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君主立宪制,是1688年政变(见
光荣革命)后在英国建立起来的国家政体,也称
议会君主制,属
资产阶级民主制
政体类型
基本介绍
英国君主立宪制,是1688年政变(见光荣革命)后在英国建立起来的国家政体,也称
议会君主制或
立宪君主制,属资产阶级民主制
政体类型。
形成的历史
1263年,英王
亨利三世无视《
大宪章》,指定亲信取代具有
否决权的15人会议。国王同贵族之间以及贵族内部出现纷争,以
西蒙·德·孟福尔为首的贵族
反对派在内战中获胜,他于1265年在
威斯敏斯特宫召集会议,出席的除循惯例有僧俗贵族外,还有每郡2名骑士代表、每
大城镇2名市民代表,史称“
孟福尔议会”(见
金雀花王朝)。
爱德华一世
1295年,
爱德华一世模范议会骑士议员的利益、要求各不相同,经常不在一起开会。
中世纪时期
从14世纪以后,议会逐渐区分为上、下两院。以后,下院权力不断扩大,到15世纪末,已有提出财政议案权和
法律议案权。但总的说来,中世纪时期的议会是封建性质的等级代议机构,为封建
统治阶级服务。
都铎王朝后期,代表封建势力的国王同代表
资产阶级、
新贵族利益的议会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在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同
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
政治中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同代表封建势力的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政治中心。
《权利法案》
1688年的“
光荣革命”推翻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迎立信奉新教的
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同时登位。
威廉三世和
玛丽二世于1689年召集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701年又通过《
王位继承法》,从法律上确认“
议会主权”原则,给王权以很大限制。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擅自批准法律、废除法律或中止法律之实施。并规定,国王必须是信奉英国国教者,
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结婚者不得继承王位。专制君主为受宪法约束的立宪君主所取代。英国议会制
君主立宪政体初步确立。
权利法案内容
1.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利。
2.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
经济政策。
逐步确立的过程
随后议会又制订了《叛乱法案》,规定平时国王必须经过议会同意才能征集和维持军队,而且这支军队只能保持一年。为了防止国王排斥议会而独断专行,保证议会能定期召开,议会在1694年制订了一个《
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英国议会在1701年又通过《
王位继承法》,规定
英国国王的王位不能传给天主教徒,英国国王必须加入英国教会;同时,还对国王的其它一些权利作了明确限制。
上述一系列法案的实施,使议会权力超过王权,国王“统而不治”的
君主立宪制更加不可撼动。
制度特点
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在18世纪时,国王还能运用手中的实权,恩赐官职,笼络保王势力,以后,王权逐渐削弱。到19世纪中叶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王权大大衰落。法律赋予英王的权力,实际上都是通过议会和内阁去行使,王权成为象征性的。君主必须根据议会意愿行使
行政权力。
君主名义上是世袭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
就
法律地位而言,君主可以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和各属地的总督,拥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和
公布法律,统帅军队、宣战和媾和等权力。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与封建专制制度下拥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相比,立宪君主只能是依宪法而治的君主。其存在主要作为国家的象征。
在对外交往中,君主代表英国;英王(女王)是英国国家的人格化,提供了国民效忠的对象,成为
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现在位女王的头衔全称“天佑
大不列颠及
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她的其他领土及领地的女王、
英联邦元首、基督教护教者
伊丽莎白二世”就表明英王的权力;
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英王(女王)具有被咨询权、
支持权和敬告权;英王(女王)作为英联邦首脑,还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的作用。
虽然如此,英王仍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作为国家的象征,英王可以在维护国家团结、调解统治阶级
内部矛盾等方面发挥作用,或就内政、外交问题提供可资参考的意见;在特殊情况下,也还可以行使宪法赋予的某些权力。
光荣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推翻了
君主专制,议会的权力大增,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国王权力的法案。其中,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影响最为深远。
《权利法案》以明确的
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这样,
封建时代的
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
议会君主制政体的权力重心在议会。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
监督权。表面上,议会通过的法案要经过国王批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形式。
上院议员不经选举,由各类贵族组成,故上院也叫
贵族院。上院议员有1156人(1980)。
下院选举产生,贵族不得竞选下院议员。下院任期5年,届满全部改选。下院有议员635人(1980)。
在1832年改革以前,议会
选举制度十分混乱。从中世纪延续下来的一套旧选举制度没有改造,议会为一小撮贵族寡头操纵,议员或是由控制选区的特权人物指派、赠送,或是靠恫吓或贿赂选民当选,完全不是
民主选举。
1832年进行了第1次全国规模的
议会改革,调整了选区,取消一部分贵族操纵的“
衰败选区”,补充或分配给新兴
工业城市以议员席位;整顿了选举的财产资格。使
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得以进入议会,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1867、1884年又一再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1872年,议会通过秘密
投票法,使选民能够自由表达个人意志;1883年通过取缔选举舞弊法;1885年,在
英国历史上第一次确定按人口分配议席的原则。通过19世纪中期议会这一系列的改革,资产阶级争得政治
统治权,打击并排挤王权和贵族对议会的控制,使议会下院成为表达资产阶级意志的最高权力机构,促进了议会民主。
20世纪以来,
选举权不断扩大。1969年《
人民代表制法》规定,凡年满18岁以上没有被法律剥夺投票资格的英国公民,都享有平等选举权。又规定,年满21岁以上的英国男女臣民(除法律规定的少数例外),经所在选区两名选民提名、8名选民同意者,可登记为候选人。候选人名单,一般由参加竞选的各党派提出。
议会的职权主要由下院行使。立法的程序一般是提出议案、
议会辩论、经
三读通过、送交另一院通过,最后呈英王批准颁布。英王批准只是一种形式,从18世纪初叶以来,英王从未行使过否决权。
议会的财政权由下院行使,实际上议会对财政起不了监督作用,财政大权为内阁一手把持。
议会对行政的监督权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议员有权对政府大臣的工作提出质询;有权对政府的政策进行辩论;批准或否决政府缔结的条约。最后,议会有权对政府提出
不信任案,这是对
政府监督的最重要手段。在如果不信任案通过,根据责任内阁制的原则,内阁必须辞职,或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
议会君主制所确定的议会至上原则,在19世纪中期确曾一度成为政治生活的现实。从19世纪末叶以来,随
英国政治制度渐趋保守,议会在
国家机构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下降。国家权力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内阁和首相手中。
这意味着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结婚者不得继承王位。
内阁
简介
中央政府及其核心内阁是最高
国家行政机关。内阁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议会大选后,国王任命议会
多数党领袖为首相并授权由他组阁,批准他提出的内阁成员名单。内阁大臣由议员充任。
英国的内阁最早是由中世纪后期的
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化而来。该委员会在那时已有内阁之称,但性质是封建君主的咨询机构。
1694年,
威廉三世(1689~1702在位)从支持他的辉格党中任命枢密院成员,组成辉格党内阁。但当时辉格党在议会中并不占多数。
1714年,
乔治一世(1714~1727在位)即位,因不通英语,逐渐不出席内阁会议。
1721年,下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内阁首席大臣兼
财政大臣R.
沃波尔取代国王而成为内阁首脑。沃波尔内阁是英国第一届正规内阁。但“内阁”一词,直到1900年才见于官方正式文件,而首相直到1905年才开始接受国王的委任状。1937年的《国王大臣法》才使内阁的名称和首相的职位有了成文的法律根据。
1742年,
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他这一行为开创了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时必须辞职的先例。
1784年,W.皮特(小)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乃继续任职。他的作法也成为惯例。
到19世纪中期,议会、内阁的职能和制度进一步完善,责任内阁制最后形成。
责任内阁制要求内阁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监督。但在现实生活中,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原则往往变成内阁对议会、主要是对下院的控制。在英国的政体中,立法权和
行政权并不分立,议会下院是最高
立法机关,但立法的实权操在内阁手中。实际上,绝大多数议案来自内阁,并总是在议会优先讨论,得到通过。这样,内阁既参与立法,又负责行政,实际上使议会和君主都从属于自己。
首相
内阁是政府的
领导核心,其中心人物是内阁首相。按惯例首相兼任内阁首席财政大臣。在内阁出现早期,首相多由贵族议员出任,后来是下院议员任首相者居多。近百年来,首相只来自下院已成惯例。首相既是
行政首脑,又是议会多数党领袖,他集行政和立法大权于一身,控制着国家的统治大权。
评价
传统马克思主义认为立宪
君主制优于
专制君主制,但
共和制又优于立宪君主制,比如
历史学家刘宗绪、
刘祚昌、
唐德刚等都反对简单地把君主制与封建残余等同,认为在特定
历史环境下君主立宪制对
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可能更大。
比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结束了英国的封建
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
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
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对传统的君主制有了一个新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应该从人文的角度重新定位君主制中君主在国民中的
精神领袖作用,摈弃封建残余的不当说法。
简要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是以
代议制为基础,以
责任内阁制为核心的。
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平常仅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实际最高
行政首长是首相。
发展历程
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
美洲和
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
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主要商道和
贸易中心从
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人利用有利的位置拓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为英国积累了巨额资本,推动了英国
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英国出现了
新兴资产阶级和从事资本主义
经济活动的新贵族。
17世纪时,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642年英国国王
查理一世召集议会开会,议员们对国王的独断专权进行猛烈的抨击,要求限制国王的权利。
1642年,国王讨伐议会,内战爆发,议会打败国王军队。
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成立了共和国。共和国时期,克伦威尔担任“
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策,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克伦威尔去世后,查理二世复辟。
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反国王人士发动
宫廷政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
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
18世纪中期,英国商品越来越多地销往海外,
手工工场的生产供不应求。为了提高产量,人们想方设法改进
生产技术,促使人们将
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于是18世纪60年代爆发了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重要阶段。期中,瓦特发明了改良
蒸汽机,1785年以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被广泛应用。人们利用蒸汽机提供的动力带动机器,进行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从此,人类进入了“
蒸汽时代”。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
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工业革命完成。17世纪以后,英国走上了殖民争夺的道路。它相继打败
竞争对手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到18世纪后半期,英国在世界各大洲建立了殖民地。英国通过在殖民地的殖民侵略,掠夺了无数的财富,发展国内经济,积累了巨额资本;同时,这些殖民地也为英国工业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进一步刺激了工业的发展,促进英国迅速成长为资本主义强国。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已有长足发展,成为最大的
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
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作为他们扩大海外市场的目标。
参考材料
W.I.Jennings, Parliament, 2n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England, 1957. J.S. 密尔著,汪琯译.《
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北京,1982。(J.S. Mill, Considerations on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London,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