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作为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最早是由河南省新乡市
红旗区教研室于1987年提出来的。
实践证明,说课活动有效地调动了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
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是提高
教师素质,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青年教师的最好途径之一。
意义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
以往的教研活动一般都停留在上几节课,再请几个人评评课。上课的老师处在一种完全被动的地位。听课的老师也不一定能理解授课教师的意图。导致了教研实效低下。通过说课,让授课教师说说自己教学的意图,说说自己处理教材的方法和目的,让听课教师更加明白应该怎样去教,为什么要这样教,从而使教研的主题更明确,重点更突出,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某一专题的说课,统一思想认识,探讨教学方法,提高
教学效率。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我们检查了很多教师的备课笔记,从总体上看教师的备课都是很认真的。但是我们的老师都只是简单地备怎样教,很少有人会去想为什么要这样备,备课缺乏理论依据,导致了备课质量不高。通过说课活动,可以引导教师去思考。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教学,这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说课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通过说课,可以进一步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理清教学的思路。这样就可以克服教学中重点不突出,训练不到位等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一方面,说课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
理论素养,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地去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说课要求教师用语言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及设想表达出来,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
组织能力和
表达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说课没有时间和场地等的限制
上课听课等教研活动都要受时间和场地等的限制。说课则不同,它可以完全不受这些方面的限制,人多可以,人少也可以。时间也可长可短,非常灵活。
说课类型
说课的类型很多,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
按学科分:语文说课、数学说课、英语说课、音体美说课等;按用途分:示范说课、教研说课、考核说课等;但我们从整体来分,说课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实践型说课,一类是理论型说课。实践型说课就是指针对某一具体课题的说课。而理论型说课是指针对某一理论观点的说课。
说课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说课的关键。不同的说课类型说课的内容自然也不同。这也是我们这几年主要研究的问题。
根据我们的实践,实践型说课主要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说教材——主要是说说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具准备等,这些可以简单地说,目的是让听的人了解你要说的课的内容。
2、说教法——就是说说你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准备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这应该是总体上的思路。
3、说过程——这是说课的重点。就是说说你准备怎样安排教学的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一般来说,应该把自己教学中的几个重点环节说清楚。如课题教学、常规训练、重点训练、课堂练习、作业安排、
板书设计等。在几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自己
教学设计的依据说清楚。这也是说课与教案交流的区别所在。
理论型说课与实践型说课有一定的区别,实践型说课侧重说教学的过程和依据,而理论型说课则侧重说自己的观点。一般来说,理论型说课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说观点——理论型说课是针对某一理论观点的说课,所以我们首先要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立场鲜明。
2、说实例——理论观点是要用实际的事例来证实的。说课中要引用恰当的、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是说课的重点。
3、说作用——说课不是纯粹的理论交流,它注重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我们要在说课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把该理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说清楚。
说课技巧
技巧综述
说课,是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向同行阐述自己对某一
教学内容的理解、施教方案的设计以及施教效果的预测与反思等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这种教学研究方式,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灵活运用
教学理念进行
教学设计以及自觉进行
教学反思。如何有效开展教学研究、让说课活动上档次,从而有效促进
教师专业成长?这是新时期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笔者开展了题为“对说课的审视与反思”的网络教研活动,就说课所包含的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讨。我们认为,必须深入研究、
全面分析,说课才能说出品位、道出精彩。
把握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得恰当与否,
直接反映说课者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并影响到
教学目标的制订。对教材理解越深刻,说课内容将越充实、全面,反之就只能是蜻蜓点水、触及皮毛。且看一例:
《实验室里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是《化学1(必修)》(鲁科版)第三章《硫的转化》第二课时的内容。教材是在介绍《碳的多样性》、《氮的循环》之后引入该节内容的。因此,学生对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已有一定基础,可以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活动。
上述分析显然不够厚实。“教材的地位”,不仅仅是指该内容在教材中的“
地理位置”(处于哪一章哪一节),更包含这节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意义以及该内容的认知价值、迁移价值和情感价值。因此,应该站在全局的角度来把握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分析:
1、该内容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安排意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描述该教材安排在哪里,更要分析教材编者是基于怎样的考虑才把它安排在这里。具体说来,它应该包括:(1)前面已经安排了哪些知识,作为该内容的基础;(2)本课包含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3)该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有怎样关系或者该内容在后续学习将得到怎样的深化等。
2、该内容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训练哪些方面的技能或者
科学方法、发展他们哪些方面的能力和建立怎样的情感、养成怎样的态度和形成怎样的价值观等。
3、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生发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只有分析透这些内容,教学目标的制订才有基础,否则教学目标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学目标
分析教材后,就可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
教学活动具有很好的导向和监控作用。说课时,如何
科学描述教学目标呢?先来看看某老师在《硝酸及其应用》说课中的描述: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
硝酸的
物理性质和
化学性质,特别是硝酸的强
氧化性。了解硝酸的用途。
上述表达是否合理呢?我们知道,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后促使学生达成的身心
发展水平。因此,教学目标表述必须具备以下两个特征:(1)必须明确说明对象——即学习什么、掌握什么;(2)必须用可以检测、或者能够评价的词语来界定目标属性,如“说出……的名称”、“用自己的话说明……”、“对……进行解释”或“陈述……之间的关系”等。根据这样的要求,规范的目标必须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要素:(1)谁?(行为主体);(2)做什么?(
行为动词);(3)做到什么程度(行为水平或行为标准);(4)在什么条件下?(行为条件)。当然,在具体描述中,通常①(学生)和④(在学习、实验等之后)被省略而突出②和③。
分析上述教学目标,不难发现其行为主体定位是错误的。因为,该目标隐含的真实意义是:教师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其主体变成了教师。相比而言,另一位老师的表述则高明多了:
通过观察硝酸溶液及相关实验,准确描述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特别是氧化性),并能从硝酸的组成特征上对其化学性质进行解释;通过具体实例,说明硝酸在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
这样的目标陈述,和前一案例相比,可以发现:不仅仅是描述方式上存在差异,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扭转了“教师讲、学生听”的
被动学习局面,把教学的
立足点转移到学习上来,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
此外,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应力图体现“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维课程目标。但是,说课时有没有必要人为的将教学目标划分为三个方面呢?这也是值得探讨的。因为
三维目标往往是融为一体、并在同一
学习过程中实现的。若将教学
目标分解为三个方面加以描述,会不会割裂三维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呢?
重难点
从一定意义上讲,
教学过程就是强调重点和突破难点的过程。因此,确立
教学重点、难点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关键,也是说课活动必须阐述的一个内容。要确定重点、难点,就必须搞清什么知识是重点、分析学习难点是如何形成的。
什么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指有共性、有重要价值(包括认知价值、迁移价值和情意价值)的内容。从化学学科来看,教学重点知识,主要包含了
核心知识(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核心技能(
化学实验技能、化学用语书写技能和
化学计算技能)和核心的思想观点(微粒观、
运动观、分类观)等。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利于知识本身的系统化,而且还有利于学生
能力水平的提升。
所谓难点,就是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学习难点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没有知识基础或者知识基础很薄弱;(2)学生原有的经验是错误的;(3)内容
学习需要转换思维视角(如从宏观到微观);(4)内容抽象、过程复杂、综合性强。具有上述一个或多个特点的内容,都可能成为教学的难点。
下面是一位老师在初中化学《绪言》一课的说课内容:
《绪言》是学生首次接触的
化学课,本课的学习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态度、动机等学习
内驱力的形成,因此本课教学重点之一是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
学习动机;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概念是今后学习不可缺少的知识,它将直接影响元素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化学变化,它是化学研究的核心,贯穿化学学习全过程,因此这一内容是教学的又一个重点;此外,本节学习是在实验基础上进行的,实验是学习、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而认真、有序地观察是实验的关键,因此借助实验培养学生
实验观察的
目的性、有序性是本节课的第三个重点。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头脑中的
感性材料积累是有限的,这就使概念的形成过程——由感性经验上升为
理性认识的过程有了障碍,要准确理解两种变化的区别、正确判断两种变化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准确判断某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该案例不仅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价值准确定位了教学重点,而且根据学生经验
水平分析了
教学难点,因而成为说“教学重点难点”中较为成功的范例。
一些有特色的说课,在分析教材重点、难点的同时,还分析了教学关键点。所谓关键点,指的是教材中对顺利地学习其他内容(包括重点、难点)起决定性作用的知识。分析这一内容很有意义,因为关键点往往是学习与研究其他知识点的枢纽,是众多学习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准确把握教学关键点往往在教学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学情
深入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在于把握教学目标和内容。但仅仅把握教学目标和内容是不够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情况制约着学习的开展,影响着目标的达成。因此,学情分析也是说课必需突出的一个方面。如何分析学情呢?
由于学习不仅受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技能水平制约,而且还受学生的
认知风格、能力状况和学习兴趣等影响。因此,一个好的说课方案,应尽可能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怎么知”等五个方面综合分析学生情况,这些方面都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1.学生的“已知”。这里的“已知”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相关的
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明确这点很重要,它决定了教与学的起点。
2.学生的“未知”。“未知”是与“已知”相对而言的,它既包括通过学习应该达成的终极目标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识与技能等,还包括实现终极目标之前的过程中所涉及到学生尚不具备的知识与技能等。
3.学生的“能知”。“能知”就是通过这节课教学,学生能达到怎么样的目标要求。它决定学习终点(即学习目标)的定位。
4.学生的“想知”。所谓“想知”,是指除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外,学生还希望知道哪些目标以外的东西(注:学生学习中,往往会通过提出疑问来体现“想知”。当然,学生的“想知”可能会超出教学目标或学生的
认知水平。如果真是如此,课堂教学可不予拓展,但建议给学生一个提示性的交待或利用课外时间作个别解答)。
5.学生的“怎么知”。“怎么知”反映学生是如何进行化学学习的,它体现学生的认知风格、
学习方法和
学习习惯等。
下面是某老师在《硝酸的性质》说课中所描述的“学情”:
硝酸是氧化性的酸,既有酸性又有氧化性。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初步接触了硝酸,知道它是一种常见的酸、具有酸的性质。在《化学1》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知道物质的氧化性(或
还原性)和构成物质中心元素的
化合价有着密切关系。这些知识为硝酸化学性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此外,经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从物质类属和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和“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因此,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硝酸化学性质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当然,教材只介绍“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中+5价的氮被还原”,并未分析为何不同浓度的硝酸与铜反应得到的
还原产物不同、不同浓度的硝酸其氧化性存在差异等,这些内容将会成为学生的疑点。此外,由于受
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对教材中提到的硝酸“常用来制备
染料、塑料、炸药”也会感到困惑。
该案例从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等角度分析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并对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点(“想知”)进行预测,较为深入、全面地分析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是指
教学过程的系统展开,它表现为
教学活动推进的
时间序列。换句话说,它就是教学活动如何引入、如何展开以及如何结束等。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的一般过程,教学流程先后顺序一般为导入新课、新课研习、课堂小结、巩固训练等。当然,新课研习包含多个环节在其中,说课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来进一步的细化。
阐述教学流程是说课的重点,因为
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目标的达成等,都是通过这个环节来实现的,而且教师的
教学理念也必须通过它来体现。那么,如何在说课活动中阐述教学流程呢?
1、根据
学习过程的要求来阐述教学流程内容。学习过程经历了定向、活动、反馈与调控阶段。
定向阶段,则要让学习者明确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目标;活动阶段,学习者根据学习目标与内容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而反馈与调控阶段,则要获取(测量)学生
学习效果以及调整学生学习活动等。因此,阐述教学流程时,必须说明以下主要内容:(1)教学活动在怎样的情景下开展、怎样体现新课导入和结课的呼应;(2)怎样呈现相关材料、怎样指导学生开展
信息加工、怎样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内容的整合、怎样指导学生实现
知识迁移并使学习内容进一步整合与内化等;(3)采用怎样的手段来测量或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哪些途径收集学生的
反馈信息、如何根据学生
反馈信息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等。
2、在
三维目标的指引下,从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阐述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设计。在教师活动的设计方面,包括设计怎样的情景导入新课、如何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设计和指导开展哪些实验活动、选择哪些教学辅助设备、如何进行讲解、设计怎样的问题或练习供学生使用、如何进行归纳小结以及怎样
板书等;在学生活动方面,围绕教师引导、指导,开展哪些有效的学习活动(如阅读什么材料、观察什么实验、完成什么练习、如何进行实验、怎样开展讨论、如何进行自我
学习反馈、如何实现
知识迁移等)。
此外,由于教学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开展的,而教学的关键又在于突破难点。因此在阐述教学流程时,必须就如何突出重点和如何突破难点上多作文章。此外,学习者学习热情和兴趣制约着学习活动的开展和学习效果的高低。所以,教学设计的阐述也要体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等内容。
教学反思
说课活动中,如何进行反思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一般说来,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或视角,审视自己教学实践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教师对教学中的缺点和错误进行反省与批判;对教学中的优点和长处的肯定和坚持。所以说课时说教学反思,无非是剖析自己在教材分析、学生分析特别是教学设计等方面有哪些可取之处以及存在的
不足之处。具体包括:
1、教学预设中的成功之处。例如,对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有哪些独到之处;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准备了哪些调控措施;怎样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落实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与监控;在
课程资源开发中有哪些过人之处等。
2、教学预设中尚存在的不足或难以把握之处。具体包括:对教学目标的定位特别是隐性目标(如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存在哪些困惑;
学情分析还有哪些难以把握的地方;教学设计中设计的活动中哪些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等。
下面这个案例,是某老师在《氧化还原反应》说课中的反思:
本节课教学,始于有关铁的
腐蚀防护和应用,而终于涉及该问题的解决,较好地实现了新课导入和教学终结的呼应,体现了“基于
问题解决”的
教学模式,并最终实现了对初中化学知识的提升。教学时,无法对铁的冶炼反应归类的事实,必将打破学生原有的
认知平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分析、看待
化学反应,有利于他们学习兴趣的激发。而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让学生感知不同反应中元素
价态变化的差异,进而引导学生根据价态变化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并归纳提炼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然后安排练习进行训练,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这样教学,符合 “感知—辨认—概括—定义—迁移应用”的概念
学习模式。此外,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并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来实现的,而是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悟、体验。
当然,在本设计中,有些问题还有值得思考的必要。比如,由于学生微观知识储备不够,通过阅读教材来认识氧化
还原反应的本质,这样的任务能否顺利达成;对于反应中
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仅仅通过“迁移应用”中的一个问题,是不是就可以合理建立等等。如果这些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做哪些知识铺垫?这都是值得研究的。
范例
实践型说课的例子:
例1 《我家的小院》
“我家有个小院子。院子里种着许多花草树木,一年四季都有迷人的景色。初春,
迎春花开出金灿灿的小黄花,最先迎来了春天
月季花像一张张笑得合不 拢嘴的小脸。地上长着厚厚的
苔藓,像铺上一层绿色的地毯。 盛夏,
茉莉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海棠开着耀眼的红花。
葡萄架上的绿叶,一片挨着一片,密密层层。站在
葡萄架下,抬头可见一串串快要成熟的葡萄像
珍珠似的挂满了藤架。深秋,枯黄的树叶像飞舞的
黄蝶从树上一片片飘落下来。可是,万年青的
叶子仍旧
碧绿碧绿的,显得格外精神。一盆盆菊花
正开得茂盛。隆冬,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给万物披上了银装。那些娇惯的花草都住进了温暖的屋子,
腊梅花却昂首挺胸,迎着风雪,无所畏惧。”
说课问题:1、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何确定,如何落实这些目标?2、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读懂长句子。请你说说如何教学文中划线的两个长句子。3、请你写出本课的
板书设计,并说说你设计的思路。
理论型说课的例子:
例2:学法迁移是我们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请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举例说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
正迁移,克服负迁移,提高
教学效率。
例3:新课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请你结合自己任教的学科,举一个成功的例子和失败的例子,分别说说。
例4:要把
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在教学关系上,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学生自身发展的主体,其
自主性、
能动性和创造性应当充分受到尊重,给予其展现的机会。请你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体会。
例5 :要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在教学方法上,必须体现教与学的交融,重视教法与学法的相互转化。教师的教是教学生去学,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是为了“不教”。在具体操作中,要重视课堂训练,通过
语言文字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请你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体会。
一、说教材
《在海边》选入新《语文读本》,充分体现了编者们“起点就占据了精神的制高点”的观点,它属于鉴赏性阅读部分,意在丰富学生的底蕴,增进
文学素养。
本文是一篇感情浓郁,哲理深刻的
抒情性散文。它以诗一样的语言和
军乐般激昂的情感,突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沉浮哲理。
在作者眼中,小时候大海敞开的深蓝神奇的怀抱,是温婉深情,明媚清丽的。成人后体味了百态再和大海静静对视时,内心充满喧哗,感受到的不再是伟大与快乐,而是对宇宙无限,人类命运的无以把握和空间浩荡无始无终的深沉思索。大海是沧桑历史的见证,在
叠层石灰岩前,作者感到大海的威严与浩瀚,认识到生命真实的严酷,而在海滨公路上,她看到了在汹涌海浪中出现的“人类的意志”,还有人类征服自然的不懈情怀。所以,作者说:“我们明知我们无论走过多么漫长的岁月……我们也得迈着‘沉重而均匀的脚步’走下去,并且尽可能地使这过程充实、辉煌,充满创造的荣耀。”
全文思路清晰,感情深沉,宣示了对寻找生命存在意义有困惑到释然的过程,揭示出只要不断奋斗,就能创造出生命的永恒。
二、说学情
学生对于散文并不陌生,但对于这样一篇
哲理性强的课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散文知识,授予学生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感悟,理清全文的
基本结构。要理解主题,关键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与作者面对面的交谈,使学生能通过文中的
物像来了解作者对于生命的感悟。对于物像这种表现方式,高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所以对于物象的提炼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但对于物象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考,则需要通过学生的相互间交流合作,老师的引导来共同完成,也以此真正实现师生间的互动。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整堂课,我力图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在拓展部分,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感悟与自己对话,以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学贵为疑”,本文的理解难度较大,我主要通过以“问”带“思”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勇敢的与作者对话,以理解作者的感悟。在课的设计中,让学生抓住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对作者的观点进行分析,并有意识的创设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激起
求知欲,让学生自己
提出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形成自己的认识,从而解决问题,理解全文的主旨。
四、说教学思路
这节课主体部分包括三个环节:
1、走进文本。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抓住散文的“实”,理清全文的基本思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2、 走进作者。再读课文,抓住散文中的议论抒情句,理解文中的“虚”,通过自主提问,归纳全文的主题。
3、走进自己。联系古今中外的名人在海边的不同感受,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由的表达自身的感悟。
五、课后反思
一、让学生在充分阅读中感受
充分地阅读课文,是理解和探究文本的前提。在本课一开始,就由
男生、女生、教师分部分朗读课文,一方面想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完整的感知,同时,也想通过教师的示范渲染氛围,激发学生的
阅读兴趣。这一部分需8分钟,较费时,但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这也算是尊重学生感受的一个方面吧。第二次完整的读放在
整体感知之后,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大声读、小声、默读、快速浏览等,也是出于尊重学生考虑,虽然场面的热闹程度可能会受影响,但学生有选择的权力,只要他是真正读了就行。课文还有分男、女生齐读,全班齐读、个别读,都意在强调
对重难点语句的理解、品味,希望让学生紧扣住文本。
二、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领悟
在重难点突破环节,我安排学生对课文抓住文中关键句,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其让学生间合作互答、集体探究、教师进行点拨。通过这种生生、师生间的合作交流,思维的碰撞来产生火花。这篇课文的主题深刻,我始终提醒自己:不要老是想着把自己对课文“深刻的领会”、“独到的见解”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哪怕学生只领悟出了五分,也比老师灌给他十分强。而事实上,一旦学生思想火炬被点燃,他们精神世界所迸发出的“深刻”“精彩”“独到”,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更是教师的任何事前设计所无法预见的。在这种情况下,“民主”“平等”“自主”“探究”都自然而然呈现出来。
三、让学生在拓展延伸中表达
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个体感受,课堂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应该是学生展示的平台。本文的结尾,我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表现自己的感悟或大胆的与作者对话,一方面希望学生敞开心灵,放飞思想,更希望学生能充分地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而事实上,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精彩的言论着实让我折服。
总的说来,感受最大的是,永远不要自以为是,永远不能低估学生的智慧,要努力做一个学生心灵海洋的推波助澜者,而不是屠宰者。说课的评价
评价综述
衡量说课的好差,我认为应将常规教学的合理成分与素质教育的理论结合起来去衡量。教学是门科学,千百年来优秀的
教学思想都是当今素质教育应包容的。教学论、认知论、
信息论、
系统论等思想应合理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具体地说:
优化教学目标
(1)制定目标要全面(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基础知识、学科能力、德育渗透)。
(2)制定目标要适当:要符合
教学大纲要求,符合学生实际,要有“识 记、理解、运用”等层次要求,不要随意提高或降低。
(3)制定目标要具体:要将大纲中的
总体性,综合性
目标分解成本节课的具体的目标。只有具体了,才能使教师可操作,可检测。
(4)制定目标要明确:
教学目标的表达要准确、简明。
(5)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得当:重点应突出,难点要突破(看讲练效果)。
优化过程
(1)创设良好的教学起始情境:表现在以下几点
导课的衔接性、导课的启迪性、导课的含蓄性、导课的
生动性、
导课的创新性……
(2)符合认知规律:教学过程应体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的一般认知规律。
(3)体现师生双边活动:教与学是民主、合用、互动的关系。能否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否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是衡量说课的主要标准,尤其是以思维为主的智力参与程度。
(4)教学时间安排是否恰当
(5)教学有法、得法,力求新颖、灵活、实用、有效。
(6)善于发掘德育渗透点
训练反馈
构建“输出——反馈——调节——再输出”的教学
信息传递系统。
优化手段
(1)板书设计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2)语言洗练、流畅。
(3)媒体运用得当、有序、
互补性、简捷性好,有助于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当然,说课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这毕竟是“嘴上读兵”,看不到教师如何临场发挥,看不到教师驾驭课堂的艺术,也看不见学生对
知识的理解,掌握的效果和学生实际思维的过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教学能力,必须把说课与集体教研、
优质课等形式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水平。
相关差异
1、说课与讲课要求不同:说课的重点在完成
教学任务、反馈教学信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而讲课要求必须有效地向学生传达知识。
2、说课与讲课的对象不同:说课的对象是同行的老师、专家;而讲课的对象是学生。
3、说课与讲课的内容不同:说课的内容是解说自己对某课题的理解、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
组织教学理论依据等。而讲课的内容是对某课程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向学生传授知识以及学习的方法。
4、说课与讲课的意义不同:说课的意义主要是提高
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及
教研活动的实效;讲课的意义是增加学生的基本知识以及引导学生领悟和应用新知识。
更确切地说,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验,能使备课
理性化,对于讲课是一种更为严密的科学准备。所以,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的理解,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表述自己具体执教某课题的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
组织教学的理论依据等,然后由大家进行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