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配置资源,指的是
经济运行过程中,
市场机制根据
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引起价格变动从而实现对资源进行分配,组合及再分配与再组合的过程。
机理
由于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主体的
经济制度,在其正常运转中,市场机制在庞大的市场中通过需求与供给的相互作用及灵敏的价格反应自如地支配经济运行,即自由、灵活、有效、合理地决定着资源的配置与再配置。
值得一提的是,市场经济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商品与
商品经济、市场与
市场发展的产物。早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市场的出现,但是,该市场是以产品的消费为特征的
消费品市场,它不是一个包括
要素市场在内的完整的市场体制,也没有形成以市场机制运行为中心的
市场经济制度,因此无力决定资源配置方式。只是到了工业
经济成长时代,产业逐步成长、市场不仅有了
产品市场,而且出现了要素市场包括
生产资料市场、
劳动市场、
资本市场、
土地市场等。这些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构成了完整、庞大与统一的
市场体系,在此基础上,市场机制的活动(或运行)通过
供求机制、
价格机制(包括各种
要素价格),
竞争机制、信用机制、
利率机制和
工资机制共同作用。其中由竞争机制引起供求机制发生作用,决定
资源合理配置方向;价格机制决定资源配置于诸产业、诸地区、诸企业的流量及在产业内部进行资源组合;竞争机制则决定已配置资源的使用效率,即竞争机制促使有效利用资源,生产出最优最大最具有效应、最能满足
消费者需求欲望的产品,劳务或科技产品。信用机制规范
市场运行规则并规范经济运行秩序;利率机制决定
市场主体的
经营风险和资源使用效率;
工资机制决定劳动者
生产积极性。
因此说,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或工业化经济的发展是市场经济成熟的历史前提,市场经济及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地位是从该时期确立的。
在市场机制运行过程中,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与再配置是通过
市场价格信号变动最终实现的,
价格信号的变动是
价格机制对
供求机制的变动,即资源流向及潜在流向、资源
需求量与潜在
供给量的变动的灵敏反应,是供求机制与竞争机制作用的结果。同时,价格机制的运作直接决定
资源配置于不同产业(部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并决定这些产业、地区、
企业的资源实际配置量,即决定资源配置的合理组织及其合理流量。
合理的资源流量配置,加剧了不同产业、地区、企业间的生产竞争,即供求与价格机制的运行结果加剧了竞争运行强度,促进有效利用已配置的资源,提高
资源利用率,产出率,优质率,改善产业、地区、企业的
竞争环境、
竞争地位、提高
竞争能力与优势,改变资源再分配的流向,流量与资源利用效率。
通俗地讲,在某一资源配置环境中,某些
产业部门(或地区。或企业)由于处于较有利的
竞争优势,在
市场运行机制中赢得了有利的资源流向及合理的资源配置量,并在竞争中又取得了资源的最优利用与最优产出,无疑在下一轮资源再配置中将继续保持优势地位。但是如果它在取得了合理的资源配置后,不能在竞争机制作用下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配置优势,有效使用资源,将会受到市场机制的惩罚,相反,如果在上一轮资源配置分配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产业(或地区、或企业)依靠市场机制,总结经验教训、大力引进科技、改善
生产环境、
生产技术、改变
产品结构与
产业结构,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配置的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益,增强了其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与认同力,使其产品在市场中获得满意的
竞争价格或市场价格。这样,无形中提高了产业部门的竞争力,在一下轮资源配置的竞争取向中,必定使原有资源配置方向即
供求机制运行发生偏好位移,使后者超过前者,出现了资源配置流向,流量的重新定位。总之,供求机制作用决定了资源配置流向选择;
价格机制运行决定了资源配置流量;竞争机制决定资源利用率,反过来,竞争关系的展开,调整了
供求关系,形成了新的资源配置格局,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运行机理。
优点
①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及时、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
市场竞争,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
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③由于各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不同,导致优胜劣汰,使资源向效益好的企业集中。
提高效率做法
1:要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就必须改变我国“高投人、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
经济发展方式。为此,必须加快建立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
第一、深化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
行政管理体制机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一是加快
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建设
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
法治政府。二是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建立“
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作高效、监督有力”的
行政管理体制。三是健全科学民主
决策机制,推进行政管理
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四是加快推进法治建设,全面推进
依法行政,完善行政管理权力的
监督机制。
第二、深化
价格改革,建立反映
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
价格形成机制。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健全反映资源稀缺程度、污染物排放数量和
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一是要在控制
价格总水平的前提下,积极调整
价格结构。二是要继续推进
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三是要结合
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加快建设良好的
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
惩戒制度。
第三、加快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形成利益协调一致的经济
调节机制,在
财税体制方面,要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
财政体制;要继续完善税收体制,形成规范的企业税制。扩大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试点范围,促进
企业技术进步;调整和完善
资源税,推动资源节约。
在
金融体制方面,要加快国有金融企业的
股份制改造,合理调整
产权结构,健全
公司治理结构和
内控机制.完善
金融市场体系,健全
市场功能,提高
直接融资的比重;加强综合性
制度建设,强化
金融监管。
2:要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就要围绕消除不利于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加快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
运行机制。
第一、
统筹地区发展和城乡发展,形成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难点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难点不在东部而在中西部特别是西部经济落后地区。
新阶段的
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双重要求:一方面,要有利于经济发达地区继续发挥优势,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另一方面,也要有利于经济落后地区加快发展,包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振兴东北等老工业
基地战略。
第二、统筹经济和
社会发展,形成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经济是基础,但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社会全面进步。我们的目标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切实地关注和解决诸如失业、贫困、教育、医疗、公共卫生以及
社会公正和反腐败等
社会问题,才能保证经济
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第三、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形成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体制机制。一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
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
循环经济,加强
资源综合利用。二是坚持节约发展、
清洁发展、
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促使
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人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四是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
环境问题。
第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现在是在对外开放环境中谋发展,对外开放要服务于国内发展和改革,国内发展和改革要考虑
国际环境。一是转变外贸增长和提高
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二是要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
开放战略。
三要落实以质取胜、科技兴贸的要求。四要积极引导外商
投资方向,把引进
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
高素质人才作为利用外资的重点。
总之,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价格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
统筹城乡、地区、人与自然等的关系,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些反映了我党对以市场配置资源的规律在认识上的不断深化,是新时期进一步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
经济运行机制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