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是一种来源于
光感受器前体细胞的
恶性肿瘤。常见于3岁以下儿童,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可单眼、双眼先后或同时罹患,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成人中罕见。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可表现为结膜内充血、水肿、
角膜水肿、
虹膜新生血管、
玻璃体混浊、
眼压升高及斜视等。本病易发生颅内及远处转移,常危及患儿生命,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提高
治愈率、降低
死亡率的关键。
病因
确切病因不明。6%为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94%为
散发病例。其中25%为遗传突变,余为
体细胞突变,亦有人认为与病毒感染因素有关。从
发病机制上看,位于13q14
抑癌基因Rb1,双
等位基因同时突变、
失活,导致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生。
临床表现
开始在眼内生长时外眼正常,因患儿年龄小,不能自述有无
视力障碍,因此本病早期一般不易发现。当肿瘤增殖突入到
玻璃体或接近
晶体时,瞳孔区将出现黄光反射,此时常因视力障碍出现瞳孔散大、白瞳症或斜视而被家长发现。眼底改变:可见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
单发或多发,白色或黄色结节状隆起,表面不平,大小不一,有
新生血管或
出血点。肿瘤起源于内核层者,向玻璃体内生者叫内生型,玻璃体内可见大小不一的白色团块状混浊;起源于外核层者,易向
脉络膜生长者叫外生型,常使
视网膜发生无裂孔性实性扁平脱离。裂隙灯检查,
前房内可能有
瘤细胞集落,形成
假性前房积脓、
角膜后沉着物,
虹膜表面形成灰白色肿瘤结节,可为
早期诊断提供一些临床依据。
由于肿瘤逐渐生长、体积增大,
眼内容物增加,使
眼压升高,引起
继发性青光眼,出现眼痛、
头痛、恶心、呕吐、
眼红等。儿童
眼球壁弹性较大,长期的高眼压可使球壁扩张,眼球膨大,形成特殊的所谓“牛眼”外观,
大角膜,角
巩膜葡萄肿等,所以应与
先天性青光眼等鉴别。
3.眼外期
(1)最早发生的是瘤细胞沿
视神经向颅内蔓延,由于瘤组织的侵袭使视神经变粗,如破坏了视神经孔骨质则视神经孔扩大,但在
X线片上即使视神经孔大小正常,也不能除外球后及颅内转移的可能性。
(2)肿瘤穿破巩膜进入眶内,导致
眼球突出;也可向前引起
角膜葡萄肿或穿破角膜在球外生长,甚至可突出于睑裂之外,生长成巨大肿瘤。
4.全身转移期
转移可发生于任何一期,例如发生于
视神经乳头附近之肿瘤,即使很小,在青光眼期之前就可能有视神经转移,但一般讲其转移以本期为最明显。转移途径:
(1)多数经视神经或眶裂进入颅内。
(2)经血行转移至骨及肝脏或全身其他器官。
检查
1.询问病史
部分患儿有家族遗传史。
(1)
适应证一旦怀疑视网膜母细胞瘤,要尽快进行
全麻下眼底检查。
(2)随访检查每个
介入治疗或静脉化疗周期结束后,要进行眼底检查,评估肿瘤风险。
(3)检查方法检查前的前半小时用
美多丽眼水充分散大瞳孔。
麻醉满意后用
开睑器将眼睑分开,在Retcam下进行眼底检查,并顶压检查周边视网膜。
(4)分期初次眼底检查后对视网膜母细胞瘤进行分期,如下:
1)GroupA(风险非常低)小的独立的远离关键结构的肿瘤(直径≤3mm,局限于视网膜内,距黄斑>3mm,距
视盘>1.5mm,无玻璃体、视网膜下播散);
2)GroupB(低风险)独立的任意大小部位局限于视网膜内的肿瘤(非GroupA的,无玻璃体、视网膜下播散、小的局限的视网膜下液距肿瘤≤3mm)
3)GroupC(中度风险)独立的任意大小部位的肿瘤,只要有局限播散(任意播散必须局限微小<3mm任意大小部位的视
网膜肿瘤可出现达到1/4的网膜下液)
4)GroupD(
高风险)肿瘤位于眼内,广泛玻璃体、视网膜下种植和/或大块、非独立内生或外生肿瘤(播散比GroupC更广泛,可有细小或油脂样玻璃体播散或者无血管团块的网膜下种植)
5)GroupE(非常高风险)眼球解剖、功能破坏(具有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大量
眼内出血、无菌性
眶蜂窝织炎、肿瘤在玻璃体前、肿瘤接触晶体、弥漫、眼球痨)
可分为
实质性和囊性两种图形,前者可能为早期肿瘤,后者代表晚期肿瘤。
(2)肿块内钙化斑。
(3)视神经增粗,视神经孔扩大,说明肿瘤向颅内蔓延。
与CT相比,无
放射性损伤,可以较好的观察球后视神经有无增粗。
对摘除眼球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眼底肿瘤性质,视网膜母细胞瘤对分化程度,以及有无突破眼球壁,视神经断端有无
肿瘤细胞浸润。指导下一步治疗。
早期即动脉期,肿瘤即显荧光,静脉期增强,且可渗入瘤组织内,因荧光消退迟,在诊断上颇有价值。
在
荧光显微镜观察下,瘤细胞呈橙黄色,阳性
检出率高。现已作为
光化学治疗前明确诊断及治疗后疗效观察的指标。
9.尿化验
患者尿中
香草扁桃酸(
VMA)和
高香草酸(HVA)24小时排泄增多。故当尿中VMA和HVA阳性时有助于诊断,但阴性仍不能排除肿瘤。
当
房水内LDH值高于血清中的值,二者之比大于1.5时,有强烈提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可能。
11.其他
尚可作同位素扫描、巩膜透照法、
癌胚抗原等。Rb发展到三、四期后一般是容易诊断的,但在一、二期时就比较困难,这个时期在它的
晶状体后瞳孔区内可出现白色反光或黄白色组织块叫白瞳孔。
诊断
根据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眼底改变,
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以诊断。
鉴别诊断
转移性内眼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因玻璃体
脓肿的存在而在瞳孔中呈现黄色反射,足以混淆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由于此二病在幼童中都是比较常见的眼病,两者鉴别就更有必要。
2.视网膜母细胞瘤与Coats病的鉴别诊断
Coats病的根本性质是视网膜外层出血合并渗出性改变。虽有局限性增殖,甚至形成隆起或导致
视网膜脱离。但病程缓慢,病变范围较为广泛,灰白色
渗出物分布在视网膜血管之后。除渗出物外,还可见
出血斑和光亮小点(
胆固醇结晶体)沉着。血管尤其静脉显示扩张、扭转、纡曲,并有微
血管瘤。病变常为进行性,新旧渗出物可交替出现,出血如果进入玻璃体,可形成增殖性
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本病患者多为青年男性,单眼受累。
超声波检查常无实质改变。
治疗
目前
发达国家已较少采取摘除眼球的治疗方法,而是根据
肿瘤大小、位置和范围,应用静脉
化疗、
眼动脉介入化疗及局部治疗(激光、经瞳孔温热治疗、
冷冻治疗和
放射性核素敷贴器)等保眼疗法,力争保存有用视力。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当肿瘤
转移风险高、肿瘤体积超过眼球的一半时,以上治疗无法控制时要考虑眼球摘除。
预后
生命预后与许多因素有关,如肿瘤的大小和部位,诊断和治疗的迟早,
治疗措施是否合理等。预后亦与
组织学改变有关,一般来说,分化程度好的较分化程度低的预后好;肿瘤限于视网膜者较侵犯脉络膜、视神经或已有眼外扩散者好。
死因分析,50%的患者死于肿瘤的眼外转移,50%是由于发生了第2
恶性肿瘤。
单眼患者未受累眼的视力预后是良好的。在患眼摘除或治疗后,另眼应
定期检查,多数患儿成年后,健眼视力良好。双眼患者视力预后取决于病变范围及治疗效果,对每一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在经治疗后,应根据其临床、病理所见及
Rb基因突变特点(遗传型或非遗传型)制定出一份随访观察计划。若肿瘤小未侵及视盘或
黄斑中心凹附近,治疗后可期望得到较好的视力,若肿瘤侵及视盘附近或黄斑中心凹,即使成功地根治了肿瘤,视力预后亦不佳。
预防
目前对视网膜母细胞瘤尚无有效的
预防措施。对于有视网膜母细胞瘤
家族史的家庭,进行
基因检测、
遗传咨询,可以减少患儿出生几率。并开展新生儿早期眼底筛查,
早期干预,提高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