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三世
尼德兰执政和英格兰国王
威廉三世(荷兰文:Willem III;英文:William III,1650年11月14日—1702年3月8日),名威廉·亨德里克·范·奥兰治(William Hendrick Van Orange),在苏格兰称作威廉二世(William II)。17世纪荷兰政治家、军事家,奥兰治亲王(终生担任)、尼德兰执政(1672年7月9日—1702年3月8日在任)、英格兰国王(1689年2月13日—1702年3月8日在位)。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1650年11月14日,威廉·亨德里克·范·奥兰治出生在荷兰的海牙。他是荷兰省督奥兰治的威廉二世和长公主玛丽·亨利埃塔·斯图亚特的独子。而玛丽则是英格兰、苏格兰及爱尔兰国王查理一世之长女以及查理二世的妹妹和詹姆斯二世及七世的姐姐。
在威廉出生前八天,他的父亲突然因天花离世;因此,威廉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便成为了奥兰治亲王。紧接着,他的母亲玛丽和祖母索姆-布劳菲尔斯的阿玛利亚在给他这个婴儿起名上起了争执。其母玛丽想给他取名为查尔斯来纪念自己的兄长查理二世,但其祖母却坚持为他取名为威廉(Willem)以作其成为荷兰省督的垫枕。
1651年初国务大会宣布共和国不再设置统一的军队,各省的防务自己负责。有五个省同时宣布取消执政一职,并且大规模排斥支持奥兰治家族的贵族派系,颁布了严苛的排斥法令。议会政府又剥夺奥兰治家族的政治权利,规定其直系家族永远不能担当公职。
尽管威廉二世曾在遗嘱中任命太太玛丽为儿子的监护人;但是威廉直到逝世也没有在该遗嘱文件上签字,因而该遗嘱被认定为无效。1651年8月13日,荷兰及西兰最高法院(最高理事会)做出裁定,威廉三世的母亲、祖母以及勃兰登堡选侯弗里德里希·威廉(“大选侯”)和选侯夫人路易丝·亨丽埃特(小威廉的姑姑)将共享对威廉三世的监护权。于是,议会政府宣布接管威廉的教育、信仰和生活,威廉成为了所谓的受国家监护者(实际上是受国家软禁者)。就这样,荷兰进入了“第一次无执政时期(1650-1672年)”。
威廉的母亲对儿子从未表现出太多的母子之情,并一直刻意同荷兰社会保持间隔,结果常常是数年不在儿子的身边。威廉的教育最初掌握在几位荷兰家庭女教师及包括沃尔勃格·霍沃德(Walburg Howard)在内的几个英国后裔手中。从1656年4月开始,抗议派神学家吉贝尔图斯·沃修斯的追随者(兼加尔文主义的宣传者)。科内利斯·特利格兰德(Cornelis Trigland)每天都会为小亲王讲授宗教改革的教义知识。据说威廉曾发表一篇名为《Discours sur la nourriture de S. H. Monseigneur le Prince d'Orange》的短论,文中详细的描述了理想教育,但这篇短论亦可能是他导师之一的康斯坦丁·惠更斯所作。在预定论课程学习中,威廉深信自己有着神圣眷顾的使命,并注定要在神佑下改变奥兰治家族的历史命运。
1659年,威廉进入莱顿大学,他花了七年的时间,在伦理学教授亨德里克·博尼修(Hendrik Bornius)的门下接受正规教育(尽管他从未作为通过官方途径注册入学的学生)。当威廉居住在代尔夫特的普林森霍夫(Prinsenhof)时,他有了一支初具规模的侍从队伍(包括汉斯·威廉·本廷克在内),以及一位新家庭教师——威廉的伯父——弗雷德里克·拿骚·德·祖伊莱斯坦(已故荷兰省督弗雷德里克·亨德里克的私生子)。教导威廉法语的是塞缪尔·恰普佐(他在威廉的母亲逝世后,被威廉的祖母遣走)。
尽管威廉在政府中的定位尚未明确化,但荷兰省议会还是为了使他具备必要技能,以便在未来服务国家。1660年9月25日,议会将教育威廉的责任安排给大议长约翰·德维特和他的舅舅科内利斯·德格雷夫。然而,荷兰省政府最初的干预却未能持久。1660年11月23日,威廉的母亲正当在伦敦白厅宫拜访其兄长查理二世国王之时染上天花而逝世,那时威廉只有十岁。玛丽在遗嘱里请求查理照顾威廉,而查理则随即要求荷兰省议会终止他们的干涉。荷兰当局向查理让步,于1661年9月30日遵循了他的要求。祖伊莱斯坦开始对威廉做思想教育。他劝导威廉写信给查理,恳请其为威廉在未来就任省督时助其一臂之力。威廉的母亲逝世后,他的教育和监护问题,成了奥兰治派与共和派之间的争论焦点。
国务上的指导,还时不时的让威廉参加室内网球比赛。
涉足政坛
其母临终前,拜托兄长查理二世照顾11岁的威廉,因此查尔斯向荷兰的议会政府施压,撤除了政府对小威廉的监视管教。此后小威廉的祖母对他实行严酷的教育,也养成他坚定的意志与冷酷的性格,暗中等待机会君临荷兰各省。“坚持不懈”(Je Maintiendrai)的家训,不但是祖先奥兰治的威廉的座右铭,更是他奉行一生的信念。
1667年,威廉三世的十八岁生日临近,橙带党再次试图通过保证他作为省督和海洋统帅的地位而将亲王推上权力的舞台,以至于荷兰州党领袖德维特为防止奥兰治家族势力复兴,乃允许哈勒姆的年金领取者加斯帕·菲格劝诱荷兰省议会颁布《永久谕令》。该谕令宣布,尼德兰联省的陆军统帅或海军统帅不得担任任何一省的省督。即便如此,威廉的支持者仍寻求各种方法提高他的声望。1668年,威廉躲过其家庭教师的眼线,秘密地搭船前往西兰省的米德尔堡。9月19日,他被西兰省议会授予省议长(First Noble)一职。翌月,他在祖母阿玛利亚的同意下,宣布自己已十八岁成年,并开始管理自己的家族。
国会管理国防预算。尽管德维特坚决将威廉的身份地位限制在顾问上,但在1670年5月31日,威廉还是获全票荐举进入了委员会。
1670年11月,威廉在德维特的许可下前往英格兰,敦促其舅父查尔斯至少得偿还斯图亚特欠给奥兰治家族的二百七十九万七千八百五十九盾债务的一部分。可查尔斯没有能力支付欠债,使威廉不得不同意将债务总额减少至一百八十万盾。威廉在和查尔斯会面之后,查尔斯发现他的外甥不但是个虔诚笃实的加尔文宗教徒,更是个奉行爱国主义的荷兰人。查理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对威廉隐瞒与法王路易十四签订的《多佛秘密条约》,打算出兵消灭荷兰共和国,然后把共和国残存的国土封给威廉,扶植威廉当残存国家的“主权领主”。而威廉发现,查尔斯和詹姆斯两位舅父除政治观点和他不同之外,生活方式也同他截然不同,他们在生活中更关心的是跳舞、赌博及调戏情妇。
1671年,英格兰-法兰西联军对安全局势有所恶化的共和国的进攻迫在眉睫。尽管威廉既年轻又无经验,但海尔德兰省国会鉴于这一威胁,仍想要任命他为荷兰陆海军统帅。12月15日,乌德勒支省议会把此作其官方政策。1672年1月19日,荷兰省议会制定了一个反提案:威廉只能在战时任职。亲王于2月25日拒绝达成妥协:按照荷兰国会在一个夏天的约定,他将在二十二岁生日时正式任职。而威廉在1月给查尔斯写了封密信,询问其舅是否趁机对国会施加压力以任命他为荷兰总督。作为回报,威廉将允许共和国同英格兰结盟,并尽最大努力保证查尔斯的利益。查尔斯没有就这个提案采取任何行动,并与其法国盟友继续着作战计划。
当选执政
1672年,英法联合进攻荷兰。英王查理二世在海上进攻,法王路易十四则派遣12万大军压境而来,原本号称“最强防线”的荷兰堡垒,面对法国天才工程师——沃邦将军所研发的新式攻城技术时,居然一触即溃、全面崩盘;荷兰的二万陆军也被迅速消灭,法军因此攻占荷兰大部分的国土(七个省有五个已基本沦陷)。祸难当头,造成荷兰共和国的大震荡与政变,史称“灾难年”。
结果,荷兰人的爱国能量爆发,在推翻议会政府(约翰·德维特后来被暴民围殴身亡,威廉虽未参与但却暗中欣喜)之后,先以决溃堤防、倒灌海水来阻止法军占领阿姆斯特丹,接着荷兰人民想起奥兰治家族前辈的英勇,于是,年轻的威廉三世被任命为陆海军统帅与荷兰省兼西兰省执政。当时路易十四与查理二世派去劝降威廉的外交代表,是查理二世的宠臣白金汉公爵。他把多佛条约的内容告诉威廉,说只要威廉开城投降,就会让威廉当上荷兰省的主权君主,享有一切生杀大权(而非“执政”那样的高级公务员),并且保证英国将会尽力斡旋,给予荷兰一个体面的投降条约。但是威廉立刻拒绝了投降的建议。白金汉公爵无奈地劝道:“亲王殿下,难道你没有看出你的国家已经失败了吗?”威廉三世坚定的答复:“我的国家是很危险,但是我不会眼睁睁的看着他失败,因为我会战死在联合省的最后一条壕沟里!”,这句话因此成为他的传世名言。
威廉成为领军作战的执政后,战绩十分出色。这场战争虽然十分艰苦,但是当荷兰人奋斗到1673年底时,法国军队已全被赶出国土,这使得威廉三世之威信,达到顶点。他得到了“护国英雄”的称号,其能力获得各省公认,在欢呼声中就任尼德兰联省执政。威廉三世既挽救了奥兰治家族,也挽救了荷兰共和国,维持了荷兰海上殖民帝国的稳定。
深具外交天分的威廉三世,在1673年与西班牙奥地利普鲁士等结盟,迫使法国分兵作战,无力攻荷,然后再率领新招集的近八万陆军,继续与法国艰苦作战;之前英国进攻荷兰,荷兰海上英雄米希尔·德·鲁伊特于四次海战均获得胜利,查理被迫停战。威廉三世接着派人到英国向议员重金游说并制造反法舆论,激化英国市民对天主教法国的恐惧与仇恨,使得英国国会逐渐反对与法国结盟,不愿继续拨款给查理二世,迫使查理中止英法联盟并与荷兰共和国议和,英国重获荷兰部分的殖民地(纽约),但必须给予荷兰20万英镑的补偿,两国于1674年正式结束第三次英荷战争
威廉与法国的苦战则是败多胜少。首先,路易十四采纳财政大臣与经济天才柯尔贝的计策,大幅提高对荷兰商品的关税,进行关税战,让荷兰商人损失惨重;其次,海上英雄鲁伊特于1676年的地中海战役负伤而死,荷兰与盟国西班牙被法国抢去地中海的制海权;最后,荷兰、西班牙与德意志盟国虽组成多于法军的联军,也难挡两位法国元老级的军事天才蒂雷纳与大孔代,两人屡次以少胜多。德意志的洛林被占领,西班牙领有的弗朗什孔泰与部分佛兰德也被夺去。若非有天才将领——奥地利主帅拉依蒙多·蒙特库科利与蒂雷纳和大孔代相抗衡,让后两者一死一退休,那么反法同盟会丢失更多领土。
法荷战争一直持续到1678年才终于结束,两方签订《奈梅亨条约》,承认法国的胜利和对弗朗什孔泰的占领,条件是法国有效降低对荷兰的关税。虽然威廉三世不愿背弃盟友来换取和平,但路易十四以高明的外交技巧与荷兰省商人和联省国务会的要员成功交涉,满足于关税降低的荷兰省就先在条约上签字,迫使威廉接着同意其他各省以共和国全体的名义签约缔和。
与“议会派”
在威廉三世控制荷兰联省共和国政治的年月里,他虽坚强有力而近乎无冕之王,但他远非专断极权。威廉并不比国家的前任领袖约翰·德维特大议长更有办法改革宪制。受限于市镇商人对领主君权的恐惧(譬如当格德兰省给予他格德兰公爵之世袭君主的消息传开后,阿姆斯特丹为首的股市因此崩盘,使威廉拒绝公爵的领主之位,改为担任格德兰省的执政),他满足于将议会派政敌(通称“摄政者”)赶下台,而利用代表同一阶级和社会原则的人取代那些议会派,以便主宰决策权。但是荷兰省的财富终究是尼德兰一切军政实力的基础,它不接受威廉三世的控制,而坚持自己的自由判断和决策之权。两方因此频频发生摩擦,威廉可说是走上其父威廉二世与荷兰省商人对立的老路。
事实上,荷兰联省共和国从1579年建国开始就常受商业财富支配的议会寡头所操控(特别是被荷兰省的商人寡头,以要胁拒付税金来主导国政,因荷兰省提供57%的国库收入)。而当半世袭的“执政”权力深入到各省自主的市政运作时,自然会在最强的荷兰省,受到市镇商人们的坚决抵抗。这显示出联合省无法可解的政治难题——中央集权(奥兰治派)与地方分权(议会派)的路线斗争。后代不少学者对此深感惋惜,认为只要威廉坚持彻底的宪政改革,荷兰就可以转变成有效率的中央集权体制,连带也就不会出现18世纪荷兰霸权终结的悲剧。
虽然从1672年起,威廉三世终其一生都获得他的商人领袖(加斯帕·菲格与安东尼·海因斯)的支持,担任荷兰省大议长(Grand Pensionary),但是荷兰省议会和威廉的尖锐冲突仍然持续到1684年。1684年后,威廉改变冲突与对立的做法,与荷兰省和解妥协,此后除非得到阿姆斯特丹市政议会(荷兰省中心)的同意与支持,他绝不提出重要的计划与施政。威廉三世在长期的国政冲突中,学会更加柔软与谨慎圆融的协调手腕,大大有助于未来他在外交上的合纵连横,以及英国两党间的左右平衡。
组建“大同盟”
路易十四在1678年法荷战争获胜后,推行更大的扩军计划,数年后,其海陆两军的军力冠绝欧洲(近四十万陆军与略多于荷兰的海军)。路易十四在1680年决定继续对外征服,以完成在欧洲彻底称霸的梦想。但路易十四在1685年废除南特诏令、迫害国内胡格诺教徒的政策,却激起了欧洲新教国家的广泛敌意,严重破坏其外交成果,譬如原来的盟友普鲁士与瑞典,就疏远了法国并举戈相向。
此时法国的强邻神圣罗马帝国正在与奥斯曼土耳其作战(1683-1687年),路易十四决定借此时机,在德意志地区扩张其影响力。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察觉到路易十四的意图,于是在威廉三世的号召与牵线下,于1686年7月9日组成奥格斯堡同盟(1689年英国加入后改称“大同盟”),希望能阻止路易十四在德意志扩张。
可是路易十四却在1688年9月,乘神圣罗马帝国刚在东面战胜土耳其维也纳之战的后续),西面兵力薄弱之机,先发制人地侵略德意志,展开对神圣罗马帝国的速战计划,“大同盟战争”正式开启。10月,法军攻占帕拉蒂纳特,并于次年彻底毁灭这个地区。利奥波德一世只得在东方以部分兵力牵制着土耳其,并分兵西线对付法国,使法军来回蹂躏德意志西部。
路易十四全力东进德意志,给予威廉三世分兵西征的机会。此时他收到英国各党派与主教的联合请求,希望他来英国捍卫新教的地位。但是威廉仍在担心法国会分兵伐荷,所以必须得到荷兰省议会的同意,才有新的税金扩大防卫兵力。很幸运的是,路易十四在1687年重新提高对荷兰的关税(违反了1678年签署的奈梅亨条约),并在1688年发动大同盟战争前夕,悍然下令夺取所有停靠法国港口的荷兰船。于是荷兰省的商人被彻底激怒,在9月29日通过秘密的省务和国务会议,全力支援威廉的扩军与出兵英国。终于,威廉三世整顿好精锐的2.1万海陆军,于年底渡海向英国进发。
成为英王
参见词条:光荣革命
1688年,英国正面临一场危机,当时,国王詹姆斯二世置国内大多数人为新教徒的国情于不顾,企图重新将天主教定为国教,而且强行镇压反对派,解散议会,已经处于众叛亲离的边缘。当时以丹比伯爵为首的托利党辉格党等七位权贵(包含威廉·卡文迪许在内,后来被称为“不朽的七人”),秘密邀请威廉夫妇成为英王。于是威廉三世看准时机,亲率2.1万大军渡过英吉利海峡,登陆英国。虽然詹姆士任命亲信约翰·丘吉尔率领三万英军,在陆上迎击威廉;但英军纷纷倒戈,使威廉轻而易举地攻下了伦敦,将岳父詹姆斯二世赶到了法国。
本来在威廉的船舰登陆英国前,英国海军一直要出动阻截荷兰船队;但是迎面括来的强大逆风,把英国船舰困在港口中,只能眼睁睁看着威廉的船队顺风登陆。许多英国人认为是百年前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神风再临,因此狂热地咏赞“新教神风”,相信威廉的到来是上帝降下的神迹。
双王共治
参见词条:权利法案
新召开的议会与威廉三世协商,威廉与其妻子玛丽可以一起被接受为英国君王,但条件是必须接受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其主要内容是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等,而威廉与玛丽同意此法案,于1689年一同登基为共治双王(两份王冠),称为“威廉和玛丽”。这一事件对英国而言,意味着自1640年大革命以来,由革命引起的阵痛的结束,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长期稳定的君主立宪制,这就是史家长期称颂的“光荣革命”。威廉三世成为“尼德兰执政兼任英格兰国王”,这是英荷两国在历史上第一次被划到了同一人的名下,形成共主邦联。
革命余波
参见词条:詹姆斯党约翰·洛克
虽然在英格兰的革命没有流血(只有詹姆斯二世流了一些鼻血),但是许多苏格兰人与爱尔兰人却基于封建法规、效忠詹姆斯二世而反抗威廉夺位。于是两地发生许多武装反抗,使威廉必须在1689-1690年间征讨两地,发生了许多流血事件(详见后述)。虽然威廉成功平定反抗,但他在北苏格兰与南爱尔兰(都信仰天主教)却留下极为负面的名声。最具代表性的,是1692年在苏格兰高地的格伦科大屠杀。当地的麦克唐纳氏族,因为来不及向威廉和玛丽宣誓效忠,在毫无防备之下被威廉的军队屠杀(麦克唐纳家族招待军队数天的吃住后,突然被痛下杀手)。虽然威廉只下令处死未效忠的氏族领袖(没有交待要屠村),并不清楚事件的细节,但是苏格兰高地的居民认为威廉要负最大的间接责任,把新王看作是残酷暴虐的屠夫。总之,光荣革命成就的其实是英格兰在不列颠群岛的霸权,以及英格兰“议会寡头”的中央集权政府。
即使在英格兰,在革命后也很快兴起一股同情詹姆斯二世的强大声浪,他们信奉君权神授原则、反对威廉与玛丽的“篡夺”,其中的激进者被称为詹姆士党。詹姆士党在各地鼓动舆论并采取行动,策画詹姆斯二世的复位。幸好在革命时,威廉从荷兰带回一位鼎鼎大名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身为威廉重要秘书的洛克,在1689年后发表修改后的《政府论》,破除民众对君权神授的迷思,并大力为光荣革命辩护,提出人民有权推翻政府的社会契约论,最终在思想舆论上确立了威廉的王位。此外,威廉又在1689年颁布了宗教和解的《宽容法案》,保障了非国教徒的合法权利,以及天主教徒的部分权利,大大消解了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以来,主流民众对清教徒和天主教徒的仇恨打压。
对法战争
参见词条:大同盟战争
威廉三世一生主要精力,都在同当时欧洲权势最大的人物——“太阳王”法国路易十四做斗争。他争取英国王位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动用英国的人力物力去打击法国,所以当1689年他正式成为英王之后,就不断激化英格兰的反法情绪,要求国会让英国加入反法的奥格斯堡同盟。
原本英国议会仍对参加反法战争持有疑虑,但是当法王路易十四决定武力支援被废的詹姆斯二世,助其重夺王冠的消息于1689年中传来之后,英格兰议会了解已无法置身事外,于是批准英国加入反法同盟,奥格斯堡同盟也就改称为“大同盟”,大同盟战争的战火从此延烧到英伦三岛,而美洲殖民地的英法之争则被称为“威廉王之战”。
当时詹姆斯二世在爱尔兰登陆,并获得大量中南部的天主教徒支持,让威廉三世派去西征爱尔兰的主帅绍姆贝格,陷入岌岌可危的情势,威廉被迫在1690年亲自解决爱尔兰战争。结果威廉发挥其领袖气质,以激昂的演说鼓动起士气,在7月的博因河战役大胜詹姆斯,詹姆斯二世只好再度逃回法国。北爱尔兰的新教徒从此确立优势地位,感谢地在每年7月庆祝纪念威廉于博因河战役的胜利,促成延续至今的北爱尔兰问题。
博因河战役的后两日,新兴称霸的法国海军,在名将图尔维尔的指挥下,于比奇角海战中击败英荷联合舰队,令博因河胜战蒙上了阴影。当时伦敦流传一句话形容比奇角海战:“荷兰人保全了面子,法国人取得了优势,而英国人只得到耻辱。”英吉利海峡的控制权一度落入法国海军手上,但四个月后又回到海上对峙的局面;等到1692年的拉和岬海战,扩建的英荷舰队才打败法国海军,取得制海权的优势。从1692年开始,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海上霸权(由荷兰人资助),让她在以后的两百多年中,能够保持对欧陆强权的优势(参见马汉与其海权论)。
拉和岬海战后,法国海军改采守势,使用海盗攻击的手法,大肆劫掠英荷的海贸和渔业船队(法国广发私掠许可证给民间的武装船队),造成英荷商人很大的损失;不过现在威廉三世获得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在欧陆与法国大战。于是1692年后的威廉,统领13万以上的英荷陆军(反法盟军虽有40万,积极参战的只有25万),力抗45万法军中的主力部队——卢森堡元帅率领的精锐法军。威廉虽然是个外交天才与协调高手,但军事上他只是个沉稳的勇敢将领,并非洞著先机的军事天才。当他遇上真正的军事天才卢森堡元帅时,很自然地在激烈的那慕尔大战(1692年)与李文顿之战(1693年)中败下阵来,数万英荷联军的伤亡是法军的两倍多。但是威廉越挫越勇、不屈不挠,等到1695年初卢森堡元帅过世后,威廉立刻夺回比利时重镇那慕尔,大致确认他和路易十四战成平手的格局。
当时法国农业在1694年底的大寒灾中受到巨大打击,数十万甚至可能百万人以上冻饿病死;富裕的荷兰也被迫向趁机抬价的德意志诸国购买昂贵的谷物,1696年威廉三世甚至感叹他“已经一贫如洗了”;英国的反战情绪也不断升高,使得反战的托利党被选为新的国会多数派。于是在1697年,厌战的两方签订《莱斯威克条约》,结束大同盟战争。法国降低对荷兰的关税并归还1679年以后占领的大多数领土(包括萨伏依、德意志的洛林与卢森堡、西班牙东部的加泰罗尼亚),只保留着史特拉斯堡;同时路易十四承认威廉三世为合法的英王(取消对詹姆斯二世的支持),认可他欧洲第二强大的君王地位。
痛失妻子
1694年12月28日,玛丽女王感染天花骤然逝世。威廉悲痛万分,先是伤心欲绝地晕倒在她床边,后来在她的墓前痛哭不止。他遵从玛丽的遗愿,遣走情妇伊丽莎白·维乐丝,让其另嫁他人。他后悔早年对她的冷淡,并在她死后深深地感受到,自己是如此地受益于她在英格兰无私的帮助。玛丽死后,英格兰人民对威廉的支持度大为下降;即使威廉为了讨好民众,改信英国的圣公宗,仍难以改变孤立窘困的局势。此后他拒绝续弦,孑然一身地统领英国,一直到1702年3月病逝。他死后,身边的人才发现,国王随身带着玛丽的一绺头发和结婚戒指。
王位争夺战
1701年,威廉为防止法国和西班牙合并,联合奥地利、普鲁士、汉诺威等国家,重组大同盟并发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年)。威廉在位前期,国王夫妇与投机取巧的英军大将约翰·丘吉尔(“天才统帅”马尔伯勒伯爵,是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祖先)发生矛盾,威廉私下气愤地说:“如果我不是国王,我一定会跟他(丘吉尔)一对一的决斗,至死方休!”;玛丽更怀疑丘吉尔与废王詹姆斯二世勾结复辟,于1692年下令免除约翰·丘吉尔的所有职位。丘吉尔与两位君王的冲突,导致英国的政局动荡(丘吉尔的靠山是安妮公主,安妮与姐姐玛丽的激烈冲突,促成丘吉尔的免职)。1698年威廉与丘吉尔正式和解,任命马尔伯勒伯爵为英荷陆军的反法主帅(1701年)。威廉死后,丘吉尔把军事天才发挥地淋漓尽致,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成为路易十四的克星,摧毁其霸权与野心。
意外逝世
1702年初,威廉在汉普顿法院不慎摔倒受伤;3月8日威廉因并发症去世,享年51岁。威廉死后,他的妻妹安妮公主根据议会在1701年通过的《嗣位法》继承王位,称安妮女王
轶事典故
头衔
威廉从出生就成为了奥兰治亲王。1674年,威廉的完整称号为“威廉三世,托上帝鸿福、奥兰治亲王、拿骚伯爵等;荷兰省、西兰省、乌德勒支省执政等;尼德兰联合省船队司令及海洋统帅上将。”到后来的1689年,威廉入主英国,威廉的称号为“英格兰、苏格兰、法兰西和爱尔兰国王,信仰的捍卫者等。
健康问题
威廉三世自小生活在母亲和祖母的吵闹声中,夹在两方的小威廉常常无所适从,当他长大后,习惯不发表意见,来处理周遭的议论和争吵。因此不少人认为,他沉默寡言的性格,其实来自于童年的生活经验。他早年身体虚弱,患有肺结核和气喘病,成年后一直有健康上的问题,有时还会头痛昏倒。幸好他培养出打猎运动的习惯,使他练就对抗病魔的必要体魄。
夫妻龃龉
1675年威廉三世利用舅父查理二世在国会与政治上的弱点,以鼓动舆论和外交手段,迫使查理二世答应把侄女玛丽公主(詹姆斯二世的新教长女)嫁给他,并承诺与荷兰结盟共抗法国;不过,查理二世的政府虽然公开宣布与荷结盟并酝酿攻法,但狡猾的查理在实际上却一直保持中立,换取路易十四不定期的津贴。
1677年,玛丽与威廉完婚,让威廉成为英国王位的后补继承人。身材高挑、姿色出众的玛丽,是个温柔婉约的亲王妃,在荷兰广受人民爱戴。她把意志与爱情毫无保留地献给表哥兼丈夫威廉,威廉却对她稍显冷淡,经常忙于战事或沉迷于狩猎中,两人到后来才成为互相恩爱的伴侣。玛丽婚后很快就怀孕,但似乎因病流产导致健康受损。她从此失去健全的生产能力,每次怀孕都以产后夭折作结,两人最终没有获得任何子嗣。
同性恋传闻
威廉三世除了妻子玛丽以外,还拥有一位公开的情妇伊丽莎白·维乐丝,以及一少一壮的男性宠臣(谣传是男同性恋的情人)。现在大多数的历史学者,认为他的同性恋传闻,是英国的詹姆斯党为了恶意中伤他,于1690年代所制造的谣言。他们认为,主要是威廉三世对女性(包含妻子玛丽)过于冷酷而粗鲁的态度,让人误以为他对女性毫无兴趣(但事实上他至少有一个情妇),并反向推论他喜欢男性(特别是年少俊秀的宠臣凯佩,最引起时人关注);但少数学者仍相信谣言有其真实性,推测他可能是个双性恋者。
为政举措
政治
威廉和玛丽即位以后接受了议会拟订的《权利法案》。该法案一定限制了君主的权力,重申了议会控制税收和立法的主张。1689年的《宽容法案》赋予了除罗马天主教徒以外的所有教派教徒的礼拜自由,从而支持了新教持不同政见者与詹姆斯二世对立。而随着议会的延长和《三年法案》的保证,政党有了迅速发展,确保了频繁的大选。
军事
威廉三世同时从荷兰带来新的陆战技术,改革了略显落后的英国陆军,并带来经验丰富的欧陆军官,让缺乏陆战经验的英国军官,在大同盟战争中学到先进的战争技术。于是,英军不但有了统一的制服与编队训练,刺刀也开始被广泛地装置在火枪上,省去了长矛兵的需要。原是法国元帅的新任军械局长(相当于战争部长)——绍姆贝格(因信仰喀尔文派,在1685年被法国迫害而投靠普鲁士与荷兰),与其他欧陆将官一起训练英国军官,让吸收先进技术的英国陆军,能够在之后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2-1713)中大败法军;而威廉对英国海军的建设以及贸易特许公司的革新更是意义重大。
经济
1694年威廉为了处理飙升的战费并有效地在英国发行公债,荷兰成熟的商业技术引进英国,在辉格党之财政大臣蒙塔古的策划下,以120万英镑的资本成立了英格兰银行;并接受约翰·洛克的建议,任命艾萨克·牛顿为皇家铸币厂厂长,统一回收英国旧币、铸造新币,使得货币与金融政策顺利推行,因此让伦敦出现正式的证券交易所。这些措施,使英国的商业革命得到飞跃性的进步,被称为“财政革命”。从此英格兰银行不但可发行纸币,还吸引荷兰资本源源不绝的贷款投资,让英国的经济社会有效地配合对外战争,得到良性的互动支援。不但使英国因此打赢“第二次英法百年战争”(1689-1815年),更让英国在战后成为世界第一强的“日不落帝国”。
宗教
1689年威廉登基初期宣布詹姆斯二世和他的后代不得继承英国王位。但不久后将范围扩大到将所有罗马天主教徒都不得继承王位,因为“根据经验发现——如果由天主教徒统治这个新教王国,新教徒的安全与福利是没有保障的”。而君主在他的加冕誓言中必须宣誓要维持新教宗教。1701年的《嗣位法》进一步确保了新教徒继承王位的制度,并加强确保议会制的保证。根据该法令,王位继承人是汉诺威女贵族索菲娅公主。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
1、威廉三世是值得与路易十四相匹敌的“伟大”国王,是一个与路易十四完全相反的“大帝”。(伏尔泰评)
2、威廉三世是17世纪欧洲最伟大的政治家。(屈勒味林评)
3、威廉三世是“英格兰人的执政、荷兰人的国王”(当时国王是受人民爱戴的象征)。(伏尔泰评)
4、在个人卓识、耐力与谨慎的治国才具上,很可能无人能超越威廉。(温斯顿·丘吉尔评)
反面评价
1、威廉是个彻底的荷兰爱国主义者,自负地抬高荷兰人,贬低荷兰人以外的所有民族。(费尔南·布劳岱尔评)
2、威廉位居其上,他就是外来的“征服者”。(温斯顿·丘吉尔评)
人际关系
威廉三世是荷兰人,1677年11月与玛丽二世结婚。两人终身无嗣。以下为其他家庭成员:
父亲:威廉二世(1626年5月27日–1650年11月6日)
母亲:玛丽·亨利埃塔·斯图亚特(1631年11月4日—1660年12月24日)
妻子:玛丽二世(1662年4月30日—1694年12月28日)
岳父:詹姆斯二世(1633年10月14日—1701年9月16日)
妻妹:安妮(1665年2月6日—1714年8月1日)
影视形象
2015年电影《海军上将埃伯特·杨·韦伯饰演威廉三世。
参考资料
William III and Mary II.The Royal Family.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2 14:0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