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的
重组包括银行
合并、银行联合和
银行并购(兼并和收购的统称)三种方式,它们既有区别又密切
相关。其中,银行
合并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银行通过签订协议,依照有关法律和法规,将资产合为一体,组建一家新银行的行为;银行联合是指没有
资本关联的两家或多家银行联合,联合后仍保持独立的实体地位,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发展战略性合作关系;银行兼并是指一家银行通过
现金收购或控股的方式,
吸收合并另一家或多家银行,并
承继其原有的资产和债权债务,被兼并方的法人地位不复存在。
基本理论
银行业
重组理论是世界各国银行业重组实践的结晶,主要研究银行业重组的成因以及效益问题,包括
市场势力理论、效率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金融博弈理论和
金融监管理论。
市场势力理论
市场势力理论(Market Power)源于
经济学的
不完全竞争和
垄断理论。该理论认为银行通过
重组可以减少
竞争对手,从而能相应增强自身对
经营环境的控制,提高
市场占有率,扩大市场份额,并增加银行长期获利的机会。在金融国际化、自由化进程日新月异,
外资银行冲击强烈的情况下,银行之间往往会通过
合并的方式组成大型银行集团,以巩固和强化竞争力。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扩大银行规模会增强银行实力。银行
重组不仅仅是市场份额增加所产生的
规模经济,更重要的是通过增大市场份额,最终导致某种形式的合谋和垄断,产生巨大的
竞争优势,增加长期获利的机会。
一般来说,在以下三种情况下,
金融机构通过
重组可以增强
市场势力:(1)
金融需求下降,服务供给过剩;(2)
外资银行进入国内市场,使国际竞争变得更为激烈;(3)法律变得格外严格,使包括合谋在内的金融机构间的多种联系非法化。
一方面,银行
合并实现了
规模经济,有可能增加
社会福利;另一方面,银行合并导致了一定程度的垄断,也会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因此,经济学家威廉姆森认为要判断
合并对社会影响的好坏,必须看合并后社会
净福利的增减情况。然而,在当今西方各国银行
合并浪潮盛行的情况下,新的理论观点认为合并不仅不会形成
垄断价格,反而由于
内部化后
交易费用的节约而导致价格下跌,进而带来消费者与社会
净福利的增加。因此,各国都鼓励银行之间进行
重组。
效率理论
效率理论(Efficiency Theory)认为银行
重组活动不仅能使参与重组的双方提高其经营效率和
经营绩效,而且也能给
社会收益带来一个潜在的增量。这些效率和收益的提高,主要是通过
重组促进管理层改善经营和实现某种形式的业务合作而获得的。银行
重组的具体效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合作效益,即通过强强联手,实现优势互补,同时消除业务重叠以降低
经营成本,实现1+1>2的效应;二是规模效益,即通过经营规模(
银行业务规模、人员数量和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发生的经营成本的下降,从而获得更多的
利润。效率理论的目标主要是为了鼓励银行之间的
重组,具体包括
规模经济理论、效率差异化理论和
价值低估理论。
所谓银行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
银行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发生的单位运营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反映了银行经营规模与成本收益之间的变动关系。
与一般的工商企业相比,银行的
规模经济更容易形成。银行
规模经济的形成既不受社会对产品
总需求数量的限制,也不受社会对
产品规格、款式等不同
偏好的约束。同时,作为银行主要经营对象的
货币和
资本具有同质性,这就决定了银行具有无限拓展的空间。一般来说,银行规模越大,覆盖面越广,所有
债权人同时提款的可能性越低。因此,银行的
准备金率就可以下降,
银行存款的派生效益也就越大,从而增强银行抵御风险的
能力。另外,银行规模扩大还可以提高其
信用等级,促进银行效益的提升。
(2)效率差异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银行
重组的原因在于参与重组双方的管理效率不一致。如果A银行的管理效率优于B银行,且其拥有的资金超过日常的贷款需求,那么在其
规模经济允许的范围内,通过
并购重组管理效率较低的B银行就可以使其剩余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与此同时,B银行的管理水平也能够得到提高。这样,A、B两家银行都能够因资金的有效结合而提高收益,即1+1>2。由于管理上的合作效应实现后整个社会的效率水平也会得到提升,因此该理论可以形象地称之为“管理合作”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
并购重组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目标银行的市场价值由于某种原因而未能反映出真实价值或潜在价值时,并购重组活动才能发生。
托宾以
比率Q来表示银行
重组发生的可能性,其中Q=
股票市值/资产的
重置成本。当Q>1时,形成并购的可能性小;当Q<1时,形成并购的可能性大。
在银行业的并购中,只有上市银行才能实现这种收购。未上市的银行只能在
场外收购重组,其价值不通过
证券市场,而是通过一般市场的
价值规律来体现。该理论进一步认为,在技术条件、
股票价格变动频繁时,并购活动会增多。
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Transaction Cost)又称
内部化理论,它揭示了
企业存在的原因,即企业内部交易费用小于市场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运用
价格机制的
成本,主要包括为获取交易对象而支付的信息费用,为
谈判、签约而支付的签约费用和为监督执行合约而支付的履约费用。该理论认为市场运作的复杂性会导致交易完成要付出高昂的
交易费用,而
重组可以使交易内部化,从而降低银行的
交易成本。
威廉姆森指出,
机会主义行为、
资产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发生的频率对
交易成本都有影响,它们的相互影响会使市场运作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完成交易要付出高昂的交易费用。为节约
交易费用,可以采用新的交易形式,即通过企业之间的
重组把原来的市场交易转变为企业内部的
资源配置过程,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银行虽然可以通过
重组来节约
交易费用,但也不能无限扩张,因为组织银行内部活动也需要一定的成本和费用,即组织费用。随着
重组的进一步进行,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组织费用也将随之增加。因此,当降低
交易费用与扩大规模所增加的内部监督、内部管理的
边际成本相等时,银行就不会再扩大规模,否则就会出现
规模不经济。所以,
交易费用理论认为银行
重组的边际条件,是银行边际交易费用的节约额等于边际组织费用的增加额。
金融博弈理论
金融博弈论(Game Theory)是利用博弈论方法分析金融博弈论题。博弈理论主要研究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决策参与者的理性决策行为及其决策均衡的理论。博弈分析的目的是使用博弈规则,预测
博弈均衡。
银行之间的联盟与合作是一种
合作博弈,它是在银行双方谋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达成协议而形成的一个
博弈,其优势在于程序简单迅速,成本较低。但是,由于合作博弈中
不对称信息的存在,容易导致合作双方的
道德风险 和
逆向选择 ,从而打破均衡。
银行间的并购属于一种
不完全信息状态下的
非合作博弈的
动态均衡。在由美、日、欧等少数银行垄断的世界金融格局中,
寡头银行之间总是长期处于“
竞争—协调—再竞争”的均衡博弈中,短期的合作博弈总被长期的竞争所打破。因为,首先打破合作均衡的总能从中获得较大的利益。金融博弈论者认为,在激烈的金融
竞争中,先行者具有
先发优势,先发优势在竞争中获得的
利润要远大于追随者;而且,先发优势有利于先行者增大其在新一轮的谈判、协调中的力量和地位,能进一步提高
效益和增加竞争力。从实际情况看,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
金融结构大调整中,银行间的竞争与并购总是多于银行间的合作,其目的就是要在激烈的世界金融竞争博弈中抢占先机,主导市场。
金融监管理论
金融监管理论又称分子与
分母对策理论。
《巴塞尔协议》对世界各国银行的
资本充足比率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规定开展国际
结算业务的银行其
资本比率不能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比率不能少于4%。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一些银行往往通过
重组来压缩资产规模和
增加资本,从而提高
自有资本比率。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计算方法,衡量开展国际
结算业务的银行的资本比率的公式是:
一级资本比率=
核心资本/
风险资产×100%=核心资本/(资产×
风险权重)×100%
总风险资本比率=总资本/风险资产×100%=总资本/(资产×
风险权重)×100%
所谓
分子对策就是扩展银行的核心
资本,同时利用其
附属资本使总资本迅速扩张。所谓
分母对策就是充分利用负债,降低
资产总额,优化
风险资本结构,降低风险权重。
主要措施
一是
财务重组,其目的是改善银行的
财务状况,包括
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资产负债结构和
损益表所反映的损益状况。其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增加
资本,如对银行进行
注资;减少债务;提高资产价值,如通过
资产管理公司,将
不良资产以较高的价格进行转让;此外,银行还可以通过提高
利差来增加
利息收入,从而增加资本。
二是经营
重组。经营
重组的关键是增强银行的
盈利能力,即通过将银行的控制权转移给有足够的
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来加强银行的
经营管理水平。为此经营
重组经常包括以下措施:银行所有权结构的转换,银行经理人员的变动,银行内部激励制度和内部
风险控制制度的变革,银行经营战略和业务的调整,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技术和
资金管理技术的提高等等。
进行财务
重组仅仅是解决银行问题的第一步,其更重要的是对银行进行经营重组,增强银行的盈利
能力。如果对银行的
重组仅仅停留在财务重组的层面上,那么银行经营状况的好转只是暂时的现象,一段时间以后银行就又会陷入困境。因此对银行的
重组应当彻底,银行的经营重组是银行重组的终极目标。另一方面,银行的财务
重组和经营重组又互为基础,只有经过财务重组,才能够为银行的提高其盈利
能力提供条件,为银行的经营重组提供空间;而没有经营重组,进行的财务重组只不过是为低效
金融机构提供了继续制造坏帐的能力,过一段时间,
银行危机仍然会爆发,并且以更大的规模爆发。
因此,必须注意把握银行业的经济
重组、财务重组和
利率市场化之间的关系。对于
发展中国家的银行来讲,由于其效率低下,造成了大量的坏帐,所以在对其进行财务
重组之前,应当首先进行经营重组,加强银行的经营管理
能力和
风险控制能力,这样才能保证财务重组的效果。只有进行了经营
重组、财务
重组之后,才能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只有这样,利率市场化才能够提高
资源配置效率,促进
经济的发展,否则,利率市场化只能导致银行坏帐的加速增加和
金融风险的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