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国的一种宗教,是一个崇拜诸多
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距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
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声称始源于
黄帝,乃尊
黄帝为
始祖,以阐扬道学精义的
老子为道祖;以组成道教的
张道陵为教祖,是谓道教三祖。道教三祖也特指张道陵,就是道教“第三”祖的意思。
道教概述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最早可追溯于原始时期的崇拜自然与鬼神,从最早的人神沟通的占卜等多种方术,原始宗教逐渐演变成殷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
到
春秋战国阴阳家、神仙家兴起,在历史有所的影响。 至汉代社会因为战乱与汉朝崩溃导致对宗教产生急迫的需求,于是原本儒学逐渐宗教化,此时也于传入佛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综合传统的鬼神崇拜、神仙思想、阴阳术数终于与汉代所崇尚
黄老的思潮逐渐融合;道教教派也于此时形成。
道教的历史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始祖黄帝
道教所指称的黄帝大致有五种情况:一是中央央元灵元君;二是中央黄帝;三是日中黄帝;四是中岳黄帝;五是历史传说人物黄帝。这里所说的便是历史传说人物黄帝。
黄帝,一说姓姬,号
轩辕氏。《
帝王世纪》:“黄帝,
有熊氏少典之子,
姬姓也。母曰
附宝。”“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都野,感而有孕,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
寿丘。”二说姓
公孙。《云笈七羲·轩辕黄帝》:“
轩辕黄帝姓公孙,
有熊国少典之次子也。”称
西王母遣女传《
阴符经》三百言及兵符、图策等而战胜蚩尤,“黄帝以天下既理,物用俱备,乃寻真访隐,冀获长生久视。” 其实黄帝是
华夏民族古代领袖中最杰出的一位。相传古代帝王,如尧、舜、禹及夏、商、周
三代首领均为黄帝的后裔。黄帝曾居住在
涿鹿,曾联合
炎帝部打败了九黎部。其后黄帝与炎帝发生冲突,黄帝战胜炎帝而定居中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故黄帝被公认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据《
史记·
封禅书》和《云笈七签·轩辕黄帝》记载:黄帝且战且
学仙,常游天下名山与神相会,修
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百余岁得;神通,于
荆山铸
宝鼎成功即有龙垂
胡髯以迎之,“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他还“登
崆峒山见
广成子问至道”,“东到
青丘山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南至
青城山谒中黄丈人”,“登云台山见宁先生受《龙跷经》”,问正一之道”,又“练石于缙云台”,“
合符瑞于
釜山,得
不死之道”。黄帝飞升后,为“太一君”,后来“享之列为五帝之中方君也”,台之为中国历史传说之“
五帝”。 黄帝最初的神职盖为雷神。《春秋·台诚图》称黄帝起于雷电,并说:“
轩辕,主雷雨之神。”然黄帝以雷神崛起后又为中央
天帝,位为最尊。《
淮南子·天文训》:“东方木也,其帝太嗥,其佐
句芒,执归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
炎帝,其佐朱明(
祝融),执衡而牿夏;……中央土也,其帝黄帝;……西方金也,其帝
少昊,其佐
蓐收,执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
帝颛顼,其佐
玄冥(
禺疆),执权而治冬。”
道教有许多经书传于黄帝,如《黄帝九鼎神丹经》、《
黄帝内经》、《
龙虎经》、《
阴符经》等。《
真灵位业图》中,排列神仙位次,称他为“星圃真人
轩辕呈帝”,列在第三神阶的左位。 【妃室子孙】传说中黄帝的
正妃是
嫘祖,次妃为
方雷氏,
彤鱼氏和
嫫母。黄帝有
四妃十嫔。正妃为
西陵氏,名嫘祖,她亲自栽桑养蚕,教民纺织,人称她为「
先蚕」。次妃为方雷氏,名女节。又次妃为彤鱼氏。最次妃名嫫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的敬重。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蒧(草花头下面咸,音「真」)、任、荀、僖、佶、儇、衣。 据《
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
其姓者十四人。”颛顼、
帝喾、
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后世对黄帝的神化是逐渐进行的。《
庄子》中提到黄帝得道成仙;《
列仙传》中的黄帝还能够驱使群仙。
道祖老子
老子,道教尊奉为
道祖。据西汉
司马迁《史记》记载,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
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署名西汉
刘向著的《
列仙传》则说老子字伯阳,陈国人。道教认为,“聃”和“伯阳”都是老子的字。至于其籍贯,或属之陈国,或属之楚国,这两种说法并不冲突,苦县本属陈国,后来陈国为楚国所灭,故苦县又属楚国。
关于老子的出生年代,《史记》未载,只记孔子曾向他问礼。《
列仙传》载老子生于殷时。道教典籍,如唐末
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北宋
贾善翔的《犹龙传》、南宋
谢守灏的《
混元圣纪》都说老子生于殷朝第二十二王武丁九年,岁在庚辰二月十五日
卯时。
据道教典籍记载,老子于周文王时任
守藏史,后来迁为
柱下史。周朝衰落之际,老子辞官离去,经
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境内)时,关令
尹喜恳请他著书传世,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余言,这就是传诵千古的《
道德经》。
在先秦时期,先后有关尹子(尹喜)、
杨朱、列子、
庄子等继承和发展老子思想,从而形成了
道家学派。战国末期的道家将老子与
黄帝联系起来,形成了
黄老之学。西汉初期,黄老之学曾被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两汉之际,黄老之学的
清静无为思想与
方仙道的神仙信仰相结合,形成了
黄老道,老子被视为“道”的化身。东汉明帝、章帝之际,
益州太守
王阜作《
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 ”。
桓帝延熹八年(165年),陈相边韶作《
老子铭》,称老子“道成仙化,蝉蜕渡世。自(伏)羲(神)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
东汉顺帝时,
张道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
正一盟威道 (又称
天师道),尊老子为教主,以“道”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五千文》为经典。张道陵又著《
老子想尔注》,认为道散形为气,聚形为
太上老君(即老子)。后来道教又将老子尊为“
道德天尊”,列为
三清尊神之一。在道教中还流传着“
老子一气化三清”的说法。
唐朝皇帝姓李,自称为老子后裔,尊老子为圣祖。唐高宗乾封元年 (666年)尊老子为“
太上玄元皇帝”。 其后,玄宗又于天宝年间一再加号为 “大圣祖玄元皇帝”、“圣祖大道
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金阙
玄元天皇大帝”,并于西京、
亳州设
太清宫。宋真宗为避宋室圣祖
赵玄朗讳,改称老子为“真元皇帝”。
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诏加号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教祖张道陵
道教之成始自
张天师,天师本名陵,后名道陵,东汉沛国丰邑人(三四|一五五年),张子房八世孙,受两汉谶纬思想的启示,倡黄老形名人阴阳五行,入江西龙虎山修道,作「道书」廿四篇,及「灵宝经」,为道教之开山祖。
张道陵(34—156),道教创始人。第一代天师。本名
张陵,东汉沛国
丰邑(今江苏丰县)人。道书载:为汉
留侯子房八世孙。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于
吴之天目山,七岁读老子道德二篇,即了其义。为太学书生,通晓天文、地理、诸子、
五经、从学者千余人。永平二年(59)以直言极谏科中,拜
巴郡江州令(今重庆),时年二十六岁。因素志于
黄老之道,见
世风日下,不久遂弃官隐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
汉章帝、和帝
诏征皆不就。后与弟子王长从淮入江西鄱阳,诉流至云锦山(今龙虎山),炼九天神丹,三年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闻蜀中民风纯厚,易可教化,入蜀居鹤鸣山修道。汉安元年(142)感太上授以正一
盟威之道或云三天正法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创立了道教。立二十四治,以
祭酒分领,不喜施刑罚,廉耻治民,
符水治病,百姓奉之为师。尊老子为道祖,奉《老子五千文》撰《
老子想尔注》阐扬道教教义,称“道”即是“一”,“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以“道”为最高信仰。永寿二年(156),以盟威
都功诸品经箓、玉册、剑印付子衡,与夫人雍氏升仙而去,年一百二十三岁。唐天宝七载册赠“太师”,僖宗中和四年(884)封为“三天扶教大法师”。
宋理宗加封“正一静应显佑真君”。道教尊为祖天师,泰玄上相,降魔护道天尊。
后裔
历任天师
张衡:东汉末年道教派系·天师道(俗称五斗米道)第二代天师(称嗣师)。字灵真,沛国
丰县(今江苏省丰县)人,张良之后。汉永寿二年(156年)袭教。张道陵长子,
张鲁、张卫、张愧之父。
张鲁(?—216年、245年或259年),字公祺(《后汉书》作公旗)。祖籍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东汉末年割据汉中一带的军阀,天师道(五斗米道)教祖
张陵之孙。张鲁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称系师),在杀
张修后继续在汉中一带传播五斗米道,并自称“师君”。雄据汉中近三十年,后投降曹操,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万户。
张盛:字元宗,张鲁四子(一云为第三子),天师道第四代天师,
魏初至鄱阳入
龙虎山传扬道教,四方学道者日众。道教历代天师均在江西龙虎山传教即自张盛始。《事林广记》、《张氏全谱》中作张盛历。
张昭成:天师道第五代天师。字道融,张盛之长子也。学道不懈,每端坐室中,出神数百里外,能驯虎豹,年一百十九岁卒,而尸温温如生。既葬,冢上生菌数千。一日,居人见鹤穿墓而出,有彩云盛之。后开墓视之,唯冠履在焉(一云:晋初得道,至成帝咸康年中仙去。)
张迥:天师道第八代天师,字彦超,张回长子。幼得道,丰姿俊美,德量天成。善裁鉴,日列真人诸阶品箓于净室中,严奉六时香火,终身不怠。治病驱邪,无不安愈。待人至诚,请祷者无贵贱之别,皆不吝,北魏太祖尝召赴阙问道。年九十尸解而去。
张符:天师道第九代天师,字德言,张迥长子。《
汉天师世家......(以下省略)
现存后裔
张继禹: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青联副主席。
张金华:世界易经风水研究院院长、贵溪撤县设市市徽设计者。
三祖灵山
老君庙位于四川省
新津县城南老君山上,距成都约39公里,是
张道陵所建“二十四治”中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治,被誉为“三祖”圣地。
新津县
老君山山上道教建筑成群,通称
老子庙,始建年代不详,明代崇祯十七年(1644)整个建筑毁于火灾,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邑侯杨公议修,后经嘉庆、道光年间的不断修葺,渐成川西著名道观。民国十二年(1923)复遭火灾,仅存山门和
混元殿,不久重建并修缮混元殿、
八卦亭、
三清殿、灵祖殿、
三官殿、慈航殿、儒林祠等。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来此一游,写下了珍贵的《新津游记》,说汉唐以来,天社山是“一座极有历史的老君庙”。据他考证,老君庙明末毁了一次,民国十二年又遭火毁,二十年(1931)重修,五殿、二楼、一亭建造得“非常嵬巍庄严”。
1961年5月间,
老君山老子庙被确定为
新津县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7月间重新公布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汉末年,
张道陵(又名
张陵)在离老君山不远的
鹤鸣山修道,并自称是太上老君要他大力推行“正一盟威之道”。附近百姓信以为真,纷纷要求入道,并奉张道陵为代天行道之师,即“
张天师”,所以,“正一盟威之道”又称为“
天师道”。张道陵为了严密组织纪律,加强对教众的信仰宣传,规定教众必须交
五斗米以供
斋醮使用,因此,“天师道”后来又称为“五斗米道”。为了巩固天师道地盘,张道陵又把已经控制的教区,划分为二十四个传教点,以
鹤鸣山为中心,依次向四面八方扩展,历史上称为“二十四治”。汉安二年(144年),
张道陵在
老君山创建“二十四治”中中八品治的第四治——“稠粳治”,“治”的意思就是传教点。老君山轩黄台,传说是轩辕黄帝修炼得道成仙之所,轩辕黄帝在轩黄台修炼功成,于鼎湖白日乘龙飞升,后人在此山修庙设坛祭祀轩辕黄帝,或说这是老君山又名“天社山”的缘由之一。
轩辕黄帝后来被道教尊为始祖。
由于道教始祖——轩辕黄帝、
道祖——老子、
教祖——张道陵都曾在老君山修炼传道,因此,老君山被誉为“道教三祖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