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年)是因为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绝嗣,王位空缺,
法国波旁王朝与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为争夺西班牙王位,而引发的一场欧洲大部分国家参与的大战。战争实质上是为遏制法国吞并西班牙而再次独霸欧洲的局面。因而引发半个欧洲组成新大联盟对抗法国。
简介
1701~1714年法国、
奥地利、英国等国为争夺西班牙王位及其殖民地和海上霸权的战争。
16世纪时,西班牙属于
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和
奥地利大公(兼任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是宗亲,曾是欧洲的殖民强国,但1588年对英国的海战失利,海上霸权逐渐削弱,但陆上还保持强大的军事优势。
1648年在
三十年战争中对法国和荷兰战争中遭到重创,经济开始全面下滑,国力衰落,被英国、法国和荷兰取代了商贸权和制海权。
1700年西班牙
哈布斯堡王朝的
卡洛斯二世(1665~1700在位)死后无嗣。卡洛斯二世因为其祖上时常与同宗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皇室通婚,遗传下了一系列绝症。生前曾立遗嘱,将王位传给自己姐姐
玛丽亚·特蕾莎和波旁王朝的法国国王
路易十四的孙子,即自己的侄孙安茹公爵菲利普。菲利普可以继承西班牙本土、西属尼德兰(今比利时等地)、意大利地区领土和海外殖民地(主要是美洲、非洲和亚洲的领土)。但规定法国和西班牙永远不得合并为一个国家。
兼任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大公、
波西米亚(今捷克)国王和匈牙利国王的
利奥波德一世企图让其次子查理大公继承西班牙的王位。他认为西班牙公主
玛丽亚·特蕾莎在嫁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时就承诺自己及自己的后代永远放弃西班牙王位。
1701年
路易十四宣布菲利普为西班牙国王,称
费利佩五世(1700~1746在位),同时侵犯
西属尼德兰和
尼德兰联省共和国(
荷兰共和国)。英国不能容忍法国独霸欧洲,因而与荷兰结成反法联盟支持奥地利的查理大公继承西班牙王位。先后加盟的还有
普鲁士王国和大部分邦国,还有葡萄牙和意大利地区的萨伏依等。西班牙和巴伐利亚、科隆等邦国等则与法国结盟。同年 3月战争爆发,主要战场在意大利地区、尼德兰、德意志地区和西班牙。
1703年反法同盟在奥克斯塔特打败了法、西军队。在1706年的
都灵战役和
拉米伊战役及1708年的奥德纳尔德战役中,法西联军大败,法军被迫退出战场。
西班牙的
加泰罗尼亚地区也爆发了拥护奥地利查理大公的起义,奥地利的力量伸延到西班牙的巴伦西亚、
阿拉贡地区,高尔韦伯爵·马絮也从葡萄牙进入萨拉曼卡,迫使
费利佩五世撤出
马德里,查理大公于1706年7月2日进驻马德里。
1705年,利奥波德一世亡故,其长子
约瑟夫一世继位。
法军于1707年4月25日在西班牙的阿尔曼萨打败
高尔韦的部队,占领了
巴伦西亚、
穆尔西亚、阿拉贡地区,费利佩五世实际上统治了西班牙的广大地区。
1710年查理大公再次进入
马德里,法国将军
旺多姆公爵和费利佩五世的联军在比利亚维西奥萨挫败查理大公的部队。
1711年战局又转为有利于法国。同年奥地利的查理大公因其兄
约瑟夫一世亡故而继承奥地利、波西米亚和匈牙利王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称查理六世(1711~1740在位)。这使英国和荷兰改变了态度,怕奥地利
哈布斯堡王朝势力过大对己不利,不再支持他获取西班牙王位的要求,遂于1713年 4月在荷兰的
乌得勒支与法国、西班牙签订《
乌得勒支条约》,次年又签订《
拉施塔特和约》。
费利佩五世被承认为西班牙国王,继承西班牙本土和海外殖民地。但原属西班牙的西属尼德兰(今比利时)和意大利南部受奥地利管辖。从此,西班牙在欧洲的领土损失大半,失去传统的欧洲大国地位。
1714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英国加强了在海上和殖民地的势力。次年,法王
路易十四病死,法国不再称霸欧洲,财政濒临绝境,开始衰落。
历史背景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年)是18世纪初欧洲一系列大国为争夺西班牙王位及其庞大遗产而爆发的一场全面冲突。这场战争不仅是法国波旁王朝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两大欧洲王室之间的权力斗争,更深刻反映了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欧洲复杂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战略格局。
西班牙:殖民帝国的衰落与王位继承争议
17世纪中后期,曾经称霸欧洲的西班牙帝国日渐衰落。持续不断的战争、经济困境以及国内治理的失效,使得西班牙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都面临严峻挑战。与此同时,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逐渐成为欧洲各国关注的焦点。国王卡洛斯二世(Charles II)体弱多病,无法生育子嗣,这意味着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面临绝嗣的危险。
西班牙帝国拥有庞大的领土和海外殖民地,包括西班牙本土、西属尼德兰(今比利时、卢森堡等地)、意大利部分地区(如那不勒斯、西西里、米兰)以及遍布美洲和亚洲的广阔殖民地。 如此庞大的遗产归属,直接关系到欧洲的权力均势和各国的战略利益,因此,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迅速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难题。
按照西班牙传统的卡斯蒂利亚王位继承法,如果没有男性继承人,女性及其后裔也有权继承王位。 这使得欧洲两大王室——法国波旁王朝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都有资格提出继承要求。法国国王路易十四(Louis XIV)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Leopold I)都是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Philip III)的外孙。路易十四的妻子是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Philip IV)的长女玛丽亚·特蕾莎(Maria Theresa),而利奥波德一世的妻子则是腓力四世的幼女玛格丽特·特蕾莎(Margaret Theresa)。
尽管玛丽亚·特蕾莎在与路易十四结婚时曾宣布放弃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但这一放弃是有条件的,即腓力四世需要支付一笔巨额嫁妆。由于西班牙国库空虚,腓力四世未能履行这一承诺,路易十四因此声称放弃王位继承权的条款无效。这一主张在1668年路易十四与利奥波德一世秘密达成的瓜分西班牙遗产的协议中得到了确认。
法国:路易十四的霸权及其挑战
17世纪后期,法国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的统治下,国力达到顶峰。1683年,一位法国外交官曾夸口说:“没有我们国王的同意,就连狗都不能在欧洲吠叫。” 这反映了法国当时的强大和路易十四称霸欧洲的野心。
路易十四积极谋求扩大法国的影响力,甚至试图通过支持奥斯曼帝国对抗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来提升自己在基督教世界的地位,并为自己或家族成员当选神圣罗马皇帝铺平道路。 然而,1683年奥斯曼帝国对维也纳的围攻被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Jan Sobieski)击败,这使得利奥波德一世的声望大增,巩固了哈布斯堡家族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地位。
与此同时,路易十四在国内推行强硬的宗教政策。他先是强迫胡格诺派新教徒改宗天主教,然后在1685年废除了保障新教徒信仰自由的《南特敕令》。 这一举动导致大量胡格诺派教徒逃离法国,激起了欧洲新教国家的强烈不满,加剧了它们对路易十四扩张野心的担忧。
在荷兰共和国,奥兰治的威廉三世(William III)利用法国的宗教迫害和扩张政策,成功说服荷兰各省采取更强硬的立场。 1687年,荷兰废除了与法国的贸易协定,两国之间的贸易战升级。1688年,英格兰发生“光荣革命”,詹姆斯二世(James II)被废黜,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Mary II)成为英格兰的统治者。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英格兰的政治格局,也为英格兰、荷兰和奥地利等国结成反法同盟创造了条件。
战略态势:九年战争与欧洲均势的重塑
1688年,路易十四对德意志地区发动进攻,希望通过一场速决战来巩固法国的“归并”领土,并阻止哈布斯堡王朝的扩张。然而,这场战争演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冲突,被称为“九年战争”(Nine Years' War,1688-1697年)或“大同盟战争”(War of the Grand Alliance)。
在战争中,法军对德意志西部地区,特别是普法尔茨地区,实施了残酷的“焦土政策”,摧毁了大量城市和村庄,造成了巨大的人道灾难。 这一暴行激化了德意志人对法国的仇恨,促使神圣罗马帝国对法国宣战,并将这场战争从一场王朝冲突转变为一场民族对抗。
九年战争的结果是,法国的扩张势头受到遏制,欧洲大陆的均势得以维持。 1697年签订的《赖斯韦克和约》(Treaty of Ryswick)虽然承认了法国对阿尔萨斯和斯特拉斯堡等地的控制,但迫使法国放弃了大部分“归并”领土。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削弱了法国的财政和军事实力,为英国的崛起创造了机会。
前期博弈:瓜分条约的失败与战争的爆发
九年战争结束后,欧洲各国都渴望和平,但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仍然悬而未决。为了避免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路易十四和威廉三世试图通过谈判来瓜分西班牙的遗产。
1698年,双方达成了第一个瓜分条约,将西班牙本土、西属尼德兰和海外殖民地的大部分给予巴伐利亚选帝侯之子约瑟夫·斐迪南(Joseph Ferdinand),法国和奥地利则获得部分意大利领土作为补偿。然而,约瑟夫·斐迪南于1699年去世,使得这一协议失效。
1700年,路易十四和威廉三世又达成了第二个瓜分条约,将西班牙王位给予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大公(Archduke Charles),法国则获得更多的意大利领土。 然而,这一协议遭到了利奥波德一世的拒绝,他希望获得整个西班牙遗产。
1700年11月,卡洛斯二世去世,他在遗嘱中将整个西班牙帝国传给了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公爵菲利普(Philip, Duke of Anjou)。路易十四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接受遗嘱,冒着与奥地利、英国、荷兰等国开战的风险,还是拒绝遗嘱,将西班牙拱手让给哈布斯堡王朝?
最终,路易十四选择了前者。他于1700年11月16日宣布接受卡洛斯二世的遗嘱,让安茹公爵菲利普成为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五世(Philip V)。 这一决定标志着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爆发。
经过
早在1701年,法国军队与奥地利军队在未宣战时已于意大利地区部署。
1702年5月反法同盟正式对法国宣战后,两方部队正式开战。
1702年- 1704年,双方在意大利、西班牙和海面上不断发生战事,陆上的战斗行动仅局限于争夺要塞、实施行军机动和迂回运动。野战很少进行,仅在解除要塞包围时才使用。
1702年夏季,法军曾进逼
莱茵河,但却几乎被
马尔巴罗公爵约翰·丘吉尔所统率的英荷联军包抄,只得撤退。该年9月,法国与巴伐利亚盟军再攻莱茵河,成功突破防线,进逼奥地利。但是在1702年10月23日,西班牙舰队在
维哥湾海战被英荷联合舰队歼灭。
在1704年,英国海军攻占了西班牙本土南面的
直布罗陀,西班牙本土受到威胁。该年8月13日,奥英联军在
萨伏依的欧根亲王与
约翰·丘吉尔统率下,集中6万奥英联军,在豪什塔特战役中攻破法国和巴伐利亚联军,毙俘达2.8万人,巴伐利亚元气大伤,只得退出战争。
1706年9月17日,
欧根亲王再度统领的奥军于意大利的
都灵近郊大败法军,法军只得退回本国。都灵之战证明,在
防御战中以线式战斗队形抗击集中突击是毫无用处的。该年,法军在荷兰的拉米雷斯地区又被反法同盟所败,弗兰伦德地区被反法同盟所夺。战事发展至此,形势对法国极为不利。
法军仅仅在西班牙取得了几个局部胜利,对整个战争进程没有产生影响。
1707年7月,奥英联军开始入侵法国,在包围法国南部的土伦而长期未攻克之后返回意大利。
1708年的奥德纳尔德战役惨败后,法军被迫退出意大利战场。这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最后一次大规模交战,于1709年7月11日发生在尼德兰马尔尊拉凯村附近。
1709年秋季,要塞争夺战持续不断。
战事发展至1710年,反法盟军虽然有着兵力上的优势(盟军共有16万人,法军只有7.5万人),但却不再主动进攻法国。这是因为反法同盟的主力英国鉴于俄国于
大北方战争(1700年- 1721年)中大败瑞典,为防俄国从此称霸北欧,对英国和荷兰造成威胁,必须赶快对法停战,以抽身制衡俄国。因此英国开始独自与法国进行和谈,停止对法的战事。而由于英国态度的转变,反法同盟各国都停止了主动进攻,逐渐与法国停战。
同时间,在1711年奥地利君主
约瑟夫一世去世,查理大公即位,是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君主国君主
查理六世,这使得查理六世对西班牙王位要求的合理性降低。
1710—1714年,交战双方持续打消耗战,都避免决战。英奥两国军队在兵力上虽占明显优势(联军为16万人,法军为7.5万人),但没有对法采取积极行动。
结束
反法同盟战略不果断的原因在于:当时俄国在
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中获胜。英国为了竭力阻挠俄国在欧洲占据主导地位,改变政治方针,不愿将法国彻底击败,背着自己的盟国开始与其和谈,实际上停止了对法作战。在英国的影响下,荷兰、勃兰登堡、萨伏依和葡萄牙也都放弃了积极的战斗行动。
1713年4月11日,以法国和西班牙为一方,以英国、荷兰、勃兰登堡、萨伏依和葡萄牙为另一方,签订了《
乌得勒支和约》。
而西班牙方面,则于1713年7月,与英国签订《英西条约》及《西班牙-萨伏依条约》;1714年6月,与荷兰签订《西荷条约》;1715年2月,与葡萄牙签订《西葡条约》。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至此正式结束。
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争夺战,结束了法国在西欧的霸权地位。
根据和约,法国将早先侵占的西班牙在北美的部分殖民地划归给英国,将阿卡迪亚殖民地割让给英国,英国将它改名为
新斯科舍。法国承认了英国对北美
纽芬兰和哈德孙湾周围殖民地的权利的要求。法国还割让一些本土给奥地利和荷兰,撤回驻
洛林的军队。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把
意大利的大部分领土(
撒丁岛、
米兰公国、那不勒斯王国、
托斯卡纳的一部分)、整个西属尼德兰和莱茵河地区部分领土(
弗赖堡)并入自己的领地。西西里岛归属
萨伏依。
英国在西班牙除得到直布罗陀外,还有
梅诺卡岛的一部分。
根据和约,法国的费利佩五世虽保有西班牙王位,但以他和他的后代永不能继承法国王位,并规定法西两国永远不能合并。
统帅
欧根亲王
萨伏依的
欧根亲王,俄语读作尤金·叶甫根尼(EugenvonSavoyen,1663.10.18巴黎~1736.4.24维也纳)神圣罗马帝国元帅、军事委员会主席,维也纳英雄广场上的两大英雄雕像之一(另一个是第一个击败拿破仑的
卡尔大公)。
他的军事天才、殊死精神和战斗激情使他扶摇直上,29岁便成为
帝国陆军元帅。大土耳其战争期间,在中欧和巴尔干三度击溃土军,
大同盟战争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时期,两度与法军交战。并将法国逐出意大利。1718年他大胜土耳其,拿下
贝尔格莱德。他是出色的战略家,也是懂得激励人心的领袖,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军人之一。
约翰·丘吉尔
约翰·丘吉尔,第一代
马尔博罗公爵(1st Duke of Marlborough),英国军事家、政治家。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大展神威,成为近代欧洲最出色的将领之一。英国的伟大首相
温斯顿·丘吉尔是他的直系后裔。
1702年,
威廉三世逝世;因无子嗣,便由安妮公主继位为英国女王。历来颇受安妮宠信的约翰·丘吉尔与
萨拉·詹宁斯夫妇更是春风得意,官运亨通。约翰·丘吉尔立即被
安妮女王任命为国内外军队的总司令,并很快奔赴荷兰,又作为荷兰军队代理总司令,指挥英、荷、德诸国“强大联盟”的联军进行马斯河战役,迫使法军撤退,使战局转危为安,直至取得胜利。当他回到英格兰之后,马上被封为
马尔巴罗公爵,成为英国政界权倾一时的风云人物。
1703年,马尔巴罗重返欧洲大陆指挥“大联盟”联军进行大陆战争,并于次年在
布伦海姆取得了辉煌的根本性胜利。马尔巴罗因这次辉煌胜利而得到了安妮女王的巨额赏赐,女王赐给他
伍德斯托克地区封地数千英亩,赏金50万英镑,为他修建豪华的宫殿。为纪念马尔巴罗公爵的丰功伟绩,这座据说比皇宫还漂亮的精美华丽的宫殿被命名为
布伦海姆宫。此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赐予马尔巴罗公爵“罗马帝国公”的称号,后来,马尔巴罗公爵的子孙还可以享用这个称号。
战役影响
17世纪末18世纪初火器取得重大发展,刺刀的发明,
燧发枪滑膛枪代替了
火绳枪,使火枪完全取代了长矛,使用火枪的步兵横队战术代替了火枪-长矛方队战术(即
西班牙方阵)。火炮开始采用爆炸弹和
霰弹,大大增强了杀伤力,采用了弹性悬挂的四轮马车提高了部队后勤补给的效率,交战各方开始进行大范围的机动作战和频繁要塞攻防战。
这次战争是以掠夺殖民地为根本目的,具有空前规模的大冲突,其基本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多数交战在夏季进行;注重
机动作战,进攻行动的地位更加突出等。这些特点,特别是攻势作战、机动作战对世界军事产生了重大影响。
荷兰
荷兰共和国(
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消耗大量国力,从签署《
乌得勒支和约》后,得不偿失;尽管达到了联盟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阻止西属尼德兰落入法国手中,摆脱法国的入侵,但战争中荷兰的运输业和商业遭到巨大损失,其强大的海军也因军费不足而在战后不断裁剪衰落。
这个海洋大国在三次
英荷战争及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以后,经济负担过重(全欧税收最重的国家),国力明显衰退,逐渐在欧洲强国间的竞争中退下阵来。更重要的是
爱国主义严重衰退,1702年废除半中央集权的联省执政之位。荷兰进入第二次无元首时期。荷兰宁愿让“
海上马车夫”的荣耀丧失,也不愿艰苦地去和英国、法国竞逐商业垄断和海洋霸权,因此很快就不再被列入欧洲一流强权之列(1719年荷兰拒绝参加大国的和平会议)。
英国
英国成为了这场战争的第三赢家。利用战争,英国打击了法国的海上军事力量,彻底打击了西班牙殖民强国地位,也间接削弱了另一个潜在商贸竞争对手荷兰(战争时与英国同盟),英国在海洋与商贸上已经占据主导,从而走上海上殖民强国之路,关键性的战果是获取
西班牙殖民帝国的三十年
黑奴贸易垄断权,以及西班牙海港
直布罗陀和米诺卡岛的占领,让英国的海军可以伸入美洲加勒比海与
地中海,获取
制海权与商贸权。可以说,在海上英国人取得了优势。
法国还必须驱逐被英国政府通缉的老王位觊觎者
詹姆斯·弗朗西斯·爱德华·斯图亚特(其父
詹姆斯二世在光荣革命被英国议会推翻,与之逃往法国),并承认斯图亚特王朝无嗣的
安妮女王(詹姆斯二世之女)的继承者
汉诺威王朝的乔治一世对英国王位的继承权。法国也放弃对英国在加拿大北部哈德逊湾殖民地的主权要求,割让加拿大东部的
阿卡迪亚与
纽芬兰岛(著名渔场)给英国。
法国
西班牙王位最后被法国
波旁王朝的费利佩五世继承,法国成了西班牙王位继承的第一赢家,但战争结束后的《
乌得勒支和约》规定了法国与西班牙永不合并。法国在这场战争里损兵折将,法国国王
路易十四统一法国、西班牙和尼德兰(荷兰和西属尼德兰)的计划被摧毁。
在此同时,寒冷的天灾与飙升的战费拖垮了法国的经济,饥民大量死亡更造成社会濒临崩溃,法国人口可能从2100万左右,下降到1712年的不足1900万;当《
乌得勒支和约》公布后,法国人对结果严重失望,使得
路易十四原本的伟大的“太阳王”形象与超高民气,在晚年丧失,人民不再把国王比作太阳,“路易大帝”的称号更从此消失在法国人的言论与记忆中。
军事上,法国海军几乎全灭,海洋上已经被英国所压倒,陆军同样残破,不能再像30年前那样独霸欧洲;虽然法国大致上仍维持欧洲第一强国的地位(因为其他强国也伤疲不堪),但至少在十年之内,都只是“残破的”第一强国,也就是说路易十四的霸权并没彻底瓦解。
等到1726-1743年,法国因为国力渐渐攀升,终于在路易十五在位时发动的
波兰王位继承战争(1733-1738年)打败奥地利,重建了
路易十四盛世时的欧洲霸权。
德意志诸邦
奥地利君主兼任
神圣罗马帝国(包括奥地利和德意志诸国)皇帝统治德意志诸国(包括普鲁士)。神圣罗马帝国在
三十年战争后,本已变得四分五裂,趋向灭亡,但这场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却挽救了
神圣罗马帝国,使得帝国内各德意志邦国独立的气焰稍为减少。
而
德意志最主要的邦国勃兰登堡选帝侯国的选帝侯弗里德里希三世则借由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的军事行动,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利奥波德一世手中取得了国王的地位,继位为普鲁士国王
腓特烈一世。
奥地利
奥地利是第二赢家。借由这场大战,奥地利得到了西班牙的大部分飞地,在西属尼德兰与意大利南部获取领土,可以重新对法国之两侧形成遏制;而且不论是在帝国内部还是欧洲舞台上,奥地利君主国君主的威望都大大的增长。
奥地利君主作为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对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诸侯可以暂时抑制一下。奥地利大公国大公
查理六世另外统治的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
波西米亚王国和
匈牙利王国独立的势头也大为减少。
波西米亚的
捷克人、匈牙利的
马扎尔人和奥地利的的
德意志人以及其它的民族在查理六世的统治下团结紧密。
1806年,
拿破仑战争的时候
神圣罗马帝国彻底分裂并灭亡,但原来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不是德意志民族的
波西米亚王国、
匈牙利王国等和神圣罗马帝国最大的邦国奥地利大公国团结成了
奥地利帝国。波西米亚和匈牙利正式归属奥地利管辖。
西班牙
衰落中的
西班牙殖民帝国,丧失了本土以外的所有欧洲领土,失去了欧洲大国的地位。同时因为战场发生在西班牙本土,造成人民的劫难,几乎每个城市都经历过你来我往的战斗。
但是,本土虽然在战争中遭受极大的破坏,外敌的侵犯却团结了国民;原本折磨了西班牙上百年的地方分离势力,在战争的浩劫中亦被破坏,
加泰罗尼亚和
巴伦西亚这些
阿拉贡王国的离心省分,其自治特权被极大地削弱,中央集权的政策因此能顺利推行。
另外,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五世也从法国带来了更为先进的集权理念、
启蒙思想与科学技术,
西班牙波旁王朝可以说是大破大立,在一片废墟之中,一个领土损失大半,但一个新的、更健康、更统一的西班牙已经诞生。
战术改变
这场战争淘汰了
三十年战争后所沿用的火枪及长矛方阵(
西班牙方阵)战术,以攻击力更强大的持
燧发枪滑膛枪的步兵横队(线列)战术取代。交战双方开始使用爆炸弹和霰弹,使得火炮攻击的杀伤力更为巨大。后勤补给的效率因为新科技的发明亦大为改善,使得持久战变得更为可能。而交战双方亦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机动战与城塞战,这种战争的模式直至
拿破仑战争时才有较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