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古时鲸山村坐落于
囊山余脉的新坡与岭兜之间的山地中,经历宋明时地震及避倭寇之难,人们相中那海边的石头山是“八卦宝地”,便逐渐徙居其山上。村中古民居依山势而建,多座东朝西。村民多以滩涂种植和捕鱼为业。故在石山上很早就有一座祀东海龙王的小庙。以后徙居的村民逐渐增多,庙宇随之扩建为宫。人们又请“太上老君”入宫为主神,便将宫改称为混元殿。
据清咸丰年间一块石碑记载:“我鲸山之香火万年也,上祀道德圣君因袭唐之徽号匾其殿曰混元,风流帝子石胎真人实左右焉”。宫自明代创建之后,至清代康熙、咸丰年间两次重修,一直保持明代的建筑风格,改革开放后曾略作修葺,由于这宫中的一木一石都有其悠久历史,故被
涵江区列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鲸山村自明主庙聚居以来,风风雨雨,曾遭受多少次海啸侵袭。该宫即位于海滩边,潮汛首当其冲,宫前有上下埕,当海水浸到下埕时,就不再入侵了。因而人们认为宫地属“鸭母穴”圣地。每遇海水淹时,群众都到宫中避难。
“海外蜃楼献瑞;门前雁塔题名”。这是题于殿大门的一幅联语,它形象地刻画了殿宇周围的旖旎风光。殿宇座西朝东,面对雁阵山上的雁塔,其南侧天然花岗岩高低错落。古时,每当风平浪静之际,那海面上常有海市蜃楼呈现,人们纷纷来到这山岩上遥望胜景祈求丰年。殿宇面宽五间,殿前置三门,门前走廊两侧置护卫大将,怒目威仪。殿内分上下厅,下厅以中廊与后殿相连,旁置两小天井。后殿之前檐下设太上老君宝帐,后殿三开间宽,两侧设道士生活用房。后殿之厅中设齐天大圣神像,其两侧以钟爷、毛将军相随。再其后设三帐,中帐祀昊天帝子、东海龙王、普济圣侯。左帐祀灵石圣王,右帐祀瓯氏夫子。殿前为砖砌埕地,边围照墙作屏,埕之东南角为感应庙中军府,祀灵牙中军。殿中联语均为古人所撰,如:“福海拖蓝凝紫气;寿山拥翠焕人文”、民康山比寿;物阜海为田”等。殿中文物颇多。据传,主殿后帐东海龙王、昊天帝子等五尊软身木构像,系明代始建时之原物。还有清咸丰年间石碑,明代围筵、护栏等。宫中还珍藏不少道家经籍,以及古楹联、古十音书稿等。这些都是研究道家文化和习俗的难得资料。
混元殿的住家道士每隔二十年左右便举行一次选“童身”及履行入道仪程等活动。他们将新选的人员集中于宫中,焚香念咒,传授秘语,教授道规道范,俗名“关印”,这样代代相承。每逢农历正月十二至十六日,为这个村闹元宵之日。这里的闹元宵仪式也别具一格。自十二日夜游灯起,即各家各户举灯笼沿着村道田野巡游一圈,而后请神至各祖居主厅堂念经消灾去邪,还定点举行道士“穿栏”活动。
这种活动有别于其他地方“跳粽轿”或“摔铁球”。开始,“童身”经念咒焚符起神,而后身穿神袍,头戴神帽,手持刀、戟、棒或剑,其他道士手拿绿色三角旗,或拿圆铃,或御鼓,或驱邪麻绳,由道长领头,在埕中巡行起舞,观众围成一圈,四周锣鼓助威,时而紧跑猛摔棒叉,时而缓行,变化着各种队形。如蜈蚣蠕动一线排开,如“十”字交叉群芳吐艳,如八卦图阵,如游龙探海,如圆月凌空。每舞一场就有十八种变法,是一场十分精彩的民间舞蹈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