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是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
发展历史
在
世界历史上,从农业时代向
工业时代转变,是从
西欧开始的。从14世纪到15世纪,
欧洲遇到了空前严重的危机,接连不断的
饥荒、
瘟疫和
战争使整个欧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几乎完全停滞,与当时
古代中国和
古代印度的繁荣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对照,使不少欧洲人冒险探索前往东方的航线。
1492年
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约1451—1506)到达
美洲,
欧洲列强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殖民侵略活动,
世界市场急剧扩大,刺激英国
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大量农田被强行改为牧场,大量农民被迫离土离乡,进入
手工业工场,充当雇佣工人,史称“
圈地运动”(Enclosure movement),又名“羊吃人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经济状况和形势对
市场经济模式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各国政府进一步加强经济干预。大多数学者认为,自由放任的
经济政策已被抛弃,促进经济增长及充分就业等已经成为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科技的发展、经济复杂性的提高对政府参与和干预经济生活也提出了强烈要求。比如,重大
科技项目需要政府参与和推动,促进
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积极作为,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
社会环境离不开政府的作用,等等。还应看到,市场不是万能的,需要政府解决
市场失灵问题。这样,经过长期演变,典型
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做法是:通过国家投资的形式直接参与
经济活动,通过
国家财政对
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通过放松、
收紧银根或“
窗口指导”等落实
产业政策、影响经济发展,通过实行各种发展规划、项目等对
国民经济进行调节,等等。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论述了这
一体制的基本内涵和改革的主要任务。这标志着我国
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
新阶段。
在世界上,
斯密模式的自由市场经济已不复存在。在各个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和政府都在各自具有
比较优势的领域发挥着作用,为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支持,所不同的只是发挥作用的方式各有侧重、程度大小不一。
创造性破坏
从历史角度观察,市场经济蕴含着一种“创造性破坏”机制。“破”的是旧技术、旧产品和旧结构,“创造”的是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结构。市场经济在人类社会的实践是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的,从蒸汽机广泛使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电气化、内燃机广泛使用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了全球市场体系的构建。
市场竞争带来“创造性破坏”,市场经济也引领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产生后所实现的生产力是史无前例的,但其经济是在一个接一个的危机中发展起来的。
经济危机
自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就总是伴随着各种危机。不断爆发的危机,迫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得不进行适应性调整。
两极分化
在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两极分化,催生生产过剩危机,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危机频发和
工人阶级不懈斗争迫使资本主义进行改良,从美国
罗斯福新政,到英国
《贝弗里奇报告》及北欧“从摇篮到坟墓”福利制度,一度大幅度矫正了市场经济的“马太效应”,中产阶层扩大,贫富差距缩小。
数字化
人类开始进入
数字文明时代,为包容性发展提供了新条件。数字化改变了人和人的交往方式、人和物的权属关系,许多资源从原来的不可交易变得可交易,资本的作用范围也由此扩大,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致富机会。数字化与资本结合,将产生新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包容性发展呈现新特征,同时也面临“
数字鸿沟”的新挑战。
基本架构
市场经济的魅力是以健全的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构造为前提的,没有健全的市场经济的制度构造,市场经济的功能是断然发挥不出来的。
微观主体
健全的市场经济的制度架构首先要有健全的微观主体。健全的微观主体的最根本的特征是产权明确,明确是指人格化的,产权物的命运与
所有者的命运休戚相关。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是以交换或者交易的方式组织社会经济运行的,交换以商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为前提。
政府
在市场经济下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一是
公共安全。二是
法律程序。三是提供其他
公共产品。实践中的市场经济国家的
政府职能被明确界定为:保护产权,提供规则,创造良好的环境,维护市场秩序,进行迫不得已的宏观调控。 健全的微观主体和科学的政府架构是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的硬件,市场经济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即非正规的
制度安排。
诱导
市场经济的诱导信号会使人们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会把少有的聪明人首先引导到从事
产业经营即实际经济发展的轨道上,因为人们通常认为合法的致富是每个人的天职,这就完全不同于少有的聪明人都对为官趋之若鹜的“官本位”的
价值取向。“
官本位”的诱导信号与市场经济是格格不入的。
资本
资本逐利的本性即增值性,是
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二重属性中的自然属性的一面。无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增值性是资本的基本属性,不会因社会因素差异而不同,缺少了增值功能也就不能称其为资本。
本质特征
自发性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都是在
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这就使得一些人动了歪心眼子,本着“向钱看,向厚赚“的原则,过分追逐自身利益甚至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比如假疫苗、在食品中违法使用添加剂等等。睁大你的眼睛,如果在题目中发现这个人损人利己了,那么就体现了
市场调节的
自发性。
盲目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参加者进行
经营决策时,仅仅观察市场上什么价格高、有厚利可图,并据此决定生产、经营什么。比如某地大蒜价格很高,这时候家家户户都种大蒜,甚至有些人家本来种核桃,也把
核桃树砍掉跟风种蒜。如果在题目中发现有人不了解情况就跟风、一哄而上,那么就体现了
市场调节的盲目性。
滞后性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当人们竞争相为追求市场上的高价而生产某一产品时,该商品的
社会需求可能已经达到饱和点,而商品生产者却还在那里继续大量生产,只是到了滞销引起价格下跌后,才恍然大悟。然而,此时即使转产,也已造成产品积压,不得不贱价拍卖,有的鲜活产品还会因变质而蒙受巨大损失。
逐利性
必须理性地看待资本的逐利性,激发资本逐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积极效应。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设置资本发展的“红绿灯”,科学控制资本逐利的“速”与“度”,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统一性
1.市场的统一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应当致力于维护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因为只有全国统一的市场,才能有健康发展的市场经济秩序。要维护全国市场的统一性,首先要求全国市场经济活动遵循统一的法律、法规。
公正性
3.市场的公正性。即一切
市场主体,无论自然人或法人,无论大企业或小企业,无论其所有制性质,均以平等的资格,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相互竞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应致力于维护这种公正性。
竞争性
4.市场的竞争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其本质应是自主竞争的经济,市场参加者享有充分的意思自由,并依据法律相互进行竞争。因此,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应致力于抑制垄断,维持市场的竞争性。
可控性
5.市场从国家、社会整体利益出发的可控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而是根据国家、社会整体利益需要,依法实行适度调控的市场经济。
模式种类
人类经济发展史表明,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
资源配置的经济。但市场经济并非只有一种模式,而是与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现实国情等密不可分,不同国家会根据自身历史、文化、现实国情等发展出不同的
市场经济模式。
2016年3月16日,李克强指出:市场经济是
法治经济,也应该是
道德经济。
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不在于是否存在资本、是否有私人资本和私人所有权,而在于人民至上是否成为法律、制度和政府行为的底色,每一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是否成为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美国推出以
需求管理为核心的“
罗斯福新政”,极大地加强了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其主要内容是:第一,成立国家计划署等机构,颁布《美国工业复兴法令》等一系列法令,增强经济生活的计划性。第二,采取整顿
金融秩序、重建金融机构、限制农业产量等措施,加强政府对
经济运行的管理。第三,扩大
政府支出,兴办
公共工程。第四,建立
社会保障制度,强化政府在
公共事务方面的责任。第五,实施
扩张性财政政策。
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强调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适当的贸易保护是必要的,进而发展出一种
自由市场和
政府干预相结合的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中,
市场竞争因为能带来效率和进步而被推崇。也就是说,决定竞争结果的是市场而不是政府。但推崇竞争绝不意味着自由放任,政府需要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比如,提出
经济发展战略、改革措施,防止私人
经济决策与国家发展目标抵触,通过
国家调控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和
社会公平。
日、韩市场经济模式注重
产业政策的重要作用。依靠产业政策实现政府预期的经济
社会发展目标,是日、韩市场经济模式的显著特征。日本政府根据不同
发展阶段的需要出台政策,培育和支持重点
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
经济发展。在
二战后的发展初期,其产业政策的重点是化肥、电力、采煤、钢铁和运输等产业;经济发展起来后,产业政策的重点则放在了
化学工业、
石油工业和其他半成品工业及电子产品上。韩国也是一个依靠计划和产业政策取得成功的市场经济国家。韩国从1962年开始持续编制5年计划、实施产业政策,确定了以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并通过
低息贷款、
税收优惠等方式对出口能力强的企业进行奖励。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普遍特征:具有产权明晰的
市场主体,
公有制企业与
非公有制企业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提供经济
社会运行所必需的
公共产品,并对经济发展进行规划和引导。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有自己的特殊性,主要是把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发挥市场在
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结合起来,达到了“1+1>2”的效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目的在于建立和维护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因此必须坚持法制的统一。坚持法制的统一,首先要求统一立法权。即规范市场经济活动和管理的法律法规的立法权统一由中央一级立法机关行使。
完善措施
公平竞争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和灵魂。市场经济越发展,市场越开放,对公平竞争的需求就越强烈。全面落实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清理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重点清理违反内外资一致原则的歧视性准入、
指定交易政策措施,开展重点领域的抽查工作,从源头防止阻碍要素
资源流动政策因素出台。加强对平台经营者竞争
行为规制。密切关注平台经济领域
市场竞争状况,完善
行业自律规则,把握时度效精准出击,以点带面促进
平台经济竞争秩序整体规范。
营商环境
政府需要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
资源要素,减少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限制,破除招投标等领域的不平等壁垒,健全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的金融
征信体系。在对外开放改革中,政府需要落实
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
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同时落实
准入后国民待遇,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避免出入境、海关、外汇、税收等环节构成外资进入障碍。实现上述目标,不仅需要积极改革现有制度,也需要通过公平竞争审查不断检视各级政府的政策措施,防止出现对民营企业或外商投资的歧视性政策措施,让
营商环境保持清朗,让对外开放的大门时刻敞开。
社会制度
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
市场配置资源的
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又创造性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和优点,使
经济活动遵循
市场规律的要求,建立起富有生机和活力的
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
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最广泛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集聚发展力量。
经济安全
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最基本的安全是
经济主体的安全,特别是
财产安全。而企业层面的安全是
供求关系的安全。从需求来看,生产出的东西能不能卖得出去,如果有了障碍卖不出去,就是需求环节的
安全风险。从供给来看,如果发生产业链、供应链断裂的情况,例如所需要的“卡脖子”技术无法获得,就是供给环节的安全风险。
供求关系的安全性是经济安全。除了
经济安全,还有其他多种安全:
公共卫生安全、生态
环境安全、
社会秩序安全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国际化,表现为诸如疫情国际化、
恐怖组织和活动国际化,这些都是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副产品”。再进一步是更复杂、更难定义的
国家安全。而且各个国家对于国家安全的定义非常不同,各个国家的市场经济规则和政府治理体系可能很不相同,或各具特色。由于对安全的深度关切,在
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必须形成更具安全关切性的新发展格局,并使之成为国家
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