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毓禅,护理
教育家、护理行政管理专家。中国从事高等护理教育领导工作的第一人。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
护理师资和护理行政管理人才,建立了完整的护理管理制度。她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学以致用、学用一致;树立了高等
护士教育和教学医院护理工作的典范。她重视公共卫生护理,又强调卫生知识普及的重要性。后期她历经坎坷,但矢志不够;只要有机会工作,就全力以赴。她在学术上不断进取,在技术上精益求精,献身事业,终身不渝,树立了一个真正的白衣战士的形象。
人物简历
1927—1928年 任北京协和医院病房副护士长。
1928—1929年 任
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实验区北平第一卫所公共卫生
护士。
1929—1930年 到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进修,取得卫生护理证书。
1930—1931年 到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进修,获理学士
1931—1935年 任
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实验区第一卫生事共卫生护理主任。
1935—1936年 任
南京国民政府卫生署和教育部联合组织的护委员会秘书。
1936—1938年 到美国
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进修。
1938—1940年 任
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校长助理。
1940—1953年 任
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校长。
1946—1948年 任中国护士学会理事长。
1954—1957年 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
1962—1966年 任
中华护理学会安徽分会理事长。
1966年 退休。
1988年 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聘为护理系名誉系主任。
1998年8月22日 因肺部感染、
心力衰竭于北京病逝。
人物生平
聂毓禅原名聂玉蟾,1903年5月11日生于
河北省抚宁县都塞镇一位开明士绅的家庭,上有一兄一姐,下有二弟。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极为普遍。能上私塾的女子已属凤毛麟角,而聂毓禅的父亲却思想开放,不重男轻女。他利用县里的庙宇办学,招收男女儿童前来读书。对自己的孩子也不分男女一视同仁,选择好学校送他们去读书。他认为当时社会上最大的弊病是贫、愚、弱、私,每个人都有责任应对这些弊病,进行矫治。聂毓禅自幼敬佩她的父亲,受其思想影响甚深,立志长大后要有所作为。
在当地小学毕业后,聂毓禅的父亲送她和她姐姐到
天津中西女子中学读书。这是个
教会学校,教学严谨,名声甚好。聂毓禅聪明过人,学习成绩优良。她除参加校内各项文娱活动外,还参加了当时由
周恩来领导的
天津学生运动。接触社会后,她更感到中国的贫弱,不时思考自己能做什么。当时女子的出路除当家庭主妇外能从事的职业很少,且一旦结婚,就容易被人辞退。她思考再三,认为自己可以当个医生,为摘除中国人“东亚病夫”的帽子出把力;并且决心终生不嫁,以便在事业上充分发挥能力。
南开大学与中西女子中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西女中的优秀毕业生可以免试保送到南开大学读书。聂毓禅是被保送者之一,但是她没有去,因为
南开大学没有医科,她把目标指向了
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医学院设医校和护校,是当时国内最高医学学府;入学考试十分严格,每年录取人数不多,招收的女生更少。1923年秋聂毓禅被录取。
入学之前,聂毓禅对护理工作所知甚少,进入协和医学院后她开始接触一些护校的同学,其中有一名三年级学生是她过去的同学。初见面时,聂毓禅见她们身着蓝白色挺括雅静的工作服,态度和蔼,彬彬有礼,便对
护士产生了亲切的感觉和良好的印象。她们向她介绍了在护校的学习和生活。其后,她又接触了一些
护士。有一位
手术室护士是她中学同学的母亲,特别关心她的生活和学习。这位
护士经常向聂毓禅介绍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述说当前缺医更少护,特别是缺少有领导才能的骨干。她赞扬了协和护校治学严谨等优点,还鼓励聂毓禅转入护校;认为在当时的社会,做
护士是女子最能有所作为的终身职业。受此影响,聂毓禅反复思考,觉得护理的确是卫生保健事业的一个重要环节。自己应该改学
护士。学
护士并不违背自己治“弱”的初衷,护士同样可以为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为病人的康复作贡献;此外学护比学医时间短,可以早参加工作,这既可减轻并不富裕的家庭的经济负担,还可早日投入缺少人才的护士队伍。再三思考,下了决心,聂毓禅便向协和医学院教务处提出了从医校转入护校的申请。中国护理专业的历史很短,1884年才由美国
护士密克奇尼传人中国,1888年美国人约翰逊在福州开办第一所护士学校。由于封建意识的影响和缺少正规的教育制度,一般人都把护理看成低等工作,愿从事者甚少,社会人士也大多轻视
护士。不少
护士也缺少自尊自重、积极钻研业务、力求上进的精神;致使护理工作不时出现滑坡现象。而聂毓禅却决定从医转护。当时国内护理教育尚在萌芽时期,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和学制。除极少数
护士学校招收高中毕业入学外,大多招收初中毕业生,甚至小学毕业生。学习方法大多是学徒式的,理论课课时很少,实习时间很多,实际上是利用
护士学生的廉价劳动力为病房工作。病房里毕业
护士很少,多由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一周实习和上课时间多的达72小时,所以,学护士的不少是有宗教信仰以此作为奉献的人,一般很少有人愿做护士工作。
协和医学院的创办人深深理解医护的密切关系,认为要办好高质量的医学教育,提高医疗质量,没有高质量的护理是不行的。因此,决定在办医学院的同时筹办具有世界最佳高级护校同样水平的
护士学校,以培养
高级护理骨干。当时国内仅有少量翻译的中级护理教材,要提高学生的水平,必须阅读大量外文参考书籍,因此,决定除一门汉文课外全用
英语教学,对学生要求很高,虽然这是大学水平、以培养护理师资及骨干为首任务的学校,入学者仍寥寥无几。聂毓禅要求转入护校时,该校第一班学生尚未毕业,全校学生仅十余人。聂毓禅的申请使学校当局大感不解,认为她是一时冲动,才提出如此反常的申请,因此,不予批准。但聂毓禅一旦下了决心,便很难改变主意,她一再提出申请,校方答以必须征得家长同意方可考虑。聂毓禅乃写信给她父亲,说明自己转学
护士的意愿。她父亲回信说:“选择职业是你一生的大事,应由你自己决定。”这样,她终于被批准从医校转入护校学习。
协和护校课程繁多,聂毓禅认真地学习。“做个
护士学这么多课程有什么用”等风言风语不时地从各方面传来,但她不为所动。
1927年聂毓禅毕业后即被聘为协和医院病房的副
护士长。她在带领
护士做好临床护理的同时,还经常了解病人的情况,分析他们发病的原因。她看到这些病人不但身心受苦,经济负担很重,还有不少人因无力医治或就医太晚而过早地离开人世。如果他们掌握了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轻易不会得病的。她在病房里虽不断地向病人宣传防病保健知识,但总觉得这时做宣传已晚了些,病应防患于未然,必须让广大的群众都掌握卫生知识才能使他们增强体质、降低发病率。在护理领域里,公共卫生护理在国内刚刚起步,聂毓禅决心从医院走向社会;她向护理部提出调至医学院公共卫生实验区第一卫生事务所担任公共卫生
护士的申请。医院不愿失去这样一位有前途的
护士长,便提出如欲调作公共卫生护士,必须迁出护士宿舍、薪金也要降低。聂毓禅不计个人得失,接受了条件,便开始了公共卫生护理工作。
聂毓禅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医学院决定于1929年送她到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进修公共卫生护理。1930年她获得了公共卫生护理证书。医学院又让她到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继续深造。她选读了护理教育及其他课程,于1931年获得理
学士学位。回国后任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公共卫生护理主任,培养了中国早期的一批公共卫生
护士,拓宽了中国预防医学领域。她是从事中国高等护理教育的第一人。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护理师资和护理行政管理人才。以后在生活中历尽坎坷,仍坚定不移,热爱工作,诲人不倦。聂毓禅不但在工作中有才干、有毅力、有魄力,对社会活动也积极参加。中学时期她参加过学生运动。1933年,她代表中华
护士会(后改称中华护士学会、中国护士学会,现名
中华护理学会)北京分会主持召开北京护士代表大会,号召护士参加抗日救护工作;还为大、中学生组织救护训练班。1937年被选为
国际护士会公共卫生委员会中国代表。1946年当选为中国
护士学会理事长。1947年率中国
护士学会代表团(团员还有王雅芳、黎祖华、朱碧辉、田粹励共5人)到美国参加第九届
国际护士会会员国代表大会及会员代表大会,并在会上致词。1948年在广州召开中国
护士学会会员代表大会,聂毓禅传达了国际
护士大会精神并布置了学会工作。1950年聂毓禅当选为学会常务理事。1962年当选为中华
护士学会安徽分会理事长。由于聂毓禅对
中华护理学会工作的长期贡献,1983年学会推选她为荣誉会员。为了表彰聂毓禅对护理教育事业的贡献,1987年,协和护校旅美校友郭焕炜发起并首先捐款设立聂毓禅奖励基金,每年向母校的优秀专职护理教师颁发奖金。此举获得海外许多校友和友人的响应。1989年开始,每年有两位教师获得此项奖金。1988年,聂毓禅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聘为护理系名誉系主任。聂毓禅在学术上不断钻研进取,技术上精益求精,处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无论顺境逆境均以卓越的工作成绩和坦诚的态度予人以深刻的印象,树立了一个真正的
白衣天使的高大形象,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1997年8月22日,聂毓禅因肺部感染,心力衰竭于
北京协和医院病逝。
护理教育
1935年,
南京国民政府卫生署和教育部联合成立医学、
护士、
助产士三个教育委员会,聘请聂毓禅担任护士教育委员会秘书,负责调查全国护士学校的情况,制定护士学校标准,合格者予以注册登记。这项工作对提高全国护理教育水平有一定意义,但工作并不顺手,时常受到各方面的干扰和牵制,聂毓禅认为要使工作不受别人的牵制,必须提高自己的水平,乃于1936年自费再度赴美,进入
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进修。1938年获理科硕士学位,并得到攻读博士生奖学金。这时,国内抗日战争的炮火已经打响,聂毓禅放弃奖学金,启程回国。
她本打算到北平看望老母亲后就奔赴内地。但聂毓禅回国的消息被协和医学院院长获悉。他们正在物色一位能接替将要离任的护校校长胡智敏的中国人。董事会研究后一致认为聂毓禅的学历、资历、才干、魄力都符合接任校长的要求,决定聘她担任这项工作。协和医学院院长胡恒德请她应聘。聂毓禅表示她回国是要去内地为抗日出一臂之力。胡恒德说:“协和医学院护校是国内唯一的高级护校,现在要把校长职务交给中国人。你接替校长职务,可以培养许多
护士人才,她们可以到全国各地发挥作用,这不比你一人去内地更有意义吗?”聂毓禅被说服,1938年先后作为校长助理协助胡智敏工作,1940年胡智敏返美,聂毓禅接任护校校长职位。
协和护校的前三任校长都是美国人,聂毓禅是第四任校长,也是担任这项工作的第一位中国人,还兼任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她接任时就暗下决心,一是要为中国人争气,把护校办得更好。她一心扑在工作上,每天早上六点半就到办公室工作。她十分重视课程设置。她认为要进入护校的学生必须在大学里修毕
社会学、
教育学、
心理学、
生物学、
化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课程,这样在护校的学习中才能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角度来思考和分析有关健康、
疾病与护理问题。她也十分重视对
护士学生
道德品质的培养,亲自讲授护士伦理学。她认为在学习中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她要求教师在讲授某种
疾病、护理和技术操作时,一定要带学生到病房进行临床观察。学生在实习中要以所学理论为指导,学用一致。各种护理操作必须有三次以上的实践经验方可毕业,如果在实习期间没有机会完成,即使已离开本科,教师也要负责安排学生回科补足实践经验。在内科和外科病房实习时,每个学生都要完成一例“个案研究”。由教师选择病例,指定学生从病人入院到出院负责其全面护理。学生对病人要作全面的观察和了解,包括其住院前及住院后的个人历史、家庭情况、社会背景以及病因、病情、诊断、治疗和病程,估计可能发生的情况,据此进行分析研究,制订身心各方面的护理计划和将采取的具体措施,并根据实施效果、病情的进展加以修订或补充。病人出院前,护生不但要作好保健指导,对进一步休养或治疗有困难的病人,还要与医院内的社会服务部联系,共同帮助病人解决问题。最后,学生要写出完整的报告交给教师,教师选择优秀者在同学间交流。“个案研究”是实习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措施。这种方法不但使学生对护理工作有细致深入的理解,把病人作为有思想、有感情、有社会联系的人来护理,还加强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培养高质量的
护士是卓有成效的。为了保证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学用一致,聂毓禅还强调护校教临床护理的教师必须兼任实习医院病房督导员,全面负责领导病房的护理工作和临床教学,使课堂里所学的和病房里所做的完全吻合。
在医院护理行政管理方面,聂毓禅要求各科病房都制订出完整的护理常规及操作规程,并印制成册,作为
护士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学生学习的材料。新聘用的
护士必须熟悉这些常规和操作后方可正式上岗工作。病房里的物品都有一定的放置位置,清点、请领都有统一的规定,病房管理要规范化。对病人的护理更是高标准、严要求,绝不允许有丝毫差错和疏忽。她对每个
护士、护士长和督导员都要定期作工作鉴定,鉴定经护士本人阅读认可签字,存入护理部的个人技术档案,作为聘任升迁的参考。
聂毓禅工作蒸蒸日上之时,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12月8日,聂毓禅照常在上午六点半到达办公室。这一天是三年级学生参加中华
护士学会主办的3天毕业会考的第一天,当日考的是护理技术操作。这一门如果考不及格,就不能参加后两天的考试,所以,大家都很紧张。二年级学生正在妇产科和儿科病房,一年级学生在上课。早上八点多钟,医院被日本侵略军占领。聂毓禅怕参加考试的学生慌乱,影响成绩;马上到考场告诉学生:“今日有日本军参观,这是不寻常的,大家不要慌乱,考试照常进行。”从而稳定了学生的情绪。后来日军虽然窜进考场,考试依然进行,参加会考的学生全部通过考试,获得证书。在这种非常情况下,聂毓禅一分钟也没有放松学生的教学和实习工作,在日本侵略军勒令停课之前,未耽误一点功课。1942年1月19日,日本侵略军命令各科室在一周内关闭,学生在两天内撤出宿舍。聂毓禅暗地里把学生分散到当时的道济、同仁、妇婴、中和等医院及第一卫生事务所实习,
并借地方安排教师上课,使学生得以完成学业,并参加和通过了隐蔽进行的中华
护士学会的毕业会考;对教职员则发给证明,以便另谋工作。聂毓禅在这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负责到底的精神使当时的师生无不为之感动。
1943年春,聂毓禅把学生都妥善安置后,便与三弟同行奔向内地。打算到内地去复校。当时日本侵略者控制很严,他们只带简单的行装便出发,一路换乘
火车、
排子车、
卡车,艰难地前进。途中她三弟不幸因与
国民党军人争吵而被枪杀。聂毓禅挥泪办完了三弟的后事,又继续前进,两个月后到达
重庆。当时内迁大学汇集在成都,学生来源丰厚,前期课程师资力量强,原协和护校的一些教师和毕业生也有不少已来到成都,当时
成都华西大学正建筑新医院,学生实习不成问题,乃决定在成都复校。当年就从成都各大学招收了已修毕护预要求的各学科的学生,在华西大学尚未全部竣工的新医院因陋就简地于当年9月正式开学。聂毓禅领导大家同心协力,辛苦经营,保持了协和护校固有的水平。与此同时,鉴于当时各地护校师资不足,聂毓禅还开办了一班二年制的师资进修班,培养护理教育人才。
1945年8月,
抗日战争胜利,
北京协和医学院决定于1946年把护校迁回北平。在成都白手起家,刚安置就绪的护校又要迁回北平,许多不需带回的东西要就地处理。聂毓禅辛勤操持,把一切安排妥当后,带领师生60余人于4月24日离开成都,走了将近两个月时间,于6月中旬返抵北平。当年护校又招收了10余名新生,连同从成都带回的二、三年级学生,于10月1日开学。这时,协和医学院虽已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回院产,但大部房屋已租给军事协调处执行部,且医院和医校都未恢复,护校基础课的教学和临床实习均存在问题。聂毓禅四面奔走,八面求援,请来了
原协和医学院的教授专家协助讲课,又联系了中和、同仁、妇婴、儿童等医院供学生实习,并陆续招回本校毕业生及医院
护士,为重新开院作准备。1948年5月1日,医院开始接收住院病人,医校亦于1948年10月27日正式开学。至此,护校工作才全部恢复正常秩序,教学、实验及实习都有了保证。医院病房亦一个接一个地恢复,乃至全部开张。教学及医院的工作又走上了正轨。
在聂毓禅的领导下,不但协和医院的护理质量成为全国的典范,协和护校也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护理师资和护理行政管理人才。中国著名公共卫生护理专家、中国第一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中华护理学会荣誉理事长王琇瑛,中华护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南丁格尔奖章及斯诺教授奖获得者、
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大学荣誉博士
林菊英,全军英模、被兰州军区命名为模范护理专家、全军护理专业组组长、兰州军区总医院护校校长
黎秀芳,恢复高等护理教育后第一位护理系主任
天津医学院护理系甘兰君,以及许多在教学和医院领导岗位上的老一辈护理专家都曾是聂毓禅的学生或受过她的教益。
聂毓禅看到全国各地护理师资和
行政管理人员均不足,考虑到仅靠本科毕业生远不能满足人才的需要,又开办了各种类型的护理进修和学习班,并接受营养部及社会服务部进修生听课,各病房也为短期专科进修的
护士开放。这对全国各地提高在职
护士的专业水平起了一定作用。
1950年8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召开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会上决定把护理纳入中专教育。当时,协和医学院尚未被接管,一切工作仍沿以前的制度进行,协和护校仍从各大学预科招生。1951年1月20日
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接管
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协和医院。当年5月协和护校还从各大学招收了一班新生,1952年奉命停止招生,并改用中文授课。1953年,协和医学院
护士学校全部结束。
矢志不移
1951年协和医学院及医院被接管后不久,聂毓禅即被派至
四川参加土地改革工作,她在协和护校及医院的工作由他人接管。半年后聂毓禅返回北京,不久就开展了三反、五反和思想改造运动。聂毓禅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在工作上靠边站。当时她对取消高级护校想不通,为协和护校在她手中停办十分难受,情绪低落。因此,当1954年总后卫生部调她到新建不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担任副院长时她推辞了。经总后卫生部领导一再鼓励,希望她振作起来,在新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她的工作热情才又高涨起来。
聂毓禅到
解放军总医院报到后,院领导未给她安排具体工作。她就主动深入病房了解有关护理工作的情况,每天向院领导汇报,并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但当时的院领导并不支持她的工作。在不久后开始的“反胡风”运动中她受到审查,她工作更困难。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跟上形势,有利于日后的工作,聂毓禅向院领导提出到
社会主义学院学习的申请,得到批准。1957年春,聂毓禅到
社会主义学院学习。
学习期间,“大鸣大放”开始。聂毓禅是直性人,为了护理事业的发展,她指出了当时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不料,在紧接着开展的“反右”运动中,她被划成右派分子。1959年冬,她被下放至安徽省合肥市的
安徽省立医院接受改造。
在
安徽省立医院,聂毓禅没有职称,有时在病房劳动,有时到农村劳动。聂毓禅从不考虑个人荣辱,不论工作性质,都认真地努力工作。后被派到儿科病房帮助
护士长整顿工作。她就帮助
护士长根据患儿的病情调整了床位,使病重的患儿能随时得到观察和护理。她完善了消毒隔离制度,减少了交叉感染;建立了常规制度,明确了职责分工;还发动
护士动手为患儿制作玩具,使病房的面貌很快焕然一新。不久,她的“右派”帽子被摘掉。聂毓禅受命组建护理部并任护理部主任。由于她出众的工作才能,医院又把营养部的工作也让她管理。在院领导的支持下,聂毓禅得以在院内调派
护士,聘用和解聘护士也必须征求护理部的意见。聂毓禅为
护士建立了技术档案,良莠不分的情况不见了。她还为
护士创造了进修机会,建立了护士长定期会议制度,统一了技术操作,整顿了病房。在全院各部门的协作下,护理质量迅速提高,不久,该院的护理工作就成为省内的一面旗帜,聂毓禅也被选为中华护士学会安徽分会理事长。
1961年反“右倾”中,支持聂毓禅工作的院长受到批判,聂毓禅的工作又不顺手。1966年初,聂毓禅因健康情况不佳,且已超过退休年龄,乃向院领导提出退休申请。当年3月申请获得批准。当退休手续尚未办完,聂毓禅在京休养之际,“
文化大革命”开始。她被揪回
合肥,住进医院的“牛棚”。到1972年才被放出,1973年获准返京。这时她的住房早被他人占用,只能在亲戚家寄宿,两年后才分到一间平房。她的眼睛也因白内障的发展而到了对面认不出人的地步,过马路要请行人带着才能过去。1979年,她的“右派”问题获得彻底平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为她解决了住房问题,可以动手术的一只眼睛也开了刀,她重新获得了光明。
聂毓禅在坎坷的历程中,从不为她个人的得失苦恼,但只要提到护理事业,她仍心潮澎湃,她立志将毕生精力献给护理事业,但她总觉得为人民做的太少。聂毓禅在护理界有着崇高的声誉。在她80岁时,在京的、外地的和从国外回来的有百余校友、
护士和专家们欢聚一堂为她祝寿。在她89岁时,按照中国庆九的习俗,
中华护理学会、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系和协和医院护理部也为她召开隆重的九十庆典。平时,她的寓所经常成为国内外同学欢聚畅谈的场所。