南郡。三国,属魏,仍沿汉制。
两晋,二县均属颍川郡,因避晋讳,召陵改为邵陵。
南北朝,宋在郾城境内置颍川郡,领邵陵、临颍,曲阳三县。北魏置颍川郡,仍领邵陵、临颖、曲阳三县。北齐,改颍川郡为临颍郡仍领三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临颍邵,开皇五年(585年),置郾城县,并省召陵县入郾城县。十六年(596年),置道州于郾城。大业初,州废。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道州。并复召陵县,领郾城、召陵、北舞渡、西平县。贞观元年(627年),省召陵、西平入郾城县,属豫州。天授二年(691年),复分西平为县。建中二年(781年),置溵州于郾城,领郾城、临颍、溵水三县。贞元二年(786年),废溵州,郾城属蔡州。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置蔡州于郾城,十二月改溵州于郾城。领郾城、上蔡、西平、遂平四县。长庆元年(821年),废溵州,郾城属许州。
五代宋、金、元,明、清,皆设郾城县,均属许州。宋许州升为颍昌府,但与郾城县领属关系未变,
1912年,属开封,归陈许郑道。1913年,属豫东道。次年,改称开封道属之。1933年,河南省置行政督察区,郾城属第五行政督察区。1948年,郾城解放,先后建立人民政权境内沙河以南、平汉铁路以西为郾城县,漯河镇建置为市,属豫西二专区。沙河以北、平汉铁路以西沙北县。平汉铁路以东、以西,为西临郾和郾商西县,属豫皖苏五专区。12月,三县撤镇。原属郾城的沙河以北和平汉铁路以东地区仍划归郾城县属之。
1949年,析郾城县漯河镇建漯河市。
1960年8月,撤销郾城县,划归漯河市。
1961年10月,恢复郾城县,属许昌地区。
1986年3月,漯河市升格为地级市,郾城改属漯河市。
2004年,撤销郾城县,设立漯河市郾城区召陵区
行政区划
1951年3月至8月,先后将黄岗,小杨,干河陈3个乡5个村和沙河北的大高正,小高庄2个村以及龙塘、后周、李盘庄,3个乡的9个村和娄庄划归漯河市,
1954年3月,大郭、黑朱、王孟寺、五沟营、占桥、丁崔、洞曲赵,谢老庄、花牛陈、冯庄、人和、高桥、王阁和龙泉寺共3个半乡,87个村划归西平县。11月,商水县的砖桥、老窝2个区26乡138村划归郾城县。
1972年,邓襄公社的大河、洼张、清明李、前谢等5个大队,空冢郭公社的毛寨小村铺2个大队和三里桥大队的马付张村划归漯河市。
2004年,原郾城县的城关镇孟庙镇商桥镇裴城镇新店镇龙城镇黑龙潭乡李集乡和源汇区的孙庄乡划归郾城区管辖。原郾城县的老窝镇召陵镇万金镇邓襄镇姬石乡青年村乡和源汇区的天桥街街道、翟庄乡、后谢乡划归召陵区管辖。原郾城县的大刘镇阴阳赵乡问十乡空冢郭乡划归源汇区管辖。
自然环境
位置境域
郾城县,地处河南中南部、属淮河流域大沙河中游平原地区。京广铁路、107国道、高珠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漯界公路横贯东西,漯宝(丰)铁路西接焦枝线,北部的孟庙车站是漯河火车站的货运站,城区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仅90公里。
地貌
郾城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自然坡降1/4600,属平原洼地。地面海拔高度,西部65米,东部51米,相对高差35.9米。按微地貌划分,全区土地可分为洼地、平地和岗地三个单元。洼地是主要地貌单元,各乡(镇)均有分布。占全区总土地的67.7%;耕地面积约77.16万亩,占全区耕地的66.6%。平地是以沙、澧、颍河两岸为主的地貌单元,各乡(镇) 均有分布。土地面积约289平方公里,占全区总土地的27.9%;耕地面积32.8万亩,占全区总耕地的28.3%。耕地主要在黑龙潭乡村及附近延伸,土地面积约45平方公里,占全区总土地的4.4%;耕地约5.83万亩,占全区总耕地的5.1%。
地质
郾城县,地质构造属华北凹陷,覆盖着浓厚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厚度约400米左右,早更新世时,为湖相沉积,沿古沙河和古当河发育了三角洲相砂体。早更新世末期结束湖相沉积,中、早、晚更新世为河流冲积层,形成带状砂体,并在河间洼地中堆积淤泥。质黏土、亚黏土,其中裂隙发育,潜育强烈。全新世以来,东部受黄泛侵袭,堆积了冲积层。
气候
郾城县,气候温和,光热、热、水资源丰富。水旱、虫灾害较多,风灾、雹灾时有发生。境内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北方大陆气团不断南侵,多偏北风,天气寒冷,雨雪稀少,极端最低气温-15.9℃;夏季副热带高压北上,多偏南风,常有大暴雨产生,天气炎热,极端最高气温达42.2℃。由于受季风影响,光、热、水季节分配有明显差异。
民族
郾城县,以汉族为主,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少数民族有汉、回、壮、侗、苗、白、藏、蒙古、满等九个民族,另有日本人加入中国籍1人,其中汉族占全区人口的99.2%
环境保护
郾城县,地处伏牛山东麓平原和淮北平原交错带。地势较平坦,局部低,整个地势由西向北向东南方向倾斜。土层浓厚,土壤类型较多,土质良好,沙河、澧河、颍河是境内的主要河道,环境优美是国家级生态宜居城
历史上的郾城县
这里曾写就过辉煌的历史,是豫中南地区备受关注,享有美誉的热土;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才俊辈出;这里出现过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训诂学家、词汇学家许慎、被誉为“文宗字祖”;还有刚直不阿、不屈权贵、不徇私情、执法严明的东汉名士范滂,宋代博学强记,精通医道和方志典籍的掌禹锡;宋代的岳飞抗金之地;还有明代诗人李达之、清末兰竹画家王锡臣等,郾城区境内的“许南阁祠”是海内外学者的向往之地;北宋“彼岸寺经幢”,清道光年间的“八角硫璃井”、“镇河铁牛”,以及新时器时代的化身台遗址,五千年前龙山文化中期的高台建筑郝家台等人文景观、显现出郾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是凭吊先贤、品味历史文化旅游胜地。
经济
2004年,郾城县生产总值92﹒4亿元,同比增长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52﹒1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16﹒3亿元,增长6﹒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9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30元。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绿色规模养殖闯品牌得到强势发展。全县新建1000头以上养猪场156座,生猪饲养量达276万头、出栏170万头,居全省第一位。建成无公害畜产品示范基地22个、科技示范养殖场24个、养殖小区15个,规模养殖占全县养殖总规模的比重达80%,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2%。郾城在河南省畜牧业综合排序中名列全省10强第二位,肉类总产进入全国40强,被授予“全省畜牧强县”称号。建成高效种植园区32个,通过全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基地52个。农业产业化迈出新步伐,新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15个。生态林业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新植幼树637万株,完善农田林网1﹒63万公顷,发展经济林1660多公顷,全县林木覆盖率达32%,被评为“全省造林绿化十佳先进县”,名列十佳第二位。劳务输出异军突起。先后开辟20余个劳务输出渠道,与青岛海尔、浙江余杭区建立了稳固的劳务输出关系,全县长年在外务工人员达12﹒8万人,劳务总收入达6亿多元。粮食直补和降低农业税为农民总减负4285万元,减负率达64﹒7%。
工业经济运行稳定增长,特色工业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全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实现销售收入61亿元,增长21%;实现利润总额3﹒6亿元,增长25%;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6﹒66,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强力实施工业振兴计划,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以澳的利、迎丰、万千、恒达等企业为代表,30个重点企业竞相发展,完成增加值、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均占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的50%以上;澳的利集团和恒达公司双双跨入全省民营企业100强。
项目建设和外向带动工作成绩斐然。2012年是全县“项目建设年”、“招商引资年”,以中国(漯河)食品工业园和召陵电料金具特色产业园为依托,引进的500千伏变电站、沙田假日风景苑、金星麦芽厂、海航花园等亿元以上项目相继开工建设;17个总投资1﹒02亿元的国家政策性投资项目,开工建设13个;42个重点建设项目实际完成投资5﹒62亿元,方汇制药、万东牧业万头猪场、天泰建材市场等8个建设项目完工或基本完工。
城乡一体化建设新格局得到全面推进。加大城区建设,开工建设的城建项目总投资达10亿元,对城区9条道路进行整修改造和亮化绿化,开工建设辽河花园、许慎文苑、城区排水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小区建筑总面积达58万平方米,城区面积扩展到24平方公里。对召陵、孟庙、老窝等6个重点镇和17个中心村进行重点建设。道路建设按照“打造30分钟经济圈,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框架”的发展蓝图,建设总投资达2亿元,总里程130公里的8个道路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3亿元,形成覆盖全县的道路网,环市30分钟经济圈总体框架基本形成。
社会事业
社会各项事业统筹发展、协调推进。教育工作按照“名校带民校”的思路,提前5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吸引社会资金1600万元,争取上级资金1400万元,对学校进行改造建设;完成农村中小学合点布局82处,改造中小学危房2万多平方米。郾城的“关爱女孩行动”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荣获全省计划生育一类县。现代化综合病房大楼建成投入运营,成功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51﹒2万群众受益,兑现合作医疗补助资金302﹒2万元,农民大病统筹问题初步得以解决,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城镇和农村“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金征缴率均在90%以上,养老金和失业救济金发放率均达100%。广电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完成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3馆建设,许慎文化开发工作进展顺利。成功抵御“7·17”特大洪水侵袭,全县发放救灾救济款860万元,重建房屋4940间。在全省县级水利系统第一个建成高标准防汛指挥中心。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2 10:3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