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旗军
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
黑旗军,中国19世纪末的一支地方武装,以七星黑旗为战旗,因以得名。前期主要军事行动为抗击清朝统治。1867年清军的进攻迫使黑旗军进驻保胜(今越南老街)。后在抗击法国侵略越南中法战争)的战争中多次取得胜利,将领刘永福(1837年—1917年)曾被越南国王授予三宣副提督之职。协同老将冯子材的部队,创下了打死法军千余人的镇南关大捷,从而扭转了战争形势,迫使挑起战争的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刘永福返回中国后被清廷下令解散黑旗军。甲午战争中黑旗军奉清政府命令重新编组,仍由刘永福率领,进驻台湾岛。后日军侵台,因战局受困,将士大多战死。
起源
黑旗军原是太平天国革命期间,活动于中国广东、广西边境的一支农民起义军,首领刘永福,1851年,刘永福参加广西农民起义, 1865年率部加入以吴亚忠为首的天地会起义军。其军在归顺州(今靖西县内)安德北帝庙前举行祭旗仪式,以七星黑旗为军旗,故称黑旗军。
黑旗军的基本成员是贫苦农民,多是归顺、龙州上思宁明和钦廉人。它初创时有200多人,起义失败后,“饷源己绝”为了“另觅生机” ,找个立足之地,众人决定不一。
根据《刘永福历史草》的记载为同治乙丑,即1865年,刘永福从广西的波斗进入越南的安礼好、高平好, 再经左大州到六安州,接着又把势力发展到中越边境的保胜,并以保胜到河阳一带为根据地, 活动于越南北部。
参加战斗
中法战争
18世纪末,流亡在外的广南国王阮福映,得到法国传教士的协助,一七八九年,跟法国签订同盟条约,允许法军长驻交趾中国地区(越南南部),并把土伦岘港)割让给法国。法国承诺派遣一支军队,帮助阮福映复位。一七九四年,法国远征军攻陷首都顺化,西山党政权消灭。这时正逢法国大革命,无法消化它的胜利果实,而把军队撤回。阮福映继续北伐,灭掉安南王国,统一全境。
19世纪初叶,阮福映请求中国加封,中国改封他为越南国王,他就是越南历史上著名的嘉隆王。一八二〇年,阮福映逝世,他临死时,嘱咐他的儿子阮福晈说:“不可忘记法国的大恩,对法国要敬爱不衰,但千万不要把土地割给法国。”可是他的后裔对法国却采取敌视态度,法国传教士受到动辄被杀的迫害,法国的愤怒自在意料之中。
延迟到一八五六年,法国才采取行动,海军少将鲁约里到顺化呈递国书,要求越南履行一七八九年跟嘉隆王阮福映签订的条约。越南政府理也不理,原封退回。鲁约里就在土伦(砚港)登陆,摧毁越南炮台。越南政府等法国舰队撤退后,把在越南传教的法国传教士,屠杀净光,作为报复。
一八五九年,英法联军在中国大沽口挫败,但对越南并不放松。法国舰队再度光临越南,攻陷交趾的首府西贡(胡志明市)。越南只好屈膝,一八六二年,跟法国签订《西贡条约》,把交趾割给法国。
法国政府对于占领越南三分之一的国土,似乎已经满意,但法国商人却垂涎被称为“北圻”地区的越南北部,商人久辟酉在北圻首府,交趾古都东京河内),发现一条可以通往中国云南省的交通新道,就是红河。他利用这条河道贩卖军火到云南省,卖给正在作战的伊斯兰教边民和清政府的军队。但军火在越南却是违禁物品,越南官员无法阻止他,就要求驻在西贡的法国总督召回这位商人。一八七三年,法国总督派遣海军官员葛尔里前往调查,葛尔里率领两艘军舰到达东京(河内)后,竟被久辟酉说服,建议总督派兵并吞越南北部——北圻。越南官员对葛尔里痛恨入骨,就跟山区的黑旗军秘密联络,葛尔里遂在黑旗军一次狙击战中,中伏被杀。
黑旗军的领袖刘永福,在五十年代中国遍地民变时,刘永福是其中的一支,但他不像太平军那些领袖有政治理想。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政府逐渐恢复秩序,刘永福在中国无法立足,就率领他的部众逃到越南,在中越边境北圻西北部山区一带屯垦,当然也免不了种种不法的勾当,自成一个独立王国。越南一向把中国人当作天朝人,所以对刘永福的侵入,既无力驱逐,也不想驱逐。刘永福这批约二千余人的绿林豪杰,使用黑颜色的旗帜,越南人因之称他们为黑旗军。当刘永福把葛尔里等五颗法国人头呈献给越南国王阮洪任(二任王阮福皎的孙儿)时,阮洪任大为高兴,认为法国已经丧胆,就任命刘永福当三宣兵团副司令(三宣副提督)。
葛尔里之死,引起法国更大的压力。第二年(一八七四),越南政府再次屈服,跟法国签订第二次《西贡条约》。
一法国承认越南是独立国
二越南外交由法国代理。
三开放红河自由航行。
法国驻中国公使把条约副本,通知清政府,清政府正式覆函声明:“条约中有承认越南是独立国条款,中国大惑不解,越南自古就是中国的属邦,所以对此条约,中国不能承认。”越南对这种连外交权都丧失了的屈辱条约,也根本不准备履行。可是中越两国别无他法,只把希望寄托在黑旗军上,希望黑旗军能对红河通航发生阻挠作用。越南政府告诉法国说,因为来历不明的黑旗军盘据保胜城(中越边界上红河东岸的重镇老街城)的缘故,红河无法通航。一面不理会法国代理外交,继续向中国派遣朝贡使节,法国用武力阻止贡使出发,贡使却提前一天动身,使法国军队扑了一个空。
法国当然不肯罢休,一八八二年,海军司令李威利由西贡率舰队北上,在北圻登陆,攻陷东京(河内),要求越南履行第二次《西贡条约》。越南向宗主国中国乞援,中国向法国交涉,两国代表在天津签订《天津草约》,在草约上,法国同意红河以北是中国保护区,中国承认红河以南是法国保护区。但这个草约呈报给两国政府时,立即受到反对,北京认为这样做等于瓜分越南,而且坚信黑旗军是法军的克星;巴黎认为法国必须全部占领越南,不能让中国分一杯羹。
次年(一八八三),中法两国同时宣布草约无效。法国大军即进攻越南首都顺化,越南国防军瓦解,国王阮福升(阮洪任的儿子)投降,跟法国签订《顺化条约》,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内政外交,全归法国管理。越南政府高阶层拒绝承认,把阮福升罢黜,另立他的儿子阮福吴当国王,一面派急使到中国求救。清政府的反应十分迅速,立即派遣援越远征军进入越南,在东京(河内)附近的北宁府、山西府、兴化府一带布防。可是等到法军发动攻势,援越远征军和被估计过高的黑旗军,全部溃败。清政府只好再跟法国谈判。
第二年(一八八四),中国代表李鸿章,法国代表福禄诺,在天津签订《李福协定》(或称《天津简明条款》)。
中国军队从越南撤退。
二中国仍是越南宗主国,但不再过问法国和越南间所订的条约。
三中国不向法国索取赔款。
然而,这草约再度受到两国政府的反对,中国政府认为这样等于出卖越南,法国政府认为中国仍保留宗主国名义,可能引起后患。法国首先突击越南东北边境城市谅山,被中国援越远征军击退,法国驻北京代办谢满禄就向清政府提出最后通牒,限中国在两天内承诺赔偿法国军费八千万法元(法郎)。清政府拒绝,谢满禄逾期得不到回答,即下旗回国。中国皇帝载湉下令各省备战,而法国舰队已开始攻击。清政府的军队腐败如故,停泊在福建福州闽江口的舰队和号称固若金汤的马尾炮台,被闯进来的法国舰队全部摧毁。法国舰队再攻击台湾,在基隆登陆,占领沪尾(台湾淡水),封锁台湾海峡,切断中国南北海道。
第二年(一八八五),法国军队再在台湾海峡中的澎湖群岛陆。法国舰队司令海军中将孤拔,就死在澎湖。他的死,中国宣称是被中国击毙,但史界认同是害病逝世。但法国的陆军从东京(河内)向北进攻时,在中越边界上的镇南关友谊关),被一位因这一次战役而成名的中国将军冯子材击败,令法军阵亡74人受伤213人,并乘胜追击,重占谅山,进逼东京(河内)。这对于一向习惯于胜利的法国,是一个人心震动的打击,消息传到巴黎的明日,法国议会否决了茹费理提出的“增拨军费案有先议权”提案,茹费理内阁倒台。然而不容忽视的事是茹费理刚倒台法国就给越南法军增拨了军费,表明法国战意正酣。而且此时法军在台已经连连得手,台湾快要守不住了。
就在这种情况下,中法接受调停,签订《越南条约》,承认《李福协定》,但取消中国是越南宗主国的条款,越南从此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中国虽然被迫放弃越南,但中国已尽了宗主国应尽的力量,没有逃避。
台湾抗日
1885年刘永福率三千黑旗军由安南回国后,历任南澳、石褐总兵将近十载,备受压制,郁郁不得志。黑旗军经过濒年裁减,只剩下三四百名老兵,著名战将亦多离去,这支英雄劲旅被清朝政府摧残殆尽。
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清军水陆大败,台湾孤危,清政府把这支“异端”军队调赴危区。当年七月廿六日刘永福奉命渡台,他要求闽、粤总督准其回粤西、桂南招集旧部,重建黑旗军,受到婉言拒绝。他沉痛地说:“当此之时,既无粮钠,何能招军?言至于此,不禁痛哭!此皆福平日有统军之名,无统军之实。”刘永福尽管困难重重,万分悲愤,但他为了保卫祖国领土的完整,救台心切,立即就地补足四营人,续招两营,于八月一日成军,九月二日在汕头乘轮东渡。
台湾巡抚邵友濂、蕃司唐景崧忌惮刘永福,奏调黑旗军驻防台南穷荒之地,他们则坐踞台北富庶之区。1895年初,邵友廉设法调回湖南,唐景崧升台湾巡抚,刘永福建议合力守卫台北冲要之地,唐管政务,刘管军事,受到唐景崧拒绝。在籍工部主事丘逢甲粤东嘉应州人,刘永福的先世亦是嘉应州。他们主张相同,加上同乡之谊,关系甚笃,丘极力斡旋,仍不能阻止唐、刘分军,台湾抗战因而种下祸根。
1895年4月,李鸿章赴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弃台湾。台湾人民誓死不肯脱离祖国,于五月廿五日成立台湾民主国,挽留唐景崧、刘永福主持杭战。唐景崧接大总统印时,向北三跪九叩首,大哭而入。他电奏清廷说:“ 臣先行,民断不容,各官亦无一保全;只可臣暂留此,先令各官陆续内渡,臣当相机自处。”刘永福的态度和唐迥然不同:他在台南军次,接到唐景崧送来“台湾民主国” 大将军印,立即出布告激励军民共守危疆。他说:“ 自问年将六十,万死不辞” 。表示“ 抗不奉诏,“弃职而为” 。刘永福不但在宣言中慷慨激昂,而且行动上也做了认真准备。据《台湾战记》载:“刘永福守台南,尤民望所归。自安平至旗后各港,重重布置,百姓咸恃以无恐。”
六月二日,清政府派李经方到台北海面向日本台湾总督桦山资纪递交割台清单。三日,日军在基隆港外登陆,四天后即占领了台北首府。唐景崧私微服出走,溃军难民涌向新竹。新竹、苗栗一带团结性强,自动联防保乡。丘逢甲的部将吴汤兴、徐骧、徐绍祖率领义军,在三角涌歼灭日军樱井队六十余人和敌侦察队十九骑。双方相持月余,互有胜负,使日军占领新竹后不敢贸然南下,台中、台南军民赢得时间进行战斗准备
台北陷落后,台南绅民商议再立民主国,迎刘永福入驻府城,三次进呈大总统印,刘永福都坚拒了。他说:“ 区区此印,无能为力。” 号召人民出钱、出枪、出力,才是当务之急。沿海督抚张之洞、谭仲麟,边宝泉等相继函嘱刘水福坚守,答应源源接济饷械。刘永福内受台民热诚所感动,外恃祖国大陆的支援,便以帮办台湾军务的名义主持大局。六月间,台南数千军民集会,刘永福率十七名文官员登台歃血誓盟,盟书十七款,有关战守、财经、奖惩等事宜。在盟书里,反映了刘永福等将领的爱国爱民思想,守土抗敌的决心,民主团结的作风。军民公推刘永福为军统,台南总兵杨泅洪为分统,指挥台湾的军事。又选举七名委员组成议院,谘商政事和财务。
台南抗战中心的建立,面临着一系列复杂问题。由于清廷传谕各官内渡,文武官员纷纷向刘永福缴印辞职,役吏开小差,军队缺员。刘永福本着去留自愿原则,擢选了一批忠勇之士担任黑旗军、新楚军、镇海军以及台中、台南义军的统领和管带。委任了一批自愿留台的文官,充任台中、台南两有八县的官员。经过整顿后,台湾军民团结在刘永福黑旗军的周围,安定了社会秩序,重振了人心。但严重的问题在于经济。由于台北财富之区丧失,藩库、军械局、兵工厂尽落敌手,台中、台南贫困,不足养战,饷械须仰赖于沿海官民的支援,但是清朝下令严禁,日舰拦截,只能少量暗济。刘永福想方设法就地筹晌,盘点库存银二十多万发行钞票廿五万元,发行邮票得数千元,动员凤山盐商捐军响得十一万元,总数约五六十万。当时台湾驻军、义勇近百营,每月需饷十七万两,加上政费、杂费开支,这笔钱仅可支持两三个月。
八月,三国干涉还辽的问题结束,日本增兵两万到台湾。一面派兵舰骚扰台南各港,牵制黑旗军北援。主力则从新竹分三路南下台中进迫府城彰化。为了配合军事进攻,桦山致书刘永福,威迫他停战撤兵,日本负责用船“礼送还国。” 刘永福立即回书驳斥,指责日本无端侵略台湾,表示“余奉命驻防台湾,当与台湾共存亡。……台南一隅,虽属偏小,而余所部数十营,均系临阵敢死之士,兼有义民数万众,饮血枕戈,誓死前敌。” 劝告桦山“将台北地方全行退出。……否则余将亲督将士,克日进征。”这封信义正词严,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刘永福回信后,知道一场恶战即将到来,他加强了台南沼海的防务,筑炮台,挖陷阱,装竹签,防敌登陆。月初,派遣四营黑旗军进援台中,连他的亲兵七星队和新装备起来的旱雷兵也源源派赴前线,稳定了台中地区纷乱的局面。
黑旗军的前敌主将吴彭年,浙江人,流离广东,充刘永福文案,自请领兵救台中,他组织前线各军扼守彰化北面十里的大甲溪,和日寇隔溪大战,适有一队日本粮船开进溪来,黑旗战士冒着枪林弹雨,跳进河中俘获两艘敌船而回。八月廿三——廿八日,两军隔溪大战,黑旗军果不负众望,一上阵就锐气百倍,“日军多死伤,不能前,别军转由溪上下涉,七星队则望对岸战而北,五人为伍,以背相向,迥环放枪散成数十队,呼声大进。”这支训练有素的精兵,表现出熟练的战术动作和勇敢精神,使得敌人惊愕,友军赞叹。这一仗日军伤亡惨重,被俘多人。大败奔入山内。吴彭年率兵追杀,封锁住山口,准备聚而歼之。刘永福接到捷报,拍案惊叫:“ 书生误事矣!” 他知道内山有小路通彰化城外的八卦山,中了敌人的奸计,立即电令全军退守八卦山,急派王德榜率军四营驰援彰化。果然,日军以叛徒引路,廿九日抄袭八卦山,排炮连翻施放,步兵满山遍野往上攻;守军死守不退,逐山肉搏争夺,主将吴彭年、吴汤兴阵亡,七星队全部殉国。彰化城内树起白旗,日军冲进城内,黑旗将士多在巷战中牺牲;义军首徐骤突围入高山族地区,重组队伍。
黑旗军在彰化决战中精锐尽失,但却表现出败而不馁的顽强精神。八月三十一日杨洒洪到前线督师,兵不满五百,到嘉义后就夜袭大林甫,日寇全军溃奔,杨在追擒日酋时中弹身亡。刘永福来到嘉义,组织反攻彰化,以肖三发、王德标为主将,招编绿林简成功、叶义成、黄荣帮参加抗战,围歼他里雾日寇,收复云林县城,声势复振。日寇本想乘战胜之威形成破竹之势,遇到哀兵拼死再战,被迫收缩兵力,谴守彰化。这时刘永福推行联庄法,“ 一庄联十,十庄联百,由台南联至台中,由台中暗联至台北。侨至则协力攻侨,屡去则严查土匪。只待粮铜筹足,即约台北同时并举。”台湾抗战有了转机。但是财政状况继续恶化,八月间各军已无晌,仅发伙食,到九月连伙食也没有了。刘永福扫库得银八千两解济前线,途中被土匪劫去三千。刘永福派人向沿海督抚哭求援助,无一应者。他电质张之洞说:“谕福守两月,俄即出援,今两月有余,南中幸无恙,今仍未见,何以战守?” “乞为大局计,痛哭流血,乞设法救援,守走生死,望公一言为定。”张之洞回电说:“ 守台之举,出自阁下义勇,鄙人并未置词。至守台两月俄即来援之说,实系讹传,鄙人并未发此电。或去或留,仍请阁下自酌,鄙人不与闻。自协济晌械,屡奉谕旨严禁,万不敢违。”这位保台运动的策动者,为了自己的乌纱帽,翻脸食言了。刘永福仰天长叹:“ 内地诸公误我,我误台民。”此电一传开,市面上拒绝使用民主国的银票,台南经济崩溃。苍海横流,更显英雄本色。肖三发召集前线诸将商议,与其饿死,不如战死,舍命夺彰化以求活路。这支衣衫槛缕的饥军,肉搏攻城两天,前仆后继,黄荣帮倒下,林义成重伤。
十月上旬,日本为了避免引起国际干涉,决心一举解决台湾问题,调集陆军五万,战舰三十多艘,实力与黄海海战相当,分水陆三路进攻台南。陆路从彰化南下,十月九日,台南门户嘉义陷落,肖三发阵亡,日近卫师团长能久亲王也被击毙。十日第二路日军在布袋咀登陆,十一日第三路日军在枋寮港登陆。日军进攻台南,遇到了黑旗军和当地居民的顽强抵抗。日寇惊呼:“东南西北,到处无不战斗” 、“可称为中日战争以来未曾有的勇兵。”但是敌我力量十分悬殊,战线节节瓦解。侵略者叫嚣说:“台南四面已成铁桶,不管刘永福如何强悍,插翼亦难飞了。”十九日台南城绝食,刘永福移驻安平炮台,仍亲自发炮击敌舰,但亲信们已为他安排了出走计划。二十晚城内乱起,刘永福急欲回城,部将们曰:“军心散矣,各路倭兵又大至,此城万不可守,请公去。” 公曰:“吾何以报朝廷,何以对台民!”仰天推胸,呼号恸哭。部将陈树南日:“天下多事,愿公留有用之身,切勿留连。”左右遂拥刘永福上艇,乘英轮爹利士号驶向厦门。日舰两次追来反复搜查,在船主掩护下,刘永福侥幸脱险。时人诗曰“孤城无援计终尽,拨队归来气亦雄。”
刘永福出走时,黑旗军和台湾义军数千人还坚守在台南北面的曾丈溪一线,在日军的全线猛攻下,徐骥、柏正才、林义成血战阵亡,王德林、简精华突围而出,不知所终,全军玉碎。时人诗云:“难呜孤掌忿,风雨吊台南。”
军中名将
刘永福
刘永福(1837—1917),字渊亭,汉族,原广东钦州(今属广西防城古森洞小峰乡)客家人。8岁时,随父流亡到广西南部的上思县。13岁起在左江当船工,又曾一度流浪到越南芒街做工,备受困苦。
1857年,参加广西农民郑三领导的反清起义军,在滇桂边境组织地方武装反抗清军。后失利。
1865年, 刘永福率领队伍参加吴亚忠所领导的起义队伍, 先任前敌先锋, 后为左翼大帅。刘永福有勇有谋, 曾多次立下战功。
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 清朝抽调大军围攻广西农民军, 刘永福感到难以立足, 极力劝吴亚忠把队伍转移到了山区, 凭险与清军周旋。吴亚忠没有接受这一建议。于是刘永福率队离去, 独树一帜, 随即在广西靖西县安德纤北帝庙前举行祭旗仪式, 以七星黑旗为旗号。因此, 刘永福率领的这支农民起义军被称为“ 黑旗军”。
1867年, 刘永福率领黑旗军战士三百多名, 从归顺州大岭转移到越南保胜, 在此建立根据地。刘永福为人忠直慷慨, 爱护部下, 因此队伍迅速壮大, 扩充到两千多人。
当时, 越南红水河上游兴化六安、河阳一带, 盗匪横行。越南统督黄佐炎慕刘永福威名, 请他派部队进剿兴化一带的土匪。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剪除了土匪, 越南嗣德王任刘永福为保胜防御使
1874年, 法军司令安邺带兵进攻河内,并进占海阳、宁平和南定。越南北沂军务节制黄佐炎求援, 刘永福立即率领黑旗军前去援助, 在河内城西纸桥与法军进行激战。黑旗军英勇善战, 杀死安邺, 法军失败。后越南国王任命刘永福为三宣副提督, 管辖宣光、兴化、山西(越南)三省。
1882年4月,法国又进攻越北,直窥我国云南。刘永福率黑旗军三千人。两军相遇于河内西面的纸桥,刘永福见敌人在武器上占优势,决定采用伏击战,在河内纸桥重创敌军,史称“第一次纸桥大捷”。越南国王晋升刘永福为三宣提督,一等男爵;
1883年, 法军统帅李威利率兵进攻河内。越王再次求援。刘永福率领黑旗军战士到达河内。五月一于九日, 黑旗军与法国侵略军展开殊死战斗。黑旗军斩杀法军将领李威利, 并歼灭法军一百二十六名, 获得重大胜利。这就是第二次纸桥大捷。第二次纸桥大捷后,越南国王提升刘永福为三宣正提督,加封义勇男爵, 并赐给朝冠朝服。纸桥大捷后, 刘永福的部队退守怀德。
1883年8月中旬, 法军分三路袭击黑旗军军营。刘永福率领战士与法军进行了十四小时的血战, 法军大败。鉴于怀德地势较低, 易受水淹, 刘永福便将军营迁移到河内西部的丹凤。
1883年9月, 法军派三千人围攻黑旗军。刘永福指挥战士英勇反击, 靡战三天, 大破法军。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8月,清政府正式对法宣战以后,收编了黑旗军,授予刘永福记名提督。
1885年3月,黑旗军同云南农民,越南人民义军配合作战,取得临洮大捷,乘胜克复十数州县。
1885年6月, 《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签订, 清朝政府承认越南为法国保护国。9月,刘永福奉召回国。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任命刘永福帮办台湾军务,率黑旗军渡台,驻守台湾;
1886年, 刘永福任广东南澳镇总兵。
1894年7月中日战争爆发。年近六十岁的刘永福由广东调到台湾, 督办台湾军务, 驻守台南。翌年四月, 清廷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5月29日,日军澳底登陆,爆发乙未战争
6月4日,台湾民主国总统唐景嵩逃往厦门之后,民众拥护当时驻防台南的刘永福接任总统,但刘永福并未接受,对外仍称帮办。台南士绅设议会,刘永福发行钞票,筹军饷,但由于清政府封锁大陆与台湾的交通,断绝一切支援,所以向张之洞等人求援,未获支持,派遣使节告急并电中国沿海督抚乞助饷银,亦无人接应。面对台湾大部分地区逐渐陷入敌手,刘永福只能指挥黑旗军边战边退,步步设防,但最终弹尽粮绝而被迫与日军谈和,亦未成。刘永福率黑旗军留在台湾领导抗日。他驻守台南,与台湾抗日义勇军合作,在新竹、苗栗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击毙日军主力近卫师团长能久中将。他在台湾同日军血战近五个月,拒绝日军劝降。但因清廷断绝援台,义军逐步退至台南,刘永福的部下大都战死。
1895年10月,日寇分三路夹攻台南。刘永福与抗日义军。枵腹抗战,重创敌军。但因城内饷械俱绝,抗日义军饥饿不能再战,纷纷溃散,台南陷落,刘永福潜回大陆,从漳州到广州,一路上受到当地官民的热情迎送。
1915年,袁世凯同日本签订卖国条约,国权丧失。刘永福闻讯,通电力争,并请任征战。但壮志未酬,积郁成疾,于1917年1月因病逝世,终年八十岁。葬于惠州城内西湖畔。
刘永福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保卫祖国领土的业绩永垂后世。他的爱国精神受到人们的景仰。田汉曾经赋诗赞颂:“南越崇宏有故枝,渊翁风骨自雄奇。守台岂敢辞金印, 抗法争先举黑旗。垂老不忘天下事,岁荒常恤里人饥。庭前龙眼飘香雪, 犹似将军系马时。”
吴彭年
吴彭年(?-1895年),字季篯,汉族,清末浙江余姚人,清末台湾清军将领,黑旗军主要将领,阵亡于乙未战争,民族英雄。吴原籍浙江余姚,后客于广东顺德
1894年(光绪二十年)任县丞。
1895年春至台北,为清军总兵刘永福幕僚。7月奉刘永福令率黑旗军七星队700人驻防彰化八卦山炮台,阻击日军南犯。8月上旬,率黑旗军管带袁锦清军至苗栗,与徐骧吴汤兴、姜兴祖等义军领袖联合阻击日军。14日击败日军,遂与徐骧等率部驻大甲溪一带。为阻击日军南侵,率部伏于大甲溪南岸竹林。22日,当日军结筏渡大甲溪,其中一部刚至中间时,埋伏在溪南岸竹林中的官兵奋起阻击。日军急忙回渡,又遭伏于北岸的徐骧军猛击,日军腹背受敌,伤亡惨重。翌日,日军大队再犯大甲溪,由于众寡悬殊,接连失利,退往彰化,大甲溪失守。26日台中失守。27日凌晨,率部与3路进犯彰化的北白川能久亲王指挥的日军近卫师团发生了殊死激战。28日,当日军攻占八卦山时,又从大肚溪南岸率军回救。战斗中身先士卒,同徐骧残部合兵一处,夺下八卦山制高点。在日军炮火猛烈攻击下,身负重伤,裹创再战,直至弹药告罄。最后壮烈牺牲。
陈尚发
陈尚发(1848—1902年),字宗陶,澄海城西人。清朝末年随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入越抗法,后赴台湾御倭,因战功卓著,累功升至广州大鹏营协镇副将。
陈尚发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其父曾当过轿夫,被当时社会视为最底层的贱民,因而不得入庠致仕。他愤而与其兄陈宗柏前往广州,进入“岭南拳师”黄光英(黄飞鸿之父)开设的广州武术馆习武。苦练了三年,终于练就一身好武艺。陈即投身黑旗军首领,清末名将刘永福麾下,随军入越抗法。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于同治12年(1873年)和光绪9年(1883年)两度应越南政府的邀请,赴越驰援河内,并在红河两岸屡创法军,击毙了法军将领安邺和李维业。陈尚发在抗法的战斗中,英勇奋战,有“一把关刀、威慑红毛”之称。屡立战功升参将。刘永福于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入关,受到清政府收编。
1886年朝廷授予刘永福为南澳镇总兵之职,并封署陈尚发为潮阳海门中军守备。
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清廷调派南澳总兵刘永福前往台湾加强防务,进驻台南,投入了台南保卫战。陈尚发也随刘赴台,同时在潮汕招募义勇1000多人,重建黑旗军赴台抗敌,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固守台南。
1895年5月刘永福与陈尚发带领潮籍黑旗军联合台湾义军,在台南与侵台日军激战。由于当时以慈禧为代表的清政府主张“避战自保”,电谕李鸿章与日本和谈,不派兵赴台增援,致使黑旗军孤军无援,日军大举攻城,台南失守,刘永福只得乘船退回汕头
陈尚发在抗法御倭战争中,骁勇善战,屡建奇功,成为黑旗军中的主要将领。回潮后曾任澄海协都司(驻蓬州),后又累功擢升广州府大鹏(今深圳大鹏湾)协镇副将。1902年殁于任所,追赠从二品衔。
楼殿英
楼殿英(1848-1935年)萧山楼塔人,系晚清光绪帝时期武举人,曾是刘永福'黑旗军'的主要将领,《马关条约》后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在台湾英勇战斗,他晚年闲住楼塔老家。
黄飞鸿
黄飞鸿(1856年7月9日-1925年4月17日),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原籍南海西樵禄舟村,有说法称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初九生于佛山,他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是当时南派武林中最年轻的武术教练。曾被刘永福聘为军中技击教练。
1924年8月,广州商团总长陈廉伯在英帝国主义支持下,乘孙中山北伐,在广州发动武装暴乱,纵火劫掠。黄飞鸿与其继室莫桂兰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宝芝林连同刘永福写给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毁于战火。1925年(民国十四年)4月17日,黄飞鸿病逝于广州城西方便医院,终年69岁。
林大北
(?─1896)台湾宜兰人,爱国志士,晚清抗日将领,黑旗军将领。乙未(1895)之役,各地义民,风起云涌。宜兰一带义军以大北与林李成为首。同年十一月十六日,因为日军南下,台北空虚,义军约定进攻台北城。大北首先在顶双溪发兵,攻下瑞芳,后相继攻下罗东、头围、礁溪等地,困住了宜兰的日军。后日援军登陆苏澳,抵礁溪,林大北率义军与日军战斗失败,被捕后英勇就义。
宋景诗
宋景诗(1842~?) 清末农民起义领袖。今冠县人。自幼家贫,爱习拳棒,练就一身功夫。稍长便闯荡江湖,打拳卖艺,并在多处任武术教练,其徒弟不下数千人。他外表温文尔雅,但生性刚强,遇事爱打抱不平,在当地百姓中享有威望。
1860年,鲁西各县闹灾荒,农民被迫进行抗粮斗争。他带领当地万余农民,扛着铁锨锄头冲进县衙,迫使县官答应免粮。
咸丰十一年(1861年),捻军进入山东,宋景诗参加白莲教起义,在聊城(今东昌府区)沙镇刘家河一带集结义军万余人,以黑旗做标志,号称“黑旗军”。
宋景诗率部先克沙镇,继而进攻东昌府城,由于缺乏攻城工具和经验,又遭清军大炮轰击,连攻3次未克。遂将主力转移到临清邱县一带,联合其他各旗农民起义军,连续攻占邱县、冠县、莘县馆陶阳谷观城、朝城、濮县等13座县城,严重地动摇了清政府在鲁西地区的统治。
1861年五月末,大为震惊的清政府派兵部右侍郎胜保等率部镇压农民起义军。起义军首领杨泰、张继善先后战死,军队元气大伤,宋景诗被迫投降胜保,编为靖东营,并被胜保举为五品顶戴蓝翎、都司衔花翎、参将等职。
次年初,随胜保南下安徽围剿捻军,屡次有意败北。后哗变拔营未成。被清政府革去参将职务。
同年八月,随胜保赴陕西镇压回民起义军,又为其恢复参将职务。而宋景诗只是对回民起义军进行联络和避让。
同治二年(1863年)初,宋景诗率部辗转回到临清,脱离清军,招募兵勇千余名,再次举行起义。清政府急调各路大军围剿宋景诗黑旗军。宋景诗率部于堂邑、莘县、临清一带奋力反击,大败清军。
最后,清军使用“洋枪队”,迫使黑旗军退至临清小刘贯庄。清军僧格林沁部在庄外挖壕放水,妄图水淹义军。黑旗军乘夜悄悄撤走,南经莘县,西入清丰,北走临漳,东进德州,回到夏津、高唐。半月之间,冲出清军重重围剿,昼夜行军三百里,足迹遍及直、鲁、豫三省交界地区的30余县。后再度南下湖北,与捻军张宗禹部会合。
同治四年(1865年)初,黑旗军绕道江苏,再入山东,配合捻军,诱使尾追的僧格林沁部陷入重围,并于同年四月二十四日夜,在曹州(今菏泽)大败清军,击毙僧格林沁。
关于宋景诗的结局,说法不一:一说捻军失败后,黑旗军转入东平湖,宋景诗不知所终;一说捻军失败后,宋景诗独自流落徐州亳州一带,卖艺授徒,于1871年被安徽巡抚莫翰杀害;一说小刘贯庄一带有人在1899年还见宋景诗回过家。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4 23:58
目录
概述
起源
参加战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